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磊
摘要:高职师范生是乡村小学教师的主要来源,对他们加强乡村教育情怀培养,有助于激发他们乡村认同的内在动力,唤起他们扎根乡村的大爱情怀,赋能其指向乡村的执教素养。当前,高职师范生培养存在职前培养目标与乡村教育需求错位、课程设置“乡村性”不足、乡村从教意愿不坚定的情况。高职院校在培养过程中,应基于“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清晰定位培养目标,增强师范生对乡村教师的认同感;合理设计课程体系,提高师范生对乡村教学的适应力;着力涵养教育情怀,坚定师范生对乡村教育的使命感。
关键词:高职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4)02-0035-0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1]。乡村教师队伍是乡村教育的主力,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乡村教育的质量和未来。高职师范生作为乡村教师的重要后备力量,其培养与成长对于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基于“三全育人”视角,探究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加强高职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的培养,将教学和育人相结合,突出人才培养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多元性原则,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感,更有助于激发他们投身乡村教育的热情和动力,从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高职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培养的价值意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2]“培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质量乡村教师,优质的乡村教师队伍是解决乡村教育公平问题的关键。”[3]为此,高职院校加强学生乡村教育情怀的教育,对于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本土化”乡村教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师范生乡村认同的内在动力,助力“下得去”
“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之源,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振兴之魂。”[4]培养学生的乡村教育情怀,引导学生理解乡村教育的本质,有助于帮助他们消除对乡村教师职业的疑虑和前景忧虑,激发他们为乡村服务的内在动力。同时,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支持乡村教师发展的利好政策,让高职师范生真正理解乡村教师的责任和使命,认同乡村和乡村教育,为能在乡村工作感到自豪,愿意为乡村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才华和青春。
(二)唤起师范生扎根乡村的大爱情怀,助力“留得住”
乡村情怀是对于家乡的深厚情感,热爱、眷恋、感恩、回报家乡,与爱国情怀在价值内涵上是一致的。高职师范生是乡村小学教师的后备人才。高考填报志愿时,有许多学生立志投身乡村教育事业,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人生规划而盲目或随意地选择了师范专业。唤起高职师范生扎根乡村的教育情怀,既能增强他们立德树人的实践意识,又能提升他们融入乡村振兴的行动自觉,对于增强未来乡村教师的稳定性、提高乡村教育教学质量影响深远。
(三)赋能师范生指向乡村的执教素养,助力“教得好”
乡村地区的教育不仅承载着传播知识和教化民风的功能,而且为推动乡村振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对于毕业后去乡村执教的高职师范生来说,需要具备“就地取材”的教育智慧。对他们进行乡村教育情怀培养,能够帮助其建立乡村文化自信,进而提高其对于乡村文化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促使其深入思考乡村教育的独特性,摒弃模仿城市教育的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整合乡土资源、开发乡土课程,找到适合乡村教育的“最优解”,唤起乡村儿童对本土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良性互动,实现乡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乡村教育的振兴。
二、高职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培养的现实困境
目前,作为乡村教师的主要来源,高职师范生面临着乡土情怀淡薄、乡土教育内容缺乏以及乡村实践经验不足的困境,导致他们缺乏投入乡村教育的热情。唯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培养出能够推动乡村教育持续稳步发展的教师。
(一)“情不厚”——培养目标的“乡村”定位不准确
乡村教师的坚守和奉献源于他们对乡土的热爱和眷恋。然而,相较于城市,广大乡村不仅教学环境相对落后,教师的生活也面临诸多不便。在乡村,由于交通、教育和医疗等资源匮乏,教师的社会交往、生活质量、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受限,导致师范生对“乡村教师”岗位的就业意向不强。当下高职师范生乡土情怀淡薄,呈现乡土情怀迷离化、远离化和逃离化的特点[5]。
然而,当下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很少提及‘农村一词,只有少数院校师范类专业明确要求“‘热爱农村教育事业和‘适应农村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6]。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上的偏差,使得其培养的未来乡村小学教师“乡村特点”不鲜明,对其基本素质的持续提升及其是否愿意长期任教乡村的职业选择产生影响,造成乡村教师队伍数量短缺与质量较弱的现状难以改变,阻碍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而导致不能充分的储备和更新乡村教育所需人才。
(二)“知不全”——课程体系的“乡土”特征不明显
当前的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和通识课程四大模块,未特别体现“面向乡村”的内容。尽管部分来自乡村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程度的与乡村相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仍呈零散、非系统状,难以有效融入未来教学内容和特色课程开发之中。加之,学校在科学知识教育和乡土文化的价值取舍上严重失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更多侧重于技能的训练,未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开展教学的能力。另外,实践教学也未能充分体现乡村情境,使得学生在职前教育体系中无法全面深入了解和体验乡村文化。因此,学生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难以获得对乡村文化的深刻理解,从而影响了他们对于乡村教师的认同感,以及投身乡村教育的坚定信念。
(三)“意不坚”——专业信念的“乡师”意向不坚定
鉴于高职院校地理空间分布的现状等因素,我国传统师范生教育倾向于在城市周边的小学开展教育实习,较少在乡村小学开展教育见习、实习。相较于城市,乡村教育资源禀赋较差,乡村学校的校园建设、教室环境及办公设备等硬件设施均有待进一步完善。这就造成职前实践与职场实际不匹配,实践教学非但不能促进毕业生快速适应乡村教学环境,反而易导致毕业生“下不去”与“留不住”。毕业生投身教育事业后,如果发现工作生活实际情况与预期不符,可能会动摇其专业信念,选择离开乡村,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出现“留不住”的问题。
三、高职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培养的路径优化
“乡村性”是乡村小学教师培养的灵魂。基于“三全育人”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在培养师范生的过程中,要立足于乡村的现实需求,清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在学生入学前、入学后和毕业后对其加强乡村教育情怀的培养,全过程育人;合理设计课程体系、着力涵养乡土情怀,全方位育人;加强与地方政府、乡村小学联动,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全员育人,以确保培养出的教师能够适应并有效地服务于乡村教育事业,助力乡村振兴。
(一)清晰定位培养目标,增强师范生对乡村教师的认同感
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是一种持久、动态且可塑的过程,这一过程对其大学阶段的学习投入、专业发展以及未来从教意愿具有重要影响,直接关系到师资水平建设。因此,高职院校在确定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时,应该优先考虑乡村小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明确以“乡村小学”为定位,将“为乡村服务,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作为重要前提,并致力于培养具有乡村教育情怀、具备全科教学能力的未来乡村小学教师。基于全过程育人理念,明确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所应掌握的技能,并制定与之对应的规定和要求,让学生入学前知晓就业面向、入学后明确努力方向、毕业后践行专业承诺,确保培养目标与乡村教育现状及发展需求相匹配。
(二)合理设计课程体系,提高师范生对乡村教学的适应力
实现既定培养目标,需要构建契合乡村小学需要的课程体系,以提高师范生适应乡村教学的能力。作为未来乡村小学从教者,高职师范生在职前需要储备扎实的乡村文化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那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文化内涵,使自己与乡村生活融合在一起。高职院校应主动与地方政府、乡村学校对接,以需求为导向,全方位育人,在现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乡土教育模块。将乡土知识和乡村特征融入其中,避免城市化和同质化倾向,设置凸显“乡村性”的必修课程。实践教学中,可安排学生至乡村小学开展实地观摩与实习,使其更为全面地熟悉未来从教环境。通过此类方式,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诸如乡村教育环境、学生特点以及家长教养方式等教育影响要素,为高职师范生顺利融入乡村教育环境奠定基础。
(三)着力涵养教育情怀,坚定师范生对乡村教育的使命感
选择师范类专业的学生中不乏有真正乐于去乡村从教的学生,也有因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激励而选择报考师范类专业的学生,但不论是“下不去”还是“留不住”的问题,都与学生的职业信念有关。高职院校应通过专题教育、名家讲学、榜样领航、文化营造等全方位育人,培养高职师范生对农耕文化的自豪感、对乡村衰落的危机感、对乡土文化的钦佩感,涵养高职师范生的乡村教育情怀,坚定学生担当振兴乡村教育的使命感,并引导他们立足乡村发展,将个人职业愿景、专业成长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融合。
乡村要振兴,教育当先行。高职院校需要行动起来,切实提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基于“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以培养“具有乡村教育情怀,愿意扎根乡村教育的高素质小学教师”为己任,将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小学教师作为行动自觉,为早日实现乡村振兴和教育强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EB/OL].(2021-03-07)[2023-12-25]. https://m.gmw.cn/baijia/2021-03/07/34666209.html.
[2]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8.
[3]游旭群.重塑教师教育培养体系 着力打造优秀乡村教师[J].教育研究,2021(6):23-28.
[4]李健,原旭辉.高师全科师范生乡村教育理解力培养路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4):91-96.
[5]李江,张向华.新时代全科师范生的乡土情怀及其培育[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34(4):94-98.
[6]郭顺峰,田友谊,郑传芹.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学全科教师角色和功能的重新定位[J].当代教育科学,2019(8):52-5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