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分析

2024-07-03 07:47纪向正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纪向正(1991—),女,河南鹤壁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公共管理、法律。

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动下,我国乡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然而,伴随着这种快速发展,乡村生态环境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仍然存在,工业污染向乡村转移,生活垃圾和污水缺乏有效治理,制约了乡村可持续发展。为此,需要精准化精细化开展源头治污,引导企业合理布局,加强乡村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乡村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环境;生态振兴

一、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生态振兴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更是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农村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的90%以上,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和价值,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中,生态振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当前,我国乡村建设行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全国95%以上的村庄环境基本实现了干净整洁有序,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进程中,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改善。据统计,有条件的建制村已经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不仅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也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乡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些地区的乡村建设进展迅速,而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则相对滞后。同时,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生活垃圾和污水缺乏有效治理等问题也是乡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影响了乡村的生态环境质量,也制约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仍然存在

农业面源污染是生态环境与食品安全的隐形杀手,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主要源自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随着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量随之增加,塑料农膜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不及时清理,废旧农膜会长时间残留在土壤中,其中的增塑剂在土壤中挥发后,会破坏土壤的微生物环境,影响作物根系的伸展,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当这些农业投入品超过土壤的承载能力,多余的营养物质就会随着雨水流入河流、湖泊等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大量繁殖,消耗水中的氧气,使得其他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从而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等造成严重威胁。

中国环境学会生态农业专业委员会公布的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愈发严重,排放强度呈现上升趋势。这一严峻问题带来了一定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已成为影响我国水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

(二)工业污染向乡村转移

随着城市工业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环境保护的门槛日益提高,一些受到严格监管的污染企业开始寻求新的生存空间。这些企业开始“上山下乡”,利用部分乡村地区的低准入门槛和监管漏洞,将工业污染向乡村地区转移。

这一趋势的背后,既有地方相关部门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原因,也与乡村地区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薄弱有关。一些化工企业借助“工业反哺农业”“产业转移”等名义,在田野里建起厂房、竖起烟囱,大量排放废气、废水和废渣等污染物,将污染问题带到了乡村,严重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环境,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乡村振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虽然短期内建设、引入工业企业能够提升乡村的GDP,但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长期来看,环境污染将对乡村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乃至居民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影响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活垃圾和污水缺乏有效治理

随着乡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由于缺乏统一的生活垃圾处理规划和污水处理设施,乡村地区的生活垃圾和污水随意排放,严重污染了乡村环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按照每人每天平均产生0.6公斤垃圾的标准计算,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已经呈现与城市垃圾量逐渐趋同的趋势,给农村环境带来严重压力,必须对农村垃圾问题给予足够重视。

农村生活垃圾的成分也在发生着显著变化。传统的果皮、秸秆等有机垃圾逐渐减少,而厨余类、灰土类、橡塑类、包装类等复杂垃圾的比例逐渐增加。在经济水平偏低的地区,垃圾成分以灰土、砖瓦类为主;在城乡差距不大的地区,生活垃圾包括厨余类、橡塑类、灰土类等,比例已经与城市垃圾趋同。随着垃圾成分的复杂化,传统的简单填埋、焚烧等处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环保要求,也给土壤、水源等带来二次污染。此外,随着垃圾量的增加,垃圾随意倾倒、堆放,垃圾处理设施简陋,技术水平落后,导致垃圾处理效果不佳,甚至造成二次污染,影响了农村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

(一)精准化精细化开展源头治污

为有效应对面源污染挑战,必须采取精准化、精细化的策略,从源头开展污染治理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应综合布局“源头减量—循环利用—过程拦截—末端治理”等多元化措施,以实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第一,源头减量。大力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秸秆“五料化”利用、农膜回收等行动,研发更加环保、可降解的农膜材料,减少农业生产中的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精确控制化肥的施用量,减少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流失,从而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加强绿色投入品创新研发,积极推广缓释肥料、水溶肥料、微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拓宽畜禽粪肥、秸秆和种植绿肥的还田渠道,在更大范围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此外,还需深入探索秸秆的“五料化”利用,即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以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机肥料和生物质能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因地制宜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库,将畜禽粪污转化为有机肥料,将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质能源,为农业生产提供清洁能源,促进土壤改良和地力提升。推动种养循环,大力发展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发展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推行复合人工湿地、“三池两坝”、池塘底排污等尾水处理方式,积极推广池塘工厂化循环水、大水面生态增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等多种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实现水产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和循环利用。积极推广生物降解农膜等环保材料,以减少农膜残留对土壤和水环境的污染。

第三,推进田内拦截、离田拦截等技术的应用。采取建设生态沟、植草沟等田间工程措施,拦截并净化农田排水中的污染物,利用生物拦截技术,如湿地植物、微生物等,进一步降解和转化污染物,降低其对环境的风险,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引导企业合理布局

对于化工园区的建设和运营,必须有清晰明确的规定和标准。选址、建设、运营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有具体的规定进行引导和规范。化工园区应优先选择在交通便利、通信发达、物流条件优越的城市远郊区进行布局,而不是盲目地迁移到乡村地区。

解决工业企业带来的环境问题,不能仅仅依赖于乡村搬迁这种简单的解决方案。尽管这种策略在短期内可能会对环境污染和安全生产问题产生一定的缓解作用,但乡村地区不能成为化工企业的“避风港”,更不能成为他们逃避监管、违规生产的庇护所。需要从更深远的角度思考,制定更加全面和科学的政策,引导企业实现绿色发展,推动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需要持续加大对乡村地区工业企业、小作坊等污染主体的日常监管和执法力度。推动企业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依法严惩违规企业,以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实现高污染、高能耗、安全隐患大的化工企业逐步退出市场。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乡村地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优势,发展符合当地特色的绿色产业、生态农业等环保产业,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使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三)加强乡村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乡村规划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问题的关键。应注重厕所与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同步建设、一并管护、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协同推进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厕所粪污、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以乡镇或行政村为单位建设一批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严格落实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等措施,将有机垃圾转化为肥料,发展循环经济,对可回收垃圾进行再次利用,提升垃圾处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大投入,引进先进的垃圾焚烧技术、生物处理技术等,改善垃圾处理设施,提高垃圾处理的效率和效果。

农村污水处理是关系民生福祉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工程,要深入探索,逐步引导农民群众养成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结合村庄规划,重点治理水源保护区和城乡接合部、乡镇政府驻地、中心村、旅游风景区等人口居住集中区域农村生活污水。

一是积极指导农民群众稳步推进户厕改造。在干旱寒冷地区,积极开展适用技术产品的研发与试点,探索出适应不同气候条件的改厕模式。深入实施农户自愿按标准改厕、政府验收合格后补助到户的奖补模式。二是积极探索和推广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如高级氧化、膜分离等,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水质稳定性,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确保污水达标排放。三是分类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展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排查和源头治理,不断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源头分类减量与资源化利用,优先推广运行费用低、管护简便的污水治理技术;鼓励居民居住分散地区采用生态处理技术,如采取黑灰水分类收集处理、与畜禽粪污协同治理、建设人工湿地等方式处理污水,达到资源化利用要求后,用于庭院美化、村庄绿化等。四是整体提升村容村貌。建立健全常态化清洁制度,有序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定期清理垃圾、整治乱搭乱建,打造整洁有序、美丽宜居的村庄环境,积极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创建示范活动,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文明卫生意识,共同营造美好家园。

(四)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需求导向,拓宽引才渠道,围绕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等,实行“刚柔并济”的引才措施,开展环保人才引进活动,持续夯实智力保障。从“育才”的角度出发,制订科学、全面的培养计划,探索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制订近、中、远期的培养、扶持计划。短期计划应着重于提升现有农村人才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以满足当前农村生态发展的需求。中期计划应着眼于培养一批具备创新能力和领导才能的乡土人才,为农村产业升级换代提供智力支持。长期计划应关注农村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长期实施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营造良好用人环境。坚持“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的用人理念,综合考量人才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摸清岗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合理安排工作岗位,促进人才资源优化配置。依据地区特色,引进与地方绿色产业发展方向、层次相适应的人才,让生产要素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开展网络教育、远程教育,为农村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课程服务,帮助解决农村环境污染实际问题,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立足实际,结合当地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探索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乡土人才发展开辟绿色通道,提供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和创业热情。

参考文献:

[1]贾星,包莲.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22(32):11-13.

[2]张慧霖,王海志.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8):13-15.

[3]李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研究[J].当代农村财经,2021(10):27-30.

[4]涂雨晴,范慧诚.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22(22):37.

[5]王晨,华章琳.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2(8):23.

[责任编辑:李伟杰]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产权视角下的西宁特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