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渤
【摘 要】本文结合县区实践经验,总结了系统的提升县域教研水平的策略:推动区域教研和数字化教研,开展课题研究和建设实验区。通过这些措施为县域教研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关键词】县域教研活动 区域教研 数字化教研 课题研究 实验区建设
当前,县域教研活动面临诸多挑战,如人口向城市集中带来的生源流失、资源配置不均和教师发展动力不足等。为应对这些挑战,笔者结合县区实践经验,总结了系统的解决策略:推动区域教研和数字化教研,开展课题研究和建设实验区。以上措施对于提高县域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县域教研的现实意义
县域教研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一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是连接基层学校与上一级教研机构的关键纽带。县域教研在教育热点、焦点问题突破,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教师专业素养以及学生个体发展中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县域教育教学焦点突破的有效路径。在县域范围内,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县域教研,可以集中区域内的优势力量,聚焦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找准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第二,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必要抓手。学校作为教育的基本单位,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通过县域教研,学校可以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第三,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必由之路。县域教研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和成长的平台。通过参与教研活动,教师能够接触到最新的教育理念,了解前沿信息,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此外,教研活动还能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培养出更多具有教育改革意识的优秀教师。
二、县域教研的现实挑战
首先,资源配置不均之困。由于经济条件、地理位置或历史原因,教育投入不足,学校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导致一些学校和学区教研力量薄弱,缺乏必要的设施和人员。县域内教研资源分配不均,不仅制约了教研工作的开展,也影响了基层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制约了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
其次,队伍配备不齐之困。教研员是教学研究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对教学质量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中由于人力资源的短缺,教研员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与教育教学实际相匹配。由于缺乏完善的梯队建设机制,教研员的培养和选拔也存在一定困难,出现人才流失和断层现象,导致教学研究工作难以完整开展。
再次,教师自身发展之困。教师内驱发展是县域教研向上向好的不竭动力。然而,部分教师缺乏自我提升的动力和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研工作的持续推进。
最后,“领航型”师资培养之困。“领航型”教师是指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在县域教研体系中,一定程度上缺乏有经验和能力的“领航型”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教师培养难、引进难、留任难。因此,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和辐射效应受到限制,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相对滞后。
三、县域教研的应对策略
现实困境阻碍了县域教研的发展,有鉴于此,我们需要寻找有效的策略来破解县域教研的困境。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创新教研工作方式。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以及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创造力。”
1. 区域教研赋能。
区域教研是提升县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通过强化区域教研,可以促进校际间的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及优势互补。第一,县域统筹是基础,由县教师发展与教研中心牵头,联合教育系统内各部门,共同制订和执行详尽的区域教研协作推进计划。计划应包括:为不同学段和不同学情的学生定制“施工图”,确立教研活动的内容标准,选择符合时代要求的教研主题。这些活动主要包括学术报告、优质课评选、试题分析、作业设计与课题研究。第二,根据具体需求和现状,形成多个区域教研联盟,并实施“龙头校+成长校”的“1+N”合作模式,从而完善区域内的教研机制。同时,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将区域教研成效纳入学校教育质量与水平评估体系,并作为主要负责人考核的依据。第三,构建完善的县、乡、校三级教研网络,发挥地区内资深教育专家的领头作用,打通教师职业发展的通道,并通过开展“青蓝计划”“分层次培养”和“名师引领”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激励教师的自我发展动力。
2. 数字化教研赋能。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将数字化教研推向前台,使之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工具。首先,利用数字化工具建立开放、多元和分层的数字化协同教研体系。各地各校可创建在线教研工作坊、资源库等平台,突破地理和时间限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与交流;通过线上协作备课、远程教学观摩和评课、主题教研活动等方式,促进教师间的合作与成长。其次,通过建立全面的数字化评价系统来监控教研活动,结合定期和不定期的数据收集与分析,精准识别县域内教研的优势、弱点和盲区,并进行及时反馈。基于这些分析结果,制订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从而以评价驱动研究、教学和学习的全面提升,进一步增强教师的数字化教研能力,塑造与时代发展同步的新型教研模式。
3. 课题研究赋能。
课题研究是提升教研能力的路径之一。首先,在县域和学校两个层面建立鼓励课题研究的政策体系,依据教育发展需求和学校实际状况来确定研究方向与目标,列出课题清单,并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同时将课题研究成果作为教师职业发展和评价的一部分。其次,鼓励教师与研究机构及其他学校合作,让相关人员为有潜力的研究项目提供政策支持、专家咨询、资金资助和技术帮助,激发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热情。再次,密切关注教育政策动向,积极申请参与规划课题或教育改革项目,并邀请专家提供课题研究指导,增强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从而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
4. 实验区赋能。
建设实验区是推进县域教研改革与教育发展的关键策略。首先,选择具备一定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管理能力及改革意向的学区或学校作为实验区,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源支持,组建专家指导团队,定期对实验区内的创新实践进行评估和指导,鼓励实验区开展创新实验,探索与地方实际相符的教研模式。其次,对实验区进行严格的评估和总结,确保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通过定量和定性指标衡量实验区的效果,利用多种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确保及时反馈结果;持续对实验区进行跟踪研究,提炼出成功的经验,以实现教育改革的“蝶变效应”。
总之,在新时代里,推进县域教研创新发展,就要把县域教研放在时代变革、社会进步的大潮流之中,通过县域统筹、多方协力,有效地破解发展之困,实现县域教研事业的蓄能跃升。
(作者单位:山东省利津县汀罗镇第一中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苏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