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冬青
摘 要:日常生活史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近年来高考试题选材于日常生活史的频率逐年增加,用于创设情境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引导着中学历史教学的一种新趋势,即把日常生活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学视角,述说有温度的历史。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化的学习模式、翻转课堂以及实施动态学习评价等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日常生活史 情境化教学 教学研究
一、基于日常生活史创作的高考真题引发的关注
“引导教学”是高考的核心功能之一,中学一线老师积极研究高考试题的走向,未雨绸缪。2023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很多选材于日常生活,例如2023年广东卷第6题以明代小说为题材;2023年全国乙卷第25题、26题、30题分别取材于诗歌、刻书、动画;2023年江苏卷第3题以唐朝民间契约为话题;2023年山东卷第16题素材为清朝民事纠纷诉讼档案;2023年湖南卷第19题讲述葡萄酒的历史……
(一)以生活情境突显“以史育人,培根铸魂”
(2023年广东卷第6题)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2023年全国乙卷第30题)图1、图2(图略)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
A. 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
B. 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
C. 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
D. 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以上所列真题,选材聚焦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从史料范围看,选材多为小说、诗歌、日记、动画、刻书、民间契约、档案等,这属于日常生活史的史料范围。从研究对象看,涉及平民大众或社会精英的日常行为。从研究范围看,真题围绕普罗大众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话题展开。从考查主旨看,育人使命鲜明,都是从日常生活突出国家和时代的需求。例如:广东卷第6题以明代小说为素材,考查明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冲击重农抑商观念和推动新的市民价值观的出现,突出唯物史观引领史学教育;全国乙卷第30题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动画片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彰显文化创新和文化自信。
(二)多维度创设试题情境,梯度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材料一
史料一 《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葡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
史料二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那些为凡人打开寺庙酒窖的女祭司,要被处以火刑。”
史料三 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致。
材料二
公元前3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埃及。
公元前2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传入希腊、意大利半岛。
公元前1000年前后,葡萄酒逐步传播到地中海西岸。
公元前2世纪,葡萄酒传入中国。
中世纪的欧洲,葡萄酒的主要消费者是高级教士、贵族及城市富裕阶层。近代以后,消费群体逐步扩大到社会各阶层。
15~16世纪,西班牙人持葡萄酒带到拉丁美洲。
18~19世纪,英国人将葡萄酒带入澳大利亚、新西兰。
19世纪中期,美国葡葡种植业和酿造业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由法国制定的原产地命名葡萄酒法规在欧盟广泛推行。
21世纪以来,中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葡萄酒的主要国家。
——以上材料改编自[法]迪迪埃·努里松《杯酒人生:葡萄酒的历史》等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葡萄酒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葡萄酒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上述为2023年湖南卷第19题,从情境创设看:试题从日常生活情境、不同地域文明情境、社会变革情境、现代社会发展情境等多维度展示葡萄酒的历史,考查学生从日常生活的视角认识世界的发展变化,蕴含着大胆推断,以小突破推动大发展的育人目标。
从核心素养看:重点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同时承载着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第(1)问考查史料实证水平1、2、3。第(2)问考查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独立探究和分析的能力,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水平4。整题围绕“葡萄酒的历史”,以古代中国西北丝绸之路的小视角,引申今天一带一路的世界价值;以葡萄酒的大众化和法规化,诠释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落实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的素养目标。
以上高考试题说明,中国的史学工作者已经有意识地“在小群体层面上探索历史的动因”[1],日常生活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视角,在中学历史教学工作中被提上日程。
二、日常生活史是小历史和大历史的连接点
日常生活史是碎片化的历史,“是以微观化的视角带动全面史(涵盖物质、政治、社会、文化),通过再现千姿百态的日常生活,探究其发生和变化的机制”[2]。由此可见,日常生活史是“历史小像”和“大跨度历史”的连接点,是从小历史探寻大历史发展规律的桥梁。
如何开展日常生活史教学?下面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庄园为例,从创设情境、翻转课堂、实施评价三方面详释之。
(一)创设情境化任务,激发学习兴趣
如果按照教材纲要性地介绍封建领主和农民、农奴的关系,学生无法对碎片化的知识形成整体性的认知。而一座庄园就是一幅不断重复的日常生活画卷,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以庄园日常生活史去拓展知识,学生就能以个体折射群体,探寻日常生活背后西欧社会运行机制的变化。如下:
材料一 英国德比郡一个伯爵的日常记录:“庄园中一个星期的消费大约为一头公牛, 一打小牛, 二十头羊,十五大桶啤酒以及许多面包、鱼类和禽类”……而中世纪一个普通农民之家的食物,包括粗面包,淡啤酒和少得可怜的熏肉。
——摘编自隋瑶《略论欧洲中世纪后期的饮食——以英国庄园为例》
材料二 13世纪以后,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市大量的手工业品输入庄园,领主迫切需要大量的货币购买精美的手工业品,于是改劳役地租为货币地租。劳役折算成一笔固定的货币后,大量农奴涌向包括英国伦敦在内的一些城市,庄园制度加速瓦解。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学习活动。
(1)一部庄园史就是一出日常生活史。请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人际交往、灾变与节庆等,任选一个角度补充史料,说明中古西欧封建领主和农民在社会等级上的差异。
(2)以“暮色和曙光”为主线,简析中古中后期西欧社会的发展变化。
(二)实行翻转课堂,助力核心素养培育
教师使用翻转课堂的模式,将学习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针对课前布置的学习探究任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例如查阅资料、梳理知识、调动思路,在课前就完成对知识轮廓的了解。课堂上则采用史料研读、专题讨论、即兴演讲、小组抢答、情景接龙、展示探究成果等方式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教师或参与讨论,或纠错,或答疑解惑。
从实施结果来看,学生在小组抢答、情景接龙中竞争激烈,展示的史料姿态万千,既把封建领主和农民的饮食内容无限拓展,又涉及住房、服饰、婚丧、黑死病、宴会文化、酿酒文化、面包文化等,把第(1)问补充得淋漓尽致,详见典型案例部分。
更令人欣慰的是,个别学生能从日常生活中一些小片段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能从庄园碎片化的日常生活史料中形成结构化认知,归纳中古中后期西欧“暮色和曙光”:例如西欧封君封臣制度逐渐衰落;庄园制经济加速瓦解;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自治城市兴起;王权加强;资本主义萌芽等新变化。最后总结:关于中古中后期西欧的新变化,生产力发展是决定性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上学习探究重点突出了唯物史观的培育、史料实证的谨严,同时还体现了时空观念的重塑、历史解释的畅达。日常生活史教学以小历史推动大历史的教学目标也就尘埃落定。
(三)开展学习评价,诊断学习效果
教、学、评互相促进,学习评价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采用个性化和交互式的评价方式,例如学生自评互评,老师口头评价或书面评价等。评价标准可涉及:学习目标的达成、知识运用与迁移的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程度、历史学科思维的养成等。因此在设置探究活动时就应该设计评价标准,特别要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放在首位。关于中古西欧庄园的探究活动,第(1)问覆盖了史料实证水平1、2、3;第(2)问覆盖了历史解释水平2、3;同时还囊括了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的水平3、4。学习评价表如下:
典型案例:
学生1:农民的房屋是用木头作为支架,茅草盖屋顶,篱笆墙。而封建领主住城堡,尖尖的角楼,整齐坚固的墙垛。
学生2:中世纪西欧的农民吃东西用手或者借助餐刀,想喝水或啤酒把嘴直接对着陶瓶口饮用,大吃大喝。而封建领主用金银餐具,参加宴会要穿特有的服饰,咀嚼和喝东西不能发出声音,不能咳嗽和打嗝。因为宴会和餐具是炫耀财富和社会地位的有效手段。
学生3:14世纪的西欧,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对于面包需求量增加,使得庄园内部产出的小麦等农作物大量贩卖到城市,甚至有些城市的面包师傅还把做好的面包再卖给农村。这体现了商品经济渗透到农村,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也体现了自治城市的发展和庄园的逐渐解体。
三个案例分别代表了三类处于不同素养水平的学生。除了表中的量化评价,还应给予质性评价:学困生只有历史叙述,他们只要肯开口就公开表扬,鼓励其“铁杵磨成针”;待优生能紧扣题意从历史叙述中形成简单的历史结论,激励其“跳一跳摘桃子”;尖子生有历史解释,论从史出,勉励其“博学笃行,自强不息”。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有机结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获得感。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提出针对性的学习建议。
总之,跟随史学前沿,落实党和国家对历史教育的要求,中学教师义不容辞。教好日常生活史,服务国家选才;学好日常生活史,从理解古人到理解今天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需求,让学生从中学时代就树立责任感、担当感。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使传统史学和日常生活史新史学齐头并进,共同推动历史学科育人目标的实现。
【注释】
[1]黄正建:《关于唐代日常生活史研究现状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9月14日,第3版。
[2]刘新成:《日常生活史与西欧中世纪日常生活》,《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1期,第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