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产权风险识别与控制策略

2024-07-04 10:47程雪
经济师 2024年6期
关键词:风险识别科技创新风险控制

程雪

摘 要:科技强国的新时代下,企业谋求发展、获取竞争优势必须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所产生的知识产权是一项具备极强法律属性的无形资产。在企业管理中,知识产权风险具备识别难度高、风险系数高、防控难度大的特点,知识产权纠纷易造成商业信誉或财产损失。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制定知识产权风险控制策略,提高知识产权风险识别能力,积极有效地管控知识产权风险,对企业高质量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关键词:科技创新 知识产权 风险识别 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6-010-03

一、引言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都稳步提升,出口产品从低端制造业转向高端制造业。近年来,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国际间贸易战争频发,其中知识产权贸易纠纷在国际贸易争端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就多次对中国实施“301条款”“337条款”调查以制裁、遏制中国制造[1],中国企业想做大做强、走出国门就要充分应对国内外知识产权纠纷,全面提升自身知识产权保护、风险识别与控制、法律纠纷处理能力。

二、企业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指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工商等领域内一种智力创造的成果权利或商誉等非物质性的客体[2]。企业知识产权是在经营发展中进行科技创新或品牌塑造所产生的知识产权成果,是非常重要的无形资产。科技创新所产生的知识产权主要有:专利权、商业秘密权、著作权及其邻接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除此之外,还有体现品牌塑造、商业流通领域商誉的商标权、商号权等。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产权和创新研发已经是不可分割的双生子。企业走科技创新的道路,必须重视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快速建立知识产权壁垒来提高市场竞争优势,以知识产权作为创新研发的抓手,制定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知识产权战略提高到企业经营战略的高度[3]。

三、知识产权风险

知识产权风险是指作为权利人因来源于制度和技术上的不确定因素而可能导致的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流失、闲置、侵权等负面影响的事件及其可能性[4]。在司法实践中,知识产权风险的防控难度大,处理周期长,程序复杂,维权难度高;而在企业管理中,知识产权风险最不易引起管理层的重视,通常在造成不利影响后才悔之晚矣。知识产权风险可总结为如下几点:

(一)确权风险

知识产权的法定性要求知识产权的种类、内容、权利都由法律规定。大多数种类的知识产权并非自权利人完成后自然获得,需经过特定的法律程序予以确认,最有代表性的是专利权。虽然一些知识产权的获取、使用可不经过法定程序,例如:非注册商标的权利人可以主张在先使用,原始取得权利的著作权人非必须办理登记等,但是取得知识产权的法定授权、登记,依然是最好的确权、维权方式。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投入不足,未及时申请知识产权,不当公开或被第三人抢先申请,是最常见的知识产权风险。

(二)侵权风险

知识产权侵权是引发知识产权纠纷的主要原因,目前各级法院受理的知识产权案件中侵权纠纷仍是主要矛盾。知识产权侵权是未经权利人授权,使用他人知识产权实施营利性行为,不但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甚至可能妨害公共利益和社会发展。我国知识产权单行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和法律责任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企业实施研发、采购、生产、销售时,都可能因管理漏洞、合同责任约定不明而引发知识产权侵权纠纷。

(三)技术秘密泄露风险

采用技术秘密方式保护的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最高机密。技术秘密因未采取法定确权的方式予以保护,虽然没有保护期限的限制,可一旦泄露相当于无偿捐献,他人可以自由实施。在商业合作、劳动协议中一般采用保密协议予以约束,但即使合同方签署了保密协议,一方违反约定滥用秘密信息,其后果也不可逆转,会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技术秘密泄露的风险性极高,采取司法方式维权存在侵权行为界定、举证困难的问题,是最应当重视的知识产权风险。

(四)行政及刑事处罚

行政机关对假冒专利、商标,侵犯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违法行为有权作出行政查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等命令。严重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涉嫌构成犯罪的,将被移送司法机关追究责任。2021年3月1日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作了重大修改,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犯罪的打击力度。也就是说,发生知识产权纠纷,侵权人不仅承担民事责任,还可能承担行政或刑事责任,严重损害企业形象和商业信誉。

四、知识产权风险识别

在科技创新的全生命周期中,从研发立项到技术成果转化,从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到外部信息、物质交换,方方面面都存在知识产权风险的隐患,可能在不远的将来给企业带来致命一击。因此,顺着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摸清知识产权布局脉络,识别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是知识产权管理的必修课。

(一)研发全流程

1.研发活动。高科技产品的研发活动周期漫长,研发全流程包括:市场调研、需求分析、课题立项、课题实施、课题结题及成果交付。研发活动中的知识产权风险主要包括:在研发立项阶段,对现有技术和市场调研不充分,导致技术产品重复开发;未及时履行知识产权确权法律程序,导致研发成果被他人抢先申请或无偿捐献;知识产权布局不当,未在可能涉及商业行为的地域注册,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扩大,在重要的市场丧失权利。

2.技术人员管理。技术人员是最接近企业核心技术、研发项目、技术秘密的群体,其管理不善会产生诸多知识产权风险,例如:职务发明创造权属约定不明造成的知识产权权属纠纷;技术人员保密意识薄弱,未签订或不遵守保密协议、竞业协议,造成技术信息不当泄露等。分析公开的裁判文书,技术人员流动产生的知识产权司法纠纷层出不穷,特别是在竞争对手极端措施下整个研发团队被挖走的情形,导致企业积攒的研发优势功亏一篑。

3.产学研合作。企业科技创新不能单打独斗,通过联合产业内上下游、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主体开展产学研,是更为经济、高效的研发模式。在技术合作中存在的知识产权风险有:与合作方未签署保密协议,在合作中技术秘密泄露;与合作方共同开发的技术产品,未对知识产权权属、收益分配做出明确的约定;若研发的技术产品涉嫌侵权,对侵权责任分配、赔偿追索做出不合理的约定。

(二)生产经营

1.未充分实施。企业取得知识产权后不积极运用也会引发风险。知识产权为推动科技、经济、社会发展而生,法律明确规定了不实施、不充分实施的后果,不鼓励权利人让知识产权处于闲置、浪费状态,例如:专利权被授予之日起满3年,且自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满4年,无正当理由未实施或者未充分实施会被竞争对手申请强制许可;注册商标成为其核定使用的商品的通用名称或者没有正当理由连续3年不使用被申请撤销等。

2.采购。生产经营中采购的设备、原材料、部件等若涉嫌知识产权侵权,权利人有权向侵害其知识产权的制造者、销售者、使用者等任一方或任一方的组合主张权利,也就是说企业作为采购方即使是善意侵权,也有可能被权利人列为共同被告而陷入司法纠纷。若产品为专利侵权,企业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为善意侵权才能免除赔偿责任,但是依然被认定为侵权行为。若产品为软件著作权侵权,即使是善意侵权,依然要停止使用、销毁侵权产品或向权利人支付合理费用才能继续使用。

3.生产制造。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原材料、产品配方、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仓储、运输等环节都包含着不同程度的知识产权信息碎片,可能直接或者间接造成技术秘密泄露,此类知识产权风险也最容易被忽视。无论是独立生产或者委托加工都需要对生产环节严格管理和监督,若采用委托加工的方式,向受托方交付产品制造、品控的技术资料时,一定要签订保密协议并明确规定违约责任。

4.产品销售。产品销售的知识产权风险主要来源于买卖合同中知识产权权利义务的约定。销售人员急于创造业绩,忽视合同中不合理的知识产权条款,如:出售方无条件承担产品知识产权纠纷引发的损失,出售方将知识产权无偿许可给购买方等。销售活动中其他知识产权风险有:未取得注册商标核准登记时在产品上标注注册商标;未取得专利授权时在产品上标注授权专利产品;被标注的授权专利、注册商标已失效;广告语及营销方案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

(三)研发成果产业化

1.知识产权许可。知识产权许可分为普通许可、排他许可、独占许可三种类型,是企业通用的技术成果转化盈利手段。技术许可合同要明确被许可人、许可行为、许可地域、终止条件以及其他特殊要求,特别是独占许可合同中被许可人是否具有分许可权,被许可方应当及时办理技术合同备案登记,防范许可人再次向第三方授权许可。许可终止条件要清楚界定被许可人在许可期限终止后生产、销售的期限,是否要销毁生产线等内容。注意许可合同涉嫌限制研发、限制竞争、强制搭售等违法条款而无效的情形。

2.知识产权投融资。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具备金融属性。对于初创的中小企业来说,用知识产权质押可以帮助企业融资,缓解现金流压力。知识产权融资要注意权利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避免因维护不当的权利失效或与他人产生权利纠纷,导致质权失效或融资失败。以知识产权评估作价后用于股权投资,防范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不准确或技术发展变革致商业预期不能实现,造成股东出资不实的风险。

(四)技术信息公开

申请专利是将技术信息以公开换保护,申请日或优先权日是分隔专利申请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的临界点,越早申请越有利于专利权的取得,相对的风险是太早公开技术性信息引起竞争对手关注、模仿,或专利被驳回丧失对技术的保护。完成基础研发进入中试后,建设示范工程,参与展会、学术会议等活动都会涉及技术信息的公开,发生专利、商标被他人抢注或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风险。

五、知识产权风险控制策略

知识产权风险控制应当一企一策,根据组织框架、部门职能、生产研发、市场销售的特点,整理知识产权行为的逻辑流,梳理潜在的知识产权管理漏洞和风险清单。依据知识产权风险清单,制定知识产权风险应对措施,形成企业知识产权控制体系。

(一)建立知识产权风险控制体系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是知识产权风险控制的基石,根据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制定知识产权风险控制体系,使各个职能部门能够各司其职、有效运转。在知识产权风险控制体系中人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从目标制定到落地实施,都离不开人的参与。首先,管理层要充分认识知识产权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全体职员自上而下理解知识产权风险,必要时上升到企业文化层面。其次,建立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聘请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工程师,全面负责知识产权管理的统筹、协调工作。最后,监控地域内政策法规的更新、不定期地开展知识产权培训,有针对性地提升职员知识产权风险控制意识和能力,利用奖励或惩罚措施引导职员落实知识产权风险控制策略。

(二)知识产权风险预警

知识产权风险清单应当由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连同法务部门,必要时委托专业的律师事务所协助共同完成。风险管理的核心就是风险预警,以最低的成本把知识产权纠纷可能造成的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知识产权风险埋藏于企业初创、产品研发阶段,在产品上市后才凸显出来。在研发阶段,设置知识产权的查新检索机制,提前做好知识产权挖掘,有效避免重复的开发和产品侵权;前瞻性的布局知识产权,在潜在的地域内通过法定程序申请知识产权。产品上市推广前,委托专业机构做知识产权不侵权分析报告或自由实施调查(FTO)报告,平衡侵权风险与收益,对高度侵权可能性的产品提早采用技术规避设计、知识产权许可等方式避免司法纠纷。实时掌握地域内最新政策、新法律法规,定期监控在售技术产品市场,发现潜在的知识产权侵权或者被侵权行为。

(三)知识产权合同法制审核

合同是生产经营中最重要的法律文件,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负责审核合同中知识产权的权利义务,与业务部门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在相关合同审批流中嵌入关键审查节点,例如:劳动合同中规定职务发明创造的权属和保密义务;审核技术人员离职的保密协议、竞业协议;明确技术合同中知识产权权利主体、使用权、利润分配原则、保密和风险负担责任;避免买卖合同中不合理的知识产权强制性条款;设立知识产权许可、转让、作价入股、质押融资合同的专项管理审查制度。制定可重复性使用的合同范本,必要时可请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或律师事务所介入合同审查和修改,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四)评估知识产权风险控制体系

建立知识产权风险控制体系后,还要确保其运行的效益和效果。知识产权风险控制是预防性的管理措施,应当合理的控制成本,遵循投入最小化、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原则,减轻企业的资金负担。制定企业知识产权风险等级评价办法,对不同等级的知识产权风险实施适当的应对方案,及时有效地处理高风险性事件,时时监控低风险性事件,防止过度反应造成的资源浪费。伴随企业经营规模扩大或业务扩张,定期测评知识产权风险控制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以更新的方式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部门职能和员工职责,发现并修复管理流程中的漏洞,确保知识产权风险防控的全面性、合理性、准确性。

六、结语

企业经营活动必然产生知识产权风险,在研发、采购、制造、销售、宣传行为中,只要与外界产生的联系,就会产生不同类型、程度的知识产权风险。掌握知识产权的特殊性,识别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风险识别和控制体系,能积极有效地应对各类知识产权风险。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想凭借技术产品走出国门,要利用好知识产权参与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实现真正的产业化升级、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秀成,王淇.知识产权:国际贸易的核心要素——中美经贸摩擦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08):893-902.

[2] 王迁.知识产权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3.

[3] 曾素梅.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交易增长态势及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23(04):64-71.

[4] 周林,易蕾.企业知识产权风险的识别与防范[J].中国发明与专利,2020,17(02):54-61.

[作者简介:程雪,硕士研究生,中持水务股份有限公司知识产权主管,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知识产权、科研管理。]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风险识别科技创新风险控制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H银行企业信贷项目风险评估分析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
户外俱乐部活动的风险因素识别与分析
论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意识
J电气公司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医院财务管理风险及改进措施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