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冬红 边红 刘猛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和验证。北京市房山区依托课题研究,学习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对区域德育进行顶层设计,构建了房山区“原色德育”实践体系,使德育更加具有活力、效力和温度。
区域“原色德育”内涵
区域“原色德育”以“红色铸魂、绿色润心、金色培根”为价值导向,围绕一个目标、坚持两个结合、实现三位一体、实施四大策略、突出五大践行、选择六条路径,从而构建起一体化的德育实践体系。
“原色德育”中的“红色”是鲜红旗帜及火热感情的象征,指向爱国情怀,“红色铸魂”就是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有理想的人;“绿色”是青春活力的象征,指向创新精神,“绿色润心”就是树立生态文明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劳动教育、创新教育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有本领的人;“金色”是高贵和成熟的象征,指向健康人格,“金色培根”就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养成教育以及安全健康教育培养有担当的人。
“围绕一个目标”就是德育工作要围绕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坚持两个结合”就是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三位一体”即构建五育融合一体、学段衔接贯通一体、家校社协同一体的德育工作格局,突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实施四大策略”即“强组织、建机制”“融课程、提素质”“抓队伍、显身教”“重评价、出成效”,通过讲育人故事、办育人论坛、练育人功底、观德育课堂、展课题成果等活动,培养德育队伍,培育德育成果;“突出五大践行”及“选择六条路径”,就是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践行德育五大领域内容、选择六条实施路径。
区域“原色德育”推进举措
一是顶层设计,厘清德育思路。为构建高质量的德育工作体系,我们对从区域到学校的德育理念和思路进行了深度梳理。二是夯实基础,落实德育规范。德育规范的核心在于养成教育的督导及检查,为此,我们组织联片组和集团校开展德育互检活动,推动德育基础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三是加强培训,建强专业队伍。抓好德育干部、班主任、思政教师、心理教师等德育关键队伍的培训工作,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德育能力。四是展示交流,转化德育成果。区魏书生教育思想研究会组长校积极组织联片组干部教师交流“德育管理经验”“我的治班方略”“我的育人故事”“我的家访故事”等,将德育成果转化为实践经验。
为提升全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房山区每年精心策划并组织“三赛两模”及“四节一季”等实践体验活动。“三赛两模”即时事辩论赛、社会实践挑战赛、中英文双语比赛以及模拟政协、模拟法庭;“四节一季”即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劳动体验节以及校园阅读季。同时,面向全区所有学校发布“原色研学,众行致远——房山区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群”和“‘万物共育,和谐共生之周口店课程群”,让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成为“大思政课”的生动教材,实现“跨界学”“深度学”“体验学”。
区域养成教育实践策略
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德育研究室秉承魏书生教育思想体系中“七个一分钟”“八个好习惯”“十项要求”等理念,以“基于中小学贯通的房山区养成教育实践策略”课题研究为抓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和生态文明习惯,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建立运行机制,提升管理效度
为了充分发挥区片校三级联动合力,确保养成教育目标的落地,我们构建了一系列机制。
首先,建立分工协作的领导机制。区教委出台《房山区养成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各级科室职责,并强化“一把手”负责制,成立由校长或书记任组长的养成教育领导小组,吸纳部分家长和社区代表作为领导小组成员,确保一线指挥有力到位。
其次,实施区片校三级联动的协同推进机制。区教委统一领导,德育研究室提供专业指导,通过专题培训、组织现场会等多种形式,从政策要求、实施办法、培养策略等方面对教师进行业务指导,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将全区中小学划分为17个德育联片组,通过互学互助形成共研共进的工作氛围;学校内部也形成了“一把手”领导、主管校长牵头、学科教师和班主任实施、家长参与的管理格局。
再次,坚持常态开展的督导评价机制。每年有计划地对学校进行综合督导及不定期的专项督导,全面了解学校在养成教育方面的具体举措和成效,并将其作为中小学文明校园创建的重要考核指标,督促学校不断改进与提高。同时,建立中小学贯通的统筹推进机制。在区域总目标引领下,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我们明确了各学段养成教育的目标、内容和重点,从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生态文明习惯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构建了纵向衔接、横向协同的一体化养成教育体系。
最后,制定标准明确的榜样示范机制。通过制定“党员标准十个一”“教师标准十个一”“家长标准十个一”等,将养成教育的标准具体化,要求教师及家长以身作则,从点滴小事做起,成为学生的榜样。
研究育人途径,提升过程精度
房山区通过拓展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协同育人等路径,不断提升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深度和精度。首先,课程育人,全员落实。将德育与智育紧密结合,深入挖掘国家课程的德育内涵,开发“始业课程”、丰富班本课程,指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眼前做起、从小事做起,助力区域养成教育实施。其次,活动育人,全程促进。每年组织“学规范、养习惯、正行为”主题教育,让学生在校园生活的点滴中践行《一日生活常规》;同时,开发《习惯养成手帐本》,通过他评和自评的方式,量化评估学生的习惯养成情况,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最后,协同育人,全方位推进。我们高度重视家庭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大讲堂、主题家长会评优与展示以及“我的家访故事”“育子有方好家长”征文等活动,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育儿观,引领学生由爱父母延伸到爱老师、爱国家,全方位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应用科学方法,提升育人温度
魏书生说过,民主像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敞。学校工作和班级工作应最大限度地依靠民主管理与制度管理,少一些人治和无效劳动。为此,区内学校采用了民主协商的方式,通过学生集体商议和家长合议制定班规,减少了学生对班规的抵触心理,增强了他们自觉践行的动力。同时,设置了多种体验岗位,如小保安、小保洁等,让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学习践行习惯养成标准,体验服务他人的乐趣。此外,鼓励学生通过故事的形式分享自己的成长足迹,激发他们持续进步的动力。
为了进一步提升习惯养成的持久力,区内学校采取了评价激励的策略,将好习惯培养与各类活动相结合,通过不断创新评价方式,强化学生对标准的认同,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内化规范,形成自我认知。同时,在教室的墙上设置“习惯评比区”并开展小组评价,用小组带动个人,实现共同进步。有些学校还开展了日印章积累、月“习惯之星”评选、“班级评价货币”等活动,用实际的奖励激励学生努力向上。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房山区将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健全和完善区域“原色德育”实践体系,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杰出人才而努力。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区域原色德育实践体系构建研究”(立项编号:CHDB2350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