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世梅
摘要: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当前人才结构与社会需求日益突出的矛盾,涉农院校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与基层需求精准对接。通过提高涉农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的访企拓岗、高质量的就业指导等方式,实现对涉农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路径的探索。
关键词:乡村振兴;精准对接;就业路径
引言
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把农业农村工作战略摆在更加重要地位,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农村的“面子”就是中国的“里子”,只有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一、当前我国基层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产业竞争弱
农村产品质量有所欠缺,有的有名无牌,有的有牌无名,缺乏市场竞争力。
(二)主体作用差
由于当前农民文化和技能素质不高,很多农民对乡村振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为乡村振兴与自身无关,缺乏主人翁意识,参与热情不高。
(三)农村三大产业融合程度低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迟缓,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农业产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弱,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
(四)新型实用技能型人才不足
农业技术人才短缺、大学生村官、村两委干部、致富带头人等农业农村实用技能人才缺乏或不足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技术服务不到位制约着农业产业的发展。
因此,涉农职业院校特色专业的设置,服务三农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是乡村振兴的支撑和保障[1]。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2023届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158万人,比2022届增加了82万人;2022届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076万,比2021届增加了167万;2021届高校毕业生人数为909,比2020届高校毕业生增加了35万。预计202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179万人,比2023年增加21万,见图1。
一方面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压力不断加大;另一方面,随着产业升级一些乡镇企业或基层农村却招不到自己想要的人才,人才结构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作为涉农高职院校应有责任培养满足企业、农村等基层需求的人才,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偏远地区就业,城市条件较为优越的地区人才却过于饱和,而基层农村迫切需求并能够容纳更多的新型专业技能型人才[2]。
从图2数据显示:2018届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1.5%,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1.0%,并出现持续缓慢下降的局势,较2014届92.6%下降1.6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92.0%,较2014届(91.5%)上升0.5个百分点;待就业比例为7.5%,较2014届(8.1%))低0.6个百分点,见图2。
据调查,2020年以来,在商业批发及零售业、咨询服务、金融、交通运输等行业,高职毕业生就业受到很大的影响,就业率有所下降,但是农、林、牧、渔业涉农职业院校2020届毕业生相比2019届增加了0.4个百分点。实践表明,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存在,就业难在任何条件下都会存在[3]。
2018届本科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近两届就业率高于同届本科。在这一趋势下,应该更加重视职业和实践性教育,特别是涉农院校要为基层农村培养更多专业技能型人才。
三、涉农院校大学生精准就业路径的探索
(一)提高涉农职业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国家在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逐步推进高等职业本科教育,职业技术大学的相继诞生就是提高技能型人才的有效路径。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职业技术大学诞生。
首先,职业本科教育能够培养具备高级职业技能和深厚专业知识的人才,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其次,职业本科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本科教育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能够更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再次,职业本科教育对于提升我国劳动力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具有深刻意义。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融合发展,国际的竞争愈发激烈。职业本科教育能够培养出具备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高级职业技能的人才,提升我国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4]。
(二)深入基层访企拓岗
访企拓岗是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的一种新颖形式,主要是了解基层企业的业务范围、用人需求、职业规划、未来发展愿景等,深入学生工作岗位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同时就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师资互训等展开交流,努力为毕业生挖掘更多岗位资源,提供更多优质和精准的就业信息;发掘一批吸纳毕业生稳定就业的优质企业,打造就业先进典型[5]。
“访企拓岗”是学校强化校企衔接、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迫切需求。招聘会、双选会引进企业进校,帮助学生入企;解读政策性就业,鼓励学生选择“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岗位;建立征兵站点,开设“专升本”辅导专区,全方位促进学生实习就业。
在走访企业的同时,还要对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跟踪调查。既能体现学校的关心关怀,也能通过了解他们在角色转换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不断改进就业指导服务的方式方法,并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满意度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反馈意见。在充分交流后,高校更需要快速行动,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快速反应机制。紧扣市场的脉搏,紧跟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趋势,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做出果断的决策,从专业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就业渠道、校企合作等切入点出发,始终围绕促进就业的核心目标,及时调整、随机应变。通过“访企拓岗”合作行动,双方将在科技创新、人才引育、成果转化等领域深化务实合作,促进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6]。
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长期工作,将拓岗访企,生产基地建设等和学生的培养要联系在一起,特别是涉农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要与乡镇企业、农村产业发展的需求精准对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与技能型人才的应用相一致,与基层农村和社会的需求相匹配。以深入基层拓岗访企为核心,进而持续开展一系列企业进校招聘、就业指导工作、精准帮扶等行动,护航毕业生求职之路。因此,脱岗访企是拓展涉农职业院校大学生精准就业的重要途径,针对基层农村对技能人才尤为迫切,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特色专业培养人才,为乡村振兴发挥涉农院校的重要作用[7]。
要建立长效的拓岗访企的长效机制,以开展专项行动为契机,建立日常联系互访机制,深化供需对接就业育人,找准涉农院校与用人单位合作的切入点,不断拓展就业新空间。
(三)加大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加大学生深入乡镇企业、农业农村生产一线开展科技咨询、产业服务、生产指导的实践力度,大学生三下乡暑期服务活动向不同年级学生拓展,使专业发展与农业产业链延伸相对接,教育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育过程和生产过程相对接,以此提高涉农院校学生到农村的适应度,提高人才培养的符合度[8]。
面向新生开设“耕读教育第一课”,实施“数字资源+场景创新+智慧教学+智能管理”系统化建设,建设农业生产与现代农业技术全过程跨时空虚拟仿真课程,构建覆盖课程、竞赛、实习实训、项目训练、企业孵化与实践以及专业性社团活动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聚焦农机装备、食品营养、现代园艺、葡萄与葡萄酒工程等涉农特色专业,创建“关键问题+重大任务”科教融合与产业发展。
结合现代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特点、行业发展趋势,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涉农院校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学校和基地共同研讨完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首先,及时将学校科研成果和生产实际案例融入或转化为教学内容;其次开设企业课程,一方面组织学生深入基层,把实践课堂搬到车间、生产基地;另一方面请企业家或农村创业者到学校现身说法、现场指导,推进产业与专业对接;再次,合理调整农科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让更多的学生以项目的形式进入基地或企业,结合指导老师课题开展实践,实习内容与科研和行业生产实际结合更为紧密[9]。
将涉农院校特色专业设置与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紧跟时代需求,将互联网+充分融入产业振兴中,实现“互联网+农业”的新模式,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推动农村新型农业人才的发展。让涉农院校以及培养的专业人才成为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实现校地合作发展目标和互惠共赢,同时为进一步为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积累经验。
(四)有效开展就业指导
创新就业指导教学内容,加大思政元素融入就业指导课堂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多数毕业生在择业就业时对工作地点要求较高,多数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农村就业。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涉农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要转化为大众化,调整好心态,顺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面向基层岗位或者基层地区就业[10]。
伴随着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涉农院校不仅是乡村振兴提供人才的“蓄水池”,更是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策源地,将“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时代重任紧密结合。针对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深入做好涉农院校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工作,对涉农专业学生入校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心理测试、加强个性化辅导,指导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开辟关于生涯规划与就业相关的专栏或网站、咨询室等。向学生解读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国家政策、法规,以及国家给予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邀请到农村创业成功的大学生回校报告,提供足够农村发展人才需求的信息等。鼓励学生到基层寻找更广阔的就业舞台,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成为农村新的生产力,带动农业发展,引领农民成为新型农民[11]。
结语
在当前国家实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步伐加大,涉农职业院校大学生在现代农业领域就业和发展将会有更多的机遇,特别是涉农院校根据产业升级的需求,不断梳理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特色,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合产业发展的需求。职业院校大学生数量扩充的同时,也加大了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到基层农村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将是大学生就业择业的趋势。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也充分说明了当前社会迫切需求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而涉农职业院校的大学生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从而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马鼎鑫.高校“知行合一”的德育教育研究[D].中北大学2014.
[2]刘筠.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问题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46-50.
[3]任雪君.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精准化实施路径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3(09):118-121.
[4]任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改革浅议[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8):127.
[5]莫华娟.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力[J].中国培训,2016(08):291.
[6]付玥.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0):47-49.
[7]蒋立先.双高背景下环境专业课程“现代学徒+思政融入”的教学研究[J].广州化工,2021,49(10):194-195.
[8]谭家皓.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的探讨[J].轻工科技,2020,36(02):151-152.
[9]刘静.关于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与思考[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13):173-174.
[10]孙达.高职涉农类专业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3(22):130-133.
[11]王晓刚,熊凤.浅谈高职院校学生软实力提升与工匠精神培养之间的关系[J].现代职业教育,2021(27):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