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岚?李浩然
摘要:大学校园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职业院校担负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责任,大学生礼仪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本研究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校园礼仪与行为规范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涉及校园礼仪认知方面、校园公共礼仪方面、校园交往礼仪方面、校园个人礼仪方面、校园中遇到的礼仪问题和困扰5个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校园礼仪与行为规范问题有:高职院校学生礼仪自控能力有待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个人礼仪边界模糊;高职院校学生获得礼仪知识途径较少;高职院校学生易受网络影响。大学生校园礼仪文明和行为规范策略:礼仪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个人礼仪明确界限,适度自由;“家—校—社会”三位协同育人;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辨别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礼仪;行为规范
引言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自周朝开始就已经形成了系统的学校礼仪制度,例如,《礼记》详细记载了开学礼,学生进入学校时需“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即作为学生,入学时必须整理自己的仪容仪表,衣服、面容干净整洁以示对师长的尊重,进入学堂以后还要举行拜师礼“拜至圣先师”“赠六礼束脩”“净手净心”等[1]。在现代,国家同样重视礼仪教育,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礼仪是宣示价值观、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积极推进礼仪教育有利于推动人民群众更加适应新时代,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文明风尚[2]。但李水琴、朱珠在其各自的研究中均提出大学生礼仪在当前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3]。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笔者也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礼仪上的行为失当和认知偏差,特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探究现代高职院校学生校园礼仪和行为规范的现状。
一、大学生礼仪概述
(一)礼仪
“礼仪”一词由来已久,其定义也有很多,“礼”是在人际交往中体现出来的与人交往的程序、方式以及实施交往行为时的外在表现方面的规范;“仪”是指符合规范的修养和行为举止[4]。在一般的表述中,与礼仪相关的词有礼仪、礼节、礼貌。礼貌侧重于人际交往中通过特定的语言、动作、神态向其交往对象所展示出的个人或单位的品质与素养,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形式[5]。
(二)大学生校园礼仪
“大学生礼仪是指大学生在自身既有礼仪的基础上受到大学校园文化、校纪校规、课堂教育、人际交往、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形成的为大家所认同和接受的道德意识以及由此所表现出来的活动准则和行为规范”[6],校园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的场所,在大学生校园礼仪中,本研究主要涉及以下3个方面:
1.校园公共礼仪方面。涉及在校园内、教室内、寝室内的个人行为,如是否乱扔垃圾、是否大声喧哗、是否有占座等行为。
2.校园交往礼仪方面。涉及学生在与教师、同学交往相处时所展现的文明规范,如见面时是否问候、说话交谈时是否使用文明用语,是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理解。
3.校园个人礼仪方面。主要涉及学生个人在仪容仪表、言语交谈时是否能符合社会文明礼仪规范。
(三)大学生礼仪的重要性
1.个人层面。高职院校学生礼仪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有利于学生学会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举止,提升个人修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2.学校层面。学生在校园里注重礼仪,讲文明、懂礼貌,有利于形成和谐校园,提升学校形象,为学校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促使学校更加健康地运转,学生在文明校园中获得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3.社会层面。大学生作为社会人才的后备军,其个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社会风气的建设,“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形成良好的素质与教养,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高职院校学生校园礼仪与行为规范现状分析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校园礼仪与行为规范的调查研究,本研究选择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方法。调查问卷内容涉及校园礼仪认知方面、校园公共礼仪方面、校园交往礼仪方面、校园个人礼仪方面、校园中遇到的礼仪问题和困扰5个部分。样本选择主要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北省某高职院校学生550名,有效问卷534份,其中男生263人,女生271人,保证了样本数量和代表性,为本次研究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持。
(一)高职院校学生校园礼仪认知方面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高职院校学生的礼仪认知程度较高,94.76%的同学认为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大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94.76%的同学认为礼仪是尊重人的表现;96.25%的学生认为在大学中开展礼仪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89.7%的学生认为礼仪教育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91.2%的同学认为礼仪教育有助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综合素质;87.45%的同学认为礼仪教育有利于调节自己的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由数据可知,高职院校学生校园礼仪认知较高。
(二)高职院校学生校园公共礼仪方面
在校园公共礼仪方面,在图书馆时,96.25%的同学会有意识地保持安静,能够爱护图书,并且在用完后主动归还到原处;在校园里,83.52%的同学能够自觉地爱护环境、爱护公物,并且随手带走自己的垃圾,将垃圾扔进垃圾桶,89.7%的同学不会在公共场所大声播放音乐或者视频,在打电话的时候不会开免提;在寝室,同学休息时,84.08%的学生会刻意地保持安静,14.04%的同学有人提醒时会注意,91%以上的学生能够自觉维护宿舍卫生,尊重舍友隐私,遵守宿舍规定;课堂上,82%的同学在上课或者开会、讲座时能够将手机调至静音或关机,63.3%的同学不会在课堂上埋头睡觉、玩手机,或者大声讨论,或者干其他不相关的事情,30%的同学表示情不自禁时会有睡觉、玩手机的行为,但是47.38%的同学会偶尔在教室里吃早餐;食堂里,87%的学生会在就餐完毕后主动将桌面清理干净。可见,高职院校学生校园公共礼仪认知程度高,但个别同学自控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高职院校学生校园交往礼仪方面
与室友相处时,52.25%的同学不会说不文明语言,36.7%的同学在控制不住的情况下偶尔会说一些,11.05%的同学经常说,并且表示已经说已经形成了习惯;大学生在与异性交往时,90.64%的同学认为异性之间的交往应该落落大方,自然有礼,掌握分寸,并且在大学生活中以学业为重,84.27%的学生认为女生在异性交往时应该庄重沉稳,把握尺度,88.95%的学生认为男生在与女生交往时,应该讲信誉,有责任心,具有绅士风度,能够体贴和保护对方,遵循女士优先原则。但是在回答人际交往中的问题或困扰时,有部分同学表示会“大声说话而影响别人”“待人接物态度比较冷淡”“身边因有人说脏话而困扰”等情况。
(四)高职院校学生校园个人礼仪方面
在回答“是否会穿睡衣、拖鞋出门进入食堂”这一问题时,9.74%的同学选择“会”,40.64%的同学选择“偶尔会”,49.63%的同学选择“从来不会”;在回答“你对于学生穿奇装异服的行为有何看法”这一问题上,44.76%的同学认为“赞同,学生应该有穿衣自由”,41.57%的学生认为“无所谓”,13.67%的学生认为“不认同,学生应该有学生的样子”;在公共场所的亲密行为问题上,23.22%的学生表示“反感”,25.47%的同学“没有特别的感觉,但是知道他们这么做是不对的”,51.31%的同学认为“没有关系”。由数据可得,高职院校学生在个人礼仪上争议较大,涉及个人仪表礼仪和他人亲密行为遵循“自由”原则。
三、高职院校学生校园礼仪与行为规范问题分析
在本研究中,有关高职院校学生校园礼仪问题和困扰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并且与访谈和观察两种研究方法相配合得出以下结论。
(一)高职院校学生礼仪自控能力有待提升
大学生礼仪道德认知水平较高,尤其是在公共礼仪方面,但是在第五部分“所遇到的礼仪方面的问题与困惑”时,近1/4的同学表示在校园生活中遇到礼仪方面的问题,包括人际交往、公共礼仪等方面。有同学表示:“虽然知道该怎么做,但是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比如,上课玩会儿手机,在宿舍说话声音大……”。自律是礼仪的原则之一,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不能应用于实际,一切礼仪认识就是空谈,所以,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在礼仪行为上的自控能力还有提高。
(二)高职院校学生个人礼仪边界模糊
个人礼仪主要包括修饰、服饰、语言、交谈几个方面,在本次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对校园中的个人礼仪边界模糊,尤其是修饰和服饰两个方面表现明显,过度崇尚“个人自由”。有同学表示,穿衣服、化妆是个人的事情,不涉及礼仪的范畴。部分同学对于校园中的“奇装异服”抱有的宽容心态,认为无伤大雅,因此就出现了穿拖鞋进教室、穿睡衣进食堂、化妆夸张失去美感等行为。在应用礼仪时要保持适度的原则,无论是仪容仪表还是言谈举止都要适度,符合学生身份、符合校园要求。
(三)高职院校学生获得礼仪知识途径较少
在问卷调查中,83.15%的学生通过学校开设的课程获取校园文明礼仪知识,67.6%的同学能够在家庭中、网络上查询。部分同学表示“在课堂上获取的礼仪知识是最全面的、最系统的……在家庭中,父母长辈也会教一些,但是比较零散,适用面较窄”。可见,大多数学生系统地获取礼仪的途径便是学校礼仪课堂,但是礼仪课程课时数量限制,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有限且理论化,这就要求学校、社会多方配合,共同拓宽学生获取礼仪知识的途径。
四、大学生校园礼仪文明和行为规范策略分析
(一)礼仪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
建立评价机制,能有效地检验学校的课程成果[7]。学校评价能够对学生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因此,将礼仪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极为重要。学生综合素质是指学生年度评价,包括学生成绩、日常表现等模块,日常表现侧重于是否有违规违纪的记录,但是,非礼仪行为不等同于校规校纪,它更侧重于自我道德的约束和他人的评价。所以,应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加入校园礼仪模块,将同学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综合考量,影响学生行为,加强学生自我约束力和自我控制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个人礼仪明确界限,适度自由
通过调查可知,高职院校学生在个人礼仪方面争议较大,有人崇尚“个人自由”,有人认为应该端庄大方。个人礼仪主要适用的范围是,在人际交往中用以待人接物的基本规范,其目的是塑造出尽可能完美的个人形象,以符合别人的评价和看法。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走出误区,明确个人礼仪中的仪容仪表并非为了追寻“自由”,而是要符合社会大众认可的个人形象。“内正其心,外正其容”,提高自我审美能力[8],以干净整洁、端庄得体的个人形象获得交往对象的认可和好评,提高人际交往的效率。
(三)“家—校—社会”三位协同育人
大学生礼仪教育需要“家—校—社会”三位协同育人,三者互相配合是最高效、全面的育人方式。“家—校—社会”三位协同育人首先应该以学校为主导,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有系统、充实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资源做支撑,学校应该在开设礼仪课程的基础之上,增加礼仪活动,例如,校园礼仪大赛、礼仪实践活动、礼仪教育讲座等。学校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利用电话、走访、培训的形式,使家长参与到学生的礼仪培育过程中。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在校内开展职业素养课程,将企业实际情况与要求及时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校时调整自身认知和行为,达到三方协同育人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校园礼仪与行为规范整体较好,符合当前学校、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但是也存在学生自控能力弱、礼仪认知偏差、礼仪学习途径较少等情况,学校和社会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寻求各方配合,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西汉]戴圣编,刘小沙译.礼记[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9:127.
[2].积极推进礼仪教育,提升人民文明素养[J].理论导报,2020(12):45.
[3]李娟,王红国,陈灵萍.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4,10(01):91-95.
[4]易颖,徐广芬.中医院校大学生礼仪素质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23(04):37-39+109.
[5]金正昆.大学生礼仪(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2.
[6]陈妍熙,甘恬,张春慧,等.郑州市某高校大学生礼仪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49):106-108.
[7]周梦.高职院校大学生礼仪修养现状分析[J].法治与社会,2022(02):60-61.
[8]权丽竹,权立枝.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15):17-20.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