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天
摘 要:劳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幼儿教育阶段,加强对幼儿的劳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习得基本劳动技能,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对其成长大有裨益。同时,幼儿园劳动教育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文章介绍了幼儿园劳动教育隐性课程的样态,并对其价值进行了探究,进而提出了改进策略。旨在提升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水平,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少年。
关键词:幼儿教育;劳动教育;隐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05-0130-03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研究共同体”专项课题《“悠然”课程背景下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支持策略研究》Fjygzx23-110研究成果。
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大类。显性课程是指教师有目的、系统地向学生提供的一系列劳动学习体验;而隐性课程则主要体现在规则、制度、文化等非直观的教育之中。对于幼儿而言,他们并不能理解显性课程的重要性,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显性劳动教育课程也较难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难以培养其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而隐性课程主要以引导、劝诫的形式存在,因此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且影响层次更深、教育意义更加突出。因此,要重视幼儿园劳动教育的隐性课程,从而在思想上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
显性课程中,教师要有目的、系统地开展幼儿园的劳动教学,这就保证了孩子们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概念,是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的关键。然而,相比于显性课程,劳动教育的隐性课程覆盖范围更广,给幼儿提供了多种学习方式,内容也更加丰富。比如通过游戏、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幼儿能够在自然、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劳动知识和技能,从而扩展儿童的劳动理念。这种隐性课程的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隐性课程可以概括为一系列不易被察觉的课程,其本身具有潜在性和模糊性。幼儿对显性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精力的倾注上都有所欠缺,但正因为这一特征,隐性课程才能够更大范围地覆盖并对学生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幼儿园教育中,劳动教育隐性课程主要有以下形式。
(一)物质空间类课程
物质空间是依托于实物、建筑等存在的,包括园区的场地、绿化、教室等,具有直观、形象和易变化的特征。这些课程都是与教师的劳动活动或成果以及幼儿的劳动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是以展示劳动物品、导向性标语和海报以及教师的观察报告等形式存在,是依托实物与空间的课程形式。这些物品与空间可以潜移默化地形成儿童的劳动理念、情感和习惯。
1.体现在宣传标语中所反映出来的劳动理念。例如,可以在幼儿园的食堂里张贴“我把所有的东西都吃完了”“光盘行动,从我开始”之类的口号,教导孩子珍惜食物,尊重劳动成果。在艺术活动区域张贴“用一张纸就拿一张,节省纸张”的小贴士,时刻提醒孩子们在劳动过程中要节省材料。
2.实物中所蕴含的劳动情感。劳动情感包括对劳动的喜爱与好奇心以及劳动过程的满足感,劳动完成后的成就感等。这些内容一般是以劳动结果或宣传画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比如,展示孩子们的手工作品,既可以让他们对自己的工作过程进行反思,也可以让他们对自己的劳动结果有一种享受,从而使他们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有一种亲切感,从而培养起他们的劳动自信。
(二)组织制度类幼儿园劳动教育隐性课程
幼儿园是以学龄前的孩童为主的一个组织,也需要各类规章制度对幼儿的行为加以限制,从而起到保护作用。例如,在幼儿园内都会有涉及安全、卫生、进食、课堂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这是一种非实物的理念体系。幼儿园的管理制度和学习制度集中体现的是该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是对全体师生的共同要求,能够对师生起到引导、约束、激励的作用。劳动教育可以渗透到这些制度中,从而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具体来说,可以渗透到生活、游戏、卫生等领域内。
1.蕴含在生活常规中的隐性课程。幼儿园的生活常规是引导幼儿与师生开展健康生活的规定,涵盖的内容包括饮食规定、洗涤规定、休息规定等。通过条例来约束幼儿的行为,从而起到引导与保护的作用。例如,“贪食”“挑食”等行为都是在幼儿身上常见的问题,如果不加以引导和修正将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依托于生活常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光盘行动”“按时吃饭”“排队取餐”等条例来培养幼儿的健康生活习惯,同时渗透“珍惜他人劳动成果”“遵守秩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基本观念。
2.蕴含在游戏常规中的隐性课程。相对于其他学段的教育而言,幼儿园的游戏时间很长,游戏活动的开展也是培养幼儿交际能力、沟通能力,释放幼儿天性的主要渠道。在游戏的开展过程中,势必会有相关的组织制度。例如,要求在游戏时间结束后十分钟内将玩具规整好,并洗干净自己的手、清理游戏场地等。这些组织制度不仅仅能够督促幼儿主动、高效地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也能够灌输“自己的玩具自己整理”“自己的手自己洗”等思想,是隐性课程中重要的一环。
3.蕴含在值日常规中的隐性课程。卫生教育是幼儿劳动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幼儿园的值日生制度,能够调动幼儿为他人服务的劳动意识。通过打扫卫生、分发水果、检查内务等工作的有序开展,能够让幼儿在这种有组织的活动中培养为集体做贡献的责任感,并收获劳动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充分调动起劳动积极性。
(三)文化心理类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珍贵的财富和底蕴,也是教育意义最深刻的一种隐性课程。相对于组织制度的“强制性”而言,文化心理类的课程更加容易被学生所接受。通过校园文化的建立、校园精神的提倡,幼儿能够自发地、积极地参与各类劳动,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1.教育理念之中的隐性课程。每一个幼儿园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都会逐渐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有些幼儿园强调释放幼儿的玩乐天性;有些幼儿园强调培养幼儿的艺术能力;有些则更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例如,有些幼儿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开设了印染、书帖、缝纫、木工、烹调、养殖、折纸等课程,让幼儿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与各种动手实践,不仅仅能够提升幼儿的劳动兴趣,也能够培养其劳动自觉性,意义重大。
2.在师幼互动中蕴含的隐性课程。教师是幼儿的引导者与管理者,肩负着督促与保护的责任。幼儿在学校内遇到的所有不能解决的问题,都会与教师进行沟通,寻求帮助。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也负有与学生沟通、讲解游戏规则、督促幼儿按照既定规则活动的义务。因此,教师和幼儿必须建立起高效的沟通渠道,这些渠道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隐性课程元素。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的学习模仿对象。如果教师能够主动参与劳动,在分配劳动任务的同时也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劳动,那么幼儿就会认为自己的劳动是正确的、是有价值的,就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劳动。相反,如果教师只是一个发号施令的角色,自己不参与到劳动中来,幼儿自然会认为劳动是无意义的,是不好的。当身边的教师和其他成年人都不愿意进行劳动时,幼儿的劳动积极性以及对劳动的认知自然就会出现偏差。
3.在同伴交往中蕴含的隐性课程。幼儿之间的互动是他们获取外部信息的关键渠道,对于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具体来说,在幼儿园中学生之间会互相监督,哪位小朋友不参与劳动或者劳动态度不好都会跟老师反馈,这实际上是他们在互动之中形成的“劳动规则”。也有不少幼儿会帮助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完成值日,在互相帮助中建立起正确的劳动观。
(一)优化物质环境,凸显劳动教育隐性课程的互动性
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健全,对于制度、文化等概念没有清晰的认知。幼儿的认知能力主要依托在实物之上,因此需要对幼儿园的物质环境进行优化。具体来说,当一节劳动课完成后,教师应立即引导幼儿回顾自己的劳动过程,回忆一下劳动过程中哪些步骤是自己完成的,哪些步骤是同班或者教师帮助完成的,让学生树立起“集体劳动”的概念。然后,对所有幼儿劳动成果进行展示和点评,引导幼儿聆听、注意别人劳动结果的产生过程,激发他们爱护劳动成果的情感。要注意,在张贴、展示作品时,要依据孩子的高度来决定粘贴或悬挂的高度,尽可能地与孩子的视野平行。对于展示地点,小班的孩子可以由老师帮助安排,但对中、大班的孩子,老师可以让他们自己讨论、自己做决定。
另外,在开展有关区域的活动时,也要注意与物质环境相结合,对儿童的劳动行为进行适时的指导,才能使实物空间类劳动教育课程的教育价值得以重新体现。比如,在美工区,老师可以带领孩子制作“节约用纸”“手作技术”等标语,并且在日常活动中提醒孩子关注这些标语,引导孩子们按照所提倡的劳动理念和技能去做。
(二)改进班级制度
为了保证与劳动教育有关的班级制度顺利实施,老师要对班级的日常活动进行合理的安排,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完成与劳动教育有关的班级常规。为了避免因急于进行其他教育活动而频繁更改劳动相关的班级常规,老师们在安排日常活动时,应该给孩子们留出一个特定的地方、一个特定的时间去做类似的劳动任务,这有利于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例如,老师可以按照班上孩子的劳动效率来安排玩具的整理时间,不要太长,以免引起孩子的懒惰和拖拉;也不要太短,以免造成劳动过程不完整。一旦制定了与劳动教育有关的课前程序,老师应该强调全体儿童都遵守,在制订好计划之后,老师可以利用班级会议或通告的形式,对全班的孩子们进行宣传,建立一个积极的集体气氛,使孩子们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班的一份子,要主动维护班级形象,为班级的集体荣誉做贡献。
(三)改善精神环境
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支柱,是一切行为与表现的根源。教师为幼儿打造良好的精神环境,使其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对于幼儿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为此,教师需要将注意力放在幼儿实际参与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对于积极劳动、主动劳动、热爱劳动的幼儿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其成为其他幼儿的行为标杆。这样,在大家争相向“标杆”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对幼儿的精神环境进行优化,改善幼儿整体的精神水平。当观察到幼儿存在不合理的劳动行为时,教师不应该用成年人的准则对其进行批判,那样会导致其在精神上畏惧劳动,将劳动与被批评画上等号,而是应该加以引导,采用示范、鼓励、表扬等方法对其进行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图片、事例等多种形式,让幼儿了解不当劳动行为的危害。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情境分析法,引导幼儿区分相同的劳动情景下的各种劳动行为,引导学生自己去评价自身劳动行为的价值和导致的结果。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幼儿内化正确的劳动概念,避免盲目模仿,还能及时劝阻同伴的不正确劳动行为。
综上所述,幼儿园劳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劳动观念也是孩子们在学前阶段必须树立起来的一种基本观念。劳动教育的开展,不能仅仅局限于专门设置的显性课程,还需要充分借助隐形教育手段,从游戏、活动、对话等幼儿感兴趣的领域着手,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劳动习惯。通过这些隐性的教育手段,提升学生们对劳动的认知水平,从而为其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责任编辑:陈娟)
[1]闫岩.幼儿园劳动教育游戏化的探索[J].文理导航(下旬),2024,(02):28-30.
[2]范从月,顾雅靖.幼儿园农耕课程中的劳动教育——以大班“一粒米的故事”主题活动为例[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23,(12):34-37.
[3]张梦洁.家校合作双向赋能——优化幼儿园劳动教育路径[J].华人时刊(校长),2023,(12):52-53.
[4]张静.让劳动助力幼儿健康成长——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3,(12):74-75.
[5]雍银杉,罗玉蓉.家园共育下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建构与实施——评《爱上劳动点亮未来: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2023,(12):95.
[6]杜娟,李晶晶,董干强.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联动开展幼儿劳动教育实践探索[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06):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