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捷
摘要: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从市场需求出发,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主流。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本文对当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指出了传统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同时,文章对高职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提出了明确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师资队伍素质等具体措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应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以推动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系;改革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人才培养模式与高职教学管理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因此,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外,教学管理体系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教学资源的配置、教学过程的监控以及教学质量的评价等多个方面。一个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加强高职教学管理体系建设,不仅是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总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高职教学管理体系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以期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不明确,缺乏与社会需求和就业导向的深度融合
高职院校作为高级技术人员的摇篮,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技术人才。然而,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仍然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将自身局限于学术圈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这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难以满足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存在“学科中心”和“学术为导向”的束缚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质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应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和就业为基础转型。然而,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了职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种定位上的偏离,使得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缺乏系统性和灵活性
高职专业的课程体系往往借鉴普通本科的模式,缺乏自己的特色。一年级主要开设普遍适用的公共基础课,大二才教授商科类专业基础课,大三安排实习实践活动。这导致学生接触专业知识的时间较晚,且学习时间较短。此外,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难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市场变化[1]。
(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足够的实习实训机会
实践教学的缺失或不足,导致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培养机制不够灵活,缺乏深度合作和有效对接,这也限制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和效果。
(五)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结构不合理
由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见,以及职业教育相对较低的生活条件,使得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愿意到高职院校任教。这导致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此外,双师型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也制约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高职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的优化措施
(一)明确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观念是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它影响着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各个环节。明确教育观念有助于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保持正确的方向,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契合。同时,先进的教育观念还能激发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学生的学习动力,推动教育教学的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它决定了学校的教育方向、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助于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确保学生获得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人才培养目标还能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和职业规划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在优化措施实施方面,高职院校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变化,为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同时,高职院校应摒弃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观念,转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此外,高职院校还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各专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确保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相匹配。
总之,明确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引导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保持正确的方向,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契合,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精神,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明确的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还能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高职教育的整体质量和社会认可度。
(二)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优化专业设置的首要步骤是紧密对接行业需求。学校应通过市场调研、企业走访、行业专家咨询等方式,了解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并根据这些信息动态调整专业设置,确保所设专业与行业需求紧密相关。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优化课程体系应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为导向,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学校应根据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重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删除过时、冗余的部分,增加与岗位能力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同时,学校还应积极引入行业认证课程、企业培训课程等,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职教育的特点在于其应用性和实践性。学校应增加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课程的比重,建立与企业、行业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真实的实践环境和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应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优化课程体系需要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学校应定期对课程进行评价,收集学生、教师、企业等多方面的反馈意见,对课程质量进行持续改进。评价内容应包括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实践教学的质量等方面。通过评价,学校可以及时发现课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从而不断提升课程质量。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践教学环节能够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生也可以在实践教学环节亲身体验工作场景,了解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2]。
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应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理论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而实践教学则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理论知识。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这包括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目标、设计实践教学项目、配置实践教学资源等。为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高职院校需要加大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力度。这包括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校内建立模拟实训室等。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真实的实践环境和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此外,实践教学管理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学校应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规范,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要求。同时,还应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监督和考核力度,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四)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师资队伍的素质涵盖了专业知识、教学技艺及职业道德等多个维度。具备高素质的教师,能够传授给学生尖端的专业知识,更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教师的职业风范亦对学生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优秀的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塑造其良好的品德与职业操守。
高职院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与专业化的培训、学术研讨等活动,以更新其专业知识体系,提升教学技艺。此外,鼓励教师深入行业实践,把握行业前沿动态与技术发展,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紧密相连。
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至关重要,这样可以吸引具备丰富实践经验与卓越教学能力的优秀人才投身高职教育。通过引进高水平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整体师资素质。此外,推行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导师联合执教的双导师制度,落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3]。
综上所述,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教学管理体系创新的关键力量。只有当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与卓越的教学能力时,方能更好地实施教学管理举措,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同时,高素质的教师亦能积极投身于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之中,为教学管理体系的持续完善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
(五)完善人才评价体系
人才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尺,其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成效与高职教育的社会声誉。一个健全的人才评价体系应当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等多个维度的发展状况,从而为高职院校提供精准的改进方向。同时,它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助力他们更为明晰地规划职业生涯。
高职院校在构建人才评价体系时,需摒弃传统的单一评价标准,转而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这包括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技能操作能力的评估、创新思维能力的激发以及职业素养的培育等多个方面。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更能全面、客观地展现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引入行业评价标准,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通过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评价标准,不仅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还能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值得注意的是,人才培养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因此人才评价体系也应具备动态性[4]。高职院校应建立定期评价和反馈机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评价标准和内容,确保人才培养工作能够持续改进。同时,除了关注结果评价外,还应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需求,为教学改进提供有力支撑。
(六)加强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
加强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对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科学、系统地管理与监控举措,能够确保教学过程的规范性与实效性,进而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此举亦是高职院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以及提升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为达成此目标,应制定科学、缜密的教学管理制度,明确教学各环节的责任与要求,以保障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同时,加强制度的执行与监督,确保各项规定得到切实落实。在这样的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机制下,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有效提升职业素养与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高职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高职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对于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高职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有助于规范教学管理流程,提升教学质量监控水平,确保教育教学的有序进行。两者的结合,有助于推动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还能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深刻认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高职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加强改革创新,不断完善教育教学体系,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结语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高职教学管理体系建设之间存在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关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推动高职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动力,而高职教学管理体系的完善又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支持。展望未来,高职院校应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体系,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陆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高职教学管理体系建设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20):112-113.
[2]周翔.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体系[J].教师,2020(36):104-105.
[3]龙飞跃.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研究[J].山西青年,2018(23):232.
[4]孙晨明,桂文龙,胡新岗.高职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1,(32): 98-99.
(作者单位: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