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晓华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基本的教学内容。其中,写作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部分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无从下笔以及作文结构混乱、语言乏味等情况。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重视修辞手法、内容等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写作思维发展。思维导图引入作文教学中,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学生整理写作思路,合理遣词造句。文章重点探究思维导图在审题、选材、素材积累、文章结构规划以及动作、过程描写中的应用技巧。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思维导图;审题;选材;结构;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7-0117-04
写作是一项基本的语文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表达思想、展示个性,还体现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情况。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图形化的组织工具,具有结构清晰、逻辑明晰的特点,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运用于写作教学中[1]。思维导图可将与写作有关的内容以更直观、更系统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不仅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还能帮助学生组织文章结构,增强文章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因此,研究思维导图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学生缺乏写作兴趣
在语文写作中,部分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第一,缺乏对写作的实际需求感。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人们倾向于以口头语言或者简短的文字进行交流,很少以写作的方式传递信息[2]。这就导致学生对写作缺乏实际感知以及兴趣。第二,写作过程缺乏趣味性。写作内容存在模板化、刻板化的情况,导致学生对写作产生厌倦情绪。另外,写作中的反复推敲、修改,会使学生产生压力,并因此丧失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引导存在问题。部分家长和社会大众对学生的写作持功利态度,其更关注考试分数,对于学生在写作中的创造性和个性化表达缺乏充分理解和支持。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就会缺乏相应的写作动力和兴趣。第四,缺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教学策略。部分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侧重灌输理论知识和写作技巧,忽视激发学生的内在写作动机和兴趣,或一味地强调规范和格式,导致写作过程单调、乏味,进而影响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2.文章内容雷同
纵观学生的作文不难发现,部分学生的文章内容相似,缺乏个性和创意。具体原因如下。第一,学生缺少素材积累。受课业繁重、兴趣不浓等因素影响,部分学生存在阅读量较少等情况。这样,学生就接触不到更广泛、更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素材,难以形成个性化写作风格。第二,学生存在经验和认知局限性。学生的阅历有限、思维方式相对单一,导致其在写作时往往局限于自身的经历和感知,难以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写作内容。第三,教材内容和题目设置相对固定。语文教材内容相对统一,且作文题目相对固定,作文内容以叙事为主,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思维受限,缺乏新颖的内容填充。第四,评价标准单一化。在写作教学中,部分教师根据固定评分标准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写作自由度及思维发展,使得其只考虑如何迎合评分标准,而未尝试创作出个性化的作品。
3.语言组织、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升
在语文写作中,部分学生的文章存在语言表达不准确、逻辑和结构混乱等问题,归根结底是学生的语言组织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升。第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在组织文章结构、表达观点时存在缺乏清晰的逻辑关系或出现思维跳跃、混乱等情况。第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相对薄弱。部分学生语法知识欠缺,在写作中存在难以准确地选择词语进行恰当表达的情况。第三,写作教学忽视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逻辑思维能力。部分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过于注重规范化、模板化的写作技巧训练,在语言组织和逻辑思维方面的训练较少,导致学生缺乏相应能力。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思维导图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具有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价值。第一,思维导图可更直观、更系统化地呈现知识点。相较于传统的书面文字,思维导图可以图形化的方式将抽象的写作内容变得具体可视、生动鲜活,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官体验,从而激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3]。第二,思维导图可为学生提供表达自我的空间。在写作中,学生可借助思维导图将思想与观点以个性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如在思维导图中添加注释或标注。这可使写作变得更有趣,更个性化,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写作的参与感和投入度。
2.培养学生的写作想象力
思维导图应用于语文写作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想象力。第一,思维导图鼓励学生以更自由的方式进行联想和创造。思维导图的自由性和灵活性特点可给学生提供更大空间去发挥想象力,使其摆脱线性文字的拘束,激发出更大的创造潜能[4]。第二,思维导图的图形化表达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展现思维脉络和构想,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写作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借助思维导图,学生可将自己的想法清晰地呈现出来,并用关键词、图片等形式将各种联想和想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以更生动的表达手法将这种想象力落实在写作中。第三,思维导图的多层级结构可促使学生在写作中进行更深层次思考。学生在构建思维导图时要从一个主题词逐渐展开,然后分出多个分支。而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全面思考主题,以此提升写作想象力以及思维的广度、深度。另外,以颜色、图形和符号来丰富思维导图的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学生的想象力变得更为立体。
3.丰富写作素材积累
思维导图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第一,在构建思维导图时,学生要以主题为中心寻找各种素材,并挖掘其中的关联性,进行系统整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掌握大量写作素材,并运用于写作中。第二,思维导图的层级结构有助于学生在分层级整理素材的过程中,深度分析素材内容,并在写作中灵活、合理地使用素材。
4.提高教学效率
思维导图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率。第一,通过构建思维导图,教师可以更直观、更系统的方式呈现知识结构和写作框架,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5]。相较于传统的线性文本,思维导图以图形化的形式整合、呈现信息,可使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内在关联更加清晰,有助于学生更迅速地把握重难点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写作效率。第二,思维导图的视觉化表达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参与度与学习效率。第三,思维导图在整理知识和呈现思维结构上的清晰性,可帮助教师有条理地讲解知识,精准表达教学内容,避免出现信息传递混乱或不明确的情况。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提升教学有效性。第四,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梳理重难点内容,将知识点按照思维导图的逻辑关系排列组合,从而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活动,最大程度提高教学效率。
1.利用圆心图进行审题
圆心图是一种常见的思维导图形式,常用于中心主题明确且主次分明的写作教学中[6]。圆心图结构简单,即“大圆包小圆”的形式。其中,小圆是圆心,即写作主题或中心思想,大圆则包含与主题相关的事物或细节。部分学生在写作初期,不知如何把握中心思想,而中心思想不明确,一些情节、细节的描写就会缺失。因此,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圆心图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并根据中心思想组织写作素材。下面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一篇习作《猜猜他是谁》为例,演示以圆心图引导学生把握中心思想的过程。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审题,让其了解题目要求呈现哪些内容。这是写作的基础,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步。一旦学生把握好中心思想,把圆心填对,就能在大圆中填入合理的情节和细节,就能使文章的逻辑清晰、结构合理、语言生动。在《猜猜他是谁》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找出“圆心”。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借助集体的力量,很顺利地在圆心处填入“他”,确定了本篇习作的中心内容,即描写“他”。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可以问题引导学生填写“大圆”中的内容,如“和‘他有关的细节有什么”等。学生回答:“外貌、性格、动作……”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然后组织学生在大圆中填入自己想呈现的细节,以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样,在学生学习写作伊始,教师就可借助圆心图培养学生把握中心思想的能力,帮助其掌握审题的正确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文章内容紧凑、逻辑清晰、语言合理。
2.利用括号图合理选材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经常在板书中采用括号图来表达内容之间的关系。对此,学生并不陌生。思维导图中的括号图实际上是一种“一对多”的图形。在括号图中,“一”代表主题或中心思想,“多”是指与主题、中心思想相关的内容[7]。另外,这里的“多”还指继续向外发展的分支,也就是次级分支。无论是分支还是次级分支,都属于“一”的外围部分。在写作过程中,部分学生虽然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但写出的作文常常给人一种天马行空、生搬硬套的感觉。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用于凸显主题或者中心思想的素材不合适,没有准确表达所思所想。另外,部分学生的思维比较跳脱,在选材时缺乏一定的目的性。为此,在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可利用括号图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或中心思想进行集中选材,以解决选材不合理、发散等问题。例如,在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这儿真美》的习作中,学生看到题目后,很容易将文章的主题确定为“写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学生利用括号图进行选材,如自选一处喜欢的美景,将分支、次级分支补全,并确保分支、次级分支始终围绕主题,以凸显景色之美。有的学生思考后,在分支处填上“山”“水”“人文”等内容,在“人文”分支后引出“放风筝”“野餐”等次级分支。这样,借助括号图,学生可围绕主题打开思路,并选择合理的素材来衬托主题,从而使文章结构明确、逻辑清晰。
3.利用气泡图积累素材
思维导图中的“气泡图”是一种非常直观且富有趣味性的图形化展示方式。在气泡图中,主题词会被放置在图的中心,与主题相关的分支词则以气泡的形式连接在主题词周围[8]。每个气泡代表一个相关的想法、词汇或者概念,其通过线条或者箭头与主题词相连,以显示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层次。气泡图对于积累写作素材具有积极意义。部分学生写出的文章言之无物,是因为其生活经验、学习经验都比较少,并不会提炼其中的相应素材用于写作。因此,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气泡图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以丰富写作内容。第一,可选择一个主题或者写作题目作为气泡图的中心,然后将与这个主题相关的各种想法、词汇、情节等以气泡的形式连接到主题周围。例如,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生活万花筒》的主题是“生活”,教师可引导学生在主题周围创建一些气泡来记录各种生活场景、生活中的角色或描述词等。第二,可使用不同大小、颜色的气泡来表示不同重要性和关联程度的素材。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将与“生活”主题最相关的素材使用较大的气泡展示,而一些次要的素材用较小的气泡表示,以此分类和整理素材,或引导学生在气泡内部添加关键词、短语或图像符号来代表具体的写作素材,使得整个气泡图更加具体、生动。第三,可将所整理的素材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扩展,逐步建立起完整而丰富的写作素材库。这种方式可清晰地展现出各种写作素材之间的关系和层次,有助于学生在写作时迅速获取和运用素材。
4.利用思维导图规划文章结构
在写作中,部分学生的作文存在结构混乱的问题,不仅内容不紧凑,写流水账,段落之间还缺乏逻辑性。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写作文时不会或不知如何规划文章结构,看到命题后就开始动笔写,想一点写一点。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既不通顺也不连贯。对此,语文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规划文章结构,确定文章到底要写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哪些内容,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作文的结构性和条理性。在文章结构规划中,括号图、树状图的应用比较广泛,其可帮助学生直观布局。例如,在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我的动物朋友》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括号图规划文章结构,首先让学生在括号图的主题位置填入“我的动物朋友”,之后进行小组讨论,以确定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并完成括号图的绘制。括号图的具体分支如下。第一个分支为引言,描述“我”和动物朋友相识的背景,第二个分支为动物朋友的特点,第三个分支是“我”与动物朋友的故事,第四个分支是结尾,总结与动物朋友之间的情感。这样,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可更加清晰地组织文章内容,把握全文脉络和逻辑。同时,思维导图的图形表达方式还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促使学生进一步拓展相关写作内容。这样,学生写出的作文不仅条理清晰,而且更具可读性。
5.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动作和过程描写
对于学生来说,动作和过程描写一直是写作中的薄弱环节。部分学生在描写动作和过程时经常一带而过,内容非常浅显且不够丰富。对此,语文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组织语言,以展现动作和过程的具体细节。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漫画”老师》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动作”或“过程”为主题绘制一个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强化动作和过程描写的构思。首先,可引导学生将所要描述的老师的动作或事件过程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点,之后将动作和过程细节作为一级分支,在每个动作或过程下列出具体细节,如人物动作、表情、环境等,并将其作为二级分支。感官描述也可作为动作或过程描述的二级分支,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以丰富动作和过程描写的细节。另外,二级分支还应有时间顺序,以描述动作发生的时间顺序或先后关系,让读者清晰地理解动作或过程的顺序。情感反应也可作为一项二级分支,如加入相关人物的情感变化及对其内心世界的描写,以增强文章的情感色彩。这样,思维导图就会以不同的分支呈现描述动作和过程的细节,包括感官描述、时间顺序、情感反应等,有助于学生全面、清晰地展现动作和过程细节,以提高作文的质量和表现力。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应用于语文写作教学中不仅可帮助学生明确题目,合理选材,清晰地组织和展现想法,还能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思维导图还有助于提高写作效率,使得学生在描写动作和过程时更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因此,语文教师应掌握思维导图的运用技巧,并在写作教学中合理运用思维导图,积极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魏经明.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读写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研究, 2022,(07):104-106.
[2]卢静.思维导图在小学第二学段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3.
[3]戚自刚.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3,(10):30-32.
[4]段天喜.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读写中的应用价值及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20,(01):40-42.
[5]张娜.“思维导图+微课”视角下小学语文写作课堂构建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21,(06):67-68.
[6]石丽媛.浅析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J].甘肃教育研究,2021,(01):67-69.
[7]杨献群.小议“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中高段习作教学中的应用[J].课外语文,2018,(36):90.
[8]周能庆.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22,(07):79-81.
Using Mind Maps and Optimize Composition Teaching
Chang Xiaohua
(Gansu Province Minqin County Dongguan Primary School, Minqin 733399, China)
Abstract: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re the basic teaching contents. Among them, writing has always been a difficult and key point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Some students have difficulty starting their writing, as well as situations where the composition structure is chaotic and the language is bor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omposition teaching emphasizes the cultiv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and content, while negl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writing thinking. The introduction of mind maps into composition teaching can be in the form of a combination of pictures and text, helping students organize their writing ideas and choose words and sentences reasonably. The article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 techniques of mind maps in question review, material selection, material accumulation, article structure planning, and action and process description.
Key words: primaryschoolChineselanguage; writing;mind mapping;review questions;materialselection;structure;sk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