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炜 段姝
摘 要:数字经济使财会工作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也对财会人员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以财会类大学生为对象,利用问卷调查了解当前财会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从教育改革视角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实证分析显示,量化分析课程、绿色发展课程、实践类课程以跨专业合作课程的设置有助于提升财会类大学生的机会识别能力、知识技能以及组织能力。
关键词:数字化 财会类大学生 创新创业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6-158-02
一、引言
随着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科技的融合发展,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增长,结构持续优化。《中国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45.5万亿,五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4%。在此背景下,教育部、财政部等相继出台《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和《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动会计工作与经济业务深度融合、推动会计智能化发展,迫切需要一批既精通专业又熟悉信息技术,既具备战略思维又富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对此,本文以财会类大学生为对象,利用问卷调查了解当前财会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教育改革的视角出发,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已有文献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但并未形成统一认识。安佳等(2020)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分为执行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五个方面;郭建如和邓峰(2020)则将其分为创新创业人格和创新创业思维两个方面,其中人格包括学生的冒险性、好奇性、幽默性、坚韧性、反思性和自制力等,思维包括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胜任力等同,并将其界定为大学生为成功完成创新创业者角色任务而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综合(陈建安等,2013),具体包括机会识别、机会评估、风险管理、资源利用、自我效能等。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中,相关文献着重对工作经历、创业教育和家庭背景等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工作经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Nabi等,2010),因为这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如何开始、管理、培养和发展新企业的机会。创业教育能够有效提升个体的创新创业能力。具体而言,创业教育不仅能够从心理层面提高个体创新创业意愿和创业效能感(彭志武,2017),而且能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直接提升个体的创新创业知识、技能和机会识别能力。有关家庭背景的研究则是从大学生早期的童年经历、家庭角色、父母教育方式等角度切入(Nabi等,2010;刘沁玲,2012),结果显示独生子具有更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综上可见,相关研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但却忽视了不同学科大学生的独特性。由于培养体系、毕业条件以及行业要求差异,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不尽相同,因此需在区分专业背景下,进一步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路径。
三、财会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上海、江苏、安徽等地高校财会类专业的大学生为调研对象,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了24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40.4%。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的方式,1~5分别表示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一般、不太符合、完全不符合。调查对象中,男性占比58.63%,女性占比41.37%,年级分布相对均匀,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人数分别为51、67、70、61。
参考陈建安等(2013)和安佳等(2020)的研究,从意愿、机会识别、知识技能、资源利用、组织能力5个方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测量。
(二)描述性统计
由表1可见,财会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几个维度的均值度集中在2.0到3.0之间,属于一般偏上水平,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从各维度指标来看,大一时,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创新创业机会识别、知识技能、资源利用及组织能力的均值分别为2.49、3.06、2.98、2.48、2.46,大四时,各变量均值则变为2.78、2.82、1.94、2.3和2.2,说明通过四年学习,财会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机会识别、知识技能、资源利用及组织能力均有所提升。但和入学初相比,即将毕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却有所下降。
(三)实证分析结果
通过上述描述性统计可知,目前财会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总体不容乐观,需进一步提升。对此,本文从大学生乐观的心态和是否设置量化分析课程(数学建模、数据挖掘、聚类分析等课程)、实践类课程、绿色发展课程、学术科研活动以及是否鼓励创新创业、是否鼓励跨专业合作等大学生教育的视角出发,探究其创新创业能力不同维度的提升路径。
从表2可见,乐观的心态、量化分析课程、绿色发展课程、学术活动以及鼓励创新创业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拥有乐观的心态,参加过量化分析课程、绿色发展课程、学术活动以及处于鼓励创新创业环境中的财会类大学生具有更强的创新创业意愿。列(2)中,乐观的心态、量化分析课程、实践课程、绿色发展课程、学术活动以及跨专业合作等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上述变量对提升财会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会识别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列(3)为不同变量影响知识技能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乐观的心态、量化分析课程、绿色发展课程、学术活动以及跨专业合作对提升财会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列(4)和列(5)分别为不同变量对资源利用和组织能力的实证回归结果,从中可见,乐观的心态、量化分析课程、绿色发展课程以及学术活动有利于提升财会类大学生的资源利用能力和组织能力。
整体而言,本文不仅再次印证实践课程、学术活动、鼓励创新创业的环境等变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作用,而且进一步发现乐观的心态、量化分析课程、绿色发展课程以及跨专业合作等对财会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对以往研究进行了有益拓展。
四、财会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教改建议
财政部在2021年12月23日印发的《会计行业人才发展规划(2021—2025)》中强调,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促进会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会计专业才人,即要具有与时俱进的专业能力、专业的数字技能、数据分析能力和持续的学习能力。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和数字化时代的财会人才需要,本文对提升财会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出如下教改建议:
一是在培养方案设计中,增加量化分析、绿色创新以及实践教学类的课程比重。研究结果显示,学习过数学建模、数据挖掘、聚类分析等量化分析课程和绿色创新课程以及实践类课程的财会大学生具有更高水平的机会识别能力、知识技能、资源利用和组织能力,而且这类课程的加入也有助于提高财会类大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增强其数字技能。故而在课程改革中,可增加上述几类课程的比重,提高财会类大学生对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经济的了解程度,以满足数字化时代的财会人才需要。
二是加强对财会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培养其积极乐观的心态。已有研究显示,乐观的情绪会显著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创业幸福感以及企业韧性等,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财会专业培养方案中却鲜少设置心理健康的相关课程。本文研究显示大学生乐观的心态对其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也具有显著作用,因此财会专业在进行课程改革时,也可增加此类课程,以帮助大学生养成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三是鼓励财会类大学生积极进行跨专业合作。本文研究发现跨专业合作有利于提升机会识别能力、知识技能和组织能力,这可能是因为跨专业合作有利于拓展财会类大学生的知识边界和看问题的角度。对此,财会专业可以在小学期或部分课程设置上面向全校不同专业,形成跨专业的教学班级,或者与不同学院结成互助小组,组建不同专业学生共同参加比赛、进行学术研究等。
参考文献:
[1] 安佳,侍术凯,卢扬.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影响因素及培养机理研究——基于吉林省1398份调查数据[J].统计与管理,2020(07):78-83.
[2] 陈建安,金晶,法何.创业胜任力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09):2-14+24.
[3] Nabi, G., Holden, R., & Walmsley, A. From student to entrepreneur: towards a model of graduate entrepreneurial career-making[J].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 2010(23):389-415.
[基金项目:苏州科技大学师资培养、人才引进项目(332211803);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23SJYB1416)。]
[作者简介:周炜,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