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农”背景下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

2024-06-28 10:00卫龙宝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4年10期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

卫龙宝

【摘要】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新质生产力理论在当代农业实践中的遵循与延伸,符合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它将生产力理论的经典构架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相结合,形成了生产力理论体系的新维度。培育和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应对农业经营规模受限导致的相关问题并引领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主要通过科技创新、劳动力素质提升和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三个维度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当前,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主要面临关键技术研发滞后、数字应用场景不足及高素质农业人才缺乏等问题。为此,可通过完善现代化农业大数据体系、培育数字“新农人”专业队伍等措施积极培育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进而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增强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  劳动力素质  经营模式创新  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10.00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1]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2]

当前,在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生产力形态,在一个重要的维度上为农业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中国农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机遇。传统分散、小规模经营的农户,依托基于移动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不仅预示着依靠农业数字化转型,中国会成为世界农业强国中现代化的独特样板,也将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是对技术创新赋能农业生产的需求,更体现了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将为数字化时代“大国小农”背景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提供新的逻辑解析和道路诠释。

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重大意义

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生产力由劳动资料、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三大要素构成。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本质上是对该理论在当代农业实践中的遵循与延伸,符合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将生产力理论的经典构架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相结合,形成了生产力理论体系的新维度。在这一理论创新中,最本质要求是将科技创新及其成果与劳动资料、劳动者、劳动对象相结合,从而推动劳动资料的创新、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及劳动对象的拓展。

从劳动资料的维度来看,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所体现的科技创新,正在深刻改变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方式。智能化的农机装备、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业生产过程更加高效、精准。科技成果的应用不仅优化了劳动资料的配置,还提高了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从劳动者的维度来看,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农民需要具备更强的科技应用能力、市场意识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劳动者的角色从传统的农民转变为能够适应新技术的新型农业从业者。从劳动对象的维度来看,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推动下的农业生产,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作物种植,而是逐渐发展为通过基因编辑和分子育种技术,研发更高产、更耐逆、更有营养价值的新品种。这一转变直接推动了种业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因此,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建立在突破性创新的基础之上,主要依托重大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并由现代先进生产要素所引领,代表了农业生产力的未来发展方向。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即先进农业生产力,不仅要求进一步挖掘和发挥传统农业生产力的潜力,更需要通过革新农业生产中的技术应用和组织模式,从而优化和升级农业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及其组合,实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进一步激发农业发展潜力。简言之,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旨在推动形成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可持续等特征的先进农业生产力质态。

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当前,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激发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和其他乡村产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追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如在农业技术应用与装备水平、农业劳动力素质、农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尚未弥合。面对这些问题与挑战,仅依靠提高传统农业生产力所取得的成效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强国建设的需求。倘若缺乏新质生产力的引领和推动,中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中将难以取得优势,不仅可能进一步拉大我国同农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可能加大农业农村现代化向前推进的难度。

鉴于此,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立足中国特定国情和农业发展现状进一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建设农业强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当前,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依然突出、小规模农户仍将占基础性地位,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和解决方案。通过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广泛应用,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以及优化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成为提升中国农业综合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首先,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是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农民受教育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农民群体整体文化素质亟待提升。中国乡村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99年[3],相较之下,早在1975年,日本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1.7年,文化水平大体等同于中国高中毕业程度;荷兰农民大部分已是高级或中等专业农校毕业,且每年还有将近20%的农民进入各类职业学校接受继续教育。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呈现农业从业人员日益减少、人口结构老化的趋势和特征。2010年~2020年,我国农村15岁~64岁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从70.78%下降至63.01%,年均下降1.28%。而农村劳动力老化水平则以40.25%的最高增速上升至50.24%,高于全国劳动力老化平均水平,亦始终远高于同期的城市和乡镇[4]。而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农业劳动者具备更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和更为广阔的知识视野,包括对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能力,以及操作复杂农业机械和处理农业数据的技能。由此可见,加快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动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农业数字化加快发展,能够有效带动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升。

其次,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是应对农业经营规模受限的现实需要。作为人口大国,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优良耕地面积不到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5]。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即“一多三少”)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适度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同时,我国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较大,存在不适宜大规模耕种的山地、丘陵地区,小农户在某些生产环节仍然具有一定优势。当前,我国小农户数量占农业经营主体总量的98%以上,小农户从业人员数量占农业从业人员总量的90%,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可见,小农户家庭经营仍是我国农业的基本面[6]。基于此现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促进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的大幅提升。而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将有效突破土地等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约束,丰富食物来源与功能,拓展农事活动的空间广域和技术边界。因此,加快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潜力,是应对农业经营规模狭小及其相关问题的必由之路。

最后,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是引领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国强必先农强,农强方能国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生产力的稳步提升,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科技创新的巨大推力。2012年~2022年,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已由54.5%提升至62.4%,在人均耕地和水资源占有量紧张、农业劳动力逐渐减少的情况下,我国粮食生产量仍旧保持持续增长,从2012年的1.18万亿斤增长至2023年的1.39万亿斤,并始终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线。[7]然而,必须承认我国在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方面仍有待加强,目前的农业生产仍在一定程度上依靠传统的育种方法、种养集成、化肥农药施用改进等技术。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有赖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充分利用前沿技术和革命性技术实现快速发展,才能有效提升我国农业的全球竞争力。由此可见,加快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动力之源。

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是数字化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在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得以提升。尽管我国农业主要以小规模经营为主,户均土地经营规模狭小,但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模式改革,即使是小规模农户也能实现高效率经营。这种变革不仅给小农户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预示着传统农业在农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中能够跨越式地实现现代化。与此同时,农业生产力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农业劳动者的数量和规模逐渐减少,而机械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和家庭农场的建立提供了有利条件。新质生产力作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产物,为农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使农业外部环境发生显著变化,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动力。

新质生产力主要通过数字科技创新、劳动力素质提升以及农业经营体系创新三个维度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这三个方面不仅各自独立发挥作用,而且相互交织,将共同形成农业现代化的复合驱动力。

新质生产力通过数字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8]这一点在中国农业的转型与现代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的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农作物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3%,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9]植保无人机广泛应用,其总量近20万架,年作业面积高达21亿亩次[10],这些成就凸显了科技进步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在技术应用层面,数字科技的崛起,如共享农机和大数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标志着农业生产工具从传统工具到变革媒介的转变,彻底改变了农业生产的传统逻辑。共享农机减少了对固定资产的高度依赖性,提供了成本效益更高、更灵活的机械使用方式。通过共享平台,农民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租用各种农机,这不仅减轻了个体农户的资金负担,也提升了农业作业的时效性和专业性。同时,数字化技术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改善了作物种植方案和病虫害管理方式,优化了资源配置,使农业生产更加科学和精细化。其次,在产业发展模式方面,科技的应用促进了新型产业形态的出现和传统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数字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整合,使得农业生产从单一的生产活动转变为包括生产、加工、销售在内的全链条服务。这一转型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也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新兴业态如“直播带货”和“内容电商”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加速了现代农业的数字化转型,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再次,在农业管理方面,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的管理效率和决策质量。实时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能力,使精准农业管理成为可能。例如,通过安装在农田中的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可以监测土壤湿度和养分水平,农业管理者可以据此作出更科学的灌溉和施肥决策。此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建立和使用,能够有效强化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提高了消费者的信任度和安全感。综上所述,通过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不仅能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还可优化农业经营和管理模式,为中国农业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质生产力通过劳动力素质提升推进农业现代化。新质生产力主要通过提升农业劳动力的教育和技能水平从而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首先,随着农业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民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劳动者,而是转变为具备技术和管理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者,被称为“新农人”。农业农村部的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到1220万人[11],根据《“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量将超过1500万人[12]。这些拥有高等教育背景的“新农人”,给农村地区带回了新的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其次,技术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这些具备现代教育背景的青年提供了返乡创业的机会。他们利用在城市学习和工作期间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应用数字化工具和先进农业技术,如智能监控、精准施肥和水利管理系统,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此外,农业的数字化转型为农民开辟了新的职业路径和收入来源。农民通过移动平台接入全国乃至全球的市场,有效拓展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并获取了相关的农业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数字平台的普及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市场透明度,并帮助农民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提升了其谈判能力和市场地位。综上所述,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引入新技术,新质生产力将有效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同时重塑农民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使其成为农业创新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关键推动力。

新质生产力通过农业经营体系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创新体现在合作社与家庭农场数量的迅速增长及其在农业生产中逐渐扮演核心角色,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首先,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规模的扩大,有效地整合了分散在广阔农村地区的小规模生产资源。农业农村部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末,纳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管理的家庭农场近400万个,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221.6万家,组建联合社1.5万家,[13]共同构成了强大的农业生产网络。该网络通过集中管理和专业化生产,极大地提升了小规模农户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其次,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还促进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经营范围不仅涵盖粮棉油、肉蛋奶、果蔬茶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而且通过实施连片种植和规模饲养,推动了农业产业的规模化与专业化。这一经营模式有效地缓解了小规模生产所带来的资源分散和效率低下问题,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及产出质量。此外,这些经营主体通过提供社会化服务,成为小农户的直接支持者。全国超过107万个各类服务组织的社会化服务让9100多万户小农户受益,服务面积超过19.7亿亩次[14]。这些服务不仅包括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还涵盖资金和物资支持,使小农户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并在现代农业体系中稳固其地位。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通过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这种创新不仅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和市场化,而且通过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坚实基础。

培育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难点与实现路径

培育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难点。培育和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技术的更新换代,更是整个农业生产方式和管理理念的深刻变革。然而,尽管发展潜力巨大,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过程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主要包括技术开发存在核心难点、数字应用场景不足以及农业人才短缺等难题。

一是关键技术研发滞后,数字应用场景不足。推进农业现代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前,我国的农业关键核心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同时,数字技术与传统农业的结合不够紧密,且在农村实际应用场景中存在明显的缺位。具体而言,一是关键技术研发滞后。尽管近年来国内农业技术研发成果数量不断增长,但在颠覆性技术创新和突破方面尚显不足,有效且适用的技术成果较为有限,直接影响了数字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广。二是数字基础设施仍不完备,成为农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障碍。特别是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受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及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响,基础网络设施的建设成本高、难度大,限制了农村网络服务的深度覆盖。虽然宽带网络的覆盖率逐渐提高,但农村地区网络服务的稳定性和质量仍未达到理想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实时数据监控和分析。三是农业大数据的整合与共享能力亟需提升。农业管理尚未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整合,导致“农业+数字化”的融合程度不足。农业各生产环节的数据独立性强、体系化程度低,阻碍了农业数据的整体利用和增值效果的发挥。四是数字农业尚处于技术示范阶段,未真正深入和普及到农村地区,被广大农民群众所应用。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数字技术的主要应用群体,而由于经营规模较小和投资能力较弱,普通农户既缺乏引进数字技术的实力和掌握技术的能力,也没有引进的动力。难以打通数字科技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始终困扰着小农户参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是“新农人”群体成长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新质技术”的创新、掌握和使用都需要“新质人才”。然而,当前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仍然面临从事农业劳动的“新农人”群体在规模和技术能力发展方面的双重不足。具体而言,一是务农人员相对缺乏对智慧农业的认知和相关技能,数字素养有待提升。当前,农村农业从业人员的人口结构老化问题突出,因受教育程度低、学习能力不强,其数字意识淡薄、数字化技能欠缺,因而难以紧跟农业科技发展步伐,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对新知识、新技术等的需要。二是复合型科技创新人才匮乏,且难以长期扎根农村。随着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业+”业态迭代升级,传统农技人才培养使用模式面临较大挑战,急需转变为跨行业、跨领域、跨业态的复合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城乡之间在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也导致农村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流向城市,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才短缺的问题。

三是全程服务型农事企业缺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亟待完善。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机制,也是与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一种重要经营方式。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完备和市场主体之间的不公平竞争是突出难点。具体而言,一是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农业生产结构之间存在明显的供需不匹配和发展不平衡。此种情况通常源于政府与市场的互动不紧密、要素市场发育不充分,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功能定位不明确等因素。这导致了农业生产中的资源难以得到有效配置,降低了服务体系的效能,进而影响了整体的生产力水平。二是农村要素市场制度的建设存在明显短板,特别是在产权保护和市场准入方面。农村的技术、土地和数据等市场交易管理制度不健全,阻碍了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和有效维护市场秩序,影响了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积极性,抑制了市场的整体发展,进而影响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三是目前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企业数量不足,特别是在提供全程、一站式服务方面的能力有限,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整体提升,也影响了我国众多小规模农户生产的农产品与主要农产品消费地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培育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思路与实现路径。基于“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针对当前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的诸多重点与难点问题,尤其是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数据碎片化与应用场景不足等难题,培育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由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与农民等多方主体参与的生态系统,持续推动数字科技创新、农业劳动力素质提升以及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因此,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系统的技术创新,还需要综合性的政策支持。在实现路径方面,不仅需要高效且合理地配置资源要素,尤其是优化配置科技和人才等核心稀缺要素,也需要深化农业产业的结构性转型与升级,以实现生产力的质的飞跃。

首先,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现代化农业大数据体系。第一,加强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地区通信网络的全面覆盖。特别是要加快5G通信和高速光纤互联网的布局,这是确保农户接入快速且稳定的互联网服务的前提。政府应加大在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服务能力,加强服务农业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通信网络容量,为农业数字化转型奠定坚实基础。第二,建立和完善现代化农业大数据平台。通过强化农业数据收集、处理和共享机制建设,能够有效消除“数据孤岛”现象,实现数据在整个农业生产链中的有序利用。应加大对先进数据处理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工具的投入力度,建立集中的数据平台,培育实时监控和精准管理农业资源的能力。第三,保障农业数据安全。随着智慧农业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业数据量逐渐增加,数据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相关部门应严格落实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加强数据安全的管理和技术防护措施,建立健全农业数据平台的联动监管体系。此外,应定期开展数据安全的教育和培训,向农民普及数据安全知识,提升农民的数据安全意识和能力。

其次,培育数字“新农人”专业队伍,提升农民数字素养。第一,系统增强农业劳动力的技术理解能力和操作技能。除了加强对农业机械化操作、精准农业技术应用以及可持续农业实践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广泛培训外,在数字化技术方面,应聚焦提高农业劳动力的信息化素养,有针对性地设计和落实相关职业教育和培训计划,帮助广大农业从业者适应日益智能化的农业环境。第二,通过与农业科技公司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在农村地区普及和推广先进的教育模式和技术。这种合作方式不仅能实现技术的直接传播和应用,还能通过现场教学和实践,加速农业劳动力的技能更新。同时,应鼓励农业科技企业与所在地农业实体合作,提供定制化的技术解决方案和培训服务,提升技术转移和知识共享的效率。第三,培育新一代的农业人才还需积极挖掘年轻一代和返乡创业者的潜力。一方面,要为其提供必要的创业指导和资金支持,鼓励他们在农业创新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同时,应加大对农业科技教育改革的政策支持力度,强化农业高等教育与行业需求的对接,提升农业教育教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第四,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完善农业人才的激励机制并优化其职业发展路径,保障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稳定性并为其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发展机会,通过提供研究资金和市场激励措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农业科技领域。

最后,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第一,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优化政府的作用。在“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模式下,推动农业服务体系的良性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需要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第二,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发展新型集体经营和合作经营以扩大经营规模;发展企业经营,通过土地租赁、承包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将分散在小农户手里的土地集中起来,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经营管理。第三,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加快打造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解决好“谁来种地”问题。构建服务结构合理、服务水平高、服务能力强、服务方式灵活、服务行为规范、服务链条完整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区域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形成覆盖全面的服务组织体系。鼓励不同服务主体开展合作,形成一体化服务组织体系,全方位提高面向小农户的服务覆盖面和供给效率。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数字化赋能农业全产业链融合的机制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2&ZD081;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博士生、食物经济与农商管理研究所研究助理许王芳对本文亦有重要贡献)

注释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2023年12月12日,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2/content_6919834.htm。

[2][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2024年2月1日,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2/content_6929446.htm。

[3][4]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2021年5月11日,https://www.gov.cn/guoqing/2021-05/13/content_5606149.htm。

[5]《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国家自然资源部,https://www.mnr.gov.cn/zt/td/dscqggtdc/。

[6]《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国家统计局,https://www.stats.gov.cn/sj/tjgb/nypcgb/。

[7]《国家统计局关于2023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2023年12月11日,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312/t20231211_1945417.html。

[9]《1.3万亿斤以上,连续9年的丰收答卷》,2023年12月19日,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2/content_6921069.htm。

[10]《农机装备补短板加力推进》,2023年12月28日,http://www.moa.gov.cn/xw/zwdt/202312/t20231228_6443671.htm。

[11]《截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1220万人》,2023年2月17日,https://m.gmw.cn/baijia/2023-02/17/36372410.html。

[12]《“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2021年12月17日,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1/27/content_5670819.htm。

[13][14]《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23年12月19日,http://www.moa.gov.cn/xw/zwdt/202312/t20231219_6442997.htm。

责 编∕包 钰  美 编∕梁丽琛

猜你喜欢
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
咸宁市农业现代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
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