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模式研究

2024-07-01 07:32:26顾晓月夏薇怡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4年8期
关键词:油坊文化遗产文化

顾晓月 夏薇怡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以农耕为基础,深深植根于黄河流域的乡村之中,历经千年发展和积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乡村文化遗产作为这一文化体系的重要载体,反映了黄河流域人民的生活智慧和价值观念,在文化传承、乡村文明建设、乡村产业形态塑造、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著名学者周宏伟认为,中国乡村文化遗产根据保护范围大小、层次高低和主管部门差异,目前大体分为历史文化村镇、传统村落、乡村文物保护单位、农业文化遗产、文化生态保护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6大类。本文以历史文化村镇河南省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传统村落河南省巩义市大峪沟镇海上桥村、乡村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荥阳市高村乡油坊村、农业文化遗产河南省林州市茶店镇4个乡村为研究对象,提出了4种乡村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以期为黄河流域广大乡村探索特色化乡村振兴道路提供借鉴。

乡村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现状

乡村文化遗产利用方式多样化  发展旅游业占据主导

乡村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文化的主要载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因其独特性与差异性对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力。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工作与生活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在闲暇之余远离城市,到乡村欣赏田园风光、感受特色文化。此外,乡村旅游还可以推动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村民收入。在文化自身特性、市场需求与经济效益的推动下,众多乡村开始挖掘当地文化内涵,对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和利用,发展旅游业。除了发展旅游业外,还有一些乡村通过成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等,对乡村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和利用。

数字技术在乡村文化遗产宣传和呈现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方面,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乡村文化遗产的宣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交平台成为乡村文化遗产宣传的主要阵地,传统传播媒介的时空局限被打破,乡村文化遗产宣传更加方便与高效,公众了解乡村文化遗产的渠道得到拓展。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也为乡村文化遗产的呈现提供了全新手段。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乡村文化遗产得以以更加直观、立体的方式呈现出来,观众和乡村文化遗产之间的互动性增强,从而增加了观众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兴趣。

民众对乡村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持积极态度

开发利用乡村文化遗产,不仅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化传承,还能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民众支持对乡村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和利用,并愿意为乡村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如主动了解乡村文化遗产知识、学习传统技艺、积极参加相关文化活动等。

乡村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模式

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文旅融合是指文化和旅游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通过文旅思想融合、体制融合、技术融合、资源融合、服务融合等,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同时借助旅游这一方式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最终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如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利用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积极践行“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以此赋能乡村振兴。这一发展模式为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致富的好机会,极大地推动了文殊乡东岳村的发展,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增强。

首先,文殊乡东岳村对本村的文化资源开展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以此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作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文殊乡东岳村对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依托光山花鼓戏、皮影戏、竹马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五虎拜佛”的传说、历史名人杨广坤的故事,红四方面军、红二十八军红色遗迹,文殊寺、陈氏祠堂等古建筑,以及山林湖泊、稻田花海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打造了钟鼓楼亲子乐园、东岳民俗村、司马光油茶园、红色展馆等景点,并进行花鼓戏等非遗表演。其次,在旅游产品和服务提供上,文殊乡东岳村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游客对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文旅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积极创新,推出了观众换装扮相、学唱花鼓戏、汉服秀、田园摄影等活动,提供个性化旅游路线定制服务,并开发多款文创产品,丰富了旅游产品的类型和内容。在服务方面,文殊乡东岳村建立了游客中心、旅游停车场,开设了多种风格的特色餐厅和精品民宿,全方位保障游客的吃住行、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等。并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实现线上购票、食宿预订等功能,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最后,文殊乡东岳村还十分注重品牌塑造与宣传,联手杭州余粮乡创团队,创立了“东岳美好·刚刚好”乡村建设品牌,并依托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定期更新文旅动态和活动信息,以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而吸引潜在的文旅消费群体。

艺术融入发展模式

艺术融入发展模式是指依托乡村的自然禀赋和文化资源,在乡村景观设计、空间打造、设施建设、文化活动等方面融入艺术审美元素,把文化和艺术脉络融入乡村肌理,打造特色化艺术村落,促进地方创新性发展。如巩义市大峪沟镇海上桥村依托“山地自然景观+明清窑院”,致力于将美术、书法、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深度融入乡村建设和发展之中,着力打造艺术文创园区,坚定地向着建立全国最美乡村写生基地的目标迈进。艺术融入发展模式在培育乡村美育、提高村民文化艺术素养的同时,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路径。

在乡村景观设计方面,大峪沟镇海上桥村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作为设计思路,种植鼠尾草等花卉3.99万平方米,银杏、山楂、石榴、板栗、蜜桃等树木1万余棵,有效提升了乡村整体景观效果,创造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生态系统。在空间打造方面,大峪沟镇海上桥村依托古建筑群和当地的陶瓷文化、中医文化、楹联文化等传统文化,打造了三彩陶艺馆、中医文化传习馆、文渊书院等文化艺术空间,文化艺术氛围浓厚。为了满足乡村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大峪沟镇海上桥村还对村内各种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在基础设施方面,实施村庄道路、燃气、电力、供排水等升级改造工程,对违建、危房、畜圈进行拆除,对现有旱厕进行翻新升级。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建成了村民服务中心、综合文化中心、乡村艺术大学、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有助于更好地服务村民,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大峪沟镇海上桥村还增设了一批休闲娱乐设施,建立了民宿、餐厅、茶舍、咖啡馆、露营基地等,为村民和游客提供放松休闲的场所。在文化活动方面,大峪沟镇海上桥村举办有“河洛新风”当代美术名家邀请展、全国楹联书法展、摄影比赛、LOGO比赛等,并出版摄影画册《海上桥》,充分体现了艺术融入的发展理念。

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发展模式

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发展模式是指在对当地文化遗产内涵进行深入挖掘的基础上,依托村落现存古建筑、伟人故居、革命遗址等,利用乡村文化遗产中具有文化传承和教育实践意义的部分开设课程讲解、教育培训、实地体验、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动,并提供餐饮、住宿、交通等配套服务设施,以满足政府机关领导干部、企业员工、青少年学生等不同群体的学习实践需求。根据当地文化资源和发展需要,荥阳市高村乡油坊村拟建立文化教育实践基地。该基地的建成将推动高村乡油坊村精神文明建设,改变村内单一的农业发展境况,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高村乡油坊村拥有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秦氏旧宅,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秦氏家庙和中共油坊地下联络旧址物质文化遗产。秦氏旧宅作为明清时期中原地带四合院建筑风格的代表,其建筑设计和装饰元素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如“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主楼门框和家庙门外墙壁上各嵌有一副对联,内容分别为“创业备尝辛苦,守成慎勿骄奢”和“居家宜和交张公多书忍字,处事莫刻法司马厚积阴功”。两副对联富含哲理,体现了秦家优良的家风家训,对家庭教育和为人处事具有深刻的教育启示意义。秦氏家庙内还保存了多通有关秦氏家族历史的家谱碑和墓碑等。中共油坊地下联络旧址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护送党政军领导来往、传递有关情报提供了便利。依托这些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高村乡油坊村拟建立传统文化研学基地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并开展了一系列工作。首先,高村乡油坊村对现存古建筑群进行了保护与修缮工作,确保古建筑原貌得以恢复与传承。其次,计划在古建筑内开展传统文化讲解活动,让人们通过实地参观,系统深入地学习秦氏家族优良的家风家训,身临其境地感受豫商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再次,高村乡油坊村准备利用中共油坊地下联络站红色遗址,举办相关纪念活动和教育培训,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峥嵘岁月,缅怀历史和先辈,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最后,为了更好地展现和传播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高村乡油坊村还在筹备建设数字化展厅,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和手段,更加全面、生动、立体地展现传统文化与历史岁月,使观众在互动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和熏陶。

“三产融合”发展模式

“三产融合”是指以第一产业为依托,以农民及相关生产经营者为主体,通过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将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与休闲旅游等其他服务业有机结合,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创造出新业态、新模式,最终实现农村三产业的协同发展。如林州市茶店镇依托独特的太行菊农业和悠久的太行菊农耕文化,大力发展以菊花为主的特色农业,并与二三产业融合,使产业链得到延长,农业产业结构得以转型升级,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与农户的双增收,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走出一条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

作为第一产业,农业为人类提供粮食、蔬菜、水果等,是产业链延伸的源头。林州市茶店镇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创新“党委+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成立菊花产业发展指挥部专门机构,建立太行菊品种驯化和保护基地,并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开展跨地区种植经验交流,以及奖励政策、技术培训指导等措施,确保太行菊的质量和产量,夯实了产业链基础。在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方面,林州市茶店镇积极与企业合作,研发出一系列如菊花酒、菊花糕点、菊花枕、菊花精油护肤品等产品,提高了太行菊的附加价值。在第三产业——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方面,除了传统销售渠道外,林州市茶店镇还采用了订单销售模式,由龙头企业实行保底价收购,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库存成本与市场风险。除了打造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全产业链外,林州市茶店镇还不断探索农业与其他产业如旅游业、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举办菊花文化旅游节、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开发以菊种植和菊文化为主题的研学路线,成功培育出农文旅融合的新业态,实现了农业功能的拓展。

综上,乡村文化遗产是乡村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和精华,体现了乡村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黄河流域文化资源丰富,4个代表性村庄在利用不同类型乡村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上的成功探索,为广大乡村地区利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启示与参考。各地应在学习借鉴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艺术融入发展模式、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发展模式、“三产融合”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并提炼出当地的文化内核,合理开发和利用乡村文化遗产,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模式,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本文选自:“河南省黄河文化遗产智慧数据建设与活化利用研究”(编号:2022CZH017)2022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模式研究”(编号:2023CXCY696)郑州大学2023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

猜你喜欢
油坊文化遗产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驴磨油坊
杭州(2020年22期)2020-12-28 02:33:48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远去的老油坊
金秋(2020年21期)2020-04-29 12:04:52
老油坊
谁远谁近?
闯市场有妙招 小油坊变大门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