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且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节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深,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尤其是春节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关注。本文探讨春节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提出了一些传播策略。
关键词:传统节日;春节文化;传播策略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跨境传播成为当今世界一个显著的现象。在众多文化元素中,节日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不仅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是人们情感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在国际中文教育的背景下,探讨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特别是春节文化的多元化传播策略,对于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全球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及春节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中华民族不仅塑造了深邃广博的文化底蕴,也创造了各式各样的民族节庆。这些节日经过历史的发展与沉淀,延伸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形成约定俗成的文化礼仪。
历代中国劳动人民所创造和继承下来的传统节日文化,不仅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而且展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个性文化,集中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生动描绘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1]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是中华民族情感和精神的凝聚体,更是承载着民族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的重要载体。它们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以及保持社会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精神纽带作用,是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
春节是中华传统节日中最大、最热闹、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节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历史意义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春节的起源可追溯至殷商时期年终岁首的祭神祭祖仪式,那时 “年”被称作 “岁”,而 “岁”指的是一种形似斧头的工具,既用于收割庄稼,也用于祭祀。鉴于商朝对祭祀活动的高度重视,“年”从 “岁”演变为 “祀”。至周朝,这一称谓才正式更改为 “年”。自汉武帝时期起,春节的命名经历了若干变更,包括 “岁首”“元旦”“元日”“正旦”等,均指代中国人庆祝除旧布新的重要节日。“春节”一词的确立始于辛亥革命后,当时规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自此,“春节”便成为农历新年的正式名称,并沿袭至今。春节拥有众多传统习俗,腊月三十晚被称为除夕,除夕夜家家户户会吃团圆饭、祭拜祖先、迎接财神、燃放鞭炮、守岁以及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等传统活动。[2]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种新媒体技术的产生,一些新的春节习俗应运而生。无论是传统习俗还是新兴习俗,都强调家庭团圆、世代和谐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祝福,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亲情、和谐与乐观。春节不仅是一种传统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在维系家庭和谐关系、传承文化、维护道德规范及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春节的传统传播方式
(一)口头传承与家庭教育传播
在春节期间,长辈通过口头传授的方式,向晚辈灌输春节的历史与习俗,讲述与春节相关的传统故事、民间传说及历史事件,这些叙述往往包含道德教育的要素,如仁、义、礼、智、信等,以此来向晚辈传递春节文化。[3]此种讲故事的方法不仅增添了节日的趣味性,而且为晚辈提供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得以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此外,家庭成员还会共同参与春节期间的各类传统习俗活动,如置办年货、贴春联、包饺子等,这使青年一代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深入学习传统文化。[4]这些活动不仅传授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们传达了与这些习俗相关的深层文化意义。
(二)民俗活动与地方风俗传播
春节期间,各种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戏曲表演等成为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活动不仅为庆祝春节增添了欢乐的气氛,也是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表现。不同地区的春节风俗各具特色,尤其是南北方的习俗差异明显。例如,过年的时候北方吃饺子,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居多,意味着团团圆圆。[5]在文化活动方面,在中国北方某些地域,扭秧歌、踩高跷等民俗表演活动颇为盛行。相较之下,虽然南方地区亦有秧歌传统,如上海的奉贤、金山、南汇等地区过往曾流行山歌剧,但其形式与北方的秧歌存在显著差异,且这类表演活动基本不会在春节期间举行。广东地区的传统习俗则主要是舞龙和舞狮。这些地方风俗不仅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涵,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体验不同地域文化的机会。
(三)传统媒体传播
传统媒体通常指的是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等。这些媒介在春节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普及率高,能够覆盖广泛的受众群体。电视和广播会通过特别节目来传播春节文化,如每年除夕夜的春节联欢晚会通过歌舞、小品、相声等表演来展示春节的习俗、文化和娱乐活动,加深公众对春节文化的认识。而报纸和杂志则是通过专题报道、故事、图片等方式,传播春节的历史背景、传统习俗和现代变迁。
三、春节文化的国际传播现状
进入21世纪,春节文化在全球范围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其庆祝活动的规模及影响力逐渐扩大。许多国家民众开始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中国春节文化的独特魅力。对春节文化国家传播现状的深入了解,对我们动态把握全球对中国及其传统文化态度有着积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我们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卓越魅力。海外对春节的热情逐年增长,这与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密切相关。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正在世界各地悄然传播与扩散,使庆祝春节逐渐演化为一种新的全球性生活方式。
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及其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陆续认定中国的春节为当地的公共假期。2003年1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正式将春节 (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的官方假日之一,这不仅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国际认可和尊重,也进一步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有力推动春节文化走向世界,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春节在许多国家也拥有了 “官方身份”。新加坡作为一个华人占多数的国家,春节这一习俗随着早期华人移民的到来根植在新加坡人的心中。作为法定节日,每年春节当地人都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如在牛车水倒计时迎新祈福、和朋友家人品尝 “捞鱼生”等,人们通过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方式,共度春节时光。在韩国,春节也是法定假日,韩国的传统习俗与中国的习俗有异曲同工之处。此外,越南、印度尼西亚、文莱也都将春节定为法定假期,形成了以当地华人群体为主导、各族群共同参与的多元共生局面。除了亚洲国家,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也把春节作为他们的官方节日。[6]加拿大于2017年正式将春节设立为国家法定节日,当地政府和民众还会积极参与春节的文化活动,官员会现场派发红包等祝福物品共度佳节。2018年8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议会通过一项法案,正式将春节列为加州的法定节日,并鼓励学校和教育机构积极举办活动,以推广和传承春节文化传统。据共青团中央调查数据,全球已有约20个国家和地区将春节正式列为法定节日。这也意味着春节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特定节日,更成为全球性的文化盛事,对春节的国际传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春节文化的海外传播策略
(一)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要想把春节文化更好地推广到全世界,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全球化视野,全面推广春节文化。在国际文化节庆祝活动中,春节可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进行展示。此类展示可通过举办以春节为主题的摊位、展览和表演来实现。进一步地,通过与海外文化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合作,举办以春节为主题的展览或文化活动,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理解与欣赏。通过他们的平台和网络,春节文化的传播可以更加广泛和深入。[7]还可发起或参与与春节主题相关的国际文化交流项目,如可以考虑以中国春节文化为主题,每年都组织不同层面、全球参与的高端学术论坛;可以尝试组织科研所的力量,创立多种文字的春节文化学术专刊在世界范围发行和传播;还可以邀请外国艺术家来华参与春节庆祝活动,并创作与春节相关的艺术作品,或者将中国艺术家派往国外,参与当地的春节庆祝活动,进行文化交流。通过这些加强文化交流合作的策略,春节文化的海外传播不仅能拓展受众范围,还能促进全球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共存。
(二)积极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
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的不断进步,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主要线上渠道,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在网络空间的传播日益普及。要借助国际社交平台的力量,将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推广至全球。第一,积极运用社交媒体平台,在Facebook、Instagram、twitter等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上创建专门的春节文化账号。通过发布春节的历史、习俗、食物、庆祝活动的相关内容,增强互动与参与度,同时利用社交媒体的广告功能,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用户群体,推广春节相关的文化内容和活动信息;第二,开发互动性在线活动,制作与春节相关的在线游戏,如模拟中国春节庆祝活动的游戏,使用户在游戏中体验春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还可开发虚拟现实体验,让用户通过VR设备感受春节的氛围和活动,如虚拟参观中国春节的灯会、庙会,让用户在游戏中了解春节文化;第三,可以在YouTube等视频平台发布春节主题的短片、纪录片和教育视频,介绍春节的历史、传统和现代庆祝方式,同时利用视频制作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示春节期间的家庭聚会、传统习俗等,以故事化的方式吸引国际受众。
(三)巩固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教育平台
孔子学院作为推广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春节文化的主要阵地。截至2023年7月底,全球共设有387所孔子学院以及509所中小学孔子课堂。此外,还有62个国家的160所大学正在申请设立孔子学院。各国际中文教师在孔子学院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只有语言和文化相结合,才能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才能让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8]在文化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春节的教育和推广,在课堂上传授有关春节的理论知识,将春节文化融入当地的课程当中,设立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专题课程,课下也要组织各类春节文化活动和讲座,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自体验包饺子、贴春联、剪纸等活动。此外,利用孔子学院的网站和社交平台,发布关于春节的教育内容和活动信息,使学生即时了解春节文化。
五、结束语
春节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也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在其国际传播过程中,我们见证了文化交流的力量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的可能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春节文化的传播策略也需要不断创新和适应。从加强教育平台如孔子学院的作用,到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宽传播渠道,每一步都是对传统传播方式的重要补充和扩展。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春节文化的国际传播,也为其他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经验。
参考文献:
[1] 安慧.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多元化传播的策略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7(10):62-64.
[2] 樊亚平,程浩.媒介重构:春节习俗的变与不变[J].当代传播, 2019(02):51-54.
[3] 何星亮.春节文化的特点与功能[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3(02):1-6.
[4] 刘玉杰.中韩春节习俗之比较[J].文学教育(下),2019(01):30-31.
[5] 阮静.中国春节在海外传播的影响及策略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4(06):47-51.
[6] 李广强.中国春节文化的国际传播: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 “走出去”为例[J].国际传播,2021(06):105-109.
[7] 王文章,李荣启.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J].艺术百家,2012, 28(03):5-10.
[8] 袁丽媛,王灿发.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网络传播创新[J].青年记者,2019(24):44-45.
作者简介: 周婵娟,女,汉族,湖北利川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