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昕怡 李蕴炜 杨帆
摘要:目的:把握我国乒乓球混双主要对手技战术特征,为备战巴黎奥运提供数据参考。方法:以世界排名前5中其他国家和地区的3对混双组合为观察对象,将其在2023年的15场比赛作为观察场次,运用描述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等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混双对手观察场次中运动员平均第3.5板得分,第3板得分占比最高(23.9%),其次为第2板(23.2%)、第4板(16.6%)等;混双对手发抢段和接抢段得分率均分别显著高于相持Ⅰ段和相持Ⅱ段(p<0.05);四段对获胜概率的重要程度排序依次为:发抢段>相持Ⅰ段≈接抢段>相持Ⅱ段。结论:混双主要对手在前几板的较量更显激烈,第2至4板是其核心争夺阶段,并有着上佳实力;四段得分率对比赛胜负的重要程度存在非衡效应,在综合层面“抢”段比“持”段重要,发球轮比接球轮所在段重要。
关键词:巴黎奥运;乒乓球;混双;主要对手;技战术特征
A Quantitative Study of Technical-tac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in Table Tennis Mixed Doubles Opponents for China in Paris Olympic Period
Abstract: Purpose: to grasp technical-tac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in table tennis mixed doubles opponents for China, and to provide data for preparing for Paris Olympics. Methods: 3 mixed doubles pairs ranking top 5 in the world from other countries or regions were regarded as observational subjects, whose corresponding 15 matches were deemed as observational matche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ANOVA, and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were applied to analyze data. Results: In opponents matches, players averagely scored at the 3.5th stroke; the 3rd stroke had the highest scoring percentage (23.9%), followed by the 2nd stroke (23.2%) and the 4th stroke (16.6%); the scoring rates of serve-and-attack phase (SAAP) and receive-and-attack phase (RAAP) were significantly separately higher than counterattack phaseⅠ(CPⅠ)and Ⅱ(CPⅡ); Regarding to the importance level, the rank of the four phases were: SAAP>CPⅠ>RAAP>CPⅡ. Results: the competition was more intense in prior strokes; the core competitive period was between the 2nd and 4th stroke and they had great abilities in this period; the importance level of 4 phases scoring rates for matches results showed unbalanced effects; in broad terms, AAPs were more important than CPs and serving rounds were more important than receiving rounds.
Key words: Paris Olympics; Table tennis; mixed doubles; main opponents; technical-tactical characteristics
引言
乒乓球是我国国球,多年来成绩优异,长盛不衰[1]。然而,在2021年举行的东京奥运会中却痛失混双首金,加之各国混双水平进步迅猛,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在巴黎奥运周期中实现逆转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乒乓球是技战术主导的隔网对抗项目,对技战术特征的把握和分析是提高竞技成绩的关键。数十年来,技战术分析在帮助我国乒乓球运动员备战各类重大比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直是研究热点[2]。但是,与单打比赛相比,乒乓球混双技战术研究起步晚,数量相对较少,也较缺乏关于主要对手的针对性分析和定量研究。因此,本文以世界排名前5(2023年12月18日)中的3对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混双组合为观察对象,将其技战术特征作为研究对象更具代表性,研究结果既可作为混双领域研究的有益补充,也可为我国乒乓球队备战训练和打好巴黎奥运混双翻身仗提供数据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世界排名前5中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乒乓球混双组合的技战术特征。
1.2 研究方法
1.2.1 录像观察法
本文选取张本智和/早田希娜(第2,日本)、林仲勋/申裕斌(第4,韩国)、林昀儒/陈思羽(第5,中国台北)在2023年WTT大满贯赛、球星挑战赛、常规挑战赛中的15场比赛为观察场次。为减少误差,所选场次均为1/8决赛及以上的比赛,且己方与对方均为进攻打法。由于中国台北队有单独参加国际比赛的资格,故将其作为主要对手,本文不涉及政治立场,特此说明。
1.2.2 数理统计法
(1)统计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在乒乓球技战术分析领域,板数在经典的三段、四段指标评估法中均为重要分段划分依据,也是反映竞技特征变化的最佳依据[3],故将混双中第几板得分作为统计指标。借鉴前人研究[4],本文采用四段法,界定方法见表1。得分率被视为评价技战术发挥情况的最佳指标[5],获胜概率则可反映比赛获胜情况,因而将各段得分率和场获胜概率作为统计指标。各段得分率和场获胜概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段得分率=段得分个数/(段得分个数+段失分个数)×100% (1)
场获胜概率=场得分/(场得分+场失分)×100% (2)
(2)数据分析方法
运用SPSS 26.0对第几板得分和各段得分率进行描述统计并进行相应的正态分布检验,再以各段得分率为自变量,获胜概率为因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使用GraphPad Prism 8.0对各段得分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2.1混双主要对手观察场次的第几板得分频数分布
如表2所示,第几板得分频数呈偏正态分布,得分占比在3板前陡增,于第3板达到峰值,之后随板数增多而逐渐下降。在混双主要对手的观察场次中,运动员平均在第3.5板得分。得分占比最高的是第3板(23.9%)和第2板(23.2%),其次是第4板(16.6%)、第5板(11.9%)、第1板(11.1%)等。
2.2 混双主要对手四段得分率单因素方差分析
如表3所示,在四段中,发抢段得分率最高(64.26±10.54)、其后是接抢段(57.41±5.13)、相持Ⅰ段(43.52±13.88)和相持Ⅱ段(33.54±21.45)。发球轮两段平均得分率为53.89%,接发球轮平均得分率则为45.48%。四段均通过正态性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发抢段得分率显著高于相持Ⅰ段和相持Ⅱ段(p<0.01, p<0.01),接抢段得分率也显著高于相持两段(p<0.05, p<0.01)。
2.3 混双主要对手的多元回归分析
将15场混双比赛数据导入SPSS统计软件,其中发抢段得分率(X1)、接抢段得分率(X2)、相持Ⅰ段得分率(X3)和相持Ⅱ段得分率(X4)为自变量,场获胜概率(Y)为因变量,以“enter”的方法进行多元回归。
判定系数R2为判定回归模型拟合情况的重要指标,用于解释模型中自变量的变异在因变量变异中所占的比例,调整后R2消除了自变量个数和样本量对判定系数的影响,常被视为判定标准[6]。如表4所示,混双模型R2为0.854,调整后R2为0.850,表明四段得分率可解释获胜概率的85.0%,模型拟合良好。Durbin-Watson检验所得值为2.163,表明各自变量与残差相互独立[5]。回归方程F=14.619,p<0.001,表明模型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如表5所示,在混双主要对手的回归模型系数检验中,共线性统计量中的容差介于0.857至0.950之间,均不接近于0,方差膨胀因子(VIF)介于1.053至1.166之间,均小于3,表明模型具有可靠性。各自变量t检验显著水平p均小于0.05,模型有意义。由此可得到混双模型的回归方程:Y=-5.798+0.290X1+0.507X2+0.192X3+0.104X4。
多元回归中的标准回归系数消除了自变量单位和量纲的影响,可用于同一模型中比较各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重要程度,此系数越大,对因变量的影响就越重要[6]。由表5可知,高水平混双比赛四段技战术指标对场获胜概率影响的重要程度由高至低为:X1(发抢段)>X3(相持Ⅰ段)≈X2(接抢段)>X4(相持Ⅱ段)。
3 讨论
(1)在混双主要对手观察场次的第几板得分频数分析中,第几板得分占比在3板前呈陡增趋势,于第3板达到峰值,之后随着板数增多而逐渐下降。仅次于第3板得分占比的是第2板,其后是第4板等,平均在第3.5板得分。这一结果小于前人关于单打比赛板数的研究,杨青等(2014)[7]表明女子单打在第5板及以后的技战术使用率高于男子。Jorge 等(2017)[8]指出在世界顶尖男运动员比赛中,每分球平均板数为4板。周星栋等(2019)[3]则报告在新球时代男子高水平运动员的平均板数为5板左右。此上表明在比赛中混双主要对手前几板的较量与高水平单打比赛相比更显激烈,核心争夺点更多表现在第2至4板阶段。同时,与此阶段相映衬的发抢段和接抢段得分率显著高于相持两段,均有着不俗的实力。在发抢段,发球直接得分难度较大,依赖与发球相配合的第3板是对手的主要得分手段,而在接抢段中,则多依靠接发球直接得分,第4板衔接次之。混双中接发球得分占比几乎与第3板持平,甚至高于男单比赛中接发球得分比例[3]。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乒乓球体积增大后发球质量相对降低[1],加之接发球反手拧技术的成熟和混双规则要求(发对方1/2台),使对手在混双比赛中接出速度快、旋转强的球愈加容易。
(2)发球轮平均得分率为53.89%,接发球轮平均得分率则为45.48%,说明主要对手的发球轮比接发球轮更具优势。这与前人在乒乓球领域的研究相一致,秦志峰(2002)[9]在《乒乓球长盛的训练学探索》要求双打的发球轮得分率应高于接发球轮。赵文勇(2022)[10]在以亚洲优秀年轻男运动员为观察对象的研究中表明,发球轮的得分率普遍高于接发球轮。Gómez 等(2017)[11]表明在男女运动员中,发球一方有好于接发球一方的击球效果和竞技表现。这与发球是乒乓球中唯一不受对手控制的技术有关,发球者可更多地根据自身意图实施技战术,抢占先机。好的发球不仅有直接得分可能,还会对随后击球有正向影响[12]。需要注意的是,其接发球轮弱于发球轮的原因不在第2板接发球。如前文提及,接发球得分占比与第3板几乎持平,是接发球轮得分的首要贡献者,因此对手接发球轮的失分主要由接发球与第4板以及第4板与第6板的衔接所致。
(3)混双主要对手的多元回归模型显示,四段的重要程度存在非衡效应,最重要的是发抢段,其次是相持Ⅰ段、接抢段、相持Ⅱ段,综合上“抢”段比“持”段,发球轮比接球轮对比赛胜负更重要。于洋等(2023)[5]指出,在混双比赛中发抢段和接抢段所属的前4板重要性要高于相持两段。孔令轩(2023)[13]等在研究世界优秀运动员技战术时也得出了相似结论。再根据前文板数与四段得分率相关论述和这4板的历史地位,混双主要对手“抢”段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至于发球轮比接球轮重要,可能与混双比赛本质属性相关。混双比赛要求男女运动员交替击球,相互配合,一人击球后需队友接下一板来球。运动员本为独立个体,加之男女运动员技战术风格相异,两人轮换衔接难度远大于一人。在发球轮时,队友往往可要求发球者发出适宜第3板抢攻的球,此时的发球是预想中的,具有确定性,也便于后续击球的连续性;在接球轮时,尽管可以基于过去经验预先设定战术,但接发球者受制于发球者,需要根据来球的旋转、落点等即时做出相应调整,无法保证战术的准确实施。由于接发球的不确定性,第4板及以后板数的衔接难度随之增大。这可部分解释混双主要对手发球轮比接球轮重要的原因,同时也可说明发抢段比接抢段、相持Ⅰ段比相持Ⅱ段重要的缘由。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混双主要对手在前几板的较量更显激烈,核心争夺阶段为第2至4板。发抢段中,主要由第3板创造得分;接抢段中,接发球是得分首要贡献者。
(2)混双主要对手发球轮比接发球轮实力更强,接发球轮稍显弱势的原因主要在于第2、4板之间以及第4、6板之间的衔接能力较弱。
(3)混双主要对手四段得分率对比赛结果的重要程度存在非衡效应,在综合层面“抢”段比“持”段重要,发球轮比接球轮所在段重要。
4.2 建议
(1)牢抓核心争夺阶段。接发球可使用多种手段,提高应变能力与稳定性,干扰对手第3板抢攻;发球加强旋转和落点准确性,注重临场变化,尤其需抑制其高质量反手拧。
(2)把握对手劣势环节,限制其重要阶段发挥。在训练中,突出自身发球轮优势,以优制劣,可针对对手衔接弱势设置专门战术练习。同时,抓住接发球机会,进一步提高接球能力,让其发抢和发球轮的长处不能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 周星栋,肖丹丹. 中国乒乓球队竞技优势保持的困境与策略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3,46(07):147-156.
[2] 丁颖,洪晨璐,吴飞. 中国乒乓球近30年知识图谱与热点趋势分析[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1,37(03):111-118.
[3] 周星栋,张瑛秋. 新球时代背景下基于板数特征的乒乓球竞技表现及对策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02):165-171.
[4] 徐君伟. 新塑料乒乓球实施后优秀运动员战术能力特征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10):118-124+132.
[5] 于洋,张千轶,徐君伟. 乒乓球混双比赛竞技区间段战术能力模型构建与交互效应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3,46(04):96-104.
[6] 卢文岱. SPSS for Windows 统计分析[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294-312.
[7] 杨青,张辉. 乒乓球比赛技战术“四段指标评估法”的构建与应用[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29(05):439-442.
[8] Jorge V, Fabio A, Willian M, et al. Influence of Game Evolution and the Phase of Competition on Temporal Game Structure in High-Level Table Tennis Tournaments[J]. Journal of Human Kinetics, 2017(55): 55-63.
[9] 国家体育总局《乒乓长盛考》研究课题组. 乒乓球长盛的训练学探索[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266-274.
[10] 赵文勇. 对亚洲优秀年轻男子乒乓球运动员的技战术特征分析[D].天津:天津体育学院,2022.
[11] Gómez M, García-de-Alcaráz A, Furley P. Analysis of contextual-related variables on serve and receiving performances in elite men's and women's table tennis play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rformance Analysis in Sport, 2017, 17(6):919-933.
[12] Sho T, Kazuto Y, Koshi Y. A Shot Number Based Approach to Performance Analysis in Table Tennis[J]. Journal of Human Kinetics, 2017, 55(1): 7-18.
[13] 孔令轩,丁宁,吴飞. 备战2024巴黎奥运会:ABS塑料乒乓球时代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技战术分析[J]. 体育与科学,2023,44(02):1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