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2024-06-27 14:25陈雨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4年10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新闻传播

【摘要】人工智能虽然提出的时间较早,但对其的应用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人工智能的应用极大地优化了信息的搜集、生产、分发以及用户接收与反馈的效率。这既为新闻从业者带来了便利,也在促进新闻传播进入智能化方向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在新传领域的应用特点,针对其在新闻传播的具体应用、应用的优势和不足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新闻传播;新闻采集;内容生产

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10.006

在新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媒体生态环境,使新闻传播产业出现了新一轮重构[1]。本文基于此,以人工智能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发现尽管人工智能技术为新闻传播行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其引发的如内容缺乏人文关怀、机器写作加剧就业压力、技术导致的新闻伦理失范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本文从新闻工作者、新闻机构、技术和法律四个层面进行了对策分析,从而使新闻传播行业向善发展。

1. 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采集、生产和分发的模式重构

1.1 人工智能赋能新闻采集

新闻采集是新闻线索的获取环节,也是新闻生产以及新闻分发的基础环节[2]。通过使用智能设备和机器人,人工智能在搜集新闻信息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角色,并且这个过程可以单独进行,为记者的接下来的报道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技术优化调查性新闻报道的质量,或者将其视为新闻自动生产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全球各地的传媒、报纸和科技企业都已经研制了适配的AI新闻收集设备,并将其付诸使用。这些设备的主要作用是三个方面,即对大量数据进行深度探索、处理和解读,对紧急事件进行监测以及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走向进行预估。

1.2 人工智能赋能新闻生产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进步,新闻生产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提高。在国内,诸如新闻传播等多个领域都开始接受和应用与人工智能有关的科技,利用大数据、个性化算法推荐、机器写作等信息技术,对于新闻从业人员进行内容挑选与制作起到了重要影响。

1.2.1 机器智能生产新闻内容

2017年12月26日,新华社在成都推出了我国首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生产的第一条MGC(机器生产内容)视频新闻,即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媒体,促进媒体的深度融合。这项技术适用于数据分析领域的内容生产,比如财经新闻,体育新闻等。它将记者从大量琐碎的如日常的文图整理、音视频剪辑等工作中解放出来,能够更加专注于机器不能代替的深度创作和思考,是新闻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

1.2.2 机器写作应用方向

对于新闻生产者来说,机器写作不仅可以不间断批量生产新闻内容,其高效率、准确性、自动化等优点,在识别、处理、存储、分析繁琐复杂的信息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使得他们能够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机器无法代替的深度性报道等工作中。机器写作融合了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语料库等,自动化、批量化生产视频、图片、声音及文字等多种形态的新闻内容,同时还可根据用户需求、喜好等生产相应的新闻内容,甚至是根据用户的生活场景,提供相匹配的定制化产品[3]。2017年8月8日21时40分,中国地震台网根据测定的数据结果自动发布了一篇名为《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的短消息,不仅将地震信息完整、及时、准确地发布出来,在语法和格式上也十分规范。

1.3 人工智能赋能新闻分发

新闻分发是新型媒介环境中出现的现象,在传统的媒介环境中,新闻的内容生产和分发是不可分割的。报纸的生产与分发的关系就极为密切,一旦报社将报纸的生产完成后,便迅速地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出去。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新闻的生产和分发首次实现了分离,传统的新闻机构通过其官方网络平台公开新闻,而门户网站和搜寻引擎则是从这些新闻机构的官方网络中收集和分享他们所需的新闻,充当了重要的新闻分发平台角色。社会化媒体出现后,社交分发也成为了新闻传播的新模式。而在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分发更多的体现在算法分发,这也意味着新闻传播方式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1.3.1 机器算法

当前,算法推荐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新闻分发方式,它的核心在于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和行为为他们制作用户画像,然后根据这些画像,提供满足他们喜好的内容,也就是说,这种方式能够根据算法实现对用户的个性化推送。在编辑过程中,由以往的依赖新闻的价值转向以用户的兴趣为主,这种以个人需求为导向的精确推送方式,也为信息的传播带来了巨大变革。此外,机器算并非只在新闻分发上应用,对于信息的搜索、融合、解读和挖掘等方面都有广泛的涉及,这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无疑是一次数字化、智慧化的革命。

1.3.2 机器算法应用方向

在新闻分发领域,算法的核心是根据用户的阅读习惯抓取信息,并相应的将信息进行分发,从而达到新闻分发的准确高效。除了实现用户的个性化推荐,算法还被运用在新闻场景推荐中,以满足用户的不确定性要求。比如CNN出品的新闻客户端Breaking News+,采取时空互联的创新方法,借助定位系可以找到受众的地理位置,通过增加受众与信源之间的接近性,汇集和推送新闻,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人与内容的连接。

2. 人工智能技术为新闻传播领域带来的利弊

2.1 人工智能新闻的优点

2.1.1 新闻生产突破时空维度

与传统媒体相比,人工智能新闻打破了新闻采集和生产的时空限制,缩短了制作时间,简化了制作流程。在进行新闻搜集的过程中,利用事故发生地点的监控设备等手段来获取相关数据,以便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最大量和最全面的实况资料。特别是当遭遇重大灾难性事件时,机器写作能够迅速且精确地获取现场数据并即时整合出稿,不仅节约了新闻生产的时间,也让外界在第一时间知道最新的灾难现场状况。

2.1.2 算法推荐保护用户“个人主页”

算法基于用户喜欢的话题以及他们每天阅读的新闻,然后在后台进行计算,从而实现大数据的精准推荐[4]。在如今信息过载的情况下,算法有能力精确地向指定用户推送信息,帮助用户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确保新闻的高效传播,并避免用户的“个人主页”因为过多的信息而遭到影响或者侵害。

2.1.3 “关键词”净化互联网空气

在新兴媒介环境中,人人都拥有自由讨论的权利。在各大新闻App里,公众都会就一些重要的社会议题提供观点,这种标榜着言论自由的行为背后,存在着一些故意操纵舆论的人,导致一些侮辱性话语、网络暴力等行为出现。通过“关键词核查”的方法,能够轻松的剔除掉不文明语言。特别是在微博这样的大型公众讨论区域,这一技术的价值不可忽视,更是创造良好舆论环境的关键因素。

2.1.4 人工智能有效遏制虚假新闻

借助于庞大的数据库,增强了新闻数据的筛选效率,成功地阻止了虚假新闻的产生。另外,人工智能具备记忆特性,能够将过去的虚假新闻归类保存,等到再遇到相同情况时便会依据已保存的新闻来辨认,能够有效防止网络谣言的产生。此外,借助于后台的即时跟踪,人工智能可以识别哪些部分存在偏差,从而更精准地解决好实际问题。

2.2 人工智能新闻的弊端

2.2.1 机器写作加重新闻从业者的就业压力

AI主播、写作机器人等这些由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新型态,不仅提升了新闻的生产效益,也替代了部分新闻工作者的位置,这无疑会给一些新闻工作岗位造成巨大的打击,增加了新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和工作焦虑,从而导致他们对工作的忠实性和责任意识下滑,引发一系列的连锁效果,为整个新闻传媒行业带来潜在风险。

2.2.2 算法推荐加剧信息茧房

在互联网时代,算法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应用对信息茧房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这可能会使受众陷入一种信息的自我循环状态之中,从而容易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回音壁”、个体的认识偏差、群体极化以及新闻价值观的异化等。算法推荐会根据用户对特定信息的点击率、分享频率等判断用户日常对信息获取的倾向,短期来说的确满足了用户需求,但从长远来看,由算法推荐产生的“个人主页”,使用户过度沉迷在个人世界,导致他们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兴趣和关注度减退,减弱了对社会的责任感。

2.2.3 机器写作在内容上缺乏人文关怀

机器写作能够按照程序设定在短时间内准确的收集信息并发稿,但其与人类最大的区别在于机器是没有感情的,写作内容缺乏人文关怀和深度。比如在灾难性报道中,机器写作能够在信息洪流中轻松整合出重要信息,但未必能打动人心。新闻的作用不仅是传递信息,更要能够引发人类思考和产生共鸣,受众若长期处于“冰冷的语言”这样的信息传播氛围中,他们对社会事件的理解将逐渐淡化,这正是人工智能始终无法替代人类的核心所在。

2.2.4 人工智能技术使用不当导致新闻传播伦理失范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每天面对大量的信息冲击,新闻报道在效率方面的重视已经超越了以往任何时候,媒体发布新闻时对于真实性的要求已抛之脑后,一味地满足受众对新闻时效性的追求,各媒体“抢新闻”、为了博眼球违背新闻真实原则、过度煽情报道追求点击量等现象频发,让新闻传播进入了“后真相”时代,舆论的指向越来越趋向于个人情感的维系和体验,而缺乏对事件进行理性的思考[5]。其次大数据的不规范使用也导致用户个人隐私泄露事件频频发生,大数据获取信息一方面的确为用户提供了便利服务,但也将其个人信息变得更加透明化,增加了隐私被侵犯的可能性。

3. 人工智能新闻问题应对

3.1 新闻工作者:发挥人的主体性

机器人在新闻生产方面作为一种有力的辅助手段,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新闻从业者去改进和完善。例如人工智能无法洞察新闻事件的内在信息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无法创造出富含“温度”的新闻。所以,未来的新闻行业将会倾向于将两者融为一体。首先,利用智能算法进行数据的解读、寻找关注的焦点以及重要的事件,然后给出初步的草案。其次,记者会进行详尽的研究和深层次的思考,以优化他们的新闻成果。最后按照设定的路径,智能推荐会有序的向用户提供信息。

3.2 新闻机构:明确人工智能问责机制

传媒机构运用人工智能来写作、传播并分配资源的过程中有义务履行其职责,这样才有助于保障社会的健康发展。目前,许多新闻机构都拥有人工智能的技术和成果,因此应该承担起提升算法透明度的职责,明确智能新闻的问责机制,但仅将责任归咎于编程人员也是不公平的。因此,对于每一篇机器写作的新闻,指派一个负责人来负责其审查,实现人与机器的责任捆绑。在保证机器客观公正的同时结合编辑的专业知识,可以有效地防止因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新闻伦理失范问题。

3.3 技术层面:技术革新加人工把关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运用尚未完全成熟,因此有必要通过技术改进提升涉及到新闻伦理的部分。首先,需要明确使用技术的度,人类对于机器的使用不能超过这个标准。其次,机器在对信息数据进行筛选时,可以利用精确的算法筛选出新闻来源,从根本上避免不实信息的出现。再次,以目前的技术发展来看,新闻工作者仍要承担起“把关人”的职责,确保信源的真实准确性。最后,由于算法推荐而导致的“信息茧房”现象愈发严重,对其运算程序的优化刻不容缓。

3.4 法律层面:法规政策和监管力量双管齐下

既要保证AI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是起促进作用的,又要防止AI技术为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要为人工智能技术及其相关产品制定合理的法律规定,并通过立法手段来加强对用户的隐私保护,如果违反将严惩不贷。其次,人工智能技术需要持续接受整个社会的监督,相关部门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引领作用,应明确规定AI的未来趋势以及发展的基本准则。最后,公众监督同样不可或缺,公众既是智能新闻的接收者,又可能成为侵犯他们隐私的对象。所以公众的主动参与和举报,更有利于遏止由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新闻传播道德失范问题。

4. 结束语

在新闻的采集、生产和分发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相较于人来说的确具有一些优势:人工智能不间断整合信息,简化生产流程;机器人写作精准高效,是新闻工作者的得力助手;算法推荐基于用户的个人喜好进行新闻分发,满足用户需求等,这些技术对新闻行业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但是其从出现到应用在新闻传播领域的时间来看并不算长,带来变革的同时也伴随着值得警惕的问题:新闻伦理失范、新闻内容缺少温度、用户隐私泄露等。不论是在技术、个人、机构还是法律层面,新闻工作者都要做好技术掌舵人,以伦理规范和行业准则规避技术风险,推动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向善向好。

参考文献:

[1]赖少明,顾琛兰,臧艳娇.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3):1-3.

[2]吴楠.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探究[J].传播与版权,2024(05):4-6,10.

[3]薛瑶瑶.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J].记者摇篮,2023(10):93-95.

[4]章丽.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生产模式中的应用分析[J].采写编,2021(12):12-13.

[5]魏超,陈玉妍.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播伦理失范研究[J].传媒论坛,2023,6(14):43-46.

作者简介:陈雨(2000—),女,陕西渭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影视传播。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技术新闻传播
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研究
媒介融合下的手机媒体新闻传播研究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研究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思路
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方面的应用分析
人工智能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