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多元化传播路径探究

2024-06-29 00:38麻彩凤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6期
关键词:传播路径融媒体时代多元化

摘 要: 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传播路径不断呈现出多元化挑战及机遇,传统纸媒已难以满足专家学者对学术传播与交流的需要,新型社交媒体与数字媒体则能为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带来新的方式及途径。所以学术期刊应结合融媒体时代的媒体发展趋势及数字化、社群化、个性化等特征,深入分析“融媒体赋能期刊传播”的作用机理与变化,探索出巩固纸媒基础、提升网站服务质量、探索开源传播与数字用户画像等多元化传播模式,优化学术期刊的传播路径及模式。

关键词: 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多元化;传播路径

中图分类号: G23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9052(2024)06-0140-03

引言

随着科技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元宇宙时代、数字化时代及融媒体时代。融媒体时代拥有实时性、交互性、融合性三大核心特征,可以让信息传播速度更快、受众更加细分、覆盖范围更广,从而改变着传统媒体的生态格局,并对学术期刊的传播方式带来深远影响[1]。一方面,通过融媒体平台,学术期刊可以快速地将研究成果传播给更广泛的用户,提高学术交流质量及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确保学术期刊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保持学术期刊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为充分发挥媒介融合的作用,亟须探索、优化学术期刊多元化发展路径,从而帮助学术期刊提高影响力、知名度和品牌价值。同时,还能使学术期刊更好地与读者进行及时的互动,了解读者的反馈和需求,不断优化内容和服务。

一、融媒体时代的媒体发展趋势与特点

(一)融媒体时代的媒体发展趋势

1.融媒体环境下的学术出版模式变革。

在融媒体环境下,传统学术出版主要依托书籍和纸质期刊。但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发展,学术出版不断向“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方向进行转变[2]。电子期刊、在线数据库、开放平台等出版模式不断涌现,极大丰富了学术资源的传播途径和获取方式。这种学术出版模式的变革,既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使得学术成果更好、更快地传播给全球范围内的研究者及专家,又能为作者和读者提供更为便捷的互动平台,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但同时为学术期刊带来了知识产权保护 及学术资源质量、可信度、专业性等方面挑战。

2.学术期刊多元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在理论层面,学术期刊多元化传播,不断呈现出多渠道、多形态、高互动性的特点,可以借助媒介融合理论、多媒体传播理论、受众参与理论、社会化媒体理论、信息传播理论等理论,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与实效性[3];在实践层面,许多期刊已经开始了多元化传播的探索。例如,通过建立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发布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通过与学术数据库的合作,促进了学术资源的在线传播和共享;通过组织线上线下学术活动,提高了学术交流质量及效率等。

(二)融媒体时代的媒体发展特点

1.数字化传播。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数字化传播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趋势,能够使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更大。无论是文字、音频、图片还是视频,都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进行高效、准确地传播。而在数字化传播的视域下,学术期刊传播可以呈现出更鲜明的互动性、实效性及多样化特征,可以通过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吸引用户参与到学术期刊的传播过程中。

2.社群化交流。

随着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喜欢在基于共同职业、爱好、兴趣的社群中分享与交流信息,从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获取自己感兴趣的资源。同时,社群化交流不仅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学术期刊应借助社群化交流这一特性,不断巩固、强化、创新学术交流平台,扩大学术资源的传播维度,从而为自身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抓手。

3.个性化定制。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视域下,数字媒体可以准确地了解用户的偏好与需求,为用户提供便捷化、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既提高了用户体验,也为媒体内容更贴近用户的需求、更好地融入用户生活,提供了必要的依托。学术期刊可以借助个性化定制的方式,提高学术资源推介的精准性、有效性,让综合性的学术内容,投放到有特定需求、专业领域及个性特征的用户面前,弥补了传统学术资源传播的不足,拓宽学术期刊的发展维度[4]。

二、融媒体助力学术期刊传播的作用机理

在学术出版模式变革的视域下,学术期刊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除了传统的纸质期刊发行外,越来越多的期刊开始尝试利用数字化平台、社交媒体等多元传播方式进行传播,旨在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与知名度,为读者提供更为快捷、有效的资源获取途径。但为持续发掘融媒体的价值,我们应明确其赋能学术期刊传播的作用机理。

(一)传播范围从局部性转变为全域化

传统学术期刊传播普遍受限于纸质发行的数量与地域,很难覆盖到更广泛的用户群体。但在融媒体视域下,学术期刊可以借助网络化与数字化手段,轻松打破地域限制,实现全球化传播。不论是通过APP、官网进行传播,还是借助学术数据库进行传播,学术期刊的内容,都能被全球各地的用户所获取、利用及传播。而这种全域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又可以提高我国学术期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譬如当某期刊的文章在学术数据库中被大量引用后,越来越多的用户会了解、认知该期刊,并对其他相关文章进行检索、利用及传播。

(二)用户需求从整体性转变为碎片化

过去学术期刊往往以整期或整刊为单位进行发行与传播,读者需要进行订阅或购买,才能获得自身所需要的信息。但在融媒体视域下,用户的需求偏好及阅读习惯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他们更倾向于获得碎片化、形象化的信息。即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为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学术期刊应通过融媒体平台,提供单篇文章的阅读、下载、购买服务,提高学术期刊资源传播的便捷性与灵活性,更加精准、全面、切实有效地满足用户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同时,还能为学术期刊创新传播形式及服务方式,提供新的方向及范式。

(三)信息传递从滞后性转变为实时性

传统学术期刊的发行周期与出版周期都相对较长,从“稿件提交”到“出版发行”需要数月的时间,严重影响到“学术信息”交流及传播的实效性。而借助融媒体,学术期刊可以实现实时发行与出版的目标。一旦稿件通过编辑及审核,便可以进行在线发布或借助各类媒介平台进行更为广泛的交流、传播,继而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及时效性,为学术期刊打造特色栏目、品牌提供了必要的支持。而在实时性的传播中,学术期刊能及时获得用户反馈,进行期刊优化、调整及重组,满足用户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三、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传播路径的变化

(一)从线下纸媒到线上线下一体化传播

传统的学术期刊传播,主要以纸媒传播为主,读者需要到图书馆借阅或到书店购买,才能获取。但在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既可以保留传统的纸媒传播优势,将纸质出版物,呈现在用户面前;还能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在线传播。借助官方网站、APP或微信公众号,让学术期刊资源及时、便捷、快速地投放到用户面前,进而结合线下纸媒传播与线上数字化传播的特点,打造出一体化的传播生态,全面、充分、有效地满足不同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当然在融媒体视域下,学术期刊不仅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还能凭借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进行跨界融合,通过聚焦、优化学术成果的“实际应用”,提高学术期刊的品牌影响力。

(二)从传统学术交流到社交媒体互动式传播

以往,我国学术期刊通常是借助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方式进行学术交流的,周期长、成效慢。但在融媒体时代,社交媒体逐渐成为学术期刊与读者群体进行互动的关键渠道。学术期刊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最新研究成果、学术动态,积极与读者进行互动、交流、探讨,从而提高了学术期刊的曝光度和影响力,增进了期刊与读者的内在联系。此外,在媒介互动中,学术期刊可以鼓励用户探讨学术资源的获取、整合、应用等方面的问题,畅谈学术期刊在发展、创新及改革中的不足,提高学术期刊建构的实效性与有效性。

(三)从传播形式单一到传播形式丰富多样

我国传统的学术期刊传播,主要以图表与文字的方式进行传播,传播形式相对单一。但在融媒体的影响下,很多学术期刊开始尝试以视频、音频、图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不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还能使学术资源的传播更加生动、形象。譬如Cell期刊专门设立了论文视频栏目和音频栏目,还在视频底部附带“相关文章”的链接,从而在为用户带来视听体验的同时,让复杂而抽象的理论研究,变得更加易于理解。又例如美国化学学会期刊,通常在电子期刊中,引入视频内容,通过生动、有趣、丰富的补充内容,切实提高了用户的理解程度及阅读兴趣。

(四)从线下采写到大数据分析辅助传播内容构成

通常来讲,以往的学术期刊内容,普遍来源于编辑筛选以及作者投稿,内容覆盖面相对有限。然而在融媒体时代,“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学术期刊采写“资源”,提供了新的思路。即通过对读者阅读行为、搜索行为等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了解读者的兴趣偏好及基本需求,以此提高内容策划、组织、编排的针对性。此外大数据分析还可以帮助学术期刊,评估自身的传播效果,为后续内容的策划、调整及变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多元化传播策略

(一)持续巩固纸媒期刊的传播基础

在融媒体时代,纸质学术期刊已然拥有较强的发展潜力,依旧是我国学术期刊最为重要的传播形式。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近三年期刊的综合阅读率为“18.7%”“18.4%”“17.7%”。期刊出版物年均阅读量分别是“1.88本/期刊”“19.4/期刊”“19.0/期刊”。虽然纸质期刊在阅读量上有所下降,但依旧保持着“旺盛”的传播率。所以我国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应持续巩固纸媒的传播基础,推进纸媒的快速传播。一是缩短纸媒的出版周期,确保“纸媒传播”适应时代发展及社会变迁的基本需求,能够实时为用户带来最前沿的科技研发成果及技术应用策略。二是降低购买价格,不断吸引机构、单位及个人购买纸质期刊,提高学术期刊发展的质量及效率。其三优化纸媒内容。学术期刊应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特色栏目,提升“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实用性,推动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

(二)提升专业学术网站的服务功能

学术网站是学术论文及期刊的重要载体[5]。网站的服务品质及功能设计,影响着学术期刊的传播质量。除万方与知网数据库外,我国还有“国家学术会议在线”“科技论文在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等数据库。因此,为推进学术期刊的多元化发展,我们应优化这些学术网站的服务功能。首先是优化论文查询功能。在融媒体时代,为提高学术期刊资源的利用效率,学术网站不仅要“保留标题检索”这一功能,还要引入内容检索功能。即通过检索关键词的方式,将涵盖此方面内容的学术资源,快速、便捷地呈现在用户面前。例如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用户可以输入“检索某领域某理论的研究方法、策略”等检索语句,引导人工智能系统将该领域的学术资源,呈现在自己面前。其次是增加评论功能,这样用户便能从评论中,判断学术资源的质量、可行性及专业性程度。

(三)探索期刊开源免费传播的发展模式

在融媒体视域下,学术期刊要想推进自身的多元化发展,就要提升自身的学术影响力。而以开源免费传播为抓手的传播模式,不仅能满足更多用户的学术需求,又能为学术期刊提高影响力及知名度,奠定基础。然而探索开源免费传播模式,不仅要对期刊文本内容进行免费开放,还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宣传推广。譬如借助新媒体平台,介绍期刊优势、内容,吸引用户免费下载期刊文章,满足其个性化、多元化的科研需求。同时,还要降低阅读门槛,提高稿件质量,确保论文在拥有学术价值、创新价值的前提下,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能够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唯有如此,越来越多的用户才能通过开源免费的方式,关注期刊,并为学术期刊持续提高自身的品牌影响力以及号召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合理运用大数据用户画像

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为学术期刊多元化传播提供新的动能。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数据,可以帮助学术期刊构建用户画像,精准描述读者的需求和偏好,从而调整内容策划、优化传播策略、变革传播形式,让优质的学术期刊资源精准地、有针对性地投放到用户面前。其一,学术期刊应利用网站分析工具、读者调查、社交媒体监控等渠道,获取用户的购买信息、检索记录及用户行为,形成用户信息库。其二,学术期刊应借助数据分析技术,识别用户的“个性需求”及“共同特征”,构建出涵盖地域分布、教育水平、职业特点、性别年龄等基础信息,以及消费习惯、阅读兴趣等深层次特征的用户画像。其三,根据用户画像,制定个性化内容,再利用APP推送、邮件订阅等方式,为用户发送个性化、定制化的研究成果与学术资源。此外,学术期刊应借助社交媒体互动、评论区、在线调查等形式,广泛收集用户反馈,不断优化传播策略、内容,提高用户的“体验度”。

结语

伴随“社会媒体的兴起”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融媒体时代为改变传统纸媒生态,扩大纸媒影响力、权威性、号召力提供重要契机。通过创新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范式,推进传统媒介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从而确保科研成果迅速、全面、有效地传播给用户,吸引更多的作者与读者,参与到学术期刊的多元化发展中。伴随科技的迭代更新,相信学术期刊的发展模式将更加多元、多样,不仅能提升自身的数字化、信息化程度,还能借助媒介融合的形式,将学术资源渗透到用户科研、生活的方方面面,增强我国学术期刊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魏艳君.学术期刊利益相关者利益机制研究——基于集群化发展视角[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4,44(02):113-119.

[2]付国乐,张志强.学术期刊社会功能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以我国卓越计划资助英文期刊为例[J].出版科学,2024,32(02):24-33.

[3]吴巧英.基层电大社区教育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途径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44):156-159.

[4]段娟.融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多元化传播路径研究[J].理论与当代,2022(04):50-54.

[5]牛燕云.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传播路径多元化研究[J].中国报业,2023(16):80-81.

作者简介:麻彩凤(1975.11— ),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大学本科,编辑,研究方向:新闻出版、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传播路径融媒体时代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融媒体时代如何培养记者的创新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传播的路径研究
融媒体时代,广播如何挖掘音乐节的声音价值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微博的传播路径探析
融媒体时代电视画面的剪辑研究
融媒体时代三网融合下电视新闻网建设的思考
网民介入公共政策传播的路径及其风险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