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爵士乐是一种音乐流派,同时也是我国新兴起的一门学科。它经过百年发展,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具有权威性、专业性、标准性的乐团编制系统:主要包括七个核心乐器声部建成17—18人的乐团形式——爵士大乐团。这种形式作为爵士乐学科中大型乐团,成为国际上爵士乐学科建设工作中专业品种设置的重要参考标准。由于爵士乐学科的建设在我国启动较晚,各方面理论技术支撑尚未完善,且各大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中乐器种类的设计多数以西方交响乐团或者中乐团编制为参考标准。而国际上通用的爵士乐大乐团所产生的无数优秀作品,需要特定乐器去演奏,并不适用于现在大部分高校专业结构使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爵士乐中优秀的经典作品,本研究对标准爵士大乐团编制进行特殊的调整,从而形成一套适用于我国目前音乐表演专业建设情况使用的爵士乐团配置理念。通过这种配置理念,各高校可以最大限度地根据自身的专业设计特点建立具有特色的爵士乐团。
关键词:爵士乐;大乐团;学科建设;流行音乐
中图分类号:J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2-00-03
爵士大乐团[1],一般指20世纪30年代前后盛行于美国社会上一种具有固定乐器编排法且专门演奏爵士乐的特定乐团。作为爵士乐发展历史中最重要的一种乐团,它的出现奠定了爵士乐在流行音乐学术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与早期新奥尔良小型爵士乐队演奏更加注重即兴演奏相比,爵士大乐团的演奏则更加注重其编曲思维。正因为爵士大乐团同时兼顾了爵士乐即兴演奏与传统音乐写作特征,使得它的组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思路。爵士大乐团的组建成为爵士乐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本文选择将武汉音乐学院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将其组建爵士乐团的思路和经验撰写成学术论文,原因有二:一是作为武汉音乐学院爵士乐团的发起者,见证了乐团诞生与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是本研究的直接关联者,组建过程中形成的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原创性意义;二是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高等音乐学府,武汉音乐学院具有典型性特征,但是由于爵士乐作为一门专业在我国发展历史尚浅,武汉音乐学院在爵士乐专业发展上仍有巨大的空间,从这一点上看,它同时也具有非典型性特征。
为此,本文将研究中产生的经验归纳成“如何组建”“如何训练”“如何进行作品重编”三个问题。希望借此能为读者或同行带来学术参考意义。
一、如何组建乐团
武汉音乐学院爵士大乐团源于演艺学院一门选修课——《合奏B(爵士乐)》,设立初衷是为古典音乐专业的学生带来一种有别于传统古典乐团合奏的演奏体验,从而在音色辨别上、演奏法上、音乐处理上等方面都得到更加创新形式的训练,所以在本合奏课设立的早期,所包含的乐器种类过于分散,加上选修定位的客观原因,并不具备组建爵士大乐团的基本条件。
然而随着在训练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以及掌握新技能的适应度都比想象中更好,便萌发了组建爵士大乐团的想法,在训练设置中首先做了两大调整:一是由原来的一学期调整为四学期持续性训练;二是根据归属单位——演艺学院的专业设置特点,重新修订了参加本乐团训练的专业品种以及人数要求。这两大调整为后期爵士大乐团的形成做好了非常重要的铺垫,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可避免的阻力:乐团的标准化与非标准化建设的问题。
爵士大乐团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美国,当时社会上所流行的是一种叫“新奥尔良爵士”[2]的现场乐队音乐,演奏这种音乐的现场乐队往往是包含短号、长号、单簧管、钢琴和鼓等乐器的小型乐队。这种编制的乐队在当时非常受大众喜欢,经过历史的发展,这种编制也逐步走向了系统化的模式:短号与长号发展成了铜管声部组,单簧管发展成了木管声部组,钢琴和鼓发展成了节奏声部组。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一种全新的乐团正式登上舞台——爵士大乐团。一支标准的爵士大乐团往往包含4把小号(有时5把)、4把长号、5把萨克斯管和节奏声部组乐器(爵士钢琴、爵士鼓、贝斯、电吉他)。这种特殊的乐团编制深受音乐家和观众的喜爱,以至于到今天也一直沿用着这种乐器编排法。
可见,小号、长号、萨克斯管、爵士钢琴、爵士鼓、贝斯、电吉他这七种乐器是组建标准爵士大乐团的基本要求。然而演艺学院目前开设的专业方向(器乐类)仅包含萨克斯管、手风琴、电子管风琴、古典吉他、爵士钢琴、爵士鼓。显然,这并不符合组建标准爵士大乐团的基本要求,想要组建则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中创新突破。
爵士大乐团总谱是最重要的突破点,没有合适的乐器,组建思路需要转化为“有什么乐器能演奏该声部乐谱”为导向。通过对乐谱的分析,小号声部负责的旋律可以由同样是降B调乐器的高音萨克斯管来演奏,而长号声部负责的旋律则可以由同样是C调乐器的手风琴来演奏,至于演艺学院缺失的贝斯和电吉他专业学生,则可以由电子管风琴专业学生来完成其负责的声部。
二、如何训练乐团
乐团组建成型的第二步是如何训练的问题,由于个别声部被替换,常规的爵士大乐团训练方法需要进行调整。这里主要涉及几个替换声部的训练,而针对性的解决方法是根据每一个乐器的特点重新制定训练标准。
(一)高音萨克斯管
作品中原来声部是小号,由于铜管的音色特点更为洪亮,加上该声部本来负责作品中高音区的音符,替换成高音萨克斯管后,音量和音色都将会有所不同。但这是由于乐器局限性带来的不可抗拒因素,抛开音量和音色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重新适应小号声部对乐句的处理方法。
对于萨克斯管专业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需要适应演奏爵士乐乐队时所使用的特定“语气分句法[3]”。整体来说,爵士乐乐器分句法除了限定了句子划分的位置,还对管乐演奏音符中“音头”的位置做出了强调要求。与传统古典音乐不同,爵士乐作品一般要求“音头”位置出现在反拍[4]上,这样的处理会让乐手在演奏过程中自然地将反拍处理成重音,但是将音头位置处于反拍上本身具有一定难度,源于没有经过爵士乐训练的古典乐手一般习惯于将音头置于正拍上。这种特殊的语气分句法可以从简单的音阶开始训练,等对反拍位置掌握更熟练了,再转移至作品中实践。
(二)手风琴
手风琴对长号声部的替换是差异性最大的一组替换,无论从音色、演奏法,还是音乐处理上都体现出极大的差异。
在标准爵士乐团作品中,长号往往负责和声中较低音声部的补充,这是由长号乐器的音色特征决定的。将其替换成手风琴来演奏,由于发声原理不一样,低音效果会被大大地削弱。尽管手风琴的音域可以达到,但效果却始终不如意。本研究的解决方法为将其所对应的低音声部,换成手风琴中音声部来完成,一来可以改善由于簧片低音区演奏带来的浑浊,二来可以加强原长号声部纵向和声的色彩感。
此外,要解决的是演奏法的问题,由于发声原理不一样,手风琴主要通过拉动风箱[5],气流震动簧片而发声,所以风箱的处理成了演奏好该声部的关键。按照作品中语气分句的要求,风箱的开合需要设计出能够体现“音头”概念的顿挫感动作,结合手指触键,形成有效的“音头”。同样,这对于很少接触爵士乐演奏的手风琴专业学生而言,是一个需要花费时间练习的技术,同样可以从音阶开始训练。
(三)电子管风琴
由于电子管风琴乐器的天然优势,由该乐器替换原贝斯声部显得相对简易。贝斯声部作为整个乐团作品最重要的低音声部,起到了对和声的支撑作用,除此之外,贝斯声部还对作品律动产生相互补充的功能。所以,除了利用电子管风琴乐器制作一个具有高仿真度的贝斯音色之余,还要求演奏者熟悉贝斯声部中所体现出来的律动特征。除了替换贝斯声部以外,电子管风琴还可以利用不同键盘区域,制造能够补充小号或者长号声部的音色,从而弥补由于乐器原因造成的音色不协调或和声不完整。电子管风琴属于键盘乐器,从训练的角度来看,对学生双手的协调能力有一定要求,作为负责最重要的低音声部,个人的节奏感也非常重要,在训练过程中应该突出这两方面的训练内容。
以上个别声部重点训练过后,需要设计组合型训练,即两个以及以上声部进行同步练习。爵士乐合奏作品的演奏其中一个难点是律动的统一,爵士乐要求每个声部对节拍的拍点演绎更加精准,这使得乐团中所有声部很难把声部演奏得整齐,组合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训练模式,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声部的合奏,一是训练了不同声部对同一个律动的统一理解,二是训练了学生演奏时耳朵需要根据实时效果对自己声部的律动做出微调,从而达到整齐的效果。
三、如何进行作品重编
经过乐器替换调整而组建起来的爵士大乐团,已经基本有能力完成标准爵士大乐团大多数经典作品的演绎。但是由于现有乐器的局限性,从作品音响角度来看,相比原作品效果略显不足。重新对新型乐团进行作品创作与改编成了最有效果的解决办法。
由著名流行放克音乐组合——“地风火”乐队创作以及录制的《幻想曲》(马克泰勒改编)是一首典型的放克风格爵士大乐团合奏作品,本研究将此作品作为本乐团的排练曲目是因为这首作品更加强调的是萨克斯管声部的旋律,而原作品中长号声部主要起到一个和声补充的作用,由本乐团中的手风琴来演绎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对原作品声音效果的折损,加上萨克斯管的数量更加充裕,同时可以增强作品中强调的旋律声部。
《幻想曲》借鉴了古典音乐作品中“回旋曲”的结构,以一段四小节的慢板旋律作为重复的素材(需要注意的是,本作品中重复素材并没有严格按照古典回旋曲中的重复乐段进行完全一致的复制,而是借用了回旋曲式的概念,重复的是慢速的风格印象),分别出现于作品的前奏、中部与尾部,将与之成对比乐段的快速放克风格音乐段落划分成了两部分。
在作品第二部分放克风格音乐段落中,也就是中部第二次慢速乐段过后,随之进入了一大段以D小小七和弦为核心的即兴演奏片段。在这段音乐中手风琴与节奏声部组形成固定的和声与节奏织体,其中四把萨克斯管声部和四把高音萨克斯声部(小号代替声部)形成固定的支声旋律作为辅助声部突出次中音萨克斯在这一作品中进行的即兴演奏。
通过研究发现,这一段中的各固定声部之间隐藏着一个共同的调性关系:d自然小调,声部彼此之间互不相同但又共享着相同的调性关系,这是进行作品改编试验的最好时机。该段作品的改编共分为三个步骤:一是保留萨克斯声部和高音萨克斯声部中的固定支声辅助旋律,让其继续为旋律做铺垫;二是将低音声部调整为按D、C、Bb、A、G、A、Bb、C顺序依次每个音重复4个四分音符,共八小节一个循环,爵士鼓声部以四分音符持续敲击地鼓,配合低音律动,形成稳定的富有前进性的节奏;三是将中国经典民族歌曲《我的祖国》截取前八个小节旋律进行循环演奏处理,由手风琴主奏该旋律,通过风箱处理,可以最大可能将旋律悠扬宽广的特征体现出来。
在此改编段落中,以手风琴为主,突出了手风琴的音色特征,克服了由于乐器替换所带来的声部弱化问题,而大大提高了特殊编制中该乐器的应用意义。一方面,通过针对特殊乐器特性而进行的音乐改编,在音乐效果上更贴合乐团本身演奏的风格特征。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特殊编制爵士乐团的发展必然离不开与其紧密相连的原创性作品写作。
四、结束语
本文选取武汉音乐学院爵士乐团组建路径为研究对象是因为武汉音乐学院具有典型意义。武汉音乐学院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高等音乐学府,是音乐类专业品种发展最全面的高等院校,在音乐学院内实施该研究,能最大限度满足研究过程产生的客观要求,提高研究成果最终呈现质量。武汉音乐学院爵士乐团建设案例是站在学科建设的角度对流行音乐学术研究领域起到了先行者的模范作用,对于即将涉足该领域学科建设的高校而言,具有典型性的意义。
爵士大乐团组建思路在国际学术上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但在我国目前对流行音乐学科发展的历史尚浅,学科发展体系还相对不成熟,一些乐团组建的必要条件(如发展具备专业爵士乐即兴演奏能力的小号、长号和萨克斯管专业方向)暂时成为乐团建设的客观存在障碍。绝大多数开设音乐类专业的高校也不可能进一步完善所有必备专业品种的建设工作。遇到这种情况,要如何开展乐团建设乃至流行音乐学科建设工作,也就成为最核心的问题。本文研究重点在于爵士大乐团的特殊编制组建思路,恰好为缺少相关专业方向但又计划开展该领域学科研究工作的高校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参考思路,本研究中的“特殊”恰好又成为“典型”。
相比之下,武汉音乐学院爵士大乐团的“非典型性”则更容易理解。作为专业型音乐高等院校,对学科研究有着本质上的求真精神。爵士大乐团的建设思路在国际上有着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的标准,目前武汉音乐学院爵士大乐团的建设与其还存在一定差距。对于爵士乐标准而言,无疑是具有“非典型性”的,但是从学科创新角度出发,武汉音乐学院必然已经走在了先行位置。伴随着建设国际知名音乐学院的目标,武汉音乐学院爵士大乐团的建设也必将与国际标准达成一致,同时更是因为学科的创新精神,产生了具有地方院校特点的新型爵士乐团。
参考文献:
[1]李润琨,刘焱.爵士大乐队课程在中国高等音乐院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16):181-182.
[2]巴里克恩菲尔德,编.新格罗夫爵士乐词(第二版)[M].任达敏,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3]王彤.试论钢琴演奏中分句法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理论),2009(22):35.
[4]孙康.论爵士语气与发音[J].北方音乐,2019,39(21):37-38.
[5]张雪梅.手风琴演奏中的风箱运用与音乐表现[J].艺术大观,2023(25):13-15.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计划指导性项目“爵士大乐团特殊编制应用路径研究”(项目编号:B2022151)。
作者简介:孙康宁(1988-),男,广东高州人,研究生,讲师,从事爵士钢琴演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