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强国迫切需要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从生态学视角来讲,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及劳动对象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生态内涵;同时,在新发展阶段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提升耕地土壤健康水平以及水土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历史使命。为此,需要全面树立健康引领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念,构建与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人才支撑体系以及资金保障体系。
【关键词】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 生态内涵 土壤健康 粮食安全 农业生态产品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10.01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的发展历程表明,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难以运行,迫切需要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所谓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从这个概念界定可以看出,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出的当代先进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1]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抓手和路径。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也付出了生态资源和环境代价,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瓶颈。研究表明,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核心是耕地土壤质量、灌溉用水水质和种子资源的保护。[2]新发展阶段,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应从改善耕地土壤质量着手,提高土壤健康水平,提升农业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此,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要破解当前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资源环境困境,必须立足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笔者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从生态学视角分析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内涵,同时,阐释新发展阶段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及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推进策略。
文献梳理及问题提出
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决定力量和动力源泉。新质生产力提出之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并将其纳入重要文件和政策之中。学术界也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从不同视角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发展,[3]是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最新体现,是立足世界生产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现代化转型的实践创新,[4]系统地回答了新发展阶段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为什么发展和怎么发展等一系列问题。[5]从实践层面上来讲,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在于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其载体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6]作为生产力发展的质变跃迁,新质生产力具有“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高效低耗和环境可持续”“高品质生活和社会服务均等化”“数字赋能”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特征,[7]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8]从经济学视角考察,对生产力的“质态”关切,超越对生产力的“量态”关切,则是新质生产力重要的经济学属性,[9]其形成取决于产业形态重构力、产业结构重塑力、产业跃迁支撑力。[10]从生态学视角考察,新质生产力本身也是绿色生产力,推动着与其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进而畅通绿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11]
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方面的研究。新质生产力在引领农业强国建设中,需要从认识和行动上避免误区,处理好发展与底线的关系、提升效率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关系、新质生产力和常规生产力的关系,[12]同时,通过传统农业生产领域科技水平的突破、先进要素的引入和集成、农业功能的跨界突破等路径加以实现。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需要采取制度创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养科技人才、培育新型农业劳动者、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智慧农业等路径。[13]对粮食生产而言,新质生产力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提供了新的实践思路,赋予了新的发展动能,[14]要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统筹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及粮食产业的衔接、整合、提升,[15]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及其发展方面的研究。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大国小农”向“大国强农”的历史性跨越,迫切需要加快形成以高质量为目标、以创新引领为基础、以科技赋能为内核的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16]所谓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就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通过涉农关键性或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实现生产效率提升的农业先进生产力,[17]意味着对农业生产要素、生产过程以及产业链上的组织、分工和协作进行创新性转化,进而在农业领域和乡村地区实现更大的价值创造,[18]以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能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农业强国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19]为此,需要科学处理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与农业传统生产力、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特殊性与新质生产力一般性等重要关系,[20]以农业技术供给有效机制、转化效率、人才培养、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重点任务,促进资源要素特别是科技、人才等稀缺要素高效合理配置,为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21]
已有文献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思路启迪,但笔者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仍有一些问题需要系统回答:一是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助力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其核心内涵的阐述多是基于科技创新。在新发展阶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的宏观背景下,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内涵是什么?二是从地位来看,农业不仅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十四亿国人健康的保障。当前,农业生态产品的消费日趋旺盛,但供给能力严重不足,彼此之间的矛盾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新发展阶段,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承担着哪些历史使命?三是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关注哪些领域,采取哪些推进策略,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支撑农业现代化、助力农业强国建设的重任?对这些问题的系统回答,是本研究的立意和初衷。
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内涵
按照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大要素,随着时代的变迁,生产力的内涵也在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基础上的创新,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涵。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保障。本文基于生产力三大要素,从生态学视角分析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内涵。
劳动者具有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因此,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作为新质生产力第一要素的劳动者,需要具有更高的素质。对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而言,无论是传统种植农户,还是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以及农业生产服务组织,一方面需要掌握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需要熟练掌握新型农业生产工具,尤其是信息化、数字化工具。更为重要的是,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还要求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新问题、新趋势,持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是基于科技创新的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在劳动者要素层面的基本内涵。
当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生态产品消费市场日趋旺盛,尤其是对农业生态产品的需求远远超过了供给能力,迫切需要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提升农业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为此,应赋予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更多的生态内涵,从劳动者要素层面来说,其生态内涵体现在劳动者应具有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并用以指导决策行为、生产行为,以确保农业生产方式是环境友好的,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夯实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提升农业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同时,劳动者应具有健康引领的理念,注重耕地土壤的培育,提升耕地土壤健康水平。这既是未来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根本遵循,也是全面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关键所在。
劳动资料具有绿色、低碳特性。众所周知,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包括智能作物监控、无人机耕作、智能牲畜监测、全自动农业机械、智能设施农业与设备管理等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作为新型农业劳动工具,无疑是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从科技创新视角来看,农业劳动工具所体现的科技属性是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根本所在。这些新型农业劳动工具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体现了劳动资料的生态内涵。随着新型农业劳动工具的创新、推广及应用,会在更大程度上将劳动者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同时,也将缓解自然资源和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约束,实现对生产空间的有效拓展。
农业劳动资料除了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之外,更重要的是劳动资料的绿色化,这些资料主要是农业生产投入品。化肥、农药、杀虫剂、除草剂、农用薄膜等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传统生产方式之下对这些产品的过度依赖,导致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生产环境质量堪忧,耕地土壤健康水平低下,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这些投入品作为农业劳动资料需要实现绿色化,要更大范围地推广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生物可降解农膜,采取更有效的绿色防控技术等,更好地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以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劳动对象具有健康、优质、安全特征。对农业生产而言,健康优质的劳动对象是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其中,耕地、水作为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资源要素,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劳动对象,关注这些要素的数量与质量,尤其是耕地土壤的健康水平、灌溉用水的水质,是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要求。正如前文所述,依靠科技创新可以突破土地等自然资源有限性对农业生产的约束。因此,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实现劳动对象范围的拓展、种类的增加和形态的变化,新型生产要素作为劳动对象,也应确保其健康水平。
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历史使命
新发展阶段,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担负着众多历史使命,即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以破解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制约为突破口,实现一系列重要目标。
战略目标: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国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十四亿多人的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当前,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并不乐观。从国际环境来看,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显示,地缘冲突、极端天气和经济问题是造成全球粮食危机的三大重要原因。从国内情况来看,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紧张,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供给能力存在一定的威胁。因此,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应将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战略目标,着力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根本目标:提升农业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在农业领域主要表现为消费者对优质安全农业生态产品需求与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现阶段,农业生产环境质量不容乐观,耕地土壤健康水平令人担忧,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有效保障。因此,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应将提升农业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作为根本目标,着力改善和提升农业生产环境质量,尤其是注重耕地土壤健康培育,提升耕地土壤健康水平,夯实农业生态产品生产的基础。
核心目标: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改革开放40多年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供给能力快速提升的同时,也对农业生产环境质量,尤其是耕地土壤质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成为新发展阶段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农业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瓶颈。因此,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应将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作为核心目标,改变以往依赖高投入获得高产出的传统生产方式,更多地依靠科技赋能,着眼于产前投入品的绿色化、产中生产过程的清洁化以及产后废弃物的资源化,全链条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全面绿色转型,从面源污染物的流量控制和存量消减两个方面着手,高质量推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切实改善农业生产环境质量,助力耕地土壤健康水平的不断提升。
关键目标: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所面临的水土资源形势非常严峻,而且是全方位的,体现为数量不充足,质量待提升,利用效率较低。尤其是,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耕地持续占用的态势短期内不可能实现根本性扭转,导致耕地数量的下降;同时,由于占有耕地的产能水平较高,而补充耕地产能水平较低,导致耕地质量的下降。因此,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应将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作为关键目标,在确保水土资源数量不下降的前提下,着手改善耕地土壤、灌溉水质,全面提升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推广使用新品种、新型农业机械、新型土壤改良剂、新型肥料、新农(兽)药、新型农艺技术等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以及新型农业生产模式,进一步激发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潜力。
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式
新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以破解农业绿色发展所面临的制约,更好地完成其历史使命,助力我国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全面树立健康引领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理念。未来,健康将会成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中的核心关键词,这也是提高农业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应遵循的根本原则。在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无论是劳动者,还是劳动资料,抑或劳动对象,都需要有健康理念引领,以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系统、大气环境系统、农村人居环境系统的健康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
构建与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有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必须构建与其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为此,需要深化农村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农业绿色科技创新与现有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深度融合,打破制约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有利于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农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强化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强劲引擎和关键利器。应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支撑。为此,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应聚焦生物育种、农机制造、智慧农业等重点领域,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构建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体系,占领农业发展的高地。尤其是,应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为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提供保障。
建立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支撑体系。高质量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其核心和关键是人才队伍建设。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的,而且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全产业链,其中既有农业科技创新的研究型人才,也有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型人才,还有从事农业生产和管理的实践型人才。为此,应从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着手,围绕识才、育才、用才、留才等方面制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激励政策和制度,更好地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全面加强人才队伍的能力建设。实施国家人才培养行动,为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保障。
夯实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资金保障体系。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需要充足的资金提供保障。在国家层面,可以设立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专项基金,尤其应增加对农业绿色发展中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对资金的需求,并建立相应的增长机制。在社会层面,应鼓励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建立不同类型的基金,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者资助计划”项目“粮食安全背景下农业的绿色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C2023001)
注释
[1]叶兴庆:《把准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4年第4期。
[2]于法稳:《新时代农业绿色发展动因、核心及对策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18年第5期。
[3]罗建文:《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学术交流》,2024年第4期。
[4]任保平:《生产力现代化转型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逻辑》,《经济研究》,2024年第3期。
[5]孟捷、韩文龙:《新质生产力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经济研究》,2024年第3期。
[6]刘伟:《科学认识与切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经济研究》,2024年第3期。
[7]姚树洁、张小倩:《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战略价值与实现路径》,《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
[8]黄群慧、盛方富:《新质生产力系统:要素特质、结构承载与功能取向》,《改革》,2024年第2期。
[9]金碚:《论新质生产力研究的经济学思维》,《西部论坛》,2024年第2期。
[10]高帆:《新质生产力与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机制》,《农业经济问题》,2024年第4期。
[11]韩文龙、董鑫玮、唐湘:《新质生产力与绿色发展的辩证关系与实践路径》,《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网络优先出版,2024年4月25日。
[12]林万龙、董心意:《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的若干思考》,《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
[13]郑建:《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理论逻辑与发展路径》,《价格理论与实践》,2023年第11期。
[14]高鸣、宋嘉豪:《以新质生产力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社会科学辑刊》,网络优先出版,2024年4月19日。
[15]周洁:《以新质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内在逻辑、机遇挑战与对策建议》,《经济纵横》,2024年第3期。
[16]罗必良、耿鹏鹏:《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脉络、基本内核与提升路径》,《农业经济问题》,2024年第4期。
[17]杨颖:《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意蕴与基本思路》,《农业经济问题》,2024年第4期。
[18]高原、马九杰:《农业新质生产力: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农业经济问题》,2024年第4期。
[19]毛世平、张琛:《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农业经济问题》,2024年第4期。
[20]姜长云:《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发展重点、面临制约和政策建议》,《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
[21]马晓河、杨祥雪:《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经济问题》,2024年第4期。
责 编∕韩 拓 美 编∕梁丽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