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深邃的思想智慧与核心价值理念。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本文深入剖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重要价值,针对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诸多问题与挑战,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以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提供借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基础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倡导以仁爱、礼义、孝悌为核心的传统美德,强调个体修身养性,规范行为。该思想既是个人德行的基石,亦为国家治理的准则。道家主张自然之道,强调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之规律,非功利之行事。该理念深刻塑造了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根基,进而形成了公众对于日常生活、社会构造及宇宙观念的深层次认知。先秦时期,儒、道思想共同构筑了中华文明的根基,为后世哲学的衍生及文化的延续奠定了坚实基础。
汉唐盛期的文化成就
在汉唐时期,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文学艺术领域,唐代诗人创作了很多广泛流传的诗作。绘画艺术攀登至巅峰,壁画与山水画等杰作铸就时代之经典。唐代的音乐风格独特,涵盖雅乐与俚乐,其深远影响延续至今。在科技领域,中国古代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伟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材料得以革新,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宋明清时期的文化变革
宋明清时期,文化领域经历全面革新,诸多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在科学思想领域,宋代科技高度发展,尤其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信息传播的划时代进步。该发明推动了文字和知识的广泛传播,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哲学流派诸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相互借鉴与融合。儒家倡导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佛家倡导超脱尘世、寻求解脱,三种思想相互交融,构筑了独特的文化流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贡献
诚信、孝道等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为社会稳定与文明进步注入了积极动力。
诚信,强调个体在行为上应恪守信用、履行承诺,对待合同持尊重态度,以诚实和守信为基础。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理念,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信与合作得到强调,这对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及优良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若社会各界普遍遵循诚信原则,则能有效降低欺诈、舞弊等不良现象,进而推动社会稳定与健康发展的进程。孝道,居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凸显子女对父母所应秉持的敬重、关心与照护之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和家庭的亲情、关爱与责任,与“爱国家、爱人民”“孝老爱幼”等价值观念相吻合,均突出了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情厚谊以及对家庭责任的认同。传承并弘扬孝道文化,能促进家庭团结、社会协调,助力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促进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于提升国家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具有重大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助力国家民族振兴发展,实现繁荣昌盛。
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弘扬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丰富内涵,有助于强化民族认同,巩固文化根基,激发文化活力,彰显民族精神。文化认同感能汇聚民心,提升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国家凝聚力。弘扬传统文化,系文化自信心之根基,乃民族精神之灵魂。文化自信心,作为民族精神的显著标志,构成了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进步的根基,这不仅是历史传承的必然选择,更是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击
在当今世界背景下,文化冲突问题凸显。面对大量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出现流失与淡化的趋势,这一问题亟须给予高度关注。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文化传播日益快速,不仅加速了各种文化元素的交融互鉴,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库存。外来文化通过网络、媒体等途径传播进来,年轻一代更易接触并接纳这些文化。文化传播的广泛与迅疾,可能导致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影响力减弱,传统文化被边缘化态势日趋严峻,失传与淡化的风险日益凸显。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了文明互动与文化革新,但同时也对传统文化构成了冲击与挑战,使得其独特性与吸引力在年轻一代中逐渐减弱。
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瓶颈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与瓶颈,如语言和技艺的失传。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文化中的古老语言正被年轻一代逐渐舍弃。语言流失引发传统文化文本与诗词理解传承面临挑战。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技艺的学习与兴趣有所减弱,这种现象值得关注。现代生活强调务实与效率,相较之下,传统文化的学习吸收与传承,往往要求人们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接纳存在明显差距,这不利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在现代生活潮流的冲击下,快节奏的生活导致人们难以投入一定的时间与精力深入探究和学习传统文化。效率与实用性成为多数人的追求,导致人们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研究和持续传承。并且在追求效益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更注重实用性和经济价值,容易忽视传统文化的非物质价值及其精神内涵。功利主义的思维模式容易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造成误读,过分注重其经济收益或实用性,却忽视了其在塑造人文精神、强化文化认同上的关键作用。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教育引导
加强并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认知与价值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通过教育传承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深化对文化价值的认识。传统文化构成了民族的根基,是历史的沉淀与积累。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旨在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理解,塑造其健全的历史观与文化自觉,以培育民族自豪感和文化传承意识。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感、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这将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肩负起历史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塑造学生优良的道德素养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文明强调儒家哲学中的仁、义、礼、智等核心价值观,着力于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和谐共处,推崇人际间的真挚情感,包括亲情、友情及师生情等。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其高尚的道德情操与社会责任感,助力成为勇于担当、饱含情怀的新时期公民。
媒体宣传
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广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独特精神,深化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提升民众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助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多种媒体传播方式,应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精髓与核心价值观,以创新的形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应积极运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平台,策划制作专题节目、纪录片及文化讲座,全面介绍传统文化的深厚历史渊源、丰富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表现。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向广大公众有效展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应积极运用新兴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创新传播方式,以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政策支持
秉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宗旨,通过出台多项政策,积极鼓励文化机构、学术界以及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在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政府部门应制定和发布专门针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法规,明确政府和相关部门在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确保中国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得以有效实施。制定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等方面的法规,明确文化机构、学术界、社会组织在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创新活动中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以法治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强化对文化遗产的守护与管理,维护其纯正性与真实性,确保其得以世代相承并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出台财政资助政策,激励文化单位、学术团体以及社会组织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为了加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安排专项资金促进文化遗产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同时,支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激发社会团体在推广传统文化、创新实践方面的活力。亦可通过提供税收减免、实施奖励机制等手段,以鼓励各类机构和公民个体投身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
社会参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鼓励民众参与和投身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活动,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与文化自信。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主动担当,精心组织,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国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积极推动其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通过专项基金的设立、文化节庆的组织、传统文化艺术展览的举办等形式,积极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深化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关注,激发人们投身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工作,共同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通过文化讲座、研讨会、工作坊等形式,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的热情,共同推进传统文化事业的发展。可通过举办各类传统文化艺术表演、展览和展示活动,利用音乐、舞蹈及戏剧等形式,展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以吸引广大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同时,应积极运用如虚拟现实、互动体验等现代科技手段,生动化、趣味化地展现传统文化,以提升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热情和沉浸式体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在全球化挑战日益严峻的当下,我们要重视并着力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靠教育引导、媒体宣传、政策支持和社会参与等措施,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
(作者单位 中共盘锦市大洼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