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宝元
【摘 要】融媒时代,做新闻标题绝不单纯是文字、语法等问题,它是新闻“四力”特别是眼力、脑力、笔力的综合体现,有自己的“算法”。现结合安徽日报办报实践,就标题制作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融媒时代;新闻标题;算法
如果写文章叫“文心雕龙”,那么取标题就是“画龙点睛”。笔者的感受是,融媒时代做新闻标题绝不单纯是文字、语法等问题,它是新闻“四力”特别是眼力、脑力、笔力的综合体现,有自己的“算法”,涉及时政、逻辑、语法、文采、社会背景、受众心理、版面与栏目定位等诸多“参数”。现结合安徽日报办报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是符合版面定位。一篇稿件适合在什么版面刊发,一看标题就能知道个大概。比如,2021年11月26日安徽日报长三角专版,头条刊发长篇通讯《皖北“上海菜篮子”是这样炼成的》,同时配发4篇短稿件。这是一个反映安徽打造长三角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内容的整版策划,4篇配稿为《优选优种稳定“米袋子”》《绿色养殖丰富“肉案子”》《冷链物流保鲜“果盘子”》《做强品牌打造“茶罐子”》。这些标题是围绕着版面定位和主题“拎”出来的,文字凝练,体现了编辑意图和版面有序性。又如,2021年10月6日安徽日报第4版迎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特别报道的专版,这是一个反映民生领域成就的专版,头条刊发《幸福新时代,过上好光景》言论,同时刊发5条稿件及一组照片。稿件标题分别为《村里有钱了 日子红火了》《小区改造了 居民舒适了》《家庭签约了 看病不难了》《设施改善了 生活无忧了》《学校扩建了 入学就近了》。这组稿件的标题,指向明确,一目了然。
二是紧扣策划主题。一个版面的通栏大标题,通常也是一个版面的主题。在这一主题的涵盖下,具体稿件的标题,必须起到内容支撑和同一指向的作用。如,2021年5月26日安徽日报有一个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成就的专版。通栏标题为《重大工程奠定发展基石》,而具体的4篇稿件,分别为《“马钢车轮”驰骋天下》《“人间天河”造就粮仓》《“两淮煤矿”赋能华东》《“铜业摇篮”熔旧铸新》。这些稿件,内容贴切,标题规整,富有气势。又如,根据2022年“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中我省有8位选手获奖的新闻,安徽日报于2022年11月15日在10—11版推出通版报道,通栏标题为《“大国农匠”解锁现代农业 青春梦想放飞金色田野》,共刊发了8篇人物专访和1篇短评。取通栏标题时,考虑到“大国农匠”是个新颖的关键词,必须要放上去,突出起来。获奖者多是年轻人,属新型职业农民,所以用“青春梦想”。“解锁”是一个新词,有科技感、时尚感。考虑到这是中国农民丰收节中的一项活动,取“丰收”之意,所以用“金色田野”而不用“绿色田野”或“希望田野”。这8个人物专访,怎么取标题?这就要紧扣通栏标题中的动词“解锁”二字,突出新业态,突出创业过程与匠心。所以,人物专访取的标题为《薛业静:“读书人”尝到水产养殖的不易》《戴文祥:小小鸡蛋就有做不完的文章》《王其春:让蜜蜂把窝建在瓶子里》《郭林:手机挂树枝上做起直播带货》……配发的短评,标题为《农业强国呼唤“大国农匠”》,为整个策划亮明宗旨,为版面赋予灵魂,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三是突出“对标对表”。党报稿件的标题,包括理论评论、新闻综述类稿件的标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领导讲话或政策文件中直接引用过来的。这种直接引用有它的道理,一是因领导讲话本身有新的提法、鲜明的观点,有新闻性且语句经典;二是因“对标对表”的需要,在表达上须精准而妥贴。如2021年7月2 日安徽日报刊发的由驻站记者采写的反映我省干部群众组织收看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实况的综合报道,其主标《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就是直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句。也有一些标题,虽然未全部引用,但抓住了其中的关键词。如,2023年8月1日安徽日报客户端发布的视频作品《闪亮的“传家宝”——抗美援朝军功章背后的“血性铁骨”》。标题中“血性铁骨”这几个字,就是从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的“这一战,人民军队战斗力威震世界,充分展示了敢打必胜的血性铁骨”这句话而引用过来的。
四是体现题文相符。做标题要体现文章内容,尊重作者原意,做到题从文出。如,2023年3月15日安徽日报第5版“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江淮记者走基层”栏目刊发的整版调研稿件《你谦让我礼让,让出新时代的“六尺巷”》,反映的是桐城市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谦和礼让”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探索出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的内容。制作这个标题颇费脑筋,编辑从央视播放的关于《六尺巷》的歌曲和黄梅戏电影中找句子,结果发现黄梅戏《六尺巷》中的“你也让,我也让,一让让出个六尺巷”这句台词琅琅上口,可以借用。但照搬不行,因为在内容上体现不出时代性。经再三推敲,把六尺巷蕴含的“谦和礼让”中的“谦”与“礼”融进去,最终打磨成《你谦让我礼让,让出新时代的“六尺巷”》这个标题。又如,2023年12月29日安徽日报“连心桥”版刊发的头条稿件《拒绝“光鲜” 让消费更明白》,其内容就是针对农贸市场上一些商户利用“生鲜灯”来误导消费者而呼吁加强市场监管的一项调查。主标中的“光鲜”二字,一语双关。
相比之下,时下国内一些新媒体“标题党”的套路,如有的去掉关键信息要素,省略主语、宾语等,刻意制造信息饥渴;有的故意隐瞒国际新闻发生地,让人误以为发生在国内;还有的夸大事实,一惊一乍等,这些做法都属文题不符,讲流量不讲质量,有违新闻职业准则。
五是升华作品主题。标题要想提神,须深挖作品内涵,升华主题,放大传播价值。如,2023年清明节前夕,安徽日报客户端推出的《岂曰无名 山河为碑——亳州百万师生清明祭英烈》作品,点击量达10万+。这篇作品内容是祭奠无名烈士的,原标题为《虽不知你是谁 但知你为了谁——亳州百万师生清明祭英烈》,显得有些平、有些旧。编辑与作者商量,可否从有与无的辩证关系角度来切入?如“致敬无名 强国有我”等。几经讨论,最后提炼出“岂曰无名 山河为碑”这八个字的主标,厚重有力,情感充沛,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又如,安徽日报推出的微信作品《逛吃逛吃逛江淮,一半烟火一半仙》作品,内容涵盖16个市的美食和主要景点,文字精炼,图片、视频也很美,但最初的标题不是很抢眼。在与作者的商讨中,提出诸如 “520,逛吃逛吃逛江淮……” “游徽皖:一半烟火,一半清欢”“徽皖之美:半城烟火半城仙”等创意表达。最后一碰,形成《逛吃逛吃逛江淮,一半烟火一半仙》这个标题,有节奏感,时尚感,既体现了形而下的物质需求,也体现了形而上的精神追求。
六是实现雅俗共赏。“四全媒体”的融合传播时代,须走雅俗共赏路线。
雅,可以化用诗词名句,营造意境。如,2021年6月23日安徽日报刊发的“奋进新征程 再创新辉煌 成就巡礼 池州篇”整版报道中,头条稿件《好山好水看池州》的标题,就是化用了岳飞《池州翠微亭》中的诗句“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又如,2021年3月30日安徽日报第11版反映春耕备耕内容的版面,通栏标题《一犁新雨破春耕》,就是直接从诗句“烟暖土膏民气动,一犁新雨破春耕”引用而来,很有诗情画意,且充满动感。再如,2022年11月21日安徽日报第5版刊发的长篇调研稿件《十年磨一“田”》,这个标题也是从“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的诗句中化用而来的。这个标题还得到了中宣部的点名肯定,认为“题目取得很好”。
俗,可以借用口语、利用谐音等,让人明白易懂。如,2021年4月29日安徽日报第7版刊发的《黄精地里产“黄金”》, 2021年7月21日安徽日报刊发的《“近水”缘何难解“近渴”》,2021年11月26日安徽日报第11版刊发的《种下葛根,拔掉“穷根”》, 2022年9月13日安徽日报第11版刊发的《强镇扩权,“小马”赋能“拉大车”》,均属于这一类型。
七是利于网络传播。网络传播,让标题作用凸显,需要强调网感。如,2022年7月6日至9月2日,安徽日报推出“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的成就 安徽这十年”16个市的全媒体系列报道。16篇通讯的标题统一制作,如《奋力迈向“五大名城”的“合肥实践”》《资源型城市全面转型的“淮北答卷”》《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六安路径”》《打造国际旅游城市的“黄山方案”》等,既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又彰显了系列报道的特征。而在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呈现时,标题就做了一些调整。比如,《转型发展“三生共赢”的“铜陵样本”》,微信版为《铜都:春风十里,不如你一次“转身”……》;《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宣城跨越”》,微信版为《宣城之变!“山这边”就是“山那边”……》。
这些标题的融媒表达,打破了报纸标题四平八稳、“西装革履”式的特点,显得较为活泼、文艺而又不失准确、严肃。特别是《宣城之变!“山这边”就是“山那边”……》这个标题颇获好评,其借用人民日报27年前关联题材报道的标题而反用其意,悬念制造使整个报道富于想象、富有内涵挖掘的张力。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地方新闻中心)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