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凯
摘要:“大思政”理念的提出为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两张皮”问题提供了思路,对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积极的意义。文章简述“大思政”理念的内涵,分析“大思政”理念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改革的具体要求,同时基于教学实际情况对“大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改革策略进行探讨,指出教师可以通过重构教育格局、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环境、优化教学方法等多种方式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育人效果。
关键词:“大思政”理念;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教育格局;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7-0029-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国企兴办行业特色型高职院‘12345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现代社会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趋势明显,一些西方思潮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产生影响。高职院校思政课肩负着塑造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培育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的重要任务。高职思政课教师必须上好思政课,确保学生深刻理解思政课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形成良好的政治认同。“大思政”理念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号召全员参与,实现对大学生的有效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教师应认真分析“大思政”理念内涵,基于现实教学情况研究思政课教学实践改革策略,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大思政”具体是指保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创新教育角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门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倡导全员参与,使日常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形成新的育人模式[1]。“大思政”理念具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本质内涵。其中,全员指的是学校所有教职员工都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以身作则,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在与不同教师、职工交往时都能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指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如各年级统一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构建思政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道德标准。全方位指的是着眼校内外、课内外、网络内外,综合多方教育资源完善育人体系,实现“处处德育、人人德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建构。
1.要满足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建设需要
意识形态指的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其核心内容是价值观[2]。“大思政”理念强调整合多方力量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于“大思政”理念的思政课教学改革要满足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建设需要,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根据“大思政”理念,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应以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改革为重。在理论教育改革方面,教师要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为基础,挖掘其中蕴藏的思政元素,如特定社会制度所规定的具有价值导向意义的价值观念系统,关于政治制度、原理的合法性解释,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合理性解释等。同时,教师还要将更多课外教学资源纳入理论课程体系,通过讲解最近几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新闻热点渗透意识形态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发展黄金期”与“矛盾凸显期”,进一步深化对思政理论知识的认识。在实践教育改革方面,高职院校应积极与社会企业、政府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馆等方式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引导学生形成文化自信;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献血、慰问孤寡老人等公益活动,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形成和谐、友善等意识。
2.要满足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发展需要
“大思政”理念以人的思想政治素养形成与发展规律为基础,提倡根据学生学习、生活与成长发展要求整合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校内外、线上线下的全时空领域教育体系,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3]。根据此理念,高职思政课需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为关键词开展教学改革。从“全员”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应做好与合作企业、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确保其掌握基础的思政教育内容,使学生在参与企业顶岗实习、与家长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接受思政教育。高职院校还应让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思政课程教师以及校内后勤人员、保卫人员等均参与思政教育,确保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都能接受思政教育,提升育人成效。从“全过程”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应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全过程,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调整教育内容,确保其在大学期间接受连贯的思政教育。从“全方位”角度出发,高职思政课教学不应仅以教材、文件为教学资源,还应整合课内外、校内外、线上线下等不同时空领域的教学资源,为“大思政”育人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撑。
1.着眼宏观,基于“大思政”理念重构教育格局
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提出,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高职院校需着眼宏观,基于“大思政”理念重塑思政课教育格局。
(1)建设“大课堂”。《工作方案》提出,各地各校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社会机构等的合作,集中多方力量共建思政课教学基地,实现“大课堂”的有效建设[4]。校内,高职院校需组织教师合作开展教研,由思政课教师说明教育主题、重难点,由其他专业课教师挖掘本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探索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融合路径,为“礼敬中华”“工匠成长”等主题教育课的建设奠定基础。校外,高职院校需加强与合作企业、社会机构的沟通交流,通过外派思政课教师的方式与企业共建“高职院校思政课校外实践研修基地”,通过与博物馆、历史纪念馆联合办学的方式与社会机构共建“校馆合作教育基地”。
(2)搭建“大平台”。《工作方案》强调“要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要求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以及“四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此背景下,传统的思政课堂难以承载“大思政”教育内容,搭建“大平台”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应积极运用信息化教育手段,推进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为相关课程的设计与教学提供助力。比如,高职院校可以选择外包团队,说明“大思政课”教育平台的建设要求,要求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平台建设,以此拓宽校内教育平台。又如,高职院校可以依靠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宣传思政教育内容,将舆论平台纳入“大思政”育人体系,进一步完善育人格局。
(3)建好“大师资”。开设课程的关键在于教师,高职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大思政”理念下思政课教学改革奠定人才基础[5]。首先,要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大思政”理念提倡“全员育人”,高职院校应使思政课教师、政治辅导员、专兼职辅导员、社区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等多类型工作者都加入到教师队伍中,为思政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全面贯彻奠定基础。其次,应做好师资队伍的思政教育素质提升工作。高职院校应采用“师徒制”,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手把手”教新教师,使其掌握建设“大思政课”的方法及技巧,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教育能力。最后,要强化“大师资”队伍中各教师的合作意识。政治辅导员要加强与专兼职辅导员的沟通交流,合力设计并开展主题班会等活动;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向政治辅导员、专兼职辅导员传达最新思政教育内容,为其工作指明方向;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与专业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为思政教育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教学提供更多机会。
2.关注需要,根据“大思政”理念整合教育资源
“大思政”理念下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改革要以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基础,高职思政课教师应突破教材限制,根据课程改革需要吸收其他院校、社会、网络等方面的教育资源,为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奠定资源基础[6]。
(1)整理教材资源,丰富思政教学内容。与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相比,高职院校思政课缺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课程[7]。“大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需借鉴高校思政教育优秀案例,将更多与思政教育有关的课程纳入思政课程体系,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大思政”理念下,教师应分析思政课程体系内不同课程的逻辑关系,确定核心教学任务,并围绕这些核心教学任务梳理不同课程的知识点,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大思政”理念针对“立德树人”设置核心教学任务,并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相关知识点,促进文、史、政及其他专业课程资源的有效融合。
(2)整理社会资源,培养思政学习情感。“大思政”理念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应拓宽教学视野,将社会生活中的思政育人资源纳入教学体系,使学生在拓展阅读、综合讨论的过程中认识到思政知识对社会生活的种种影响,从而强化学生的思政学习情感。思政课教师应多关注《新闻联播》《新闻30分》等新闻节目,以及《人民日报》、“澎湃新闻”“央视新闻”等新闻媒体,根据教学需要整理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多方面的新闻内容,驱动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观点与方法分析具体问题。比如,教师可以整理“北京时间2023年8月13日1时2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陆地探测四号01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的相关新闻,并提出问题:你如何看待这一事件?请综合我国近现代发展史尝试说明卫星发射升空成功的内在原因是什么。这样,能够有效驱动学生应用思政课体系知识点解决相关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思政学习情感。
3.联合外因,根据“大思政”理念优化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对课程教学有着极大的影响,优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利于校风、教风、学风的良好建设,对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促使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积极的意义。“大思政”理念下,思政课教师应认识到优化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并着手落实校园精神环境建设、社会舆论环境优化等工作,同时渗透思政育人要素,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1)优化校园精神环境。校园精神环境可以集中反映学校所倡导的价值观与精神理念。加强校园精神环境建设,满足“大思政”理念关于“三全育人”的相关要求,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高职思政课教师应反思校园精神环境建设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进一步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比如,针对缺乏人文关怀的问题,思政课教师应树立人文关怀教育观念,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其个体需求,明确其所关注的社会、民生、政治话题,确定其思政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绘制漫画、播放宣传视频等方式呈现社会热点,并借助幽默的语言文字分析有关事件的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使学生在了解自身所关注的新闻热点时强化政治认识。
(2)优化社会舆论环境。网络化全球化背景下,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有时会出现。高职院校应重视社会舆论环境优化工作,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少数学生的思想问题,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应做好舆论环境的建设工作。应明确舆论宣传主旨,制定宣传方案,与院校内其他教职工、学生合作制作优秀宣传作品,抢占舆论宣传阵地。比如,教师可以以宣传红色文化为主旨,组织语文、历史学科教师整理资料,撰写回顾历史、忆苦思甜的宣传文稿,并将其发布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使学生在浏览文章的过程中对我国的发展历史形成深刻认识。又如,教师可以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组织学生录制宣传民主、文明、和谐主题的短视频,并将其发布到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由此加大宣传力度。另一方面,教师应做好对社会舆论环境的监督工作,发现不良内容要及时举报,避免其对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4.聚焦细节,根据“大思政”理念优化教学方法
“大思政”理念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要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与期待,打破长期以来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推进“三全育人”[8]。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在多种教学活动中弘扬真善美,引导学生立德成才。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增强新知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替代传统的书面习题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化对思政理论及实践的认识。以“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学为例,教师完成理论知识讲解之后可以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如反思当下我们正处于哪一个社会发展阶段,前人的历史对当今社会发展可有借鉴之处。通过布置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应用所学知识反思现实问题,可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思政课程内容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形成自主学习的观念。
综上所述,“大思政”理念的提出,有利于推动各类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有利于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更好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职思政课教师应明确“大思政”理念对思政课教学实践改革的具体要求,同时结合“大思政”理念的内涵进行分析,确定不同层面的工作策略。宏观层面,教师应基于“大思政”理念重塑教育格局,统筹教育资源,使教学、科研等多个部门形成合力,确保最新的思政理论研究成果被充分纳入教学体系。微观层面,教师应做好教育环境与教学方法的优化,一方面渗透思政内容,深化学生的认识,另一方面组织趣味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悟,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1]郭欢.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思政课“三教”改革的价值意蕴和实施路径研究[J].文教资料,2022(24):37-40.
[2]苏钟.“大思政”视野下提升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路径[J].广西教育,2022(30):47-49.
[3]钱小雪.“大思政”教育格局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2022(27):185-188.
[4]王松岩.“善用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思政课创新与实践[J].成才之路,2022(26):5-8.
[5]张健,王弢.“大思政”格局下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策略研究———以某农业类高职院校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4): 49-51.
[6]覃磊.“大思政”背景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现代职业教育,2022(24):142-144.
[7]潘冬喜,宁存岱,孔繁镍.“大思政”格局下高职院校开展“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J].广西教育,2022(12):20-23+28.
[8]徐国胜,田永军.“大思政”格局下工程实践教育教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以“机械制造工程师”课程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 2022(04):72-77.
Discuss o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Concept of"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 Kai
(Guangxi Logistic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Guigang 537100, China)
Abstract: The proposal of the concept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vides ideas for solving the "two skin" problem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students to internalize the theories they have learned in their hearts and externalize them in their actions. The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cept, analyzes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cept for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ractic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based on the actual teaching situation, explores the reform strateg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ractic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cept. It points out that teachers can promo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through various methods such as reconstructing the educational pattern, integrating educational resources, optimizing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optimiz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Key words: the concept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teachingreform;educationallandscape;educationalresources;educationalenvironment;teaching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