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和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赋予了新的内涵,提供了关键途径。然而,如何更为有效地运用数字化技术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仍需经历漫长的探索与实践历程。本文以作为非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临沂兰陵相氏蓝印花布为例,通过介绍临沂兰陵相氏蓝印花布的传承现状,分析并提出对临沂兰陵相氏蓝印花布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作用与策略,探析非遗蓝印花布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蓝印花布;保护与传承;可行性探析
【中图分类号】TS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13-0080-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3.025
蓝印花布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和“浇花布”,颜色为蓝白相间,花纹和图案独特,是我国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1]。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是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临沂兰陵蓝印花布历史悠久,在民间艺人们之间代代相传,无论是工艺还是纹样兼具浓郁的区域特色和丰富的人文艺术价值。其发展虽然几经曲折,由明清的辉煌到民国时期的低迷再到今天的沉寂,由于历史以及时代的进步促使人们审美观念发生变化等原因,使得当地蓝印花布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增强,临沂兰陵蓝印花布的生产开始复苏,目前的印染作坊中以相氏染坊为最好,自清朝嘉庆年间起已家传六代,依托蓝印花布被山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山东省民间艺术(染织)之乡”,现已列入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利用数字化手段对临沂兰陵相氏蓝印花布进行活态性的传承和生产性保护,可为其带来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提升文化影响力,让传统文化走进当代市场。
一、临沂兰陵相氏蓝印花布的发展现状
第一,受到现代工业化的冲击。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劲吹,一种名叫“的确良”的面料逐步兴起。“的确良”也就是涤纶面料英文“dacron”“terylene”的音译,相比于以蓝印花布为代表的传统棉布,涤纶面料更加结实耐用、色彩艳丽,更能迎合当时大众的实用需求和审美需求。而且涤纶属于石油工业产品,“的确良”成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效率也是传统手工业作坊模式的蓝印花布所望尘莫及的。因此,以蓝印花布为代表的传统布料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相氏蓝印花布也未能幸免。
第二,传承后继乏人。因为缺乏市场竞争力,当地染坊相继倒闭关张,相氏蓝印花布也一度面临着失传的危险。1983年,当地政府曾试图使用行政力量,将这一代表着兰陵的传统技艺发展为能够自主维持的产业。他们把相友文请到乡镇有关部门从事指导染制蓝印花布的相关工作,但最终也没能扭转市场上的被动形势而被迫停业。目前,蓝印花布技艺采用上辈口传身授的方式得以传承,或者招收一些对蓝印花布感兴趣的学员,将自己积累的经验对这些学员进行传授指导。多数人在此阶段中展现出的是对该领域的短暂兴趣,但真正致力于此的专业人才仍然稀少。一方面,蓝印花布的技艺十分繁琐且难度大,印染行业工作环境艰苦,另一方面,需要耗费很多精力和时间,蓝印花布艺人的薪资并不乐观,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很多年轻人迫于经济的压力,不愿意全身心投入到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工作中去,临沂兰陵蓝印花布现有传承人逐渐老化。长此以往,临沂兰陵蓝印花布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正面临着后继乏人的传承危机。
第三,产品开发不足。临沂兰陵相氏蓝印花布不仅在配色和纹样上比较单一,一直固守传统蓝白两色的单一配色和传统纹样,如“连年有余”“龙凤呈祥”等吉祥图案,而且其产品样式也比较单一,产品研发深度不足,种类少,同质化严重。当今蓝印花布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有碍于持续发展的不良循环,即生产端受制于生产传统工艺,生产成本高昂,导致蓝印花布市场竞争力弱,进而限制了其营销发展;营销状况衰微导致市场占有率进一步降低,生产者收入微薄,勉强维持生计;惨淡的经营状况又进一步制约了生产端试图改革和创新的动力与能力,导致其生产工艺、纹样设计故步自封、难以为继。
第四,传播渠道单一,传播范围狭窄。传统文化传播的主导形式主要为博物馆展览,这种方式传播的优点在于观赏性强,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由于受博物馆地点和数量的限制,传播范围有限。相氏蓝印花布传承人相汉高于2020年底在临沂市兰陵县压油沟景区建成大仲村蓝印花布博物馆,以博物馆展览的方式传播的优点在于观赏性强,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这种传播渠道较为单一。其次,大仲村蓝印花布博物馆建设在景区内一角,不仅场馆空间有限,而且客流量仅集中在节假日,同时,在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此博物馆在地图上搜索不到,也并无其他的宣传方式,由此导致传播范围狭窄。最后,博物馆展览的传播方式成本较高,前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日常维护也需要安排人员。
二、数字化技术在临沂兰陵相氏蓝印花布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相氏蓝印花布数字化是采用数字技术,将蓝印花布转换成数字形态,实现共享和再生。这种技术可以以新的视角和方式保存和利用蓝印花布。在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助推下,临沂兰陵相氏蓝印花布的采集、存储、处理、展示和传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空间。
第一,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技术有利于完整保护临沂兰陵相氏蓝印花布。直至现在,我们对临沂兰陵相氏蓝印花布的保护主要仍局限于采访、摄影、记录以及物品收藏等基础层面。尽管这些传统保护方式曾保存了一大批珍贵的临沂兰陵相氏蓝印花布资源,但书籍霉变、录像带老化、影像色彩退化以及录音带失真等问题,都可能导致记录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失真。而数字化技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全新的保护手段,包括图像扫描、全息影像捕捉、动态捕捉以及数字摄影等采集记录技术,以及数据库、光盘与网络连接等一系列数字化存储技术,都能够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保护方式所不能达到的展示要求与保真效果,更为安全和长久地保存这些弥足珍贵的临沂兰陵蓝印花布资源。
第二,数字化复原和再现技术有利于有效传承临沂兰陵相氏蓝印花布。临沂兰陵相氏蓝印花布传承的困难,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生产方式、生活环境的变化,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和虚拟现实等数字复原和再现技术的出现,使临沂兰陵相氏蓝印花布的传统工艺得到了全新的技术手段的支撑。比如使用2D、3D数字动画技术,恢复、再现和解读相氏蓝印花布印染场景或过程,通过图片、视频、三维动画等形式实现相氏陵蓝印花布可视化,实现将蓝印花布印染过程全貌恢复和再现,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存储设备将数据上传到网络共享,使相氏蓝印花布信息实现更为广泛的交流,让更多的人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增加了解,增强艺术兴趣,激发民族文化发展的活力。
第三,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有利于广泛共享临沂兰陵相氏蓝印花布。如今,数字化虚拟展示技术盛行,结合虚拟现实、图文声像等多媒体手段,使临沂兰陵相氏蓝印花布在计算机虚拟世界中展示成为可能。这种展示方式包括平面、全景和立体空间成像,能直观展示电、光、声效果。蓝印花布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通过高清摄像、三维扫描等先进技术精确捕捉蓝印花布的图案、色彩、质感等;二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将二维平面、三维立体以及全景视角的蓝印花布呈现给观众;三是借助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进行展示推广,此外,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用户画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蓝印花布展示和推荐服务。
第四,虚拟现实技术有利于开发利用临沂兰陵相氏蓝印花布。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更加深入地理解临沂兰陵等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突破传统思维,拓宽保护领域。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为临沂兰陵相氏蓝印花布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运用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对蓝印花布进行数字重建,其最大益处在于记录和保存该布料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字生产和传播。这不仅保留了布料原貌,还充分发挥了其独特的文化与经济价值。运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产业化生产和经营,有助于形成新的行业领域和衍生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文化产业比重。这对于当今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意义。
三、临沂兰陵相氏蓝印花布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
数字化就是采用数字信息化手段及相关传播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保存及利用[2]。基于上述几种优势,笔者认为,从传统技艺、文化蕴含、创新传承等方面对临沂兰陵相氏蓝印花布进行数字化传承的是一条活态传承之路的探索,可以使临沂兰陵蓝印花布这项民间艺术走入大众视野,提高其装饰与美学价值,延续其旺盛的生命力。对此,临沂兰陵相氏蓝印花布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可以从以下五种途径进行:
第一,对临沂兰陵相氏蓝印花布进行数字化视觉呈现设计。“传承与革新可视为‘变迁两大显著特征:传承表现为坚守民族造物文化的本源,革新则表现为适应文化生态环境的再发展,是对异质性与多样性动态发展的认识与价值追求,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观。”[3]临沂兰陵相氏蓝印花布可在保留这两项基础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不拘泥于传统工艺和题材的限制,突破原有应用范围,从视觉创意性角度去挖掘其潜力。比如可以利用蓝印花布纹样多为斑点状分布的特征,将此特征应用在投射星空灯上,做成一种新型的概念灯具,或者通过声光电的装置呈现以及主体性、专题性展示设计来激活临沂兰陵蓝印花布在当今社会的辨识度和显示度。
第二,建立临沂兰陵相氏蓝印花布数字化数据库。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临沂兰陵相氏蓝印花布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实用性,逐渐受到大众的喜爱和关注,其中,不乏像韩美林先生这样的著名艺术大师。韩先生亲自设计了数十套图案样式,交由相氏蓝印花布第五代传承人相友文先生进行加工生产。这些作品在齐鲁文化产业园非遗视界公开展出,让人们得以一睹这濒临失传的蓝印花布艺术的魅力。但这种展出形式的不足在于,其所覆盖的人群是有限的。为了能让临沂兰陵相氏蓝印花布在知识共享领域中提供更好的资源,可以将采集到的蓝印花布文本、图像、图片与视频等信息进行数字化加工、压缩、存储和转换,模拟现有的较优秀的数字资源库比如站酷、花瓣等建立一个蓝印花布数字化数据库。在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中,通过科学技术把工艺技术参数化和作业模式标准化,为临沂兰陵相氏蓝印花布生产和研发提供切实的技术基础[4]。
第三,建立纹样共享资源库。临沂兰陵相氏蓝印花布面临的问题是刻制花纹的印模数量多且容易丢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化所带来的便利,将已有的花纹进行数字化采集、整理与归纳,建立纹样共享资源库。这样不仅可以为现代化衍生品制作提供支撑条件,还可以为已有的纹样建立实用便利的传承体系。在现有产品案例中,我们可根据各类特点进行归纳整理,如实用、天然、美学、独特工艺等。借助这些已知或可呈现的特点,构建一套完整的复合信息模型技术规范应用及相关案例内容。
第四,建立蓝印工艺虚拟交互体验平台。传统相氏蓝印花布的制作流程包括制作坯布、制作刻花版、刮防染浆、制缸、下缸染色、刮灰显白、清洗晾晒,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许多年轻人对蓝印花布工艺这种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传统技艺并不愿花费精力。然而,通过结合VR技术,这种状况可以得到改变。“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是一种能够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其实体行为的仿真系统能够使使用者沉浸到该环境中。”[5]VR技术为蓝印花布工艺的传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使之更具有吸引力。它能够让体验者仿佛身临其境地参与到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中,感受到工匠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VR技术还能让体验者与蓝印花布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互动,深入了解其深厚底蕴和创作者的匠心独运,让传统文化以更生动、更活态的方式呈现出来。
第五,建立文化节目合作传播平台。当今,很多节目都融入了传统文化的元素,这种新型的节目方式,让非遗这个流行文化领域的“冷门话题”逐渐有了温度,也让非遗传播找到了更广阔的舞台。这使得广大观众深刻意识到,我国文化不仅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而且具有极大的魅力。比如,2018年9月26、27日,中央电视台三套《文化十分》栏目中秋系列节目中,介绍了国家级非遗、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人吴元新一家四代人的传承故事,以及2012年11月24日,临沂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系列片的第十集,蓝印花布作为申遗影像资料受到人们极大的欢迎,并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提出了各项动态保护措施。建立文化节目合作传播平台对非遗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整合资源、创新形式、拓宽渠道、加强交流等措施,有望加大对非遗的推广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四、结语
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正在蓬勃发展,针对临沂兰陵相氏蓝印花布的现状,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相氏蓝印花布、增强人们对相氏蓝印花布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形成文化与传媒、信息交融的特色产业。对临沂兰陵相氏蓝印花布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实践途径进行可行性研究,不仅能够实现相氏蓝印花布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范式,振兴传统民族文化。传统蓝印花布以其文化的独特性、艺术的多样性在世界纹样艺苑中散发出异彩,该整理和研究对于世界丰富多样性也具有积极意义。当然,对于临沂兰陵相氏蓝印花布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还远不止上述四种途径,这就更需要各界集思广益,开拓创新。对此,我们需要付出的努力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林军.湘西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与持续性发展研究[J].湖南包装,2019,37(01):85-87.
[2]于翔.数字化资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研究与应用——以南通蓝印花布为例[J].无线互联科技,2016(14):128-130.
[3]张犇.论民族造物艺术研究范式的构建[J].工业工程设计,2020,2(04):1-8.
[4]陈珊,吴萍,许家岩,吴元新.“互联网+”背景下蓝印花布工艺传承与发展[J].专题与论述,2019(02):37-47.
[5]蔡梦虹.VR技术在非遗传播与传承中的运用——以潮州非遗为例[J].记者观察,2018(08):38-39.
作者简介:
聂菡,女,山东临沂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