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2024-07-02 16:29陈思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新时代

陈思

摘要: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丰富的内容和强大的感染力。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崇高理想信念、厚植大学生爱国情怀。当前,面对国内外一些因素给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高校应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网络空间创设与长效保障机制等方面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4)02-0024-05

近年来,学术界对红色文化进行了多角度和多层次的研究,探讨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价值和可行途径,但多从小切口着眼思考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稍显不足。因此,新时代新征程,立足红色文化自身特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系统探讨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路径尤为必要。当前,全国各地都加强了对红色文化的挖掘工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纪念馆的数量不断增加。以安徽为例,全省有2个将军县,13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23处省级爱国教育示范基地,128位开国将军,英雄儿女不计其数[1]。依托此背景,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一项必要且可行的实践。

一、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

新时代,高校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价值进行了深入挖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西方意识形态的不断渗透、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不足、新媒体技术冲击红色文化传统教育方式等问题的存在,使得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只有正确认识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发展的现状,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激发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育人功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力度持续加大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从未放弃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进行渗透。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发展态势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焦虑与警惕。为了阻遏我国的发展,近年来,西方国家在对我国发动贸易战、科技战、舆论战的同时也加大了意识形态渗透的力度。

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进行恶意攻击。如某些敌对势力有意回避谈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推翻“三座大山”,以及在逐步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或刻意放大中国在治理过程中的瑕疵与不足,并污蔑中国在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自由等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还将所谓的“落后”归结于中国的制度与道路,鼓吹中国应放弃现有的制度和文化,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西方敌对势力还反复宣扬西方社会的科技进展,声称正是由于其“民主自由的政治道路”,才使西方国家得到如此飞速的发展,借此证明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和“政治神话”。然而他们却对帝国主义的殖民史与掠夺史只字不提,对西方国家动乱的社会局面和混乱的社会秩序置若罔闻,用极其虚伪的双重标准来营造西方文明高人一等的假象。

另一方面,这些敌对势力还有意丑化和抹黑革命英雄人物。西方国家借助新媒体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企图损害、抹黑人民领袖和革命英雄的形象,试图通过歪曲历史,割裂青年群体的红色情感。以此来瓦解年轻一代的革命信仰,削弱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摧毁中华民族的希望。同时,西方国家还通过歪曲事实、编造虚假故事的方式,将自己本国的“人权领袖”不遗余力地塑造成“世界英雄”,企图动摇我国青年群体的政治信仰,诱导他们信奉西方的错误观念、沉迷资本主义带来的灯红酒绿,从而陷入腐朽文化的窠臼。

(二)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不足

新时代大学生出生和成长于和平年代,不曾亲眼见到战火纷飞下的中国,没有见证过个人在战争裹挟下的悲哀与无奈,他们对革命年代的感知大多来源于影视作品、书籍文章、长辈口述,难以与革命先辈们产生深刻共鸣,领悟红色文化的价值底蕴,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进度和教学效果。

首先,一些大学生在红色文化认同上出现了思想上的困惑。当今“00后”为主的大学生受时代变迁、思想革新、成长经历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自我中心化倾向。尤其在新媒体时代,丰富多彩的沟通互动平台和海量复杂的信息元素使得大学生在知识的获取和认知的塑造上拥有了一定的自主选择权,甚至是主导权。他们会通过网络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利用虚拟平台同同辈群体建立联系来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但由于阅历较为有限,大学生容易从过度自我化和理想化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世界,于是在多元化思潮的冲击下,其思想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灵活性和选择性的新趋势,一些大学生时常感到无所适从,出现思想困惑、理想模糊、立场不坚定和政治信仰动摇等现象。为了抵御错误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危害,以及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感度和是非辨别能力,迫切需要运用科学且丰富的红色文化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其次,部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参与度不高。主要原因如下:一方面,部分学生对红色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不重视,缺乏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不高,因此在课堂上表现出较低的抬头率和参与度[2]。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的红色文化理论课程存在略显高深、乏味且脱离实际的现象。一些教师在思政课堂上未能全面考虑学生的思维实际、心理特点和学习习惯,用过于刻板的方式进行教学,导致课堂内容缺乏吸引力。此外,红色文化教育局限于课本理论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将红色文化相关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力度不足,未能提高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最后,部分大学生游离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圈层之外。敌对势力利用大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试图打着文化交流的旗号,将披着“西方节日和传统习俗”外衣的西式政治理念和西方社会思潮,以无形的方式渗透入大学生的思维和内心,部分政治敏感度较低、政治觉悟不高的大学生逐渐与主流文化脱节,甚至产生支持西方文化,远离红色文化及相关教学的倾向。因此,将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媒介,占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发迫切且重要的课题。

(三)新媒体对红色文化传统教育方式提出挑战

首先,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文化受到大学生的广泛追捧,大学生逐步成为互联网受众主体的趋势越发明显。与传统的红色文化教育相比,新媒体文化在网络和数字化领域经历了迸发式的发展,各类网络平台和应用软件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人们的眼前,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自由、开放、包容、多元的虚拟交流场域和途径,使大学生能够方便、高效地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并且自由表达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新媒体文化已经成为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斗争早已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互联网逐渐沦为21世纪没有硝烟的思想战争的重要场域[3]。这一背景下,将红色文化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大大提升红色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传播度和影响力的同时,还能有效发挥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育人功能,使两者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实现良性、实时双向互动。

其次,新媒体文化呈现去中心化和碎片化的发展趋势,青年亚文化中的不良成分甚嚣尘上,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包括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这些思潮在新媒体平台上沉渣泛起,通过引入新元素、曲折情节和敏感话题等手段吸引着年轻人的注意力,铸造起封闭的信息茧房,逐渐削弱、瓦解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辩证思维习惯,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缺乏深入细致且理性的思考。同时,由于部分青年大学生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系统化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难以有效甄别网络不当言论或失真传闻,甚至会盲目追随舆论风向,偏离主流文化的轨道,形成反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这给传统红色文化教育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削弱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研究能力提出挑战,极易误导他们作出与主流意识形态背道而驰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基于上述情况,需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最大化利用红色文化的教学、传播渠道,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其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大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和媒介素养的培育,提高他们对不同意识形态的辨识能力,以更好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并形成独立、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这亦是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举措。

二、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优势

追溯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其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民众生活困苦,社会动荡不安,中国共产党为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在革命过程中,红色文化逐渐孕育形成,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精神支柱。与其他资源相比,红色文化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必须充分发挥其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功能和价值。

(一)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首先,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红色文化,有利于利用红色文化培养大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红色文化在近代中国民族危难中诞生,逐步通过其先进性和科学性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的崛起。红色文化高扬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彰显了革命英雄人物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弘扬了革命英雄人物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有助于大学生逐渐确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向英雄模范看齐[4]。大学校园应因地制宜,切实有效地对朝气蓬勃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教育方法的过程中注重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年龄特点与生活情况。例如,高校教师备课时,可以结合安徽红色文化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金寨将军县”等史实激发学生家乡认同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其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红色文化,是厚植大学生爱国情怀的有效方式。一是塑造大学生坚定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绵延不断的重要纽带,它所蕴含的民族情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思想成长的有效力量。将红色文化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有利于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培育他们坚定的爱国情怀,使其在面对困难时挺身而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二是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大学生正处于情绪激昂、热情高涨的青年阶段,如果没有细致、谨慎地引导则容易陷入偏激和极端的怪圈。爱国不应止于情感,更应诉诸理智。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感受到如今的和平来之不易,有利于培育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他们理性爱国。

(二)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在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创造升华凝结而成的红色文化,是中国精神的重要表现之一,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涵义,也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吸收着时代精神。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孕育形成的精神财富,蕴含着对大学生思想引领和政治引导的生动元素,其内蕴的价值目标、革命精神、高尚品德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的目标高度契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丰富的内容和强大的感染力。

首先,红色文化具有多样化的表现方式,能有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路径。“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5],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文化痕迹,以及为了纪念革命英雄人物而建立的各种纪念场馆,还有反映这段历史的文学艺术作品等,都承载着红色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学校要鼓励大学生离开教室,放下课本,与红色文化亲密接触,亲身感受和切实体会红色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在轻松的环境氛围中接受教育,潜移默化地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高校教师,更要善于利用红色文化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创新教学方式,不拘泥于“小讲台”,勇于拓展培育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大舞台”。

其次,红色文化具有多元化的内容形式,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思想共鸣。革命战争年代的生活之艰苦、物质之匮乏、生存之艰难、战争之残酷远超当代大学生想象,诞生于此的红色文化涵盖了思想、艺术、文学、历史、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内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远大理想和崇高信仰拼搏奋斗。特别是红色场馆中展示的烽火岁月中感人的红色故事、英雄壮举,充分彰显了先辈们崇高的民族精神。红色教育基地中珍贵的历史文物、历史照片,以及墙壁上镌刻的革命英雄名字,都能激发大学生对革命英雄的回忆和深切缅怀,让他们深刻领悟到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从而实现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立德树人作用和沉浸式的育人效果。

再次,红色文化具有多维度的传播方式,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途径。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融媒体成为文化传播的一大利器。当前,具有一定权威度和说服力的新媒体平台账号成为红色文化的重要聚集地。融媒体作品能够充分运用多种符号表达方式,结合新闻片的时效性、纪录片的真实性和文艺片的故事性,在生动形象中浸润、传递红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一是要在传播设计上提高红色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同时抓住重要时间节点进行活动策划,并利用地域优势提升品牌效应,增强传播的识别度。二是在传播内容上要坚持守正创新,确保内容具有品质和价值,增强大众对红色文化的的关注度。三是在传播路径上,深度融合和立体化传播是有效的实施策略。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势,使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形成系统联动,实现红色文化的网状扩散性传播。

最后,红色文化具有深层次的内涵感染,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红色文化具有多样的传播形式,更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能够使大学生深入思考并对红色文化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在红色文化熏陶下,大学生能够培育出继承和发扬实干担当精神的优良作风。红色文化教育促使青年大学生自觉约束自身行为,以清醒的头脑应对亚文化中的不良社会思潮。此外,红色文化包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和道德示范作用。

三、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红色文化的传播也发生一些新变化,需创新有效途径将二者有机融合,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网络空间创设与长效保障机制等方面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

(一)融入课堂教学主阵地,规范红色文化资源教学管理

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高度关联,这既是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所在,也是将二者有机融合的有力落脚点。课堂是教学实施的主阵地,是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主战场,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高校应积极推动地方红色文化进课堂、进教材,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鼓励教师深挖并整合相关内容。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作用,将红色文化贯穿于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始终,在实际教学中既要考虑红色文化素材选择与课程内容讲解之间的契合,又要思考历史逻辑建构与课程教学安排之间的耦合,从多个角度层层递进。基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整体性原则,注重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互证关系,综合考量红色文化嵌入思政课程内容的着力点。同时,要注重运用大历史观的方法论,引导大学生正确感知历史,自觉担负时代使命,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另一方面,教材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授课介体,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教材的科学理论价值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不仅要看懂、看深、看“薄”教材,还要考虑教学方式方法,解决如何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用通俗、有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备教材知识、备教材逻辑结构、备内容重难点、备学生学情等,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安排好每节课的活动与进度。同时,学校应征求并评估学生对于地方红色文化教育的需求,设计多样化、校本化、特色化的课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实现地方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提升育人成效。

(二)完善校园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形成多方协同育人机制

红色文化资源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与实践性,“讲好红色故事”是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错误社会思潮,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的重要举措。社会实践在大学校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红色文化则为校园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校园社会实践应积极融入红色文化。对当今大学生而言,他们所生活的年代与革命年代的不同,一部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可能会产生距离感,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实践能有效拉近大学生与红色文化的距离,推动红色文化入脑入心。学校可通过制作宣传栏等形式让红色文化润物无声,促使学生与红色文化更加紧密接触。学校可以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实践教学地点,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沉浸于浓厚的革命氛围,促使学生文化认知和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各专业可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进行红色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涵养。例如师范类专业可深度挖掘自身资源优势,通过“大学生讲好思政课”“大学生学党史”等一系列试讲、评课活动,增强大学生与红色文化的链接;艺术类专业可充分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和人才队伍,编排各类红色歌舞、语言类节目,制作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校园短片等[6]。另外,也可组织学生自主开展实践活动。如针对安徽地方特色,可组织学生拍摄安徽大别山区、大蜀山烈士陵园的微视频,用新技术传播革命先辈为共产主义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参观陈独秀墓园,感受先烈的坚韧不拔,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7]。

(三)创新校园红色教育线上平台,推动红色文化教育常态化

新时代,大学生是新媒体的重要受众群体,可以说他们是伴随着互联网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甚至被称为“网络原著民”。但其自身媒介素养有限,且对红色文化认同感不足,缺乏合理使用融媒体以接受红色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因此,针对红色文化的传播现状,创新红色教育平台和载体,推动红色文化教育常态化是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会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8]。网络空间的快速发展是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宣传红色文化和强化大学生的意志品质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工具,以缩小大学生与红色文化之间的距离。高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网络数字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网络新媒体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例如,高校可以创建专门的网页,鼓励大学生主动浏览网页甚至参与网页创建,使学生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主体,不仅能有效促进校园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塑造,更能加深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度和认同度,促使他们主动担负起传承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的重要使命。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社群广泛收集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不同看法,提升红色文化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当前,部分高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推出的“思政课VR体验”也是将红色文化融入网络新媒体平台的积极尝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颖的、可供参考的途径,增强了学生的实地观感与自身体会,达到用理论引导学生、用情感感化学生、用行动带动学生的目的。

综上,红色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积极向上的思想内涵。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崇高理想信念和坚定爱国情怀,助力他们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人生价值。此外,红色文化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大学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成长经验,以此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高校应重视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杨玉菡.爱国主义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研究:以安徽文化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23,37(01):124-126.

[2]李培涛.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的路径研究:评《大学生红色文化精神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23,43(02):86.

[3]刘斌,颜琛婧.对红色文化的多维思考[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4(04):67-73.

[4]毕冉.基于媒介逻辑的“红色文化”新媒体传播研究[J].传媒,2023(17):91-93.

[5]习近平在视察南京军区机关时强调 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6(01).

[6]王琳.红色歌舞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引领的有效应用[J].传播力研究,2020,4(14):117-118.

[7]范方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6):73-75.

[8]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 09(01).

猜你喜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新时代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团体动力学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初探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