胡容
【摘 要】网络在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以及心理上能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给大学生带来一定乐趣以及方便的同时也在道德观念和心理行为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所研究的对象即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调查,旨在对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相关调查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行为;心理调查;调查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调查分析
关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调查,主要目的是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在网络行为所映射的心理,希望能从行为以及心理两个层面对大学生网络上的不良行为进行纠辅,帮助其树立积极向上心态。在进行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调查时,使用的方法是分发调查报告,进行现场数据采集。在选定的10所高校中现场分发1000份调查报告,由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现场填写,收集之后进行数据分析。
经过分析发现,无论女生还是男生,高年级还是低年级学生,其主要兴趣点基本集中在聊天和了解信息这两件事情上,且在聊天上呈现出75.1%的比率,而了解信息也达到54.1%的高比率;除此之外,我们还了解到有39%的大学生曾经浏览过黄色网站,其中不乏有低年级的学生;还有59%的大学生喜欢在游戏中模拟现实世界,更有学生热爱暴力游戏,借此发泄心中情绪。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沉迷于虚拟网络世界
现实中的社会既具体又复杂,而当大学生进入大学并接触到社会之后,思想中曾经所谓的“理想化”的社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现实性与理想性发生较为激烈冲突时,他们的心理往往会失衡,找不到自我存在感,从而会不自觉或是自觉的采取躲避态度,把精力投入到网络所提供的模拟现实社会世界的“虚拟世界”中[1],在虚拟的电子网络空间中寻求实现自我、实现理想的途径。如此,众多大学生宁可把在现实社会中所碰见的各类问题、困难等放到“虚拟世界”中来寻找解决办法,并且任意发泄心中的不满,从而沉迷于网络。
(二)人格异化现象的出现
对于未经世事的众多青年大学生而言,初入社会,他们的自我道德约束能力一定程度上还是比较脆弱的,其心理需要结构也在时刻发生着变化,价值观念一定程度上还不够成熟完善,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真正的成型,时常处于迷惘、抉择和波动的状态之中,犹豫难抉择。同时,其情感以及情绪的变化起伏较大,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中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 尤其是在电子网络的诱惑下,他们对于自己的道德约束可能就会有所放松,因而道德行为上的庸俗化及恶化就会出现,甚至其人格在某种环境里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异化。
(三)利用网络达到宣泄心中情绪的目的
电子网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方便性以及快捷性等诸多显著特点,而大学生在网络上可以做到把自己隐藏起来,做到尽情任意的宣泄心中的不满或是烦恼,并且还可以不用在乎任何人;其次,大学生在网络上可以用不尽相同的身份来结交或认识众多来自不同地区的朋友,彼此之间交谈感情、人生甚至是心理的隐私,在网络上,他们不必因为自身容颜的丑陋或是囊中羞涩而感到自行惭愧或是自卑,他们之间可以畅所欲言来达到满足情感上的交流以及宣泄心中不满情绪的目的。
三、解决大学生网络行为心理问题的措施
(一)建立多种娱乐方式,加强人际交流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除去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要做到重视发现自身的特长以及爱好,更要注重进一步发掘自己潜在的实力[2],以便为未来就业打好夯实的基础。积极参加学校或是学院组织的各类兴趣小组和各式文体活动,与同学多交流,积极主动的帮助别人。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接受并积极面对现实,树立正确适当的交友观念,做到以理解、信任和尊重以及宽容的态度与同学和睦相处,学会尊重他人与自己之间的差异,更要学会欣赏他人的长处以及换位思考的方法,学会遇事能够多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妥善处理好来自不同方面的各种矛盾以及压力。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人际交流,对于自身而言是及其有利的,更重要的能够开拓眼界,提高自身的个人素质。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对于素质教育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首要任务。首先大学生们要遵守校规校纪,其次强调尊重别人、尊重自己。要自信、自强、热爱学校与他人。还要加强自己的自制力,抵制不良诱惑,做文明的学生。学校要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解决大学生心理的迷惑,引导学生走正路、行正事。
(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建设健康校园环境
高校应该多举办各式各样且学生愿意参加的多类型社团活动,进一步做到使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更丰富多彩,让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更充实,这样就能够尽量减少他们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能够防止他们因为精神空虚寂寞而逐渐的沉迷于网络。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这不仅给予了他们课堂以外还能学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能够积累工作和社会经验有重大意义。
(四)加大网络监管力度,营造健康网络氛围
对于网络的监管,政府与社会首先要起到带头作用,政府要尽力建立行之有效的网络监管与执法行政机构[4],对大学生以及其他人员的网络行为能够进行必要的监管监督;其次高校作为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可以利用校园网络来开展各式各样的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群体活动来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积极向上的思想来引导他们,减少其接触到网络上的不良信息。
在政府与社会以及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争取做到能够用先进文化来占领网络这块阵地,用健康、正确、文明、科学的内容来进一步的充实网络;在其空间传播先进主流文化,能够使其引领大学生的思想,进一步的营造和谐的社会以及网络氛围,使大学生能够科学合理的利用网络。
【参考文献】
[1]余杰,朱湘虹.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J].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74-76.
[2]赵航.大学生网络心理与行为调查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2.
[3]吴毅安.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
[4]王贤卿.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道德建设[D].复旦大学,2005.
[5]焦明甲.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路径[J].经济导刊,2010,10:80-81.
[6]李宁.从《乐记》考辨艺术的起源及其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J].克拉玛依学刊,2016,05: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