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村寨旅游价值、民族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研究

2024-07-02 14:17曾韬张春艳罗鲜荣胡佩珊陈明旸
国际公关 2024年10期
关键词:认同感

曾韬 张春艳 罗鲜荣 胡佩珊 陈明旸

摘要:本文探讨基于民族村寨旅游价值的多元群体类型、民族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的关联。根据文献与访谈结果设计调查问卷,对千年瑶寨、肇兴侗寨等826份样本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民族村寨旅游价值由功能价值、文化与古建筑景观组成。基于价值感知划分,旅游者分为浅尝辄止型、文化型、视觉型。旅游价值、民族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存在关联,其关联在教育水平上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民族村寨;旅游价值;认同感;自豪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筑已成为新时期党的重大任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是凭空建构出来的,而是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民族意识凝聚为民族认同并最终升华为民族自豪的结果。民族村寨旅游产品以鲜活文化活动为载体,唤起与强化民族祖先历史记忆,在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仍有部分民族村寨的旅游价值没有得到高质量传承、开发与供给,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效益提升不明显,弱化了民族认同与自豪凝聚的向心力。本文研究探讨民族村寨旅游价值、民族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的关联,为旅游价值提升民族共同体意识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与科学建议。

一、文献回顾

(一)民族村寨旅游价值

民族村寨也称 “少数民族村落”,指依托少数民族自然地域、历史环境形成的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及文化创造的有机场所。[1]旅游价值被定义为旅游产品在特定游览情境中符合对象感知效用程度的总体评估。[2]学界主要基于以上理论基础评价民族村寨旅游价值:当地视角方面,主要讨论居民对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带来的生活质量、环境、基础设施等利益的感知;[3]也有学者从政府企业等开发者角度分析旅游资源开发运营等效用感知。[4]游客视角方面,学者关注旅游者等市场方体验的景观质量、感知效率、服务价值、社会价值与享乐价值等。[5]

(二)旅游价值、民族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

民族认同感是人民对自己民族或对方民族的历史文化等共同要素上建立的归属意识和情感。[6]民族自豪感指对本民族或对方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精神等价值要素等表示高度认同、充满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的情感。[7]孙九霞等学者进一步论述旅游发展所产生的价值:能推进不同地域与不同民族文化要素、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流动与交融,有效强化民族认同等共同体意识。[8]

综上所述,学界在旅游价值、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的内涵研究上已有较丰富的成果,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定论证,但论证时缺乏对研究对象进行细分,论证精确程度有待加强。据此,本文基于旅游价值对样本进行组群细分,精准分析不同价值组群与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间的关系与差异,以期为旅游价值驱动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振兴提供可识别的清晰依据。

二、研究设计与调研情况

以全国规模最大瑶寨 “连南千年瑶寨”为预调研对象,以侗乡第一寨 “肇兴侗寨”、古壮寨 “桂林龙脊古村”等不同类型民族村寨为大规模调研对象,并将取样范围划分华南、华北、华中、华东、西北、东北与西南等地区,以提升样本代表程度。于2021年5月深入连南千年瑶寨,访谈调查民族村寨旅游价值,共收集约13万字访谈文本。利用内容分析法总结归纳内容,总结旅游价值可通过以下问项测评:(1)村寨古居;(2)村寨古寨门;(3)村寨古庙;(4)特色美食;(5)自然景观;(6)风土人情;(7)服务水平;(8)特色服饰;(9)节庆仪式;(10)基础设施。

基于文献归纳游客视角下民族认同感的操作性定义:(1)感受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激起自我民族意识;[9](2)更想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和文化;(3)感受到自己命运和未来是同自己的民族联系在一起;[10](4)感到民族间的共融。[11]以此确定民族认同感的4个问项。民族自豪感问项方面,5个方面能代表民族自豪感:(1)感受到文化多样性;(2)感受到文化独特性;[12](3)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13](4)特色民族文化推进建设民族共有家园;(5)为这种特色民族文化感到骄傲。[14]

2022年9月至2022年12月进行大规模调研,调研方式为线下纸质问卷与线上网络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826份。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75—0.93,问卷问项的可靠性较高。其中女性比例较高,年龄层主要集中在20岁以下及 “20—40岁”群体,受教育程度在本科及以上的比重较高。

三、资料分析

(一)民族村寨旅游价值维度

因子分析显示,KMO值为0.933,Bartlett检验定为卡方值5496.695,显著性为0.000,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方法,以特征值大于1提取维度,并通过最大方差法进行旋转。最终提取三个维度,因子负荷量0.538—0.823,解释累计率达到76.14%,问卷效度较好。第一个维度由民族村寨基础设施与服务水平两方面组成,因其与民族村寨旅游基础功能密切相关,命名 “功能价值”;第二个维度包含民族村寨节庆仪式、自然景观、特色服饰美食等因素,这些因素组成民族村寨文化与景观,命名为 “文化景观”;第三个维度由民族村寨古庙、古寨门与古居组成,命名为 “古建筑景观”。上述结果与以往学者观点相符,并较好地通过了数据检验,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基于旅游价值的民族村寨游客群组分析

基于旅游价值三个维度,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将游客类型划分三个类型。第一类为 “浅尝辄止型”。该群体在每个维度分值较低,对民族村寨旅游多方面体验较浅。第二类为 “文化型”。其主要目的为体验文化景观与古建筑景观,对民族村寨饮食文化、文化遗产景观的体验欲望较强。第三类为 “视觉型”。其在 “古建筑景观”分值显著高于其他组群,热衷视觉观赏,对村寨建筑风貌非常关注。

(三)民族村寨游客类型、民族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关联

利用多重对应分析探讨民族村寨游客类型与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关联。考虑到不同文化程度也会对上述因素的关系产生作用,将受教育程度的变量纳入分析中。多重对应分析图 (详见图1)显示,民族村寨游客类型、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与受教育程度存在关联,具体关联情况如下:

与受教育程度多重对应分析

1.第一象限,“浅尝辄止型”游客与 “民族认同感低”“民族自豪感低”关联密切。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当游客体验程度较低导致旅游感知价值不高时,较难对情景地产生情感认同,也无法激发民族自豪感,从另一角度也反映了调研的民族村寨较多旅游资源开发质量偏低,无法让游客产生深度体验,影响了民族意识的形成与提升。

2.第三象限,“文化型”游客与 “民族自豪感中等”关联密切。分析结果与现实和以往学者的观点相符,民族特色美食、多彩仪式等的色彩与味觉等冲击让旅游者有较深的文化体验,形成的文化记忆强化民族认同意识,进一步激发民族自豪感。然而,结果也反映出案例地在高质量文化价值生产方面存在不足,导致文化型游客未能彻底融入文化情境,民族自豪感提升效果仅为中等。

3.第四象限,“视觉型”游客与 “民族认同感中等”“本科以上”学历关联密切。结果证明古建筑景观是民族村寨的核心价值,通过在古建筑营造的文化空间中体验,游客有机会与各历史阶段独具风情的民族生活与生产文化对话,对异地的民族文化产生深层次认同。但也发现案例景区较多古建筑商业化改建严重,部分建筑缺乏妥善保护,影响体验满意度,更不利于高学历游客群体对村寨纯真价值的感悟,难以进一步加深游客民族认同感。

四、结论与建议

(一)民族村寨旅游价值、民族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存在关联

研究检验民族村寨旅游价值与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存在关联。说明民族村寨旅游价值的传承、挖掘与开发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因素。据此,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时应促进景观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借此凝聚民族共同意识实现村寨的物质与精神振兴。建议应充分展现出少数民族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在保护民族景观基础上,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景观开发的各个环节,增强旅游文化链条活力。第一,大力打造民族村寨图腾认知的文化产业,打造学习教育型或科研型的文化旅游研学基地,将民族文化教育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第二,在民族村寨的文化生态建设中创新文化交融形式,利用大数据技术等构建民族村寨 “线上+线下”非遗资料库与可视化展示平台,借助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盘活民族村寨传播交流空间。新媒体平台的文化参与、分享与共创实现了旅游者与民族村寨的人、情、景在虚拟空间的互动与文化共享,铸牢共进共创共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二)民族村寨旅游价值与民族意识的关联在不同教育水平上存在差异

研究发现,基于旅游价值的游客组群其民族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在不同教育水平上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高学历游客群体的民族认同感不够强烈。建议当地政府加强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开发,开展 “特色乡创、乡艺、乡贤、乡景、乡居、乡园、乡厨、乡品”等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一批设施完善与功能多样的农耕体验与康养基地等民族乡村精品。通过 “生态+美食”“生态+观光”等加强游客的旅游涉入,既可以显像化村寨的旅游优势,又能刺激游客深入参与 “旅游+多元要素”的环节,实现旅游振兴与生态振兴的有机结合。

五、结束语

民族村寨旅游价值的高质量传承、挖掘与开发,在建构与升华民族意识上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实现 “乡村振兴”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战略要求,需要系统识别旅游价值视角下民族认同与民族自豪意识形成的内在关联,清晰刻画 “价值高质量开发与生产”与 “民族意识凝聚”的具体方向。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指引,充分发挥旅游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成为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 笪玲.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21.

[2] 李文兵,张宏梅.古村落游客感知价值概念模型与实证研究:以张谷英村为例[J].旅游科学,2010,24(2):55-63.

[3] 王媛媛,林珊珊,叶顺,等.三元交互视角下民族村寨居民旅游支持行为意愿形成机理[J].旅游学刊,2022(10):1-21.

[4] 李娴,高院.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与实证[J].贵州民族研究,2019,40(6):158-165.

[5] 张河清,王蕾蕾,蒋露娟.民族传统聚落旅游价值认知的中西方差异:以中国 “堂安侗寨”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17(4):1-10.

[6] 高永久,朱军.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民族研究,2010(2):26-35.

[7] 张书林,邓海凤.新时代的民族自豪感教育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10):87-88.

[8] 孙九霞.旅游流动影响下的民族交融与认同凝聚:对 “多元一体格局”的再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20,47(5):75-86.

[9] 谢作渺,冯梦杰,方涵,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文化多样性研究[J].民族研究,2022(2):21-35.

[10] 沈彩云,王恩旭,刘俊,等.民族认同感越强烈的旅游者越愿意重游吗?: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例[J].旅游学刊,2021,36(4):83-95.

[11] 高永久,杨文龙.边境牧区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22(2):4-23.

[12] 郑永晓.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元代文艺思想的独特性[J].文学遗产,2018(3):4-7.

[13] 任才茂.中原文化与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J].学术论坛,2013(11):175-178.

[14] 陈剑,李忠斌,罗永常.特色村寨民族文化产业业态创新与高质量发展[J].广西民族研究,2020(4):167-172.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民族村寨旅游价值构建民族认同感的路径与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22YJCZH011)。

作者简介: 曾韬,男,汉族,广东梅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旅游管理;

张春艳 (通讯作者),女,侗族,贵州凯里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旅游管理;

罗鲜荣,女,汉族,湖北荆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旅游管理;

胡佩珊,女,汉族,广东江门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民族旅游管理;

陈明旸,男,汉族,四川达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民族旅游管理。

猜你喜欢
认同感
专科学生专业认同感的现状调查与培养策略研究
——以某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为例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成都市初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影响西藏人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感的挑战分析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以华侨文化精粹涵养新生代华侨华人民族认同感
在校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感和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