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2024-06-28 17:09周敏张璠李雯李依依张化
成才之路 2024年16期
关键词:行动导向思政课立德树人

周敏 张璠 李雯 李依依 张化

摘要: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核心素养,而且可以推动思政课教学创新,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应采用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引导课文教学法、表演教学法等,并转换师生角色,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明确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改革教学评价方式,以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立德树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1;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6-0017-04

基金项目: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校级科研项目“基于行动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思政课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KY(ZD)202204)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文中指出:“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1]高职院校思政课作为引领学生正思想、端品行、树情怀、强技能的基础课,既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又要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办学特点,聚焦行动导向和职业导向相结合,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受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模式和学生生源特点的影响,思政课活力不足、吸引力不强等问题持续存在,学界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探索和实践不断深入。而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可以激发高职院校思政课活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本文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对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策略和保障措施进行探讨。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概述

行动导向教学法起源于德国改革教育学派,最早可以追溯到罗马16世纪圣路卡艺术与建筑学院的项目教学和德国20世纪初教育家凯兴斯泰纳提出的“工作学校”[2]。行动导向教学法研究的是教师的“导向”能力和学生的“行动”能力,强调教学核心是“学生”。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调整、排序和设计,采用辅助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指向教学目标的必要知识和能力。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通过自我控制发展个人认知、情感、心理、能力的“演员”。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师生角色转换带来学生认知学习过程和职业行动能力的统一,其效果不仅是试卷上的知识呈现,更是学生“行动”能力的提高,涵盖了学生的动作能力、语言能力、情感能力、社会能力、职业能力等。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教学方法及课程教学技术组合而成的教学设计理念的总称,其显著特点是:行动过程结构的完整性、行动要素的全面性和行动结果的开放性。

二、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

1.理论基础

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求教师创设符合学生生理、心理、情感、专业特点的情境,把学生放进具体的任务中,使学生自主探究任务背后的学理,自觉形成心理认同,实现学生“接收指令—解决任务—输出理论”的教学闭环。从教学效果上看,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主动探索好与坏、优与劣、取和舍,这有利于通过思政课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2.实践基础

行动导向教学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跨学科性。当教师把任务下达给学生的时候,学生的“发现”就不再是单一的知识重现。学生会把属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组合和重构,建立一个更加广阔多元的知识结构体。教师把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观点,与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热点问题等结合起来,与学生专业、就业结合起来,营造更加符合学生预期的课堂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和自我觉醒,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可以有效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3.情感基础

一些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入学前的知识起点不高,发展目标比较模糊,又缺少科学的职业规划能力,往往会在现实中遭遇挫折,从而产生否定性认知。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能力,让技能不局限于知识和理论本身,而是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形成规划未来的能力。为了让这种能力更容易被接受,高职院校思政课需要考虑理论的深度、传播的广度和获取的温度,让学生具备基本的甄别和判断能力,形成正向的自我肯定和职业规划能力,符合时代之需。

三、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法和传统的知识导向教学法并不完全对立,因为“行动”的依据先是知识,然后才是能力,只不过在行动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变化,行动要素覆盖面超过了知识本身[3],且行动的结果不再是知识的再现,而是基于知识的能力构建。在高职思政课堂上,可以开展以下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

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具有完整的行动导向的特点,教师或者教材编写者可以将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的方式呈现出来。根据学者对项目教学五个阶段的描述,“工作任务”应由项目确定、项目计划、实施和记录、成果展示和成果评估等部分组成。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采用项目教学法,在课前布置“工作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内容进行课堂讲解,且内容不重复,其他小组进行提问[4]。从知识目标来看,每个小组在接到指令之后,会先确定要讲解的内容,但因为教师设置了“内容不重复”的要求,各小组一般会在课前进行信息沟通,又由于设置了提问和质疑环节,小组就会对其他内容进行预习和准备,这样就实现了提前预习。从能力目标来看,小组成员的分工、课堂展示等使学生在交流能力、沟通能力、决策能力、表达能力上得到了锻炼,从而实现了正确理解和表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的能力目标。从情感目标来看,小组间的交流,课堂上的质疑、释疑以及成果评价,可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的情感认同。

2.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来源于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H. Mead)的“角色扮演理论”。米德认为,一个人若能接受他人的态度,像他人一样扮演自我角色,那么他就达到了“自我”的程度[5]。角色扮演法通过模拟情境,使学生暂时置身在某一时空或社会角色中,让学生按照特定时空特点或角色态度行事,能加深学生对特定事件、人物、理论的理解,对提升学生换位思考以及根据客观现实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有很大帮助。它由情境创设、角色定位、角色扮演、角色评价和提炼目标几个部分构成。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教学为例,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关于“红色家风故事”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创设情境(背景、旁白、音视频等),然后进行角色扮演,其他小组对角色扮演的效果进行评价,最后全班一起分析角色扮演要传达的家庭美德是什么。角色扮演法在极具趣味性的模拟中让学生实现“了解角色—认同角色—再现角色—成为角色或超越角色”的目标,其最大的好处是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体现思政课的情感价值。

3.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形式[6]。但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最早在1880年由哈佛大学开发。20世纪20年代,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了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采用真实案例、情境、事件对参训人员进行培训,产生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随后被推而广之[7]。案例分析法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不会在一开始就把知识呈现出来,而是借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影响等要素,设计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心,去探寻、合作和发现。案例教学法一般由收集信息、形成案例、分析和辩论、探索有效成果、验证和核实等部分组成。案例分析法对学生专业性、学术性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的学习不是记住静态知识,而是开动脑筋思考和探索。高职思政课采用案例分析法需要教师更多的参与和指导。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提前设置与“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相对应的案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分析和辩论,从案例中抽丝剥茧,总结提炼出案例背后的思想精髓,让学生自主寻找答案,并与教材进行验证。

4.引导课文教学法

引导课文教学法也称引导文教学法,其实质是项目教学法,但更趋于系统化。它被誉为在理论上近乎理想化、全面系统的能力培养方法,其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哈克和弗尔佩特的行动理论和完整的行动模式理论。授课之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专门为学生编写一份教学文件,即引导课文。这个引导课文不是教材的重现,而是重构。教师要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如制订工作目标和计划、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预设与教学目标有关的题目和表格、设计评价的指标等。参照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BIBB)的解释,引导课文教学法有六个步骤,分别是明确任务、制订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和控制、评价反馈。例如,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专题的教学目标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定不移地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教师在课前可以拟订一份工作计划,设置相关问题:国家安全涉及哪些方面?有哪些危害和影响国家安全的行为?在我们身边可能存在的国家安全隐患是什么?如何提高辨识能力和防范能力?同时,教师给出案例、资料、视频等作为参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查阅,并将查找结果的关键词以贴纸的形式呈现出来。针对可能存在的内容缺失,教师可以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参考资料引导学生二次探索,实现教学目标。

5.表演教学法

表演教学法是一种基于现实工作世界的、以表演模式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它为学习和分析复杂的职业行为提供了契机,其基本步骤是:确定主题、表演准备、实施表演、评价和总结。在高职思政课实践环节或期中期末小结环节,教师可以适当采用表演教学法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认同感。例如,在“改革开放建设成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时代情境,让学生抽签选择不同年代的故事进行表演。各小组在课外查找对应年代的特点,了解当时的大政方针、社会状况、经济形势、建设成就、人文特征、国内外局势,选定最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表演,通过表演理清历史脉络,呈现改革变迁。在表演结束后,教师可带领学生总结不同时代的特征以及对现在的影响,引导学生珍惜当下,展望未来。

四、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保障措施

行动导向教学法一般要求教师通过有目的、系统化的设计,为学生创设实际或模拟的工作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参与设计、工作准备、具体实施、检查和评价、反思某一学习任务的全过程,最终获得完成相关学习任务所需的能力。要在高职思政课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1.转换师生角色

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教师从支配者转变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设计者,学生成为教学目标的实施者。教师要做的是对知识进行整合,以指令、计划、任务、工作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并根据教学经验、学情分析等预判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形成的关系,用更加开放的态度接纳学生呈现的结果,并给予正向的评价和引导。在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学生是行动“实施者”,在接到学习任务后,按照小组的集体意见拟订完成任务的计划,并分工合作,各小组可能呈现出差异化的解决方案,但结果应该指向教学目标。教师应“让位”给学生,在坚持思政知识本身的理论性基础上,放权给学生“行动”,在“行动”中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能力的提高。

2.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高职思政课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是对学生进行政治和价值引领,增强他们的使命担当。能力的获得基于理论基础的夯实,但缺少能力培养和锻炼的思政课往往是缺少生趣的。一堂有趣且富含学理性的思政课,必须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这非常考验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围绕教学目标对知识进行重构,对学生团队生成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协调,发挥好引导作用。而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一方面来自对教学法理论的探究,另一方面来自基于学生学情的方法尝试。

3.明确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教学方法改革必须服务于思政课理论知识本身,教学内容永远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是一切“行动”的核心,偏离了理论认知的教学方法改革无异于空中楼阁。要在“行动”中完成学理分析,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坚韧性,提升学生应对问题与挑战的底气,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才能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使命担当。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偏离教学内容,不能淡化和弱化学理研究,要通过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和引导。

4.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实施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需要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应包括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评价。在教师评价层面,思政课教师的信仰、信念通过言传身教传递给学生,使之成为评价教师的第一要素。同时,行动导向教学法实现了知识向能力和认同的转变,因此选用适合方法的能力也是评价教师的重要维度,这种能力会直接呈现在教学设计中。在学生评价层面,考试这种结果导向的评价方式的确可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评价也要兼顾学生在“行动”中的能力表达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还应加入过程性评价。教师应该允许开放式的结果出现,在这个环节尽量少作定量评价,多作定性评价。另外,考虑到思政课特殊的育人作用,还要追踪学生发展的可能性,通过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师生交流、学生间的相互监督等,了解学生“行动”前后的变化,实施分级评价。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2]赵志群,海尔伯特·罗什.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3]薛梅,王彤梅.浅析高校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2,27(03):20-23.

[4]黄巧莲.基于行动导向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思考[J].教育评论, 2017(03):134-137.

[5]贾永堂.大学教师考评制度对教师角色行为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12):57-62.

[6]罗翔.从苏格拉底“问答法”走向建构主义“案例教学法”[J].文史博览,2010(07):69-71.

[7]钟宇博,吴哲.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的有效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21(24):134-135.

Exploration of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Action Orientation

Zhou Min, Zhang Fan, Li Wen, Li Yiyi, Zhang Hua*

(Yunnan Forestr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Kunming 650224, China)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action 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not only cultiv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ies and core competencies, but also promote innov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and better cultivate outstanding talents with both morality and talent. The reform of action oriented teaching method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adopt project-based teaching, role-playing, case analysis, guided text teaching, performance teaching, etc., and transform the rol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mprove teaching design ability,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teaching evaluation methods to ensure reform.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ction oriented; teaching methods;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teachingreform

猜你喜欢
行动导向思政课立德树人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从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探讨行动导向教学
“行动导向”背景下学生探究力的有效延伸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听障生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