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新民?荣维东
【编者按 主持人:荣维东教授】
思辨写作的学理依据、现实问题与解决之道
当前,思辨写作已成为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期特别策划了“思辨写作”专题,汇聚了三篇深度剖析该议题的文章,旨在为中学思辨写作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策略。
首篇是由付新民与荣维东撰写的《高中思辨写作的课程论审视》,从课程论角度审视了思辨写作的现状、问题与育人价值。文章既解读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相关内容和要求,还针对思辨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第二篇是邱青云撰写的《批判性思维:思辨写作教学的纾困之策》,针对思辨写作教学中常见的“体式崇拜”现象,提出以批判性思维为突破口,通过逻辑推理促进深度分析。文章指出,当前过度关注写作的外部形式,忽视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主张通过具体化、情境化的命题设计,激活学生的思辨潜能,引导他们进行有深度的论证和分析。
最后,姜靓轶老师的《循文入理,辩驳有力——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写作任务设计与反思》一文以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为例,呈现了驳论文写作单元在写作目标、教学意图、教学环节和评价设计的学理依据,引导学生通过写作策略支架、学习驳论文写作方法,展现逻辑思辨能力。
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出发,共同探讨了思辨写作教学的理论依据、实践困境与解决方案,相信会有助于思辨写作教学的深入开展。
摘 要 思辨写作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从课程论角度看,思辨写作教学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内涵理解偏差,不重视证据与逻辑表达,缺乏具体、可行的教学模式,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所致。要系统地解决这些问题,应准确把握思辨写作的内涵,对高中思辨写作的课程目标与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和系统审视,通过思辨读写结合和思维模型化训练优化教学路径;应进一步开发思辨写作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开展思维模型化教学,注重跨学科写作资源的开发和教师培养,从源头上解决教师思辨能力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 思辨写作 语文教学 写作教学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高中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是21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关键指标,是大国博弈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均设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就是为了培养公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其主要内容就是思辨阅读和写作能力。然而,当前的高中思辨写作存在着内涵不清、论点不明、证据不足、逻辑混乱、表达不清等一系列问题。从课程论的角度看,有必要对高中思辨写作教学进行系统审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解决对高中思辨写作的理解不准确、思辨写作知识匮乏、教学方法单一、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等诸多问题,探索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高中思辨写作教学新模式。
一、高中语文思辨写作的内涵阐释
思辨写作是一种以探索、分析和推理为核心的写作形式。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现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思辨写作主要体现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中。相关专题内容提到了研读、评论、争鸣、答辩、阐释、反驳等思辨方式和思辨样态,但并没说清楚课堂具体如何操作,尤其是一线教师很难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思辨读写教学。虽然在应试取向背景下,思辨型作文已经成为命题主流,但由于存在思辨内涵不清,思辨教学内容笼统,思辨教学方法失当,思辨写作教学评价标准不一等问题,思辨写作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从思辨的含义看,国际上公认“批判性思维”是其核心。由于“批判”一词在中国容易被误解和污名化,故而课标表达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由于我国向来缺乏思辨传统,容易将“思辨”与“思维”“思辩”“辩证统一”“议论”等相混淆,对于思辨写作的理解存在诸多误区。
有学者指出,国内外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有很多,然而最权威的定义应该来自“德尔菲报告”(The Delphi Report)。即“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1]。思辨能力主要包括认知技能和思维品质两个维度,前者主要有解释、分析、评价、推理、说明和自我调整等,后者主要指冷静求真、思想开放、善于分析、富有条理、好奇、明智等。
一般来说,思辨写作要培养学生精准地界定概念,提出明晰的观点,基于特定的话题或材料,运用可靠的理据、理由,展开论证和分析,冷静客观,不带偏见、不情绪化,具备良好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不仅是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更重要的是思想认识和思维能力的体现。对于高中生来说,思辨写作并不缺乏泛泛的证据,而是如何以可靠的论据证明观点,论据之间如何形成有效的关联,能结合具体情况联系实际开展具体分析,这样才能使得思辨写作既具有思维的深度、广度和精确度,也拥有相应的温度,具有与现实生活和生命成长相关联的气息和品格。
二、高中语文思辨写作的目标与内容审视
《普通高中语文课标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思辨性阅读和表达”任务群的帽段中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学习目标与内容”的第二条指出:“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2]这可以视为思辨写作教学内容最直接的依据。
高中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学生要负责任、有中心、重证据地表达和说理。高中思辨写作的目标包括:一是准确地陈述并界定概念和问题;二是具有逻辑思维能力(最核心的目标),主要是如何基于证据去论证,深入分析、理清问题的各个方面,构建起清晰的论证链条、进行合理的推理和推断等,使文章具有清晰、可靠、充分的理据和说服力;三是客观辩证分析问题,能够整合不同观点、信息和知识,评估和分析不同观点,提出合理的反驳和质疑;四是自我评价和反馈能力,以改进自己的思辨技巧和表达能力;五是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写作风格,使他们能够在思辨中展现自己的个性。
高中语文新课标一共有18个学习任务群119个学习专题。据初步的梳理和统计,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外,思辨写作内容散见于其他的11个学习任务群和16个学习专题中,其中4个专题直接提到了“思辨”的字眼。可以说,高中生思辨写作的内容渗透覆盖到了任务群的方方面面。结合学习任务群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相关学习专题如表1所示。
从落实任务群的专题名称和教材专题内容看,高中思辨写作内容具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判断谬误与合理审辩,注重证据与逻辑,注重因果链等。二是培养写作能力,通过理论研习,运用分析因果关系、对比分析、归纳与演绎、反证法、类比法等,确保分析问题深入,推理逻辑严密,评价客观公正,见解独到新颖,确保能表达、会表达,好表达。三是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通过了解、关注、研读、理解、阐幽与发微等多样方式,和公民的情怀、别样的声音、价值的困境、对话与驳诘等生活、学习、未来需要场景等紧密结合,提高语用的思辨性、自主性、独立性。
《逻辑的力量》单元的设置,表明国家层面认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非常重要。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重点中学的学生往往对“逻辑的力量”的学习热情高涨,因为他们觉得这很实用,但是由于教材缺乏相应的逻辑知识内容,加之教师自身缺乏逻辑学知识、逻辑教学经验匮乏,表现为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学组织欠科学,评价单一化,学生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一般中学的学生对“逻辑的力量” 非常感兴趣的只有23.5%左右,近乎一半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绝大多数学生不感兴趣的原因在于教学内容枯燥、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和逻辑知识不易理解[3]。另外,教材的编写方面存在有待改进之处,强化《逻辑的力量》单元的教学改革研究也十分欠缺,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研究视角,深入推动本单元教学改革。
三、思辨写作能力培养的一般路径
思辨写作是高中写作教学的主导类型,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然而,目前语文课程标准的思辨写作内容过于笼统,教材的相关内容很不成体系,一线教师往往是各行其是、各自理解、盲目摸索。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出新的努力,开展相应的课程建设工作。
1.开发思辨写作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
第一,要根据课程目标,确定学生在学习应达到的思辨写作技能和能力水平。由于目前的语文课程标准还比较笼统模糊,课程内容是粗线条的、原则性的,还不那么准确、系统、严密,这给思辨写作教学内容的确定带来很多困难。从课程标准研制层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系统详细的思辨写作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应明确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要求,为教师提供教学依据。目前,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和专家对于课程标准进行二度研发,进一步细化思辨写作应有的内容。
第二,要结合教学实际,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思辨写作教材。其主要内容包括主题选择与确定、观点陈述与凝练、事实证据与论证、逻辑推理与分析、结构布局与段落组织、语言表达与修辞运用等环节。当然,我们可以基于现有教材内容,了解其中的主题、观点、论证方法等,借此设计思辨读写任务。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后,针对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给出相应的论据支持。
第三,要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这些标准应该包括思维深度、逻辑严密性、论证充分性、语言表达等方面。通过上述“教-学-评”的一体化内容开发,使得一线教师对于思辨写作“教什么”有一个基本抓手。
2.基于读写结合,培养思辨写作能力
从思辨写作的实施状况来看,鉴于现在中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单独写作教学,尤其是单独思辨写作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为了持续提高学生的思辨写作能力,必须同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进行。
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妨通过阅读后写作跟进,通过分类思维、因果思维、逆向思维、对比思维、层进思维等找到思辨读写的共性知识,如结构清晰,喜欢运用一些逻辑连接词,诸如“首先”“其次”“最后”等,使文章层次分明;通过准确表达概念,辨析观点与材料、推断之间的联系,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学习作者评说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在理解中质疑、在比较中阐述、在批判中论证等[4];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设计辩论和讨论活动、评估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等方式,鼓励学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质疑和思考,以帮助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为写作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可引导学生对主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探讨,帮助学生改进写作技巧和思辨能力,写出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文章。
四、思辨写作能力培养的快捷途径
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思维模型,通过凝练思辨范式以减轻学生的思维负担,更好地厘清写作思路。
1.问题-解决模型
借助问题-解决模型时,我们首先明确问题的本质和重要性,然后提出解决方案,并详细说明该方案的优势和可行性。通过定义问题、搜集信息、提出假设、分析、预测、验证、解决、评估、修正和改进。典型表现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通过遵循以上步骤,该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系统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和准确性。在实际应用中,问题-解决模型可用于多个领域,包括工程、管理、经济、科学等。
2.比较-对比模型
比较-对比模型将两个或多个主题进行比较和对比,以展示它们的相似点和差异点。比较是一种分析方法,主要用于研究和比较相似事物间的差异,识别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找出哪种做法更有效。对比强调的是测试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比较和对比,作者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论证,《拿来主义》表现的就是这种典型思维模型。
3.命题-证据-解释模型
命题-证据-解释模型将论点、证据和解释结合起来,以构建有力的论证。首先明确自己的论点,然后提供相关的证据来支持论点,并解释证据与论点之间的联系和意义。典型表现为通过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等三段式推理来,这是一种典型的演绎推理,人们进行数学证明、办案、科学研究时,一般都采用这种方式求取正确结论。例如,在讲解《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缘由,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分析各种解析的逻辑和矛盾之处,让学生在理性、客观、深入的分析之中得到属于自己的结论。
4.五问法
五问法包括定义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评估解决方案和选择最佳方案[5]。“五问法”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行文思路。按照这个步骤进行思考和写作,可以使思路更加清晰。写作时一般简化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优劣势分析法”。用来分析评估对象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的一种综合分析方法。分析评估对象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从而帮助确定合理的观点立场和论证的重点[6]。例如,在《鸿门宴》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SWOT分析法来论证刘邦的决策艺术。
6.图尔敏论证模型
图尔敏论证模型为英国哲学家史蒂芬·图尔敏(Stephen Toulmin)所创。图尔敏论证模型由六个要素构成,包括:论点(claim)、依据(evidence)、担保(warrant)、限定(qualifier)、反驳(rebuttal)、佐证(backing)其中,前三个要素属于基本要素,在每个论证过程中都会出现,后三个要素是补充要素[7]。该模型适用于评论性文章或论文写作,可以考察论证质量的指标,如论点数量、论点的聚焦度、驳论、推理谬误的出现次数等。例如,《反对党八股》在揭示党八股与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的联系、强调实事求是、批判党八股的僵化形式,提倡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等方面,对该模型的体现较为到位。
7.保罗-埃尔德思辨模型
保罗-埃尔德思辨模型不常用于思辨性写作的研究,但该框架围绕思辨能力,将论证的组成界定为八要素:目的、问题、视角、前设、信息、概念、推理和启示意义[8]。该模型也全面概括了论证思辨性的十个指标:清晰度、真实性、准确性、重要性、相关性、完整性、逻辑性、公正性、深度和广度,具有一定的写作分析评价参考价值。例如,2018年高考材料作文:“二战”针对航空事故,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凝练出“幸存者偏差”。我们需要从材料中要拎出主要目的、主要问题、主要视角、关键信息,这是典型的精准分析。从逻辑性、相关性推出:(1)看问题要抓要害和关键,不要被表象迷惑;(2)要坚持自己的观点,独立思考和判断;(3)不要主观臆断;(4)要克服惯常思维、经验主义的思维方法等结论都很不错。
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写作主题来选择合适的模型,以提高学生的思辨写作能力。
五、思辨写作能力培养的根本出路
师资是教学的第一推动力。学生思辨写作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教师具有逻辑学知识和良好的思辨素养。
第一,教师要有思辨教学意识。举行针对思辨写作的专项培训活动,提高教师对思辨写作理念、方法和要求的理解和掌握。鼓励教师参与思辨写作相关的教育科研活动,以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教师要勤加练习。一是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接触一些不同的观点和思考方式,扩大思维的边界。尤其是思考一些关键问题,如“为什么我要相信这个观点?”“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等。这样可以帮助自己发现潜在的偏见和逻辑漏洞。二是要有针对性地问自己“为什么”“如何”“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等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主动寻找与自己观点相反的观点,并尝试理解和分析它们,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判断。三是要学会辨别真假信息,了解信息来源和背后的意图,学会寻找和利用可靠的信息来源。四是要学会权衡利弊,做出明智的决策。五是教师要具有课程资源整合意识,在跨学科学习中,精心选题,整合利用跨学科学习资源。要通过解决逻辑谜题、数学问题或推理题等方式,主动参与讨论和辩论活动,及时得到反馈,识别和纠正思维中的偏见、逻辑错误或不完整的论证。
第三,重视跨学科跨领域寻找思辨写作资源。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认识问题,挖掘不同学科的共性,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学科领域的观点和方法,更好地探寻问题的本质,丰富写作内容,提高写作的深度和广度[9]。通过邀请各学科领域的专家举办讲座,让学生了解各领域的前沿动态和研究成果,拓宽视野,完善知识体系,为思辨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通过设置跨学科课程、跨学科合作,引导学生从多学科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学会在不同学科背景下进行沟通和表达,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增强学生的跨学科沟通能力。法律案例、公务员申论考题、模拟联合国的经典案例等都是思辨写作训练的重要资源。比如,利用法律证据规则与逻辑表达提高思辨写作能力。思辨写作中的证据使用和逻辑表达反映了写作者的思维品质,通过证据和逻辑的使用,可以看出作者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分析能力和判断力。鉴于法律领域对于严谨思辨有着特别严格的要求,可以借鉴法律严苛的逻辑训练,如证据筛选规则、法律条文阐释规则、逻辑推理规则,来解决当前思辨写作面临的教学资源匮乏问题和逻辑训练不力的问题。
我们可以搜集相关素材,通过文本指瑕法、矛盾分析法、辩论法、求同比异法、相似构想法、比较推理法,提炼思辨点,建立思辨框架。以母题、议题、问题为抓手,通过分析案例,掌握逻辑思辨方法。在搜集素材时,要注意选择具有典型性、时事性、争议性和启示性的素材,以便找到最佳思辨点,在写作过程中提供丰富的论证材料。
参考文献
[1]FACIONE P.E. The Delphi Report-Critical Thinking: 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 [M]. Millbrae CA: The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199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8-19.
[3]马苗苗.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逻辑的力量”单元教学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22.
[4]韩林合.康德论逻辑的本性:兼与前期维特根斯坦相关观点的比较[J].逻辑学研究,2023,16(5):1-16.
[5]赵 艺.论自我欺骗问题的解决方案[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26(2):43-48.
[6]POSTHUMA-TRUMPIE G A , KORF J , AMERONGEN A V .Lateral flow (immuno)assay: its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A literature survey[J].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2009,393(2):569-582.
[7]RIPLEY M L .Argumentation Theorists Argue that an Ad is an Argument[J].Argumentation,2008,22(4):507-519.
[8]赵 虹.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
[9]包水梅,魏玉梅.美国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基本路径及其特征研究:以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5(5):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