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婷
[摘要] 叙事疗法主张问题是问题,人不是问题,认为在面对自己的问题时,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专家。本文运用叙事疗法的理念和技术,有效地帮助“问题”学生重构自己的故事,使学生重新获得了成长的力量。
[关键词] 叙事疗法;“问题”学生;生命故事;个案心理辅导
一、个案概况
小文,初二女生,外形偏矮小,性格活泼,不愿上学,多次因哭闹而闻名校园。
家长哭诉,小文小学中低年级时成绩较好,老师也比较喜欢她。到了小学高年级之后,小文慢慢认识了很多不喜欢学习的朋友,受朋友影响,小文对学习越来越懈怠,成绩也越来越差。进入初中以后,小文多次违反学校规定,逃课、抽烟喝酒、结交不良社会青年、早恋、混迹于酒吧、夜不归宿。爸爸用武力管教,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僵化。小文甚至多次划伤手臂,家长束手无策,无力管教。
小文自述从小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一年难得见到父母几次。一直到她10岁的时候,父母觉得经济条件好了才把她接到身边,她却开始变得越来越离经叛道。
据班主任讲述,小文有很多不良习惯,上课睡觉、作业敷衍,在学校的日子对她而言就是煎熬,她唯一期盼的就是放假回家,可以玩手机或者找以前的朋友玩。在班级中,人际关系一般,会拉拢个别同学加入她的朋友圈,玩一些不适合中学生玩的游戏。班主任对她进行严格管教,她的逆反却越来越严重。
二、原因分析
(一)早期童年经历的影响
早期良好的母婴依恋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小文在一岁左右与父母分离,亲子依恋中断。父母在其童年成长过程中的缺席,使小文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觉得自己是不重要、不被爱的人,对人缺乏基本信任,性格变得自卑、敏感,形成消极的自我图式、低自尊和无助感,对爱既渴望又排斥,无论是在思想认知、价值取向,还是心理发育等方面都出现了有违常规的问题。步入青春期后,随着自我意识萌发,小文的各种问题开始爆发式出现。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小文10岁之前都是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他们的年龄较大,对小文生活上的照顾比较多,情感上的交流较少。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后,父母常常忙于工作,缺少对小文的陪伴,让小文感受不到爱的温暖。母亲因为觉得对小文亏欠太多,比较纵容小文,总是想着从物质上满足小文的需求;父亲比较严厉,每次与老师沟通后都会对小文武力相向。在小文的成长环境中,她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家人的情感支持,自我价值感低,只有不断地向其他人寻求关心和爱。
(三)同伴影响因素
重要他人是心理学和社会学都关注的概念。青少年时期的重要他人是同伴,他们想要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管束,渴望独立自主,同伴对他的影响越来越大。小文结交的朋友大部分是有各种心理问题行为偏常的同学及社会青年。因为有类似的经历,小文觉得朋友更能理解、关心自己。即使她明知道朋友有各种问题,但对认同与爱的渴望一直是她生命的重要需求,同伴对她的尊重、接纳与关爱就像她生命中的一道光,她无法拒绝。小文耳濡目染受到了同伴的影响,觉得她的行为是对抗父母、老师,发泄心中的不满与愤怒的最解气的报复
方式。
三、辅导目标
1. 缓解小文的消极情绪,帮助她建立与家人、同伴、老师的情感联结。
2. 重构人生故事,调整认知,唤醒小文内在的积极力量。帮助她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进而促使其改变认知和行为。
3. 帮助小文回归正常的校园生活,使她在班集体中获得归属感,重新融入班级生活。
4. 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协助父母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为小文的成长保驾护航。
四、辅导过程及效果
小文一直觉得自己的生命是灰暗的,所有的故事是悲伤的,她是个被抛弃、被放弃的人。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同学,都不关心她,和她对抗。我运用叙事疗法,和小文一起重新梳理她的生命故事,发现不一样的视角,寻找灰暗故事的例外,重构生命故事。同时从生态系统的视角,联合家长、班级一起探索小文的成长故事,让家庭、班级看到小文被蒙尘的故事,让小文看到新的希望。
(一)个体辅导:叙事疗法,重构生命
1. 叙说故事——倾听心灵的声音,建立情感联结
在班主任的陪同下,小文第一次来到心理辅导室。她对我充满了戒备与防御,一直面带微笑,却一问三不知,答非所问,好像戴着面具、穿着厚厚的铠甲。我深知孩子只有在缺少安全感的状态下才会对外界充满戒备,他们害怕受到伤害。面对她极强的防备,我以倾听、理解、接纳、尊重、真诚作为联结彼此的桥梁;当她感觉到我和别人不一样,没有去批评指责、看不起她、嘲笑她时,她才开始慢慢打开冰封的心。在和小文沟通期间,我深深地感受到小文的自卑、无助、敌对、自暴自弃背后对爱与接纳的渴望,对理解与尊重的期待。我鼓励她,积极关注着她,小文对我也越来越信任,向我敞开心扉。在和小文建立信任、尊重的关系之后,她开始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压抑许久的情绪得到宣泄,她开始卸下强装的外壳,道出了自己的委屈、痛苦与各种心理困扰,鲜活的生命故事逐步展开。
2. 外化问题——把人与问题分开,学会自我接纳
叙事疗法认为,问题是问题,人不等于问题,每个人都是自己问题的专家。中小学生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缺乏生活经验,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小文的成长充满了挫败与否定,导致她一度全盘否定自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已经无药可救了,索性就自暴自弃。我不断引导、鼓励、陪伴她讲述自己的故事和心情,为其提供心理支持,通过叙事疗法,将她的问题外化,寻找“例外”,发现她生命的闪光点;将问题与人分开,帮助她找到自己的资源,看到自己的力量,引导她重构生命故事,树立自信,重新掌握生命的主动权,增强对自己命运的掌控感。通过不断地叙事与重构,小文逐渐把自己和问题分开,不全盘否定自己,认识到生命中充满了自强不息与无限可能。她逐渐卸下心理包袱,接纳自我,想要重新开始。
3. 厚积力量——积极寻找闪光点,挖掘自我资源
小文的成长经历相比同龄人而言有很多的坎坷,但也收获了更多的能力。她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强,还能照顾爷爷奶奶。生活的磨砺没有压垮她,反而让她学习到了很多生存技能。小文之前一直抱怨自己从小没有爸爸妈妈照顾,觉得自己是不被爱的。在沟通中,我帮助她转换了思维,她发现自己有别人没有的自理能力。另外,小文的抗挫折能力也在一次次磨难中得以提升,虽然生活有很多不如意,但是她总能在夹缝中求生存,找到让自己生存下来的途径,锻炼了自己强大的内心。最重要的是,小文发现父母其实并不是不爱自己,只不过为了给自己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才选择了外出打工。特别是当听到妈妈讲述每次离开的时候,都会偷偷躲起来哭,小文深受触动,她觉得自己也是被父母爱着的,以前没有察觉,但是爱一直都在,这重新唤起了小文对爱的感知力。我不断引导小文去关注自己的闪光点,以唤醒她内在的积极力量,进而重构人生故事,促使其改变认知和行为。
4. 重构故事——赋能生命成长,成为自己的主人
没有任何人的生命单薄到只剩下“问题故事”。曾经的小文觉得自己的人生都是灰暗的,当不断和小文深入沟通后,强化她“问题是问题,人不等于问题”的认识,小文开始不断思考自己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发现看似灰暗、失败的体验中都孕育了生命的成长,看见了自己的优势与潜能,获得了尊严与力量,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生命故事,增强对自我的认同,不断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与光荣时刻。
(二)重述家庭支线故事,指导父母工作
个人有个人的故事,家庭有家庭的故事。看似充满各种矛盾、失能的家庭,也有自己温馨的支线故事。 小文的父母讲述,自己小时候由于家庭条件不好,吃了很多苦,所以不想让孩子吃同样的苦。父母在小文小的时候离开老家外出务工,其中的辛酸可想而知,没有一天不盼望着条件好了就把孩子接到身边。可是为了多挣点钱,甚至过年都舍不得回去,白天打工,晚上就看着孩子的照片哭。虽然对孩子的陪伴比较少,但是出发点也是为了给小文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父母并没有逃避自己的责任,只是无法兼顾生存与陪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失的岁月,是他们一直想极力弥补的缺憾。爱一直存在,只是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小文的家庭是很多外出务工家庭的缩影,生活的压力已经让这对父母疲惫不堪。我相信他们一定是最希望小文能够拥有美好生活的人,肯定他们对孩子的爱,肯定他们愿意付出努力去改变孩子目前的处境。即使目前家庭教育方面出现了困难,但是这个家庭依旧是有功能的,并没有完全瘫痪,父母依旧是负责任的父母,我们需要调整的是教育方式方法,无须因为目前的问题而全盘否定整个家庭所有的教育。当我充分对小文父母表达理解的时候,他们感觉被支持、被肯定,从绝望、愧疚、怀疑等情绪中跳出来,更有信心和力量去做些现实的改变与调整。
(三)发现例外,班集体的支持
学校生活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节,班级是小文重要的社交场所。在和班主任的沟通过程中,我指导班主任将小文的问题和她本人进行分开,触犯规则的行为要被约束,但是对她这个人要接纳、理解。当发现她的闪光点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帮助其树立信心。同时指导小文与同学的正确相处方式,逐步将小文的交友对象转向校内,使她对班级产生归属感与荣誉感。据班主任反映,小文有艺术天赋,喜欢跳拉丁舞,唱歌也不错。在一些文艺活动中,班主任会给予小文更多机会展示自己,尽自己所能去指导其他同学。大家对她的欣赏与肯定也让小文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愿意融入班集体。
通过家庭教育、班集体支持、个体心理辅导,小文的情况越来越好,情绪逐渐稳定,孤独感和愤怒情绪逐步减少,和父母的关系有所缓和,愿意与父母交流。周末的时候,一家三口也会出去玩,亲子时光让她感受到温暖、幸福。小文和以前校外的朋友都断了联系,恢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回归了校园生活。每次见面的时候,她会和我聊起班级中的趣事、家里的情况,我也经常看到她发自内心的甜美笑容。
五、辅导反思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遭遇各种困境与问题。青春期生理上的易感性、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持续增加的学业或人际压力、生活阅历不足、重大刺激性的生活事件、早期童年创伤经历等多种因素都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影响,但这并不等于学生本身是“问题学生”。不把学生当“问题学生”看,而是看作遇到了问题的学生、需要帮助的学生,父母的接纳、陪伴、爱护、肯定、支持,老师的欣赏、宽容、关爱、尊重、重视都将是学生成长的动力。通过叙事的解构和重写,帮助学生挖掘被忽略的部分资源,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故事,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自己变成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
家庭、学校和社会不是互相独立的教育“孤岛”,而是彼此联系、互相补充的“环岛”。我们需要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的有益资源,密切配合、协同育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学生的生命成长赋能,让学生慢慢从生活的关系网中获得力量,发掘被忽略的资源,实现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晓婵. 为留守儿童构筑“心灵港湾”[J]. 人民论坛,2018(23).
[2]李云. 叙事疗法在“问题学生”转化工作中的应用 [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09).
[3]赵莉莉 . 家校社协同育人为心理危机学生生命成长赋能 [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