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 云科洋
摘 要:“专精特新”企业如何提升创新绩效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fsQCA方法,从组态视角探究数字化转型与组织韧性多维度变量构成的不同组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1)任单一条件均不构成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2)高创新绩效具有3条驱动路径,分别为双重促进型、数字适应型、赋能反超型;(3)非高创新绩效具有2条驱动路径,与企业高创新绩效存在非对称关系。本文丰富了创新绩效的复杂因果机制、揭示了组织韧性双属性的作用机制、明晰数字化转型与组织韧性对创新绩效的协同作用机制,为我国“专精特新”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启示和理论参考。
关键词:专精特新;数字化转型;组织韧性;创新绩效;高质量发展
本文索引:李文,云科洋.<变量 2>[J].中国商论,2024(12):-139.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6(b)--05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指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在当前全球化和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在引领创新、支撑经济稳步增长、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创新是“专精特新”企业的灵魂,其创新绩效的提升也为经济发展品质和效率的双重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是国家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相关实践显示,包括“专精特新”企业在内的众多企业在VUCA新时代难以创造性、灵活性和有弹性的方式做出响应并平衡内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难以实现创新绩效的提升。已有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与组织韧性的协同作用能够有效解决以上问题。数字化成为促进创新、显著提高可持续绩效的重要手段[1],其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使企业广泛获得外部创新资源,同时对创新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等进行优化,帮助企业突破创新屏障。组织韧性作为组织在面对快速的技术发展时适应、响应和定位自身以取得成功的动态能力,具有在逆境中的回弹能力[2],既有助于实现内部资源整合与资源重构,保障组织的持续创新能力,又有助于组织在数字经济冲击全球的危机中发展系统控制维持运营,缓解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颠覆性的消极影响。
企业创新是一个动态演化过程,且企业创新绩效是由多因素协同联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探讨单一因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且多运用传统回归方法探讨影响因素与结果之间线性关系,难以有效阐明多因素组合的交互作用及其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复杂因果关系,关于多因素相互作用影响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相对较少。此外,现有研究多为分析数字化转型与“专精特新”创新绩效之间的线性关系,关于其影响的内在机制的研究缺乏,且目前学术界正在不断深入与扩展组织韧性前置因素的研究,却尚未充分揭示组织韧性的作用路径与作用效果[3],进而缺乏数字化转型与组织韧性对“专精特新”创新绩效的协同作用。因而,本文采用fsQCA方法探究两者各维度协同联动的复杂因果机制,识别提高“专精特新”企业创新绩效的组态路径。
1 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
1.1 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绩效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为了适应高度变化的环境运用数字化平台等基础设施对组织等多个层面进行变革的动态能力,既涉及技术问题,又涉及战略问题[4]。随着数字经济政策的持续推进,“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逐步深入,采取数字化变革的企业在生产效率、降本增效、创新能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本文结合已有关于数字化转型的研究,将其划分为数字基础部署、数字商业模式创新和智能运维优化三个维度。
1.1.1 数字基础部署(DID)
数字基础部署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技术基础设施、数据安全治理和数字人才部署构成了数字基础部署的三大支柱。建设健全的技术基础设施,包括硬件资源、软件应用、网络系统以及云计算资源,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数据处理能力和信息传输效率,这是创新活动的物质基础[5]。数据安全治理涵盖数据保护、隐私保护及合规性管理,保障企业数据资产的安全,促进数据的开放与共享,为创新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从而加速数据驱动的创新过程。数字人才部署关注招募和培养具备数字技能和创新思维的专业人才,打造一支能够熟练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创新活动的团队,是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关键。
1.1.2 数字商业模式创新(DBI)
在当今日益数字化的商业环境中,数字商业模式创新对创新绩效的作用主要从全渠道营销、数字化市场开拓、产品服务创新和商业生态创新三个方面展开。全渠道营销通过线上线下协同,优化顾客体验,有助于企业扩大市场覆盖与提升品牌知名度,从而提高创新绩效。数字化市场开拓使企业借助数字化手段迅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进入新的市场领域,增强其产品服务创新能力,通过开发新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和顾客需求[6],进而促进创新绩效的提升。此外,商业生态创新通过重构商业模式和策略,建立新型合作关系和生态系统,既加速新产品的市场推广速度,又提高整个生态系统的创新绩效。
1.1.3 智能运维优化(IOO)
智能运维优化主要通过智能精益生产、智能供应链以及智慧物流三方面展开。智能精益生产旨在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降低成本和浪费。采用数字技术不仅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加速了创新产品的市场推广,还使生产计划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7],直接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智能供应链提高了透明度、可视性和决策的智能程度,其实时追踪能力、精准的供需预测以及库存管理优化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为创新产品的快速开发提供了坚实支撑。智慧物流的应用通过物联网等技术,提高了物流成本效益、配送速度和准确率,并增强了服务的灵活性。
1.2 组织韧性与创新绩效
组织韧性表现为一种转危为机、适应高对动态变化环境的能力、促进组织变革以及使组织获得创新成长的动态能力,具有“反弹”和“反超”两个关键内涵[8],能够使企业迅速调整组织架构,减少组织冲突对企业运用数字技术变革时的阻碍作用,且最大程度地支持企业将数字技术深度应用到各经营环节,并进一步通过学习反思活动进行创新改进实践。本文结合已有关于组织韧性的研究,将其划分为感知预期、弹性恢复和学习反超三个维度。
1.2.1 感知预期(PE)
感知预期作为组织韧性的首要维度,主要由环境感知、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三个要素构成。环境感知使企业能够敏锐地察觉外部环境变化,从而提前做出策略调整,加快创新步伐,维持竞争优势。风险识别进一步帮助企业在早期就发现可能威胁到运营安全和发展稳定的内外部因素,留给企业充足的时间来调整创新方向,保障创新项目的顺利进行[9]。风险评估的系统执行,确保了企业能针对性地识别和管理对创新绩效影响最大的风险,有效地配置资源,提升创新活动的成功率。这三个构成要素的有效融合和执行,既可帮助企业减少外部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又可使企业更加主动地调整创新战略,优化创新过程。
1.2.2 弹性恢复(RR)
弹性恢复强调在面临危机或挑战时,企业能够迅速调整并恢复到正常运营状态[10],主要通过资源调配、系统冗余和危机应对三个方面体现。资源调配能确保在面对不利情况时,企业可以迅速地将人力、资金、技术等关键资源重新分配或优化,以支持创新项目的持续进行和关键业务的稳定,减少外部干扰对创新进程的影响。通过建立系统冗余,如在关键技术系统、供应链环节或生产能力上设置额外容量或备份,企业可减少单点故障风险,确保关键操作在危机时依然能够继续,保障创新项目的持续推进。拥有有效的危机应对策略意味着企业能够快速识别危机,采取适当措施减轻其影响,并恢复到正常状态,确保创新绩效不受重大影响。
1.2.3 学习反超(LO)
学习反超强调组织在经历挑战后不仅能够恢复,还能通过吸取经验教训、优化和创新其运营模式和业务战略等超越以往的创新绩效水平,其主要通过适应性学习和持续改进两个方面发挥作用[11]。适应性学习使企业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或内部挑战时,能够迅速调整既定策略、流程、产品或服务,保持市场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从而支撑创新活动的持续推进,确保创新流程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同时,持续改进鼓励企业在日常运营中不断寻求进步,通过不断的小步快跑迭代过程优化产品和服务,这需要构建一种鼓励持续学习和改进的文化,激发创新思维,为创新项目提供动力。图1为本文的研究框架。
2 研究方法与设计
2.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fsQCA方法的原因是[12]:(1)传统的定量方法聚焦单个变量的“净效应”,难以揭示多变量组合对“专精特新”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而QCA方法适用于探索特定结果发生的多种条件组态,这些组态具有等效性,即“殊途同归”;(2)传统定量方法适用于处理变量间的完全对称关系,而创新绩效受到数字化转型与组织韧性的协同影响,呈现非对称特征,QCA方法能够解释导致创新绩效提升多个相关因素的因果非对称性;(3)数字化转型和组织韧性不适合进行二分决策,模糊集具有连续概念,能够更准确地分析变量,使创新绩效提升结果更客观。
2.2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专精特新”企业的基层员工与中高层管理者,其中企业选自《2022专精特新上市公司Top100榜单》。本文通过对发放电子问卷的形式收集数据,问卷均为匿名填写,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95份,回收率为95%,剔除无效问卷后,共收集有效问卷85份,回收率为89.47%。
2.3 变量测量
(1)创新绩效(IP)。本文参考钱锡红等(2010)[13]的研究,量表包含5个题项,如“企业常常在行业内率先推出新产品/新服务”等。
(2)数字化转型。本文参考池毛毛等(2022)[14]、池仁勇等(2022)[15]、王才(2023)[16]的研究,量表包含10个题项,数字基础部署的测量项如“系统软件或功能组件支持数字化平台的集成和扩展”等;数字商业模式创新的测量项如“企业按照市场变化及时完善服务、调整价格”等;智能运维优化的测量项如“企业采用数字技术对运营流程进行改造升级”等。
(3)组织韧性。本文参考Kantur(2015)[17]、王勇等(2019)[18]、张秀娥等(2021)[2]的研究,量表包含9个题项,感知预期的测量项如“企业发现潜在的新机遇和危机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等;弹性恢复的测量项如“企业能够在危机情况下生存并维持企业的状态和地位”等;学习反超的测量项如“深刻认识企业的处境并依据自身特点制定新的学习目标”等。
以上题项测量均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
2.4 信效度分析
本文运用SPSS 22.0和AMOS 23.0软件对各个变量的信效度分析,相关指标结果如表1所示,7个变量的Cronbach s α系数最低值为0.756,接近或大于0.800,各变量的KMO值最小为0.736。此外,模型拟合度系列指标均达到要求,/df=1.746,RMSEA=0.008,RMR=0.041,GFI=0.956,IFI=0.927,CFI=0.932。因此,本文的量表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2.5 变量校准
定量与定性数据的整体反映是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编码来源。本文采用直接校准法,设置95%、50%、5%为完全隶属度、转折点以及完全不隶属的校准锚点。
3 研究结果
3.1 必要性分析
必要条件分析是准确进行模糊集真值表分析的基础。结果变量的必要条件是一致性大于0.9的条件。表2是高创新绩效和非高创新绩效必要条件的分析结果,由表2数据可知,所有前因条件变量的一致性均小于0.9,即单一变量不能促进企业进行高创新绩效。
3.2 组态分析
本文将案例阈值设为1,原始一致性阈值设为0.8,并将PRI一致性阈值设为0.75,最终得到3个高创新绩效的条件组态和2个非高创新绩效的条件组态,高创新绩效组态的一致性均大于0.8,说明这3个组态是获得高创新绩效的充分条件。
(1)路径H1:双重促进型,该路径以数字基础部署、感知预期、学习反超为核心条件、数字商业模式创新和弹性恢复为边缘条件的“专精特新”企业可实现高创新绩效。基础层次由数字基础设施部署组成,涉及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为企业提供实时运营信息和数据支持,是弹性恢复和数字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能力来源。与此同时,感知预期的能力使企业能捕捉市场信息和技术趋势,预见市场发展,为创新战略定向。借助大数据等技术,企业能更准确地进行市场预测,促进决策和产品创新。企业必须具备学习反超的能力,通过不断吸收新知识、技能并应用于实践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数字商业模式创新依托于数字基础建设、市场感知和学习能力,以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推动企业成长。弹性恢复能力保障企业在遭遇挑战时快速调整,保持稳健运营。通过这五个条件的综合作用,企业可在战略决策、组织结构、运营管理和技术研发等方面构建一个既韧性又富有创新力的体系,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2)路径H2:数字适应型,该路径以数字商业模式创新和弹性恢复为核心条件、数字基础部署和学习反超为边缘条件的“专精特新”企业可实现高创新绩效。在数字适应型路径中,企业通过核心的数字商业模式创新和弹性恢复,并结合数字基础部署和学习反超条件,达到持续的高创新绩效。数字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大数据精准营销和云计算的灵活服务,不断适应数字化时代带来的变革,从而推动企业创新。数字基础部署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而学习反超确保了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理念和方法更新。弹性恢复让企业能够在遇到市场波动、技术变革或政策调整等不确定性时迅速恢复和策略调整,不仅加深了企业对市场需求的理解,还提高了运营效率。学习反超让企业在数字商业模式的创新过程中保持领先,并增强了面对外部变化时的适应性和恢复力。通过信息共享、密切交流和持续学习,这些条件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绩效,确保企业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长期稳定发展。
(3)路径H3:赋能反超型,该路径以数字商业模式创新、智能运维优化和学习反超为核心条件、数字基础部署为边缘条件的“专精特新”企业可实现高创新绩效。通过深入分析数据,企业能够深刻理解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趋势,进而推出具有吸引力的商业模式创新,这不仅包括产品和服务的更新,还涉及商务操作和用户交互模式的革新。智能运维优化强调应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企业日常运营管理进行优化升级,以实现运作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学习反超确保企业能够持续吸纳新知、掌握新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创新实践中,推动企业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不断进步。数字基础部署为支撑这些核心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包括但不限于IT基础设施、数据处理平台以及网络安全体系的建立和优化,确保企业有能力支撑数字化经营和创新活动。这四个条件的融合运用,不仅使“专精特新”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保持领先地位,还能在数字化浪潮中实现颠覆性创新,开拓新业务领域,达到高创新绩效。
(4)路径N1和N2的整体一致性为0.908,构成非高创新绩效的充分条件,整体覆盖率为0.633,能够解释半数以上非高创新绩效产生的原因。路径N1表明若“专精特新”企业不具有组织韧性且不能进行数字商业模式创新,只有其具有成熟的数字基础部署,能够将数字技术应用于运营管理过程中,企业才会产生非高创新绩效。路径N2表明数字化转型程度低的“专精特新”企业,若企业不总结危机事件的经验与不足,不主动学习并丰富知识库,不持续进行优化改进,即使企业能够灵活调配资源、具有系统冗余、灵活应对风险与危机,“专精特新”企业也会产生非高创新绩效。
3.3 稳健性检验
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针对高创新绩效的组态稳健性检验,将PRI一致性阈值由0.75升到0.8,产生的条件组态基本保持一致,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稳健的。
4 结语
4.1 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组态视角通过fsQCA方法识别数字化转型与组织韧性对“专精特新”企业创新绩效的驱动组态路径,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构建数字化转型与组织韧性协同联动模型,同时,单一因素不能提高“专精特新”企业创新绩效,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才能驱动“专精特新”企业提高创新绩效。第二,实现“专精特新”企业高创新绩效的路径有3条,即双重促进型、数字适应型、赋能反超型,导致非高创新绩效路径有2条,且与实现高创新绩效路径具有非对称性。第三,同一要素的不同状态(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商业模式创新和学习反超的高低)与其他要素进行组合时,都可以实现高创新绩效,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不存在唯一的最佳路径,且产生同一个结果的路径具有多样性和等效性。
4.2 管理启示
第一,企业应建立灵活性和适应性。面对动态的环境,“专精特新”企业需建立灵活适应的决策机制和敏感的信息分析系统,以快速有效应对复杂不确定性。核心在于培养一种以创新、合作、适应和学习为基础的企业文化,强调员工的能力提升和承担风险的精神。通过提供多样化培训资源和建立反馈分享机制,鼓励员工持续学习和自我更新,不仅能提高员工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还能增强企业面对风险的应对能力。
第二,重视数字化转型。“专精特新”企业需加强信息系统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商业模式和运营管理创新提供支撑。这包括探索数字技术与业务融合的新机会,打破行业和地域限制,寻求新的增长点。同时,企业应利用数字技术优化生产监控、智慧供应链及质量成本控制,提升运营效率和绩效。这要求企业不仅要进行技术升级,还需要转变商业思维,充分发挥数字化带来的创新潜力。
第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相适应的创新绩效路径。根据自身的业务需求选择相应的创新绩效路径,若企业正在面临业务拓展的阶段,则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大胆尝试,可以选择赋能反超型的创新绩效路径;若企业处于稳定发展阶段,优先考虑效率和风险控制,则可以选择双重促进型和数字适应型的创新绩效路径。根据自身的资源状况选择适合的创新绩效路径,若企业拥有丰富的人才和技术资源,则可以尝试更积极的数字经营模式创新,选择赋能反超型的路径;反之,若资源有限,则需要更注重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优化,选择数字适应型或双重促进型的路径。在市场竞争激烈、变化迅速的环境中,企业需要更加积极的创新,因此可以选择数字适应型或者赋能反超型的创新绩效路径;反之,在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中,则可以选择双重促进型的创新绩效路径。
参考文献
Lu H T, Li X, Yuen K 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s an enabler of sustainability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innovation ambidexterity perspectives[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23, 196: 122860.
张秀娥,滕欣宇.组织韧性内涵、维度及测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10):9-17.
刘春红,郄可心,陈李红.动态视角下组织韧性的形成机理与作用效果[J].经济管理,2023,45(8):5-25.
Chen H, Jin Q, Wang X, et al. Profiling academic-industrial collaborations in bibliometric-enhanced topic networks: A case study on digitalization research[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22, 175: 121402.
周冬华,万贻健.企业数字化能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吗?[J].统计研究,2023,40(12):106-118.
肖雄辉,傅慧.数字创业成长: 文献述评与研究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3,45(6):118-136.
杨蕙馨,孙芹.数字技术与服务化对制造业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3,39(3):116-129.
何琦,艾蔚,潘宁利.数字转型背景下的创新绩效: 理论演化、研究热点、创新方法研究: 基于知识图谱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2,43(6):17-50.
Snoeijers E M, Poels K. Factors that influence organisational crisis perception from an internal stakeholders point of view[J].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2018, 44(1): 65-74.
Neill R, Neel A H, Cardona C, et al. Everyday capabilities were a path to resilience during COVID-19: a case study of five countries[J]. Health policy and planning, 2023, 38(2): 192-204.
王建军,昝冬平.动态能力、危机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5,36(7):79-85.
杜运周,马鸿佳.复杂性背景下的创新创业研究: 基于QCA方法[J].研究与发展管理,2022,34(3):1-9.
钱锡红,杨永福,徐万里.企业网络位置、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 一个交互效应模型[J].管理世界,2010(5):118-129.
池毛毛,王俊晶,王伟军.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NCA与SEM的混合方法[J].科学学研究,2022,40(2):319-331.
池仁勇,郑瑞钰,阮鸿鹏.企业制造过程与商业模式双重数字化转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22,40(1):172-181.
王才.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组织韧性与企业竞争优势重构[J].经济管理,2023,45(7):76-93.
Kantur D, Say A I.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A Scale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 and Finance, 2015, 4(3):456-472.
王勇,蔡娟.企业组织韧性量表发展及其信效度验证[J].统计与决策,2019,35(5):17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