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勇飞
文章以广州市南沙区的“走读南沙变迁”活动为例,探讨了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该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发展及其生态变迁。对参与活动的初中生进行调查问卷、访谈和观察,评估了项目式学习对学生地理知识、技能提升,以及对增强学生对家乡认识和情感的影响。结果显示,此类学习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还提升了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地理核心素养和阅读素养。
一、活动对象
本次活动的主要对象为参与“走读南沙变迁”的初中生。这些学生主要来自广州市南沙区的不同初中,包括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学生。通过对这一特定群体的研究,旨在深入了解项目式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尤其是它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家乡的自然地理和社会变迁。
二、活动步骤
活动设计:根据南沙区教育发展中心的指导,设计涵盖南沙自然地理变迁和生态环境建设主题的“走读南沙变迁”活动。活动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收集和团队合作来深入了解南沙的历史和现状。
活动实施:在初中地理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按照既定的计划执行活动,包括实地考察、数据搜集、访谈等。教师和研究者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观察记录。
数据搜集与分析: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和观察日记等方式搜集数据。确保在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各阶段都有系统的数据搜集,以便进行前后比较分析。
结果讨论: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讨论项目式学习在地理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和局限性,提出改进建议,为未来的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三、“走读南沙变迁”活动实践
(一)活动设计
1.目标
“走读南沙变迁”活动旨在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地考察和研究活动,深入探索广州市南沙区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及其生态变迁。通过此活动,期望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南沙区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背景;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地理知识的应用、空间思维能力等;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团队合作与沟通技能,小组合作完成研究任务。
2.内容
南沙的自然地理变迁:学生研究南沙区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水文条件等自然地理要素如何随时间变化而变迁,以及这些变迁对人类活动和区域发展的影响。重点探讨南沙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包括生态修复项目、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区划定等内容。
3.实施策略
前期准备:通过PPT展示和讨论,介绍南沙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背景。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包括政府公报、科学研究报告、新闻报道等。安排学生分批到南沙区实地考察,观察其自然景观、城市布局、工业区、生态保护区等。考察过程中,学生需完成特定的观察任务,如记录天气状况、拍摄地形地貌照片、采访当地居民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上述主题相关的研究方向。小组成员共同设计研究方案,包括确定研究目标、制订数据搜集计划、分工合作等。邀请地理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等领域的专家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加深入、专业的知识支持。安排问答环节,让学生有机会直接与专家互动,提出自己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到指导和解答。
这些具体的活动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加深他们对家乡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认识。
(二)活动实施
1.学生分组探究
在本阶段的初步实施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协助下,根据个人兴趣和专长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了一个与南沙变迁密切相关的研究主题,确保研究主题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以下是部分小组的研究主题示例:
小组一:南沙的水文变化及其对周边生态的影响。
小组二:南沙港的发展历程与经济效益。
小组三:城市化进程中南沙生态保护的策略与实践。
小组四:南沙区域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
为了深入探究所选主题,各小组采用了包括文献回顾、调查问卷设计、实地考察在内的多种研究方法。例如,小组一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当地居民对水文变化的感知与其生活的影响;小组三则通过实地考察,观察南沙的生态保护项目如何实施及其成效。
2.资料搜集与现场考察
所有小组均投入资料搜集和现场考察的阶段,以确保他们的研究建立在坚实的数据和观察基础之上。学生通过网络搜索、访问图书馆和阅读学术期刊等方式,广泛搜集与其研究主题相关的背景资料和理论支持。此外,通过电子邮件或社交媒体,一些小组还成功联系到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并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为了获取第一手数据,各小组组织了针对性的实地考察活动。考察地点包括南沙湿地公园、南沙港、历史文化街区等,学生不仅记录了这些地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还与当地居民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例如,小组二在南沙港的考察中,观察了港口运营的日常管理,了解了港口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还提升了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实地考察让他们有机会亲身体验和观察学习对象,增强了研究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此外,与当地居民和专家的交流,也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深入了解了南沙的变迁,为他们的研究报告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数据支持。
(三)学生作品与成果展示
1.调查报告的主题选择
在“走读南沙变迁”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探究方向,选择了一系列多样化的研究主题。以下是部分主题及其研究焦点:
南沙的历史沿革:探讨从渔村到现代化新区的转变历程,重点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及其对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生态保护措施:研究南沙区域内的生态保护项目,如湿地保护、绿化建设等,以及这些措施对生物多样性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城市规划与发展:评估南沙新区的城市规划策略,探讨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2.调研方法
文献研究:通过分析学术论文、政府工作报告和历史记录,搜集南沙发展的背景信息。
问卷调查:设计并发放了约200份问卷,调查当地居民对南沙变迁的看法和对生活的影响。回收有效问卷180份,响应率为90%。
访谈:与10位当地居民和5位城市规划专家进行了深入访谈,搜集一手见解和专业评价。
实地观察:在南沙区域进行了3次实地考察,重点观察了生态保护区、城市建设项目和历史文化遗址。
3.数据分析
将表1问卷调查搜集到的数据经过整理和分析后,学生发现了一些关键信息:
问卷调查结果:超过70%的受访居民认为南沙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有效提升了生活质量,但也有约30%的居民担忧快速发展可能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专家访谈摘要:专家普遍认为南沙的城市规划在国内具有先导性,尤其是在融合高新技术产业和生态建设方面,但也指出了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公共交通发展等方面的不足。
4.成果展示
在活动结束时,各小组通过以下形式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PPT展示:每个小组制作了15~20页的PPT,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研究过程、主要发现和建议。
海报:设计了A1大小的海报,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南沙的变迁和项目亮点。
视频:部分小组还制作了3~5分钟的视频,记录了实地考察的过程和重要发现,深受师生好评。
这些成果展示不仅让全校师生对南沙的发展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还展示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有效地促进了项目式学习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四、活动效果与评价
(一)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升
参与“走读南沙变迁”活动的学生在多个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进步。在知识层面,学生对南沙区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了深入的了解。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搜集,他们能够描述南沙的地理位置、解释其生态保护措施的重要性以及分析该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在技能层面,学生通过参与本项目,提升了信息搜集、数据分析和团队合作等能力。他们学会了如何设计问卷、进行访谈和使用各种工具(如GIS软件)来分析地理数据。此外,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也提高了解决问题和协同工作的能力。
(二)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阅读素养的增长
项目式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他们不仅学会了地理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地理学的视角和方法。例如,学生在探究南沙的城市规划时,能够考虑到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同时,本活动也促进了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在准备调查报告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书籍、期刊文章和网络资源。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从不同的信息源中甄别、整合信息,并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三)学生对家乡的认识与情感的增强
本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研究,加深了对家乡南沙的了解。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和观察南沙的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学生对家乡产生了更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许多学生在活动后表示,他们希望能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综合评价
总体来看,“走读南沙变迁”活动成功地达成了其教育目标,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而且提升了他们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阅读素养。更重要的是,该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爱,激发了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可以说,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在地理教学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作者单位:广州外国语学校)
编辑:曾彦慧
注:本文系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2021年度重点项目“基于真实问题的高中地理新教材项目式学习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1ZQJK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