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发现法”的运用探究

2024-07-01 15:28王敏
新教育·科研 2024年6期
关键词:实践应用小学数学

王敏

【摘要】小学数学引入发现教学法,符合学生学习基本要求,教师要有清晰认知,创设发现情境、构建发现路径、拓宽发现视野,为学生尽快进入发现探索环节创造良好条件。学生有主动发现的心理要求,教师针对学情设计数学任务、组织数学活动,鼓励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建立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现法;实践应用

所谓发现法,是一种严格意义的教学法。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展开观察和思考,通过自身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形成崭新概念和认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引入发现法,其适合性更高,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创设发现情境、构建发现路径、迁移发现能力,以成功激活学生数学思维,提升探索学习品质,拓宽生本研学视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小学生直观思维比较发达,教师设计数学任务,组织学生展开数学探索行动,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发现,学生回馈主动积极,探索学习有更多新发现,在不断发现、不断探索中完成学科认知构建目标。

一、创设发现情境,激活生本数学思维

教师有意识引入发现型学习情境,能够对学生多种感官带来一定触动和影响,如创设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操作情境,学生感觉更为直观而立体,自然产生主动探索、积极发现的意愿,以提升数学学习效率和品质。

1.创建故事发现情境

教师引入故事内容,鼓励学生从故事倾听中思考数学问题,这是比较明智的设计。学生对数学故事比较有期待,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展开对应设计,组织学生聆听数学故事,学生能够主动发散数学思维,在故事情节梳理过程中形成学科认知。教师将数学应用以故事形式呈现出来,无疑对学生感官形成强力冲击,学生主动展开创新研究,其学习体验更为鲜活。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位置”,教师讲述一个趣味性故事:有一个旅行者在沙漠行走迷路了,他找不到要去的镇子。这时来了一位骑骆驼的商人,这个商人告诉旅行者,先向前走3千米,然后左转再走2千米就到了。此时商人和旅行者是面对面对话的,当时旅行者没有弄明白方向,结果按照商人说的走,还是没有找到要去的镇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确定具体的位置需要哪些要素呢?学生开始思考故事内容和教师提出的问题,对位置制约因素有了更全面的思考,并快速找到确定位置的方法,在主动探索中形成学习新发现。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以故事打开数学思路,为学生提供探索的启示。从学生具体表现可以看出,教师故事引导是成功的,顺利启动学生发现探索主动性。

2.引入生活发现情境

数学应用最为常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研究,找到生活应用路径,并主动创设生活发现情境,对学生形成多点触动,促使学生尽快进入到数学发现环节,在深度思考和实践探索中建立数学学科能力。教师在数学生活应用情境设计时,要考虑学生接受现实,引导学生借助学习旧知展开对应思考,结合生活案例进入发现探索环节,以提升学科探索品质和效率。数学应用无处不在,教师要针对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设计,这样才能顺利启动学生发现思维。如教学“可能性”,教师先期列举生活数学应用案例:班级要转来1名同学,该同学是男生还是女生?今天学校有足球赛,比赛结果是哪队胜利?这里有1枚硬币,向空中抛出落地后,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学生开始猜测和讨论,课堂研学气氛逐渐形成。教师引入“可能性”数学概念,要求学生针对生活数学应用解释可能性的内涵。教师利用生活案例进行针对性引导,顺利启动学生学科思维,学生进入生活案例思考和解读环节。

3.组织操作发现情境

数学实验带有操作属性,教师针对学生学习需要设计发现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结合实践操作归结学习发现,形成完善的探索方案。学生有实践操作的经历,由此形成的发现体验更为深刻而鲜活,教师针对性提示和引导,让学生主动进行理性思考,能够创造崭新学习起点,促进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提升。在教学“简易方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引导学生熟悉用字母表示数,然后鼓励学生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了解方程等量关系,解读方程的意义。学生掌握字母表示数的定律,都能够顺利进入到运算定律的展示环节,并深入解析方程涉及的数量关系,在数量关系梳理分析中形成数学认知。教师先投放字母表示数的内容,然后列举方程案例,创设观察分析的机会,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展开深度分析,对方程关涉各方等量关系有了全面的了解,逐渐掌握方程的意义,以及方程的求解方法,自然形成方程相关认知。这是典型的发现法应用。学生从字母表示数开始数学思考,通过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推演和分析,逐渐形成学习新发现,系统掌握方程解读方法。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推出一些实验操作内容,无疑能够为学生带来更鲜活的认知和体验。

二、构建发现路径,提升生本探索品质

教师根据学情分析设计发现型学习任务,组织学生有序学习和思考,集中投放思考问题、适时规划发现路径、注重优化发现应用,都能够创造丰富学习动机,也能够快速调动学生学习思维,在主动探索中有更多学习新发现。

1.集中投放发现问题

教师先期研究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悬疑问题,能够为学生快速发现创造良机。学生对教师设计问题最为熟悉,能够自觉启动学科思维,在问题思考和讨论中建立学习共识。教师深入研究学情,针对学生学习现实设计投放思考问题,特别是问题链的设计最有必要,能够为学生规划清晰思考路径,帮助学生顺利找到发现途径,促使学生养成良好思考习惯。如果有需要,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出质疑性问题,这样能够有效提升探索发现效率。学生进入探索学习环节,其学科思维顺利启动,教师需要借助问题进行调度和调整,让学生主动进入到发现环节。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教师先与学生一起梳理归结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公式,然后以问题形式推出数学案例。如已知三角形广告牌的高为3.4米,其底长为10米,如果给这个广告牌刷油漆,每平方米用油漆0.75千克,这块广告牌至少用油漆多少千克?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先计算出广告牌的实际面积,需要运用哪个公式?如果广告牌是正六边形,边长为3米,需要用多少油漆粉刷呢?教师将思考问题融入数学案例之中,学生主动进入到问题思考环节,其数学思维开始启动,学习发现越来越多,学习体验丰富起来。

2.适时规划发现路径

学生进入发现探索环节后,教师要给予必要的辅助和提示,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到发现核心,快速理清探索发现路径,形成系统、高效的发现学习。学生学科思考带有局限性,教师深入研究学情,对学生学习表现做出科学评估,这样可以快速形成发现认知。学生都有主动探索发现的主观意识,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学习诉求,针对性设计探索方案,为学生顺利进入探索环节提供必要的帮助,以便达成学习目标。在教学“因数与倍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期解读“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然后要求学生展开发现探索行动,梳理归结因数倍数的性质,列举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基本特征,探索奇数和偶数的关系。学生进入发现探索环节,在不断发现归结中形成系统学习认知,对因数和倍数有了全新的理解。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围绕数学概念展开教学引导,为学生准备更多探索发现的机会。从学生发现情况能够看出,教师教学设计是比较适合的,学生主动进入到探索环节,借助学习旧知解决新概念、新问题,其学科认知不断丰富起来。

3.注重优化发现应用

教师组织学生进入探索发现学习之后,要关注学生学习应用情况,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完成发现和认知内化目标。数学生活应用最为广泛,教师针对学生学习现实做出精密设计,为学生快速启动学科思维创造良好条件。学生对数学应用最为熟悉,教师组织学生进入生活实践性学习,能够对学生形成感官触动,也能够培养学生生活化学习习惯。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准备了一些教学模型,引导学生展开观察行动,自行归结长方体和正方体基本特征,通过测量计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概念,列出表格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概念之间的关系和特征。教师指导到位,学生快速行动起来,积极观察这些模型,认真测量各种数据,计算出表面积和体积,列出表格归结长方体和正方体基本特征,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全面的了解。教师投放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为学生提供直观观察的机会,从学生探索发现情况能够看出,教师教学设计是适合的,成功调动学生主动性,其感知体验更为丰富。

三、迁移发现能力,拓宽生本学习视野

在迁移训练设计环节,教师主动展开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推出发现型迁移训练任务,组织学生深入生活展开数学探索行动,让学生在数学发现、数学思考、数学实践中建立学科认知。

1.深化数学发现理解

教师有意识筛选训练任务,针对学生学习需要投放训练方案,能够创造更多延伸思考的机会,也能够帮助学生展开探索和发现,形成崭新学习体验认知。学生对教师设计训练方案比较有责任心,教师推出小课题、小实验、生活观察、实践应用等训练内容,学生都会积极响应,并快速进入到实践环节,在专业性探索中形成诸多发现。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时,要给出具体的训练任务,让学生在主动思考和操作中获得新的学习发现,自然形成学科认知。如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关于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材中有比较细致明确的归结,教师投放具体的案例,鼓励学生通过解读分数课例,逐步归结出分数的性质。如:甲乙丙三位同学,相约一起阅读《西游记》,一个月后,甲同学看了1/2,乙同学看了2/4,丙同学读了6/12,请问谁看的最多?为什么?学生进入课题研究环节,很快就有了全新发现,虽然三位同学看的分数比例不同,但结果却是相同的,都是阅读了这部书的一半。这是分数意义的重要内容,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者缩小多少倍,其结果不变。教师要求学生解读课例,并归结学习新发现,给学生创造探索发现机会。学生从具体操作中获得的学习体验更为鲜活,自然形成深刻认知。

2.突破数学发现思维

学生进入数学发现探索环节后,教师要对学生思考情况做理性分析,找到数学思想突破契机,投放适合的探索任务,鼓励学生展开发现性学习,形成思维突破,进而建立崭新学习认知。教师有意识投放数学探索性任务,为学生数学思考和发现提供必要的帮助,都能够顺利启动学生数学思维,在深度研学过程中形成学习新发现,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教学“图形的运动(三)”时,教师先拿出图形模型,开始平移、旋转、轴对称运动图形,让学生展开深入观察,归结出运动规律。学生开始观察和讨论,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起来。教师适时做出提示,要求学生从图形位置、大小、角度、方向等方面进行归结和思考,归结出图形运动的特征和规律。在集体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发言,针对每一项运动进行具体归结。如平移,图形位置发生了变化,但图形大小没有变化,其运动方向有讲究。图形旋转运动时,中心、方向、角度等要素处于不同状态之中,中心位置不变、形状大小不变,但位置变了。轴对称图形位置发生变化,方向相反运动,最终形成轴对称图形。教师展开数学操作,借助模型进行移动和展示,要求学生主动归结运动变化情况,逐渐建立学习新发现认知,在具体讨论展示中形成学科认知基础。数学学习方法众多,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诉求展开对应设计,成功调动学生学科思维。

3.优化数学发现反思

学生大多没有主动反思的意识,教师对此需要有理性分析,针对学生学习现实进行优化设计,利用数学问题、数学训练、数学任务、数学实验等展开延伸训练设计,组织学生展开学习反思行动,在数学知识归结、问题讨论中形成学习发现,在深度研究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教师有意识延伸训练长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开拓思维,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科核心能力。在教学“折线统计图”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介绍单式折线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然后布设数据搜集、列表、折线统计图规划等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具体操作中,理清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特征。学生开始研究学习任务,借助多种渠道搜集相关数据。如各个学习小组课堂竞赛表现,先列出表格,然后转化成折线统计图,并在班级内参与展评活动,具体解读折线统计图的基本内涵。教师设计训练任务,要求学生自行制作折线统计图,给学生创造学习新发现的机会。学生先期讨论折线统计图的相关内容,明确折线统计图操作规程,最后进入折线统计图具体操作环节,对折线统计图进行具体解读,促进其认知内化。教师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鼓励学生积极展开反思性学习,都能够创造崭新学习动机,满足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

数学学科教学方法众多,教师主动引入发现教学法,针对学生学习需要布设探索学习方案,鼓励学生主动观察和实践,在实际操作发现过程中,梳理数学概念内涵,形成关联性数学学科认知。学生有主动发现的需求,教师对此需要有理性判断,为学生提供学习发现的机会,规划探索发现的路径,组织学生在数学认知应用过程中建立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包婧婧.小学数学教学中“发现法”的运用探究[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3(09).

[2]姚平,赵丽霞.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引导发现法”[J].基础教育论坛,2020(21).

[3]卢明浩.引导发现法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天津教育,2019(36).

猜你喜欢
实践应用小学数学
互动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网络实战法在电子商务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高中英语课堂中反思性教学应用策略分析
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税务筹划在财务管理中的实践应用探究
微课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新模式中的应用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