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广播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运用研究

2024-06-28 20:54:23张晓鸣
新闻世界 2024年6期
关键词:应急广播少数民族地区

【摘   要】经过多年发展,应急广播已经成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气象、水利等政府部门不仅可以借助应急广播向群众发布暴雨等预警信息,还可以在灾害事故发生后,通过应急广播及时向受灾群众传递政府公告、救援措施等重要信息,推进应急救援、灾后救助等一系列工作顺利开展。考虑到贵州省少数民族较多,且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群众不通汉语等实际情况,探索研究应急广播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科普应急知识等方面的运用,对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防灾减灾救灾意识,提升他们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应急广播;少数民族地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贵州省总面积17.6万平方千米,没有平原支撑,用“千沟万壑”来形容也不为过,特别是许多农村地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风险管控能力弱,安全基础底子薄,加之贵州少数民族人口位居全国第三,因此,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探索如何利用应急广播发布预警信息非常迫切。本文从应急广播的定位、我国应急广播发展过程入手,详细介绍贵州应急广播建设运用情况,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借助应急广播发布预警信息、科普应急知识面临的实际困难,提出强化“双语”播音主持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

一、应急广播的定位及发展历程

(一)应急广播的定位

什么是应急广播?2021年6月出台的《应急广播管理暂行办法》给出定义:应急广播是指利用广播电视、网络视听等信息传送方式,向公众或特定区域、特定人群发布应急信息的传送播出系统[1]。进入全媒体时代,应急广播的定位得到扩充,除了乡村电杆上安装的“大喇叭”,电视、电台以及手机短信、网络视频等宣传媒介,也可被称为应急广播。

(二)我国应急广播的发展历程

我国应急广播的发展历程,还要从2008年说起。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受灾现场情况如何?应急救援、灾后救助等各项工作进展如何?受灾群众是否得到及时安置?面对这些备受公众关注的问题,全国各地的电视台和电台及时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对汶川地震的灾情进行全天候不间断地直播。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之声”栏目,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的《守望汶川——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专题,纷纷对汶川地震灾情进行持续跟踪报道。随后,公众对应急广播开始有了一定的认识。

经过5年的发展,2013年国家应急广播中心成立。有了汶川的实践探索后,在2013年发生的四川雅安地震中,应急广播就得到了更好的应用,让公众在第一时间获取政府行动指导和通知公告,并有效破解受灾现场因地震造成的儿童走失等难题。此外,政府部门也通过应急电台,适时播放地震救援情况、受灾群众转移安置情况等重要信息。

由此,无论是应对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还是应对新冠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广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从应急广播被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可以看出,国家对应急广播的建设越来越重视。

二、应急广播发挥的积极作用

(一)科普安全知识

贵州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广、较集中的省份之一,共有17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侗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分别超过10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广西和云南。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为例,该县是全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侗族人口占了黎平县人口的71%,民族文化丰富多彩,98个传统村落星罗棋布。整体来说,黎平县农村风险管控能力弱,安全保障方面底子薄,公众应对突发事件或者自然灾害时能力不强。此外,很多村寨的少数民族群众不通汉语,常规的宣传资料、短视频等难以让安全文化、应急科普知识走深走实。因此,可以借助应急广播,设置“双语”广播节目,借助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的“大喇叭”和乡村应急广播向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公众发布预警信息、科普应急知识,进一步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能力。

(二)发布预警信息

贵州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年平均降水量在1100~1300毫米,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强降雨导致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多发,而且大多数地质灾害都发生在人们熟睡后的深夜,如果预警信息不能及时有效送达,迅速组织群众避险转移,就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然而,现代传播信息常用的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电视等平台,需要人们主动开机、点击才能接收知晓。但是,通过应急广播喊话,让他们在第一时间“被迫”接受预警信息,这种传播方式很好地弥补了互联网平台传播信息需要人们主动接收的不足,把应急广播播发气象预警信息作为重要抓手,尤其是遭遇暴雨极端天气时,可以通过应急广播叫醒熟睡的群众,有序紧急转移避险,有效破解农村边远山区气象信息传播的难点、痛点、盲点,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三)传递灾害信息

无论是汶川地震还是雅安地震,应急广播在抗震救灾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为政府部门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当灾害事故发生后,政府可以借助应急广播及时向公众传递决策部署,指导受灾群众撤离灾害现场,指挥救援人员开展灾害救助等工作,安抚受灾群众情绪,宣传灾后救助政策等,让公众及时知晓受灾现场的相关情况。通过媒体正面引导,能够有效避免负面舆情的产生。

三、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应急广播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2020年,贵州省遵义市实现应急广播十户以上自然村全覆盖。截至2021年11月30日,贵州省在六盘水、安顺、毕节、铜仁、黔南、黔东南、黔西南7个市(州)的41个县(市、区)完成2504个行政村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同时,贵州省将积极推动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在“十四五”期间,将按照“统一联动、安全可靠、快速高效、平战结合”原则,实施省市(州)应急广播平台建设项目,同步加强老少边及欠发达地区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程,逐步形成上下贯通、多级联动、可管可控、安全可靠的应急广播体系,不断扩大基层应急广播覆盖范围和覆盖水平。

(一)广播建设没有实现有效全覆盖

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应急广播覆盖面积广、抗损能力强、接收成本低,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佳方式。《应急广播管理暂行办法》指出,要有效发挥应急广播“最后一公里”传播优势,提升应急广播发布的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2]。事实上,要将应急广播“最后一公里”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仍面临很多困难。比如,有些偏远乡镇或者村组目前还没有广播前端,各村组应急广播还没有实现全覆盖等现实情况。

(二)广播线性传播的方式选择性差

广播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传递迅速、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优势,但是只能按照预先设定好的顺序传播信息,公众在信息接收过程中,难以对传播的信息进行自由选择。比如,利用广播播报天气时,公众不能第一时间自由选择想要了解的城市的天气情况,只能按照设定的播报顺序收听。此外,广播信息具有不易保存、转瞬即逝的特点,公众难以反复收听,保存感兴趣的信息也相对困难。

(三)广播传播的内容单一不够丰富

对于广播来说,传递信息主要是依靠声音,相比其他媒介,传播形式单一,传播内容不够丰富。尤其是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广播没有根据区域内少数民族多、年长者不通汉语等实际,有针对性地策划广播节目,传播的内容仍以常见的新闻、天气等信息为主。虽然这些信息也能得到公众的关注,但因其传播的内容单一不够丰富,难以满足公众对各类信息的现实需要,因而未能得到公众青睐。此外,应急广播在发布预警信息、科普应急知识过程中,以被动传达、机械转播为主,极少针对所在区域特点对广播节目内容进行丰富。

(四)特色广播节目主持人才不足

在少数民族区域内,存在很多只会使用民族语言的中老年少数民族群体,“汉民”双语节目成为他们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国内外信息的重要权威途径[3]。考虑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留守村寨多为老人和儿童,年长者不通汉语等实际情况,应急管理部门在制作“双语”宣传资料时,还设置了丰富的“双语”广播节目。比如,黎平县借助应急广播,利用“汉语+侗语”向村寨的村民们科普安全应急知识,得到了大家的喜爱。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广电系统需要对本地区文化熟悉的复合型(语言)播音主持人才,尤其缺乏“双语”“三语”人才[4]。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播音多为留守村寨的年轻人,他们缺乏专业素养,因此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多为简单传达。对于“双语新闻联播”等节目主持人,因岗位设置的性质多为合同聘用而非正式事业编制,很难吸引传媒高校的优秀人才加入,这让特色应急广播节目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四、强化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应急广播运用的建议

(一)推动应急广播建设有效全覆盖

《应急广播管理暂行办法》提出要加快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广播服务效能。因此,贵州省第一时间把积极推进2000个行政村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列入2021年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与此同时,2021年国家广电总局在全国选择134个县实施“老少边及欠发达地区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项目时,针对贵州省县一级广播电视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给予中央资金1.13亿元,在贵州安排25个县实施“老少边及欠发达地区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项目。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贵州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有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应急广播平台等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较大,这对于部分地处偏远、经济基础较差的县(区)来说相对困难,应急广播建设仍未有效实现全覆盖。因此,应进一步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给予人、财、物支持,积极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加快省级、市(州)级应急广播平台建设和行政村应急广播全覆盖建设,加快贵州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广播体系深度融合,将应急广播公共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借助大数据探索应急广播传递方式

当前,公众对各类信息的需求逐渐增加,他们也从被动接收信息向主动借助各种媒介接收信息转变。因此,各有关部门也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在应急广播现有基础上打通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云广播平台,增加语音播报和喊话功能,确保在气象等部门发布预警信息后,能够第一时间通过一对多或者一对一的传播方式,让可能受影响的县(区)、村组及时知晓预警信息,提前做好应急物资前置、人员转移等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灾害事故对人民群众财产安全造成的损失。此外,在部分少数民族村寨,还采取“汉语+少数民族语言或方言”播报灾害信息的方式,提醒群众防灾避险,解决部分农村老年人不识字、不便查看天气预报、不理解预警信息等问题。针对其线性传播选择性差的不足,可以考虑将应急广播发布的内容上传到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这样公众只需要点击链接就能回听广播内容,还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反复收听。

(三)结合民族特色丰富应急广播节目内容

根据应急广播的定位,结合少数民族群体的喜好,探索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信息传播方式,推出特色广播节目。可以参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经典音乐广播”,该广播就是以30岁至40岁人群喜欢的经典歌曲为契机而设置的,通过播放经典歌曲,触动该年龄段群体对青春的美好回忆。以黎平县为例,可以开设《侗语话安全》等广播节目,发布预警信息,科普安全应急知识;开设《侗语新闻联播》节目,利用侗语播报时政信息;结合侗族人民爱唱侗歌、侗戏的实际情况,将相关知识编导成侗歌、侗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当地居民娱乐生活,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能力。

(四)强化特色应急广播节目人才队伍建设

传媒高校毕业的播音主持通晓少数民族语言的较少,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地方财政资金困难,因此部分地区虽然设置了“双语”应急广播、少数民族语言新闻联播等特色节目,但是缺乏专业素养和能力过硬的播音主持,以至于应急广播节目的质量整体不高。因此,坚持差异化、多元化,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双语”播音主持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精心培养本土民族人员。同时,在地方财政允许的情况下,积极争取政府部门支持,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增设“双语”播音主持事业编制,多方面提升“双语”播音主持人福利待遇,结合实际到传媒高校引进通晓少数民族语言的优秀播音主持人员,充实到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应急广播节目人才队伍中,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业务素养,全面有效提升少数民族特色应急广播节目质量。

五、结语

《应急广播管理暂行办法》等的出台,有效推动了应急广播的制度化建设。但是,在融媒体时代,应急广播想要在应急传播中占领一席之地,仍然面临着未有效全覆盖、广播节目内容不丰富、专业播音主持人不足等困难,亟待创新应急广播服务机制,制定更加具体、可行的制度,确保应急广播实现有效全覆盖。同时,还应创新形式,丰富少数民族地区应急广播节目内容,着力培养引进“双语”播音主持人才等措施,为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能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支持。

注释:

[1][2]刘唤宇,张晓鸣,张亚骄.“不可或缺”的声音作用发挥得怎么样?[N].中国应急管理报,2022-01-18(3).

[3]张慧文.贵州民族地区“汉民”双语播音员及节目现状分析和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07):33-35.

[4]孙会婷.媒体融合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播音员、主持人培养模式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07):1-2.

(作者单位:贵州省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中心)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应急广播少数民族地区
在最需要的地方发声
中国广播(2016年11期)2016-12-26 10:04:03
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有效策略
祖国(2016年20期)2016-12-12 20:46:11
浅谈新媒体下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宣传方法的创新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数学范式教学探析
考试周刊(2016年91期)2016-12-08 21:22:52
论湘西地区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3:35:50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不只实用,还要好听
中国广播(2016年10期)2016-11-18 13:37:52
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31:59
浅析应急广播现场编辑能力建设
科技传播(2016年11期)2016-07-20 21:52:07
基于数字电视传输的应急广播系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