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化交流对杂技艺术发展的重要作用

2024-06-26 21:40陈小英姚煦
艺术评鉴 2024年6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融合发展

陈小英 姚煦

【摘   要】杂技既有高、难的特征,又有险、奇的特点,既涉及了体育与文化艺术,又包容了各类技艺表演,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是我国古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回望我国杂技的发展史,不难看出,历史的交汇融合成就了我国多民族的文化,同时也为我国杂技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为杂技行业的百花齐放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科技行业的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行业受到冲击,传统杂技也是其中之一。本文以贵州杂技为例,深入分析贵州杂技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思考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探讨贵州杂技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杂技艺术  文化交流  融合发展  贵州杂技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6-0165-06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杂技的发展距今约有2000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杂技作为艺术的雏形是在战国时期,后经过时代的打磨与演变,到汉代时成为宫廷艺术。东汉时期,中国杂技形成了基本完整的艺术门类,并开始走向国际,同时还引入了西方魔术,使得中国杂技的形式更加丰富。东汉以后,随着政权的更迭,中原与南北方少数民族间的版图变更,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习惯受到冲击并逐渐融合,杂技的初始形态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碰撞与交融,从而衍生出更多精妙绝伦的杂技表演。到了隋朝和唐朝时期,我国的杂技渐渐走向世界,慢慢传到了日本、印度、朝鲜等国,我国古代杂技的演职人员数量和表演水平也达到了一个鼎盛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杂技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此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各相关部门结合多项政策措施将我国杂技事业推向新台阶。195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指导和中央政府支持下,于1950年成立的中华杂技团正式更名为中国杂技团。此后,中国杂技团积极参与国家杂技建设和国内外重大活动的演出,以精湛的技艺在国内外舞台上展现了我国的大国形象。在中国杂技团的组织领导下,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省、市级杂技团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又成立了自己的杂技演艺集团。在杂技创作表演上,也从传统的“炫技”转变为杂技技艺与民族文化、时代精神、人民生活相融合的创新演艺。如杂技表演《万家灯火》,通过一根软钢丝将杂技技艺与电力工人的形象相融合,同时结合情景剧的特点,使得整个节目在展示传统技艺的同时,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充满烟火气。这一作品用杂技艺术的方式向劳动人民表达了敬意。

在国家、各级党委政府、中国杂技人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杂技艺术不断创新,涌现出许多人才和优秀作品,杂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我国杂技也充分展现了举足轻重的外交作用,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贵州杂技艺术的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外来马戏团和少数家族、师承杂技班是贵州杂技的主要来源。后因战乱,很多原本阵容庞大、道具设备相对完善的马戏队伍逃难流亡到贵州,他们在当地组建了一支支新的杂技、马戏团班子。这些新兴团体不仅为贵州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杂技人才,还将贵州的杂技事业推上新的台阶,为贵州杂技艺术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随后,中国杂技团打破了我国传统的以家族、师承为基础的杂技班组,转型为国有杂技艺术院团和民营杂技剧团等新型团队。这些新型杂技团队在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一方面,他们促进了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积极传播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他们也为偏远基层群众的娱乐文化生活提供了便利,为深入挖掘和培养杂技优秀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型杂技团队转型过程中,1950年,贵州军管会文教组开设了“贵阳艺术训练班”,对杂技曲艺等艺人进行思想改造,并成立了“贵阳实验曲技组”。1957年,贵州省文化局把巡演在贵州的杂技团(组)与“贵阳实验曲技组”组建为贵州省工农杂技一队。后将来贵州演出的江苏“京都武术马戏团”与遵义“东山魔术队”合并,成立贵州省工农兵杂技二队。同年五月,工农兵杂技三队成立。后经整编,三支工农兵杂技队统称为“贵州省工农兵杂技艺术队”。1958年,为支援西南地区文化建设,“北京市群众杂技团”演职人员到贵阳成立“贵阳市杂技团”;“北京星星马戏团”“辛稳立杂技小组”演职人员到遵义成立“遵义市杂技团”。同年12月,贵州省工农兵杂技艺术队在花溪正式成立全民所有制的“贵州省杂技团”,至此,贵州杂技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数十年来,贵州杂技人在漫长的探索与建设过程中,用汗水和睿智铸就了贵州杂技艺术的辉煌。贵州省自1984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杂技比赛以来,已获国际级奖项19个(1988年摩纳哥第二届国际青少年杂技比赛金K奖、摩纳哥教育部长奖、蒙特卡洛市长奖《双钻桶》、2006年法国城市公众奖、英国陆地百年大奖《女子车技》、2004年布达佩斯第五届国际杂技艺术欧共体特别奖《竹影摇虹》、2004年法国巴黎第23届明日未来杂技节法兰西共和国金奖《梅颂转毯》等),国家级奖项61个(1984年第一届杂技比赛铜奖《对头技巧》、2002年第四届全国青少年杂技比赛金狮奖《蜘蛛人高椅》、2000年第五届全国杂技比赛金狮奖《草帽》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1个(2002-2003年度《依依山水情》),为奋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了积极的文艺力量。

近年来,贵州杂技人为贯彻落实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指示精神,深入开展“到人民中去”“醉美黔技”等文艺惠民慰问演出以及杂技公益演出数百场次,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惊、奇、险、美、绝”的杂技艺术大门。此外,为填补贵州杂技界50年来无完整资料的空白,《贵州杂技50年》由此诞生,它展现了贵州杂技50年来的发展史。贵州省杂技家协会还两次获得中杂协颁发的组织奖,并被贵州省民政厅评为“中国社会组织3A等级”。2022年,贵州省杂技家协会被中杂协评为年度优秀团体会员。

二、文化交流对杂技艺术发展的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杂技以它独特的舞台艺术表达方式,代表国家出访。通过表演,它打破了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之间文化和语言的隔阂,向世界传递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中华魅力,打破了人们之前对中国人民固有的刻板印象,使他们重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体会中国精神。这进一步推动了各国人民的友好交流,促进了相互吸引、相互学习,增进了友谊和理解,推动了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追溯杂技的发展与来源,则要从原始时期人们的生活与生产说起。原始人民在捕鱼与狩猎过程中用到的刀、叉等工具,都成为后期杂技表演中常见的基础道具。受地质地貌的影响,不同自然环境中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截然不同。云南、贵州以及湖南湘西一带少数民族的“上刀山”“下火海”,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的赛马、摔跤,以及南方武术的咏春、五祖拳和北方武术的弹腿等,都是在不同自然环境下,人们基于求生的本能而衍生出的一系列习俗与运动方式,从而也衍生出了不同地域的杂技项目。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人们的迁徙,杂技艺术日益丰富多彩,各个项目也在文化的交流中日益精进并大放异彩,最终形成了杂技项目百花齐放的局面。

贵州杂技的发展亦是如此。数十年前,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山东、河北等地的杂技艺术家们南下贵州,远离家乡,为贵州杂技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吸收了贵州本土特有的杂技艺术和民族文化,为贵州杂技事业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形式,开创了新的领域。为持续推动贵州杂技事业再攀高峰,贵州杂技工作者始终秉承着“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理念,在分享和展示杂技技艺和经验的同时,学习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艺术元素和灵感,不断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和创作能力,为杂技艺术注入新的内涵和形式。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将不同区域的文化形式与内涵以杂技的方式得到更好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比如南北两地对于甜豆花和咸豆花的喜好差异以及性格差异,从而在杂技文化交流中更好地理解对方,尊重差异,从而促进民族的大融合和大发展。同时,这也使得原有的杂技艺术得到传承与推广,并在此过程中得到创新和发展。不同地区的杂技艺术家通过交流,互相学习、切磋技艺,促进了技术的提升与创新。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杂技艺术在技术层面得以不断突破,进一步激发了杂技艺术工作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贵州杂技艺术家结合贵州特有的民族风貌,创作出众多具有贵州民风、民俗特色的杂技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使演员的整体素质和节目质量大幅提高,还让贵州民族文化大放异彩。许多的精彩杂技表演在国内外的比赛中荣获奖项。众多杂技团体先后赴欧洲、美洲、澳洲、非洲等100多个城市和30余个国家进行商业演出和交流,受到了各国领导及国际友人的一致赞誉。这些演出不仅展示了贵州少数民族杂技艺术的魅力,还极大地提升了贵州杂技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一方面,这些交流将贵州杂技艺术推广到了更高的国际舞台上,另一方面也扩大了贵州杂技的影响力和市场需求,形成了票房收入和艺术家知名度的双向循环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如何娅、潘国贤、钟兴义、陈学文、周利宏、蔡雨霞等“德艺双馨”的贵州杂技领军人物,他们将贵州杂技推向了又一高潮。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不同的国家和地域都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和产业特色,如沿海地区的水产品、内蒙古地区的牦牛肉,以及新疆地区的水果等产业,都彰显着不同地区的地貌特质,同时也体现了其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产品通过贸易等方式与各地区互通有无,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不同的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传播与推广,进而使不同文化间的艺术相互借鉴和融合。各地的杂技艺术也在此过程中得到更广泛地传播和推广,让更多的人在当地就能观看到不同地域的杂技表演,领略其文化内涵,从而认识杂技、喜欢杂技、宣传杂技。

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性的演出和比赛,使我国杂技艺术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这不仅提高了我国杂技艺术的国际知名度,也提高了我国杂技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各项合作创造了便利。通过与世界各地艺术家和观众的互动,杂技艺术得以汲取更多的养分,并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杂技艺术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建立联系,共同交流学习,丰富彼此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从而提升了我国杂技在国际艺术舞台上的声誉和地位。这对于促进杂技艺术的教育发展,鼓励、引导更多的人学习和传承这门艺术起到积极作用。以贵州魔术的发展为例,贵州省杂协成立了魔术专业委员会,先后邀请美国、阿根廷及我国港澳台等地的著名魔术师赴黔展演、交流、讲座,成功地将贵州魔术打造成为贵州的文化品牌之一。可见,文化学习、借鉴以及融合为杂技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吸收外来文化与技巧时去粗取精,合理结合本土杂技文化和技巧,不断突破与创新,才能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越来越趋于同质化的杂技艺术中脱颖而出,从而擘画杂技艺术新的发展蓝图。

三、对推进贵州杂技文化交流工作的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各省(区、市)的杂技艺术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艺术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贵州杂技行业及其从业人员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是杂技表演同质化现象加重。随着杂技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杂技表演在内容与形式上似乎已经到达一个瓶颈。在表演内容上,不同杂技团表演的节目雷同,部分节目换一套衣服、换个名字就形成了新的节目,这导致节目缺乏持久吸引力,观众难以感受到新鲜感,因此难以形成固定导致经费来源越来越少,对演员节目创新性研究的投入也越来越少,这不仅打击了演员的创新性意愿,还使得节目口碑难以提升,从而形成闭环式恶性循环。同时,部分杂技团体和演职人员在对外交流与学习中,未能深刻领会和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这使得他们的表演节目雷同性高的同时,也难以让观众领略其中的韵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对市场的吸引力。

二是时代发展的冲击。随着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的发展,不少新科技加入和参与到杂技艺术的表演中,导致观众对杂技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由于经费等客观原因,部分团体和演职人员虽然学习了解到其中的原理,但由于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撑,也没有充分的道具和安全保障,演职人员的创新性节目得不到实践与完善,难以为受众提供更多既有文化内涵又形式新颖的杂技表演。同时,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部分不被市场接受的杂技团体逐渐被淘汰。目前,贵州仍活跃在观众视野中的杂技团体仅有2家,共153名演职人员。

三是适应市场的能动性不够。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意味着人们不再满足于之前的“演什么看什么”,而是步入到个性化需求和多样化追求的新时代。这就导致传统的杂技节目难以满足现在观众的需求。加上如今密室逃脱、剧本杀等个性化新兴文娱市场的涌现,受众分流严重,不符合受众期望和要求的杂技节目难以吸引并留住观众。同时,传统的推广和营销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杂技专场演出的吸引力。

四是人才培养周期长,人才流失严重。由于杂技艺术动作难度大,对演员要求高,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磨炼,因此杂技人才培养周期长。同时,杂技艺术培养方向和就业方向相对单一,杂技演员面临20岁入行、30岁转行的窘境。而杂技行业的待遇相对较低,难以满足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需求,许多优秀的杂技演员因为各种原因选择离开杂技行业。此外,杂技训练的艰辛也让许多人望而却步,越来越少的家庭送子女接受杂技艺术教育,导致杂技人才流失、生源断档、演员老化等问题,杂技团体缺少新鲜血液的输入。

五是训练方法落后。部分训练场地较为局限,对于如高空表演等存在一定危险性的训练,有的训练场地缺少软垫等安全辅助设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同时,杂技训练还停留在传统的训练方法上,教练在训练过程中更偏重于技艺教导,而没有结合时代的要求,引入现代化的训练手段和技术。此外,在训练方法上更偏向于“速成”,导致部分能力较弱的演员基础不扎实,容易在演出过程中出现不规范操作和危险动作等失误,从而容易引发演出安全事故。

(二)对问题的思考

杂技是众多艺术种类中的一种,具备艺术的“审美通行性”。它能跨越民族、地域的限制增进人们情感的交流,促进文明互鉴。因此,加强贵州杂技艺术的繁荣发展显得尤为必要。而贵州杂技艺术交流当前面临的困境,一方面是对贵州杂技事业的考验,另一方面也为贵州杂技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而要以当前的困境为契机,促进贵州杂技事业再攀高峰,则需要贵州杂技艺术家主动了解市场,加强创新,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

一是主动求变,加强行业自律和规范。杂技行业要发展,就必须在行业中形成规范化管理和自我约束,自觉完善行业规范和标准,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和服务质量,以实际行动鼓励杂技演员自觉学习和创新,以市场为考场,以观众为考官,进一步督促演员创作出更多技艺高超、意义深刻的杂技作品。

二是科学应变。在新时代背景下,杂技团体要主动适应市场,从自身出发,加强对现有演员的培训和指导,不断提高他们的表演技巧和艺术修养。同时,应建立完善的演员评价体系,开拓创新杂技管理和服务体系,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引导杂技演员自觉追求进步和坚守舞台信念,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杂技领军人才队伍。这既能促进团内竞争,又能拓宽行业领域,同时还能打造精品节目。应持续大力开展杂技艺术交流,邀请国内外著名杂技艺术家举办讲座和授课,学习国内外优秀杂技艺术技巧,并结合贵州实际,深入挖掘贵州地域文化价值和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打造独特的杂技艺术品牌。此外,还应吸纳和培养在艺术管理、筹划、营销等方面具有综合素质的艺术人才,以实现贵州杂技艺术向多领域的延伸。

三是加强实地调研。实地调研在杂技表演创作中仍然占有较大比重。艺术无论如何都不能脱离生活,要想创作出一部好的作品,就必须深刻体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而升华出创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一部部精彩纷呈的舞台艺术。当前,贵州杂技对外交流学习的形式较为单一,多为各省市以及国际杂技团队之间的交流学习,缺乏实地调研以及跨领域交流学习的机会。这使得部分杂技工作者的学习仅停留于表面,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创新。然而,通过实地调研以及跨领域交流学习,杂技工作者可以从不同的艺术种类中学习新颖的创意和技巧,从而使节目更加多样化和具有特色。正如书法大家所说,要写好书法,不能仅靠写,还要多去观看如芭蕾舞等不同领域艺术种类的表演,从中领悟书法的运笔和用墨。在2023年中国杂技大联欢中,《梦入神机》结合杂技蹬鼓技巧和象棋特色,在硕大的棋盘上传递着传统文化的奥妙,展现着杂技艺术的奇特。而获得俄罗斯国际马戏节大奖的《绣琳琅》,在结合贵州非遗特色“苗绣”元素的基础上,运用精湛的杂技艺术,以优美的舞蹈动作展现了贵州的民族特色文化。

四是完善杂技人才培养机制。首先,建立健全杂技教育体系,从娃娃抓起,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其次,要确保人才培养经费的充足,完善人才选拔机制,提高杂技演员的待遇,并增加其职业发展空间,从而吸引更多有潜力的年轻人进入杂技行业。此外,为杂技演员提供继续教育和转岗培训,以增加杂技演员艺术生命的长度和宽度,切实提高杂技演员的待遇和职业吸引力。最后,以优胜劣汰的方式激励演职人员自觉学习交流,主动追求进步。

五是拓展演出市场和渠道。充分利用网络、社交媒体等新兴渠道,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主动了解当代受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结合杂技创作实际,最大限度满足受众对杂技艺术的要求。要变被动为主动,创新宣传方式,吸引更多受众,用精妙的演出留住受众,形成自己的粉丝群体。持续走出国门,积极参加国内外有关赛事,在比赛中学习,在比赛中找差距,自觉提高自身能力水平,突破现有舒适圈,打造杂技行业的明星。同时,加强与国际杂技界的合作和共同创作,促进我省杂技的创新和发展。

六是强化政策支持和保障。政府是推动杂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加强对杂技事业的政策支持和保障。通过认真分析杂技行业的现有状态,结合杂技团体以及演职人员后续可持续发展状况,相关部门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加强对杂技行业的监管和管理,确保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贵州杂技再出发

一是明确贵州杂技发展方向。2021年9月,贵州省杂技家协会完成换届工作。会议期间,与会代表集思广益、建言献策,认真总结了省杂协第三届理事会的成绩和经验,共商新时代贵州杂技事业繁荣发展大计,明确了今后五年省杂协工作的目标任务。

二是扎实提高作品创作能力。从多视角、多元化与多样性进行创作评估,引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创意理念,创作出更多符合观众审美的艺术作品。同时,注重节目的教育和文化传播功能,让观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学习和认识贵州特有的文化和民族民俗特色。贵州虽然处在偏僻的西部地区,但杂技团体、杂技学校等都曾产出过一些在国际国内演艺市场颇具影响力的精品佳作。应争取多创作和推选出如《依依山水情》《双钻桶》等具有国际视角的杂技剧目。贵州杂技艺术的一路发展伴随着创新,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需要用全新的思维来激活创作,使节目或剧目形式新、内涵深、视角好。

三是挖掘贵州本土文化特色。贵州自古以来就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如“牂牁”“夜郎”等词汇都是用来形容古时候的贵州,因此贵州自古便具有独特的文化元素、精神文明内涵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挖掘本土文化特色,发掘贵州民族元素,加强杂技艺术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打造具有贵州民族符号的杂技魔术节目或剧目,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杂技品牌,从而扩大贵州杂技艺术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贵州、爱上贵州杂技。例如,可尝试将具有“东方迪斯科”之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排木鼓舞与杂技表演中的蹬鼓技术相结合,在杂技中融入反排木鼓舞的动作含义,在呈现杂技技艺的同时,展现苗族祖先迁徙、开荒以及开创美好新生活的丰富精神内涵。

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市场拓展。建立健全杂技教育体系,提高杂技教育水平,培养更多具备专业素养的杂技人才。同时,加强对现有演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技艺水平和艺术修养。此外,不断拓展贵州杂技演出市场,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加强对市场的调研和分析,了解观众的喜好和需求,创作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节目。充分利用网络、社交媒体等新兴渠道,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加强杂技与旅游产业的合作,将杂技表演作为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更多游客通过杂技表演认识贵州,领略贵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面临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贵州杂技界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实地调研与自我突破,与民间文艺以及非遗传承相结合,主动思变,持续拓展演出市场和渠道,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措施,不断提升贵州杂技的水平。以“文旅融合”发展为契机,通过杂技展示贵州,吸引游客,同时也借助旅游活动来展示贵州杂技,从而促进贵州杂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贵州杂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贵州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孟庆斌.中国杂技的起源与形成[J].文史杂志,2001(05):68-69.

[2]芦剑秋.谈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J].戏剧之家,2016(06):39.

[3]中国杂技家协会.中国杂技艺术院团发展纪略[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

[4]李旭.杂技的起源刍议[J].新闻世界,2011(10):231-232.

[5]柴东升.蓬勃发展的贵州杂技——纪念贵州杂技50年[J].杂技与魔术,2009(02):29-30.

[6]路斐斐.吴文科:以学术研究助推杂技艺术高水平发展[N].文艺报,2023-03-10(004).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融合发展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栖霞山与中外文化交流
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融合发展途径之研究
浅谈以艺术类学生创业为导向的河北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