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一丹
摘要:研究生德才兼备是新时代肩负的鲜明政治任务和政治使命,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发挥创新型人才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支撑作用。研究生德才并育的逻辑起点源于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以及学术失范的现实困囿。其蕴含的保证功能、导向功能、育人功能,科学回答了“德能唤醒”与“才干增长”共同作用于研究生群体的耦合关系。高校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要从整合多元主体追求思想上的共识,从优化队伍建设强化力量上的共融,从健全制度保障激发行动上的共进,从拓展育人载体打造资源上的共通,最终达到“德才并进”的育人实效。
关键词:高校研究生;德才并育;生成逻辑;功能审视;实践路径
引言
高校研究生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对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至关重要。这就要求高校研究生培养要实现其个人成长进步与国家和民族同向同行,展现时代新人厚植爱国情怀,树立高远志向的精神品质和人生态度。面向培育时代新人的使命责任,深入研究新时代高校研究生德才并育的内容要素和发展目标,从而准确把握高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也深刻地回答了高校要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在培育时代新人实践路径整体优化中,不断推进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形成更为明确的理论与实践共识。
一、新时代高校研究生德才并育的生成逻辑
(一)因势而新:把牢教育政治属性的根本需要
教育具有培根铸魂、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当前,中国正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国门洞开,各种西方错误思潮接踵而来,经过精心设计和乔装打扮,披着“糖衣”粉墨登场,让本该乐观开朗、无忧无虑的青年人不堪重负,不少人患上了“成功焦虑症”“加班强迫症”“致富狂热症”。因此,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资源丰富、研究平台汇聚、学科交叉融合等的独特优势,才能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锤炼品格本领,磨炼毅力斗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奉献青春力量。
(二)因时而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当前,创新型、复合型高精尖人才仍是人才培养的短板和弱项,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还需大力推进,教育在匹配产业需求和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难点等方面仍不充分,培养德才兼备的研究生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送强大人才支撑和知识创新贡献的迫切需要。因此,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锚定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的重点,聚焦于科研攻坚领域的难点,着眼于人民急难愁盼的热点,既要坚定理想信念,善于把握时代的脉搏,聆听时代的声音,又要勇于开拓进取,乐学而好学,好学而苦学,最终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三)因事而化:应对学术风气失范的必然要求
当前研究生“德不配位”“本领恐慌”等现象频频在各大媒体平台引起热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曾刊登了一篇题为《ChatGPT的成功假象》,文章指出了存在根本语言和知识概念缺陷的人工智能技术过度地作用于科学研究中会降低我们的科学水平甚至是道德规范。由此说明,脱离人脑的甄别和控制,人工智能的技术运用难免会陷入真假难辨、失焦跑偏的困囿中。为此要强调“德才并育”,旨在让研究生牢固树立诚实守信、脚踏实地、孜孜不倦的优良学术风气以及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科研探索精神,将“激情干事、勇立潮头”的奋进姿态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定力化为未来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强劲底气。
二、新时代高校研究生德才并育的功能审视
(一)保证功能:以思想规约和生态净化同步施治回归铸魂育人的初心使命
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功能主要是通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阶级性来引导人们形成政治共识性、思想一致性和行动统一性[1]。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从意识形态教育、道德观念教育、政治教育等方面对教育主体进行行为规范和行动约束,最终从思想的教化落实到实践的指导。通过德才并育,使研究生的“德能唤醒”激发“才能增长”,形成自主自觉的认知规约和行动指南,引导广大研究生着眼长远、实学实干、孜孜不倦、如饥似渴,允许科研工作者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断挑战科学前沿、勇攀科技高峰,为坚持走独立自主创新发展道路提供源头活水。最终在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目标的教育实践中科学回应为党育人的初心使命和为国育才的坚定立场。
(二)导向功能: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发力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人才竞争成为影响国际竞争至关重要的变量,高等教育要不断建立和健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优质的创新人才。在德才并育过程中,研究生既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客体。研究生作为教育的“主体”,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和已有认知对教育内容进行接受和内化,而其原有的思维方式、知识技能、情感表达等则是需要被改造的“客体”。如何让“主体驱动”和“客体牵引”发挥合力,就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通过启发、动员和教育等方式,将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2],这就要求高校探索建设一套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思政体系,将价值观融入知识点的教学素材中,知识点又为价值观提供了生动注解,实现知识传输与德育培养双赢的效果。
(三)激励功能:以科学精神和报国之志同频共振涵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世界大变局不期而遇,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打好核心技术攻坚战,造就现代的“国之利器”,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打造一锤定音的“王牌军”,这也为高层次创新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和奉献智慧的丰饶沃土。更应该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既要激励学生坚定对社会主义方向道路的信念决心,又要提高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志气底气。通过促进研究生“德”与“才”的统一,实现红与专、骨骼与血肉的结合,使其能够把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心怀“国之大者”,恪守科学精神,淡泊个人名利,大胆创新创造,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在大战大考中,培养成为博学笃志、砺行致远的时代青年。
三、新时代高校研究生德才并育的实践路径
(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凝聚共境、共建、共享的价值共识
在德才并育的培育路径中既要遵循育人目标统一性,又要依托多元主体、多向渠道、多维场域的育人方式多样性。(1)聚焦价值引领,形成“全员育人”的主体自觉。育人者应当把目标性原则纳入教学设计、课程规划、发展指导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快速转换角色、养成良好习惯、夯实基础知识、树立学业自信,凝聚师生智慧,共谋学风建设发展;(2)聚焦贯通衔接,凝聚“全程育人”的系统合力。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打破学科间的壁垒,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学管理,健全评价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同时,建立第二课堂课程培育体系,发挥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塑造;(3)聚焦场域融合,构建“全方位育人”多维格局。挖掘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元素,以激活课堂氛围为基础,以创设实践基地为核心,以净化网络环境为关键,以挖掘社会资源为重点,打通课程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互联互通,引导研究生增长才干,明确方向,发现兴趣所在,瞄定前进方向,积蓄发展动能。
(二)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强化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作用突出的队伍建设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明确指出,要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研究生导师具有教书与育人双重身份,其立德树人的实践本质不仅是简单地完成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创新思维的养成,更要聚焦于人格品行的锤炼、格局视野的开拓以及家国情怀的厚植。(1)职业化建设,身份认同提速赋能。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主体责任和担当意识,坚持“打铁还须自身硬”的价值理念,在自我学习中坚定信仰、滋养道德、陶冶情操、锻造本领,自觉对照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双重身份的角色定位,将个人的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和职业伦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融入教育教学中;(2)专业化建设,精神动能提质增效。树立重德尚才的选任导向,在论文、职称、学历、奖项等硬指标的达标基础上,加入思想引领、行为规范、价值创造等软实力的衡量维度,其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评先评优、招生指标等挂钩,扭转单纯以学术科研作为研究生教学质量评定的片面认知,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作为培养人、开发人、塑造人的终极目标;(3)发展性建设,育人实效提档升级。“工厂式”的授课方式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趋于同质化,导致培养的学生缺乏单一利益点和排他性特征,由此加剧了人才的相似性,容易造成总量性失业。因此要不断探索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迭代升级,以“一元为主、多元迸发”的发展态势,在适应时代变化、顺应时代要求、回应时代课题中逐步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三)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构建以立为本、边破边立、立破并举的制度体系
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开放式思维和自由式探索,这就需要遵循科学研究中“立”与“破”的辩证统一,加快形成“1+1+3”科研能力提升体系。(1)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作为体系建设的科学指南。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促使学生站在历史的深度、发展的长度、全局的广度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和批判思维;(2)必须以“自治、德治、法治”三维共建作为体系建设的原则遵循。通过自治、德治和法治相结合,使研究生充分发挥自身在知识加工和科研攻坚过程中的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并把“科研诚信观、学术道德观”等品德修养纳入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自觉意识到自身成长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必须是德才发展程度匹配一致,不断推动“德能”与“才干”的同向共进;(3)必须以“以立为本、破立并举”作为体系建设的实施路径:①通过完善学术诚信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快学术规范的立法进程,提高研究生科研失信的违法成本;②构建综合性、多元化、多层次的科研能力评价体系,破除唯分数论、唯论文论等单一的结果导向,学生在科研中主动探索的疑难杂症、对现有理论的批判和质疑、在突破瓶颈时的机会成本等这些相对难以直接量化的主观评价指标,通过设定间接的衡量标准来呈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③建立科学性、时代性、长效性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设定要符合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规划,满足学生的学业发展需求、能力提升需求、就业成才需求等,通过物质鼓励和精神支持,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研究热情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知行转化、正向反馈的荣誉感、满足感和成就感。
(四)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拓展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育人载体
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的教育载体选择,必须遵循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对教育者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价值取向的引领塑造过程中鼓励批判精神、培育创新精神、探索科学精神。(1)丰富显性教育载体。搭建创新平台,为学生搭建有技可施、有才可用、有力可为的广阔舞台和发展空间,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自由探索、勇于实践。通过资助创新研究立项、设立创新活动基金、建立创新实验基地、打造创客空间等方式,为善于打破常规、敢于攻坚克难、勇于探索真知的研究生开展创新研究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保障,从理念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等维度挖掘和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实践等,让价值引领和追求真理同频共振;(2)挖掘隐性教育载体。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选树优秀典型,开展“榜样的力量”“学术之星”等评比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潜移默化地感染人、影响人,从而促进研究生把一定的社会需要内化为自己的品德素质,净化心灵,改变急功近利的心态,把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以文化人。充分利用官微、官网、官博、公众号等平台,适时推送相关知识,宣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批判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端行为,充分发挥网络的宣传教育功能、舆论导向功能、文化服务功能,形成先进思想的广播站、创新精神的传播场、美好心灵的培育田,达到“网”住学生的育人实效。通过显性教育的深化和隐性教育的渗透,引导学生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用科学研究讲好中国故事,用高尚品格书写青春华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凝聚起磅礴伟力。
结语
综上可见,从时代进步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提出新时代研究生德才并育这一重要命题,深刻揭示了美好生活的实现和宏伟蓝图的擘画需要依靠拔尖创新人才的劳动和奋斗精神。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既要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促进研究生个体的发展,又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最终实现价值认同到行动认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
本文系1.2023年度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专项任务资助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大学生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引导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3dxssz06);2.2022年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科研创新重点资助项目《“两创”视域下青年圈群文化正向引导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2ZD00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国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209.
[2]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65.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