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良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指出: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推进评价观念、方式方法改革,提升考试评价质量。教师评价是教育评价重要的一环,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师文化,有利于引导教师朝着课程方案要求的教师素养方向发展,从而提升教师的课程引领力。
一、多元多员,促进内涵发展
1. 评价内容多元化。《课程方案》指出:更新教育评价观念,强化素养导向,注重对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可以看出,《课程方案》呼唤开展师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纵观当前对教师所展开的评价,普遍存在着以学生考试的分数来衡量一名教师是否优秀的现象,这导致了教师往“唯分论”的畸形方向发展,难免出现种种教育功利化、片面化的问题,不利于教师朝着素养导向的方向成长。因此,笔者学校努力构建“一前提、三主线”的多元化教师评价体系。一前提,即以师德为先,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评价体系总体分成三条主线,一是德育评价,二是教学评价,三是服务评价。德育工作主要评价班主任工作、教学德育、安全教育等,教学评价主要包括教学常规、教研集备、课题研究、经验总结、教学质量等,服务评价主要包括行政工作、后勤工作、导护师工作等。如此一来,评价既关注了教师的教学又关注了教师的非教学工作,既关注了结果又关注了过程。
2. 评价主客体多员化。笔者学校提出了“人人都是评价者,人人都是被评价者”的教师评价理念。在实践中,学校广泛发动各位教师的力量,通过巡班、巡课、常规检查、听课等手段对每一个教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努力让教师的闪光点第一时间得到宣扬,让问题第一时间得到提醒和纠正。
具体地,学校搭建了行政人员和“三长(年段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巡班、巡课、听课及班主任本班巡班制度,各人员在巡班、随堂听课时记录下班级建设、学生行为规范、课堂教学等情况,并以第一手资料为基础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如此,形成了学校行政人员、年段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多员多角度的教师工作评价体系。此外,学校实行了行政挂靠年段、学科、新教师的制度,行政人员既是教师工作的指导者,也是教师工作的评价者。行政人员要深入课堂听课、参加教研集备,参与年段、学科的教学常规检查,定期对挂靠的年段、学科教师进行评价。
二、多级多线,促进共同发展
1. 扁平多级,兼顾效率与公平。在多元(员)化评价的构思下,如何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呢?开展综合素质评价要求改变原来的单级单线的评价模式,因为单级单线的评价方式会存在片面的“一言堂”评价,缺乏民意基础,评价自然也失去了效果。因此,笔者学校多年来一直尝试建立一种多级多线的评价体系。
具体的做法是,在校长的领导下,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处负责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普通教师组成教学评价小组,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德育处负责人、年段长、普通教师组成德育评价小组,分管行政的副校长、总务处负责人、校工会主席、办公室组成服务评价小组,各小组按照职责分工对全体教师的教学、德育、服务工作进行评价,同时也接受其他评价小组的评价。
2. 目标引领,兼顾团队与个人。学校管理团队制订每学年、每学期、每月的教学、德育、服务、课改等工作目标,各分管副校长及相关人员根据各项工作目标制订评价办法,以此分解并形成学校各模块工作的月历表、周历表。教学、德育、服务工作评价小组对照学校的各项工作目标,并依据月历表、周历表的工作内容,对各位教师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这样的工作与评价办法,让管理团队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他们成为了被评价的对象;同时,月历表、周历表也促使普通教师积极工作,并接受评价小组的评价。如此既有利于团队朝着分工明确又密切合作的目标发展,又能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
三、多点归一,促进综合发展
对教师的评价必须要立足于他们的工作日常,关注教师的工作过程与表现,并且要体现评价的延续性。于是,学校建立了行政日常巡班、巡课评价、周常规抽查、月常规检查与月考核、学期学年考核相结合的教师评价策略。
1. 多点评价。学校的值日行政、“三长”不定时进行巡班和巡课,着重关注教师的优秀日常表现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记录并在工作群向全体教师展示优秀典型,指出存在的不足。行政人员每周下到各年段听随堂课,进行教师教案、学生作业抽查。行政人员和年段长每月对年段教师的各项常规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查与评价。
2. 归一评价。在每周每月的检查与评价后,评价人员会对各教师形成评价综述,然后上报各教研组,教研组审核后形成部门教师月评价综述,再上报给分管副校长。分管副校长审阅后,会在由学校行政和教师代表组成的考核会议上进行讨论,经过研究审议后形成全校月评价综述,最后由校长在教师例会上进行宣读,并进行公示。在学期学年评价时,学校以教师自我推荐和教研组推荐的方式,以月考核结果作为重要依据,经党政工联席会议进行优秀教师的初步评议,最后由校长办公会、党组织会议研究确定优秀人员。这样做到了把日常评价和学期学年评价有效结合,把动态的巡班、巡课、听课与静态的书面业务检查相结合,保证了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同时和期末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相结合,真正发挥教师评价的导向作用。
四、多扬少抑,促进和谐发展
1. 评价导向,凝心聚力。评价是一项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科学的教师评价有利于引导全体教师形成工作共识和工作合力,引领教师朝着学校的办学目标前进。因此,要努力发挥评价的凝心聚力的作用,从而促进人的发展,通过评价让优秀的典型得到宣扬,让问题得到反思和整改,促使教师不断激励上进。
2. 增值评价,鼓励转化。《课程方案》倡导对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这同样适用于对教师的评价。学校鼓励教师承接重要任务,接受困难挑战,鼓励教师接后进班级和学科。这样做既能激励优秀教师持续发光发热,也能看到其对后进班级的带动转化。同时,学校允许接后进班级和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适当范围内的学生成绩波动,让教师安心工作,也满足其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3. “左手”制度,“右手”激励。学校严格执行评价的相关纪律,无论是哪一级的评价都要求做到公平、公正和客观,如实记录,如实反馈,督促整改。在评价结果的应用上,学校坚持以“正面宣传、治病救人”为宗旨,要求评价者注意观察教师中优秀的典型,认真记录工作细节,加以大力宣传,又要善于发现教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提醒。
综上所述,评价的导向力量是强大的,科学有效的评价能推动学校各方面工作不断发展。首先,教师评价提升了师德水平,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更让教师在教学、德育、服务等多方面工作中更加明确自身的职责,重视做好每一个工作细节。其次,评价促进教师做到“正人必先正己”,评价既对受评价者产生激励作用,更对评价者产生推动作用,促进教师以身作则,规范遵守各项常规,从而让“尊师学好,爱生教好”的校园风气不断得到巩固和提升。最后,教师评价有效推进了学校的素质教育,拓宽了教育的关注面,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不断得到提升,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杏东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