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美育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2024-06-26 15:33孟雅龚宸
艺术评鉴 2024年6期
关键词:创新应用

孟雅 龚宸

【摘   要】中国古诗词歌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其在高校教育中的创新运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审美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同时,它也满足了高校教育对传承与创新的双重要求。本文通过探讨古诗词歌曲的历史、现状及文化内核,提出结合现代技术和创新教学模式,将古诗词歌曲与现代流行元素融合的教学策略。通过循序渐进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深入挖掘古诗词歌曲的美育价值与应用策略。

【关键词】古诗词歌曲  高校美育  创新应用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6-0105-06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青少年美育研究中心2023年度资助项目,项目名称:中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美育中的创新应用研究,项目编号:SCQM2023—C09。

随着全球化对教育领域的深刻影响,高校美育正面临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融合与挑战。中国古诗词歌曲作为一种承载深厚文化遗产的独特艺术形式,在此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旨在探索如何有效地将中国古诗词的艺术美和哲学智慧融入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寻找新的路径。目前,高校在古诗词歌曲教学中采取了多种形式和方法,如开设专门的古诗词鉴赏课程、组织古诗词歌曲音乐会等文化活动,以及通过现代媒介,如网络课程、社交媒体等平台来推广古诗词歌曲。然而,古诗词歌曲在高校美育应用的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挑战,这包括如何更有效地将古诗词歌曲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如何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保持古诗词歌曲教学的广泛性和包容性,如何更深入地挖掘古诗词歌曲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方面的潜力等。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文化精神本质,以及其所承载的美育价值等,就如何创新性发挥中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美育中的正向作用进行研究。文章采用循序渐进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论,基于广泛的文献内容和现实基础,首先阐明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文化核心,随后深入探讨其在高等教育美育领域内的价值与实践策略。

一、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一)古诗词歌曲的历史

中国的古诗词歌曲传统源远流长,其发展脉络贯穿了数千年的文化史,从《诗经》的编纂开始,经过《楚辞》的创新,到汉乐府的汇聚,再经唐宋元明清直至现代的演变,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社会背景,共同构建了丰富多彩的诗歌音乐宝库。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主要采用四言句式,其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分别代表了民间歌曲、宫廷音乐及祭祀歌曲。《楚辞》则打破了《诗经》的传统句式,引入了长短不一的句式和楚地方言,表现出了更为委婉细腻的情感。随后,《乐府诗》的出现,标志着古代音乐与诗歌的紧密结合,汉乐府的成立更是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它通过收集和改编各地民歌,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音乐诗歌资料。到了唐代,诗歌与音乐开始分道扬镳,诗歌进入了黄金时期,其中唐诗成为文人交流情感的重要媒介,而音乐则逐渐形成独立的艺术形式。

宋代的曲子词,明确了音乐与文词的分离,为“旧乐填词”与“新创辞曲”提供了创作的空间。元代的元曲,则是民间艺术的高度发展,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使其深受喜爱。明清时期的小曲,又为古诗词歌曲的演唱形式带来了新的变化。与此同时,由于文学与音乐的分离,为现代作曲家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古诗词为歌词的声乐作品不断涌现,如黄自的《花非花》、印青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敖昌群的《青玉案·元夕》等,都展现了古诗词中的意境与情感。

(二)古诗词歌曲的现状

目前,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发展现状显示了其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化交汇下的独特魅力。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创新的艺术融合以及教育领域的支持,古诗词歌曲正在向着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向发展。

古诗词在当代社会的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传统的书籍、电视、广播等媒介仍然是古诗词教育和传播的重要渠道,而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手机应用程序等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拓宽了古诗词的传播途径,为广大网民提供了学习和欣赏古诗词的便捷通道,实现了古诗词文化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同时,现代音乐人将古诗词与现代音乐元素结合,创作出既保留古典韵味又融入现代审美的古诗词歌曲,为古诗词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古诗词歌曲的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比如,如何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更好地融入现代元素,使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古诗词文化的传播也还需要更多优秀的创作者和传播者,通过他们的努力,才能使古诗词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继续繁荣发展。

在教育领域,重视古诗词歌曲的运用是推动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它也能提升学生的美育精神品质。众多学校已将古诗词歌曲的学习纳入教育体系,通过各类创作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古诗词歌曲的兴趣和创作热情。同时,一些教育机构与音乐人合作,将古诗词融入音乐教育,通过歌曲、MV等形式使古诗词更加生动、易于接受。

二、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文化内核

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文化内核深植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之中,既是古代文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精神与文化情感的载体。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探讨诗词文化离不开对音乐文化的深入了解,同样,研究音乐的文化属性亦需涉猎音乐思想史的演进。

(一)古诗词歌曲的音乐文化内核

中国的音乐思想历史植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其奠定了儒家文化美学中“潜思想”的基础,揭示了音乐与人格精神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孔子在音乐学习中从“曲”“数”演进到“志”“人”的过程,不仅体现了从技术到精神的转化,也显示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目标导向性,其中“曲”“数”是“志”“人”的表达方式,而“志”“人”又是音乐追求的终极目标。

自先秦时期起,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模型逐渐确立,诸如“礼乐”“天籁”“大音希声”等概念为中国文化指明了方向。经过两汉时期的思想整合,中国进入了称为“大开大合”的历史阶段,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七八百年被视为“大开”的时期。在此时期,嵇康等人以其高度的哲学素养和独特的文化品位,展现了与秦时代不同的“纯美学”意识。他临终前弹奏的《广陵散》展现了一种即使面临死亡也自得其乐的人格精神。这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坚持哲学信念至死的行为不谋而合,彰显了跨文化间精神的一致性。此外,隋唐时期,诗歌与音乐舞蹈并重,塑造了一幅当代人羡慕的文化生活画卷,如“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绿腰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等描述,生动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

到了宋元明清这个被称为“大合”的历史时期,中国的音乐文化主要以世俗音乐为主流。宋代以后的中国音乐文化更多地体现了世俗性、合理性和平民性。中国音乐史的演进,从庙堂到宫廷,再到市井勾栏,揭示了一段跨越数千年的文化变迁历程。在这一过程中,无数思想潮流和思想力量相互作用、推动,乃至淘汰,共同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时代文化面貌。这一切不仅证明了音乐与诗词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音乐文化与社会发展、人文精神之间的深刻联系。通过回顾和分析这一历史与文化的交织,能更全面地理解音乐和诗词在促进人格修养、表达情感思想以及推动文化交流方面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二)古诗词歌曲的诗词文化内核

中国古诗词歌曲的诗词文化内核,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精华所在,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们不仅是古代文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情感的载体。

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文化内核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观和世界观。从《诗经》开始,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令和近现代诗歌,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的缩影。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历史的变迁,也反映了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诗经》中的“风”“雅”“颂”反映了周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和宇宙自然观;唐代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则抒发了诗人对家国情怀的深切关注。

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文化内核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中国古代诗词歌曲在形式上追求音韵之美、意境之深,注重言简意赅、含蓄委婉。宋代词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以富有音乐感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雄浑壮丽的江山画卷,同时表达了诗人的豪迈情怀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这种对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的追求,展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对美的极致追求。

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文化内核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许多古代的诗词歌曲不仅仅是艺术作品,它们还融入了儒、道、佛等哲学思想,通过诗歌传达对人生、宇宙、道德的理解。道家思想影响下的李白诗歌,常常表达出超脱物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而王维的山水诗,则透露出深深的禅意,让人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到心灵的平静与超脱。

三、中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

(一)传承古诗词歌曲带来的美育价值

在高校美育的视角下,中国古诗词歌曲的传承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存,更是对青年学子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育。中国古诗词歌曲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丰富的历史情感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1.培养审美旨趣与文化素养

掌握、传承工尺谱对高校学生古诗词歌曲鉴赏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这是对当代青年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一种培育,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和传承。掌握工尺谱,可以充分发挥古诗词歌曲在培养学生美育精神方面的作用。

许多古诗词本身就是所谓的“歌诗”,其本身就兼有“音乐”与“文学”的双重属性。传承这类歌诗,体会其中的美育精神,离不开对基本面的把握,这里的基本面,便是对工尺谱的掌握。工尺谱,是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音乐记谱方法,主要用于记录中国民族音乐。工尺谱的特点是简便易学,适合快速记录和传播音乐。在工尺谱中,音符的长度和节奏通过在符号上方加点、线等符号来表示。在工尺谱中,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表示音高及唱名,相当于sol、la、si、do、re、mi、fa、sol、la、si。谱字末笔向上挑或加偏旁亻,则表示同音名高八度,若要表示高两个八度,就将末笔双挑或加偏旁彳。

掌握了工尺谱的知识之后,就能够解读《魏氏乐谱》和《碎金词谱》等古代乐谱中所记录的古诗词歌曲。《魏氏乐谱》共收录了215首歌诗,其中包括《南风歌》1首、《诗经》中的23首、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30首、隋唐五代的歌诗47首、宋代的歌诗86首、明代的歌诗6首、《大成殿雅乐奏曲》6首和大祈殿仪式歌曲7首等。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谢元淮编纂《碎金词谱》及其续编,分别收录了449首词曲、559阙和180首词曲、224阙。通过对《魏氏乐谱》《碎金词谱》等古乐谱的翻译与传播,可以极大地推动中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美育中发挥其培养学生审美旨趣和提升文化素养的价值。

2.提升艺术表达与民族自豪感

传承领悟古诗词歌曲中“词”的韵律特点,对于培养高校学子的美育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深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鉴赏力、情感教育和人文素养等。

古诗词歌曲中的“词”体现出独特的韵律特点。首先,“词”在平仄的运用上极为讲究,通过不同声调的搭配和变化,可以营造出如流水般顺畅或如山岳般雄伟的音乐效果,歌曲《声声慢》的词便是利用精妙的平仄变化,传达了深沉的离愁别绪。其次,“词”的结构遵循特定的词牌规则,这些规则涉及字数、句式以及押韵模式等,既约束了诗人的创作,又提供了表现情感与景象的丰富框架。例如,“满江红”这一词牌,就拥有特定的格律和韵式,使得不同诗人在相同的词牌下创作出各具特色的作品。

“词”对仗工整,追求在字数、意义及音律上的对称与和谐,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就体现了精细的对仗和匀称的结构,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押韵方式的多样性,使得“词”的韵脚丰富多变,强化了作品的节奏感和音乐感。情感与自然景物的紧密结合,以及情感表达与音律选择的融合,为“词”提供了视觉和听觉方面的美好感受。欧阳修的《蝶恋花·春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生机。

在中国古代的词赋创作中,词人们使词的艺术形式呈现出独特的韵律美和丰富的表现力。词人通过对仗工整、押韵精巧以及将情感与自然景物紧密结合,创作出了既具有视觉美感又有听觉享受的作品。掌握古诗词歌曲中“词”的韵律特点,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艺术表达,也是对其民族精神和文化自豪感的一种培养和提升。

(二)创新古诗词歌曲带来的美育价值

融合当代特色创作古诗词歌曲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精神的一种培养。通过将古诗词歌曲与现代音乐元素结合,可以在引导高校学生尊重和理解传统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例如,将古诗词与现代音乐风格如爵士、电子或摇滚等相结合,可以创作出既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趣味的作品。这种跨时代、跨文化的创新实践,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还能够培养他们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创新古诗词歌曲,意味着不仅要鉴赏那些将古诗词与流行元素相结合的创新作品,也要进行带有浓郁古风特色的音乐创作。目前,不少音乐创作者从古诗词中汲取灵感,通过将其与流行音乐融合,创作出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都能为高校学生创新古诗词歌曲提供范本。此外,许多流行音乐中嵌入古诗词元素的作品,通过文言文与现代语言的结合,创造出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这种创新模式也是学生能借鉴的一个方向。

在高等院校的音乐美育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创作古诗词歌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美育精神,更能发挥年轻一代对中国文化的创新性发扬作用。广大的学生群体也更可能将这种创新的艺术形式推向社会,实现课堂与社会美育的有效衔接。

四、中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美育中的创新应用策略

(一)创新古诗词歌曲在高校美育中的教学模式

在高校美育中引入创新的古诗词歌曲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提升其文化素养。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如模拟古代文人雅集,让学生在体验古诗词的韵律美的同时,参与创作和表演,从而在实践中感悟诗歌的深层意义。此外,通过将古诗词歌曲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如制作诗歌短片或动画,可以使这些古老的文学形式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呈现,吸引学生的兴趣,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加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创新古诗词歌曲美育实践的途径,需要积极探索和应用跨学科资源。这些资源能够体现中华美育的核心精神和民族审美的独特特点。以南阳师范学院发起的“和诗以歌·传承经典”系列活动为例,该活动通过古诗词歌曲传唱与声乐教学的融合,展现了教育创新的力量。此外,活动深入基础教学,利用校本课程为音乐与卓越的传统文化搭建桥梁。同时,该活动还选择在社区、企业、乡村等不同场所进行,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符合各年龄层的传唱形式,全面推动美育工作的开展,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古诗词歌曲在提升大学生美育精神方面的潜力。

高校教育通过古诗词歌曲作为媒介,不仅可以整合古诗词及文学典籍中蕴含的中华美育理念和民族审美风格,还可以全方位地展示古诗词的多重美——从礼乐之美到语言之美,从行为之美到艺术之美,进而触及心灵与人性的深层美。进一步地,推动线上古诗词传唱课程的普及,能够丰富古诗词在音韵、礼仪、赏析和人文内涵等方面的知识体系。通过丰富公共艺术中心的课程内容,将充满特色的传唱活动、沙龙、音乐会及讲座推广至校园各处,并设置互动环节,引入学分制管理,把古诗词歌曲教学纳入正规课程,明确课程目标。同时,通过作业提交、课堂表现和综合考评等方式,评估课程目标的实现情况。这些方法都是促进古诗词歌曲美育在大学生心中扎根的有效手段。

(二)扩大古诗词歌曲在高校美育中的跨学科融合

扩大古诗词歌曲在高校美育中的跨学科融合,首先需求创新课程设计,将古诗词与现代艺术、音乐、历史等学科相结合,形成综合性学习模块。例如,开设课程探讨古诗词在现代电影、音乐及视觉艺术中的应用,不仅能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还能深化他们对艺术多样性的理解。同时,通过组织诗歌朗诵、音乐会等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古诗词的现代转化和创新表达,这种亲历实践不仅能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还能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跨学科的教学与活动设计,能有效促进学生美育精神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建立起更为丰富和深刻的文化理解与艺术欣赏能力,从而培育出具有创新意识和高度文化自信的现代人才。通过这样的教育模式,高校美育不仅限于美术与音乐的传统领域,更拓展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的更广阔天地。

在实施跨学科融合的教学策略时,高校还可以通过引入现代技术和媒介,如数字化学习平台、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使得古诗词歌曲的学习和体验更加生动。例如,通过VR技术,学生可以虚拟进入古代文人的生活场景,深入体验古诗词背后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情境,从而更加直观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此外,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教师可以创建包含丰富多媒体资源的在线课程,如古诗词朗读、经典诗歌的音乐演绎视频等,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同时,高校可以通过与其他跨学科学术机构、文化组织和艺术团体合作,组织古诗词歌曲相关的展览、演出和讲座等活动,将学术研究成果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其对古诗词歌曲及其文化价值的实践认识。这种校外跨学科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古诗词歌曲的兴趣和参与度,还能促进学生与社会的互动,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这些跨学科融合的教学策略,旨在构建一个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从而为他们的美育精神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历史悠久,跨越了从《诗经》编纂的先秦时代到现代的数千年,经历了《楚辞》的创新、汉乐府的汇聚、唐宋的繁荣,以及元明清至现代音乐的转变,深刻反映了各时代文化和社会的背景。目前,随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化的交汇,古诗词歌曲呈现出独特的魅力。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和艺术融合,古诗词歌曲正朝着更加丰富多彩的发展方向迈进。其文化本质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中,体现了古代文人的智慧与民族精神,蕴含着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美的追求。

古诗词歌曲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等美育精神的关键资源。通过学习工尺谱和词的韵律特点,能够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尊重,并培养他们的审美、艺术表达等能力。将古诗词歌曲与现代流行元素创新融合,为古典与现代搭建桥梁,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提供他们的实践精神。为了有效实施这一美育策略,高校需要采取创新教学模式,利用跨学科融合的方式,整合音乐、历史、文学和哲学等多学科知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这些策略彰显了高校在推动古诗词歌曲教育方面的创新尝试,有助于将古诗词歌曲的美育价值转化为现代教育资源,从而丰富和深化高等教育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童龙超.诗歌与音乐跨界视野中的歌词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刘桂珍.论中华“诗乐传统”[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123-133.

[3]周尚琴.歌诗传统在高校音乐美育课程的应用与价值研究[J].大众文艺,2022(24):181-183.

[4]吴志武.中国古代四种《诗经》乐谱及其东传韩日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10(05):129-137.

[5]章丹丹,周纪来.“古诗词传唱”融入高校美育的启示分析[J].红河学院学报,2021(01):93-95.

猜你喜欢
创新应用
浅析传统背心服饰元素在现代背心设计上的创新应用
机器视觉技术在虹膜识别中的创新应用
创新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浅谈传统吉祥文化元素在现代茶具设计中的魅力与应用
传统编织工艺的时尚创新设计探究
中国现代工业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应用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数媒绿化设计在大连地铁站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多媒体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学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