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燕?黎炳晨
摘 要 鉴赏类题目是各地中考、区域或学校阶段性测评和作业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所有题目命制中的难点板块。正因如此,对高质量鉴赏类题目的命制进行深入研究尤为重要。新课标要求凸显“教—学—评”的一致性,各地中考试题命制也注重教考衔接,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确立鉴赏类试题的考查目标,依循文本特质来确定考查内容与类型,利用教材习题和高品质试题优化命制方式,以便提高鉴赏类题目的命制水平,更好地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评”一致性 文学作品 鉴赏类题目 试题命制
文学作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各地中考和初中阶段性测评的重要考查点。就评价而言,文学作品阅读属于“阅读与鉴赏”的评价领域,该领域涉及的学生语文思维活动包括整体认知、信息整合、理解阐释、推断探究和鉴赏评价等。其中,“鉴赏”是对文学作品的鉴别、欣赏,也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特殊的审美活动。在语文学科能力层次中,它是以识记、理解与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次,属于学科能力的较高层次。
在初中阶段,鉴赏类试题主要出现在小说、散文和诗歌等文学作品的阅读考查之中。如何命制高质量的鉴赏类题目,一方面有赖于命题者对于文学作品从文本形式到文本内容的精准把握,另一方面也需要命题者对初中学段的学科测评要求和学生特点进行深入研究。高质量的测评题目形式各异,但所有测评题目的设计,都必须思考“为何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初中阶段鉴赏类试题的命制问题。
一、为何考:命题依据的精准确立
课程标准是学科命题的基本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语文学科要凸显“教—学—评”的一致性,即老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课程评价所对应的目标应该保持一致。
语文课程标准围绕“课程目标”,从“教学”的内容、“评价”的内容两方面对促进课程目标达成的“教”与“评”进行明确规定,三方面形成如下闭环(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初中阶段鉴赏类题目的命制,需要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确立明确的考查目标,紧紧聚焦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7~9年级)相应的教学内容,精准体现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相应的评价要求。
研读课程标准可以发现,课程总目标中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要“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并在分段目标“阅读与鉴赏”部分作了具体表述,又对“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从“课程内容”实施层面加以详细说明,并在“学业质量”层面给出相对应的评价目标,还在“学业水平考试”板块提出相关命题要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学业质量”部分是新一版课程标准新增的重要内容,是对各阶段学生核心素养“评价”的重要依据。我们应研究其描述,精准命题,考查在学段结束时学生在“阅读与鉴赏”等语文实践活动应达到的水平。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将课程标准中有关初中阶段文学作品鉴赏的具体表述,整理为表(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文学作品的阅读在众多文本阅读中属于高阶阅读与深度阅读,用表现阅读能力的相关词语来描述,即“体验”“感受”“品味”“鉴赏”等。高质量的鉴赏类题目命制需要对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以及课程实施中有关评价内容进行深入研读,找到对应标准,严格依照标准,落实要求;拒绝泛化且模糊学段特点的超标命题或无标命题。
二、考什么:考查内容的恰当选择
关于鉴赏类题目的考查内容,课程标准有明确要求和范围界定。文学类文本的特质决定了其当仁不让成为最佳的考查载体。现代文学理论指出:文学的文本是分层次的,由表到里分别为文学言语、文学形象和文学意蕴(见图2)。
文学言语是文学文本首先表现在外的具体言语系统。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联想、想象而在脑海中唤起的具体的生活图景。文学意蕴是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内容,包含审美、历史和哲学等意蕴。文学作品的文本从外到内,共同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文学作品在表现言语系统、形象、意蕴时,往往采用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使之得以完美实现。
统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关于王维诗歌《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课后习题有这样的问题:“这二句诗好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进入语言层次,体会“直”“圆”的用字精妙;进而体会意象群——“孤烟”“大漠”“落日”“长河”,以及它们共同构成的画面,这是形象层次;还要关照诗歌所创设的特定意境,体味诗人笔下塞外壮丽奇美之景的审美意蕴以及作者内心情感的投射。由此可见,此问实则考查了该诗歌文本的全部层面。
现代文学理论的相关阐释和教材习题的命制示范启发我们,在阶段性测评命题和中考命题中,对于鉴赏类题目,可聚焦文学作品,在文学言语、文学形象、文学意蕴和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命制。
1.语言鉴赏类
欣赏语言,体味语言的精妙之处,从语言形式的视角理解文字,从而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就文学作品而言,能体现作者匠心之处常为文字语言形式的亮点所在,如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语言矛盾处、炼字处、妙用修辞处等,都是值得考查的内容。
语言鉴赏题,各地中考题目比比皆是。可以说,凡文学类阅读必有语言鉴赏类的题目。如对散文用词的鉴赏,2023年浙江绍兴中考卷第15题考查句中重复出现的两处副词“于是”的表达效果;2023年重庆中考卷第14(1)小题考查句中成语“闲庭信步”的用词之妙。
2.形象鉴赏类
在小说、散文中,文学形象常指人物形象,也可是物象。这样的题目在教材中也颇为常见,如七年级上册教材中《台阶》一课的“阅读提示”,就引导学生思考“你是怎样看待‘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教材经典篇目《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编者均在课后练习中设置了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的思考题目。
在全国各地中考中,关于“人物形象”的鉴赏题目也颇受命题者的青睐。如2023年江西中考语文卷第19题的第一问:“‘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直接指向对小说主人公的鉴赏品析。在诗歌阅读中,对意象的鉴赏更为多见,如2023年四川成都卷诗歌赏析第二小题:
下面是一位同学对“诗歌末句描写飘落的‘梨花有何妙处”这一问题的回答,有不当和不完整之处,请根据诗意加以修改与补充。
(同学的答案:飘落的“梨花”既暗示了春天,又表达了作者的伤春之情)
3.意蕴鉴赏类
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编者明确提出对诗歌意蕴的掌握。如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任务一”提出“把握诗歌意蕴”;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提示”要求“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如上文所举的2023年成都中考诗歌鉴赏题目,对“描写飘落的‘梨花有何妙处”这一问题,除需对意象进行鉴赏外,其实尚有更深的思考方向,那便是对诗歌意蕴的把握:远飞的鹭鸶如飘落的白色梨花,与“碧山”一起形成了清新唯美的艺术境界。
4.手法鉴赏类
凡文学作品中用来表现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所用的技巧都属于艺术手法,如描写手法、结构手法、抒情方法等。初中阶段常见的描写手法主要有各种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虚实结合等;结构手法主要有伏笔、悬念、照应、抑扬、对比、衬托、象征、叙述方式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和多种间接抒情。这些也是中考设置鉴赏类试题的考查点。如2023年广东省中考卷第20题:
选文中的“我”是个孩子,以“我”的角度叙述故事,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
此题从儿童视角来设置阅读题目,就是对小说叙述方式的鉴赏。
三、怎么考:命制路径的科学研究
1.用好教材,注重借鉴
教材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也是中考和阶段性测评试题选材的借鉴基础。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科领域均倡导教考衔接,所考即所教。中考命题充分考虑对教材的回归,在材料选取、设问方式、答题要求等方面,与教材尽可能相符。这无疑是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路径之一。因此,研究统编语文教材课后习题,是研究试题命制的有效途径。笔者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习题中选取了较常见的语言类鉴赏题(见表2)和艺术手法类鉴赏题(见表3),作简要分析。
由表2可知,关于语言鉴赏类习题,教材设题考查文本的范围可大可小,小到鉴赏词语,也可鉴赏句子;大到鉴赏多个语段。从具体考查点出发,涉及炼字、用词、句式、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多方面。
由表3可见,关于手法鉴赏类习题,教材针对阅读材料的文体和文本特点,抓其最具特点的艺术手法来设定题目,如对状物类散文,则可设定具体描写手法的鉴赏;对于以塑造人物形象见长的小说,则可设置人物刻画的典型细节来欣赏等。例如,2023年四川成都中考阅读题考查小说以“皮鞋”为题目的妙处,这与表3中《驿路梨花》课后习题设题点一致。再如,2023年广东省中考第20题对叙述视角的考查与表3中《我的叔叔于勒》的习题相比,表述思路相同,所提问题也相同。
从表2、表3中,我们还可看出教材习题中往往把关键的词语或结论明确写出来,如“上下句对偶精美”“小说善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等。这些问题启发我们,高质量的鉴赏考查绝非对术语和结论的考查,而在于指导学生从语言出发,通过对题目的这些重要表达,回归文本来还原思维过程,让学生在具体的语文活动实践中体会语言之妙、手法之妙,最终落实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以及审美创造等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2.凸显特质,注重创新
(1)读懂作品内容与文本特点
读懂文学作品是命制试题的基础。这就要求命题者对文章进行“释义”“解码”“评鉴”的三级处理。首先是读懂文章,理解语言文字,了解文章内容;第二级是读透文本,分析思路结构,欣赏艺术特点;第三级则是读透文本,欣赏文本特点,评价文本优劣。
在阅读文章时,要重视文字特点,既了解全篇又洞察幽微。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同为散文,但各具特点,因而阅读的关注点有所不同:《背影》是饱含情感的叙事类散文,要关注“事”与“情”;《白杨礼赞》是激扬豪迈的状物类散文,要重视“物”与“志”;《散文两篇》都是意蕴深刻的哲理散文,要重视“事”与“理”;《昆明的雨》这种淡而有味的写景类散文,要重视“景”与“情”。
(2)选准考查材料和能力层级
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按照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和命题意图,恰当选取考查题目类型和具体考查材料,在最有鉴赏价值、最典型之处加以考查。如2019年成都中考散文阅读考查题目:
第二段中画线的比喻句有哪些妙处?请简要赏析。
那时你就像一个梭子,在那些雨丝中穿过。
考查所选材料为散文《巴山夜雨》,文中所用比喻句并非仅此一处,为何选择了这个比喻句作为鉴赏材料?从句子本身来看,该句长短适宜,符合初中学段的考查要求;以“梭子在雨丝中穿过”比喻“人在细雨中惬意慢行”的状态,要求具有较高的鉴赏品析的能力;该句还与本段前文的“织女机”和以蚕喻雨相呼应,尽显作者行文之妙。由此可见,这种比喻句既有其自身的表达效果之妙,又有与上文言语表达的联系之妙,很有考查价值。
中考语文主要从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运用五个能力层级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考查。结合所选材料,恰当确定考查的能力层级也是题目命制时需要充分考虑的。笔者以教材课文《驿路梨花》习题三为例,略加说明:
“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说明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再想一想,用《驿路梨花》为标题有什么妙处?
此题设计巧妙,以“梨花”为主题词,给出了三个小问题或任务。问题不同,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层次不同,且呈现由低级向高级的态势。第一个问“含义”,实则问“多次出现于文中的梨花各是什么”,属第二层级“理解”;第二个问“对全篇结构的作用”,属第三层级“分析综合”;最后一个问“妙处”,属第四层级“鉴赏”。前面两问是最后一问的基础,“鉴赏”能力的考查有赖于“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达成。
(3)拟明题目问题与答题要求
从题型上看,各地中考鉴赏类试题多为主观题。主观题的前半部分为问题或任务,后半部分是答题要求。题干表述务必准确、简明。“准确”就是表述方向清楚,不含糊,无歧义,以防止学生胡乱猜题,找错答题方向。“简明”就是表述简洁直白,不啰唆,没有无用信息,以免增加试卷文字量,影响学生答题思路。比如以2019年成都市中考语文题目为例,对比下列两个题目的表述:
语句:那时你就像一个梭子,从那些雨丝中穿过。
原问:第二段中画线的比喻语句有哪些妙处?请简要赏析。
修改:第二段中画线的语句有哪些妙处?
上面两题的表述,差异在于问题前半部分有无“比喻”一词,后半部分有无答题要求。修改的提问无“比喻”,意味着要从言语形式的诸多角度来考虑,如比喻、动词“穿”、第二人称叙述等;原问有“比喻”,即明确了思考角度,只考查比喻修辞手法的妙处。而答题要求的出现,则进一步明确了该题需要“如何答”。由此可见,有无“比喻”一词,有无答题要求,题目的考查点、考查范围和答题方向则大不相同。所以,题目表述得准确简明,十分紧要。
(4) 巧设题目情境与逻辑起点
课程标准及国家考试命题的相关文件均倡导考试命题以情景为载体,考查学生在真实情景下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语文命题主要设置日常生活情境和文学体验情境,有时也会设置跨学科学习情境。鉴赏类试题主要在“文学体验”情境下设置。在文学作品作为“大情境”下,阅读考查的题目中还可巧设“小情境”。如上文所讨论的2023年成都市中考古诗鉴赏题,在古诗《鹭鸶》阅读的“大情境”下,先展示一位学生的问题答案,随后让考生去修改、补充这一答案。此题设置了这样一个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古诗阅读和鉴赏的有关知识和能力去解决问题。这个题目表述简洁,指向清晰,还妙在情境亲切、有趣,表现形式新颖、灵活。
高妙的题目,在简明的表达下,会安排出问题提出的逻辑起点,自然灵动,无突兀之感。上文言及的《使至塞上》课后习题,题目开始的表述“《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为后面的问题提供了逻辑起点,即本题讨论的诗歌颈联,其文学成就极高,无出其右,后面问题涉及的“理解”和“鉴赏”就应该在这一评价上进行思考。紧接着第一问“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也为后一问“你觉得这二句诗好在哪里?”搭建了支架。
总的来说,相对于课堂教学,学科测评的研究和命题能力的提升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被相对忽略的领域。命题能力的提升既是学科教师基本功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手段和路径。而对于鉴赏类题目这一语文试题命制难点的深入研究,更是提升教师命题能力的关键所在。我们要依据课标的相关要求,凸显文学作品的文本特质,借鉴教材优质习题的命制方式,以提高鉴赏类题目的命制水平,将“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