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版画作为一种古老而重要的艺术形式,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艺术家创新思维的拓展,逐渐融入了多种综合媒介。这种变化不仅丰富了版画的表现手法,也为艺术创作开辟了新的方向。本文展示了艺术家如何使用版画综合媒介不断创新与融合,拓宽了版画艺术的表现力与独特魅力,探讨了版画综合媒介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创作及其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版画;综合媒介;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J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2-00-03
版画综合媒介是一种突破传统版画技法与材料限制的媒介形式,它涵盖了多种传统与现代版画工艺,包括木刻、铜版、石版、丝网印刷等,以及摄影、数字技术、拼贴、雕塑、装置、行为艺术等多元媒介。通过整合这些不同的材料和技术,艺术家能够超越传统版画的局限,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概念。版画综合媒介在当代艺术创作语境下具有多样性与创新性,不同媒介的结合使得每一件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视觉语言,鼓励艺术家在材料和表现手法上不断创新,为艺术家提供了无限的创作可能。在跨学科的融合尝试中,当代艺术家可以将版画与装置、影像、行为、数字技术相结合,将版画拓展为一种跨学科的媒介,试图突破版画的边界,实现更丰富的艺术表达。版画综合媒介的持续创新与融合,使得版画能够不断拓宽自身的表现领域,既承载了历史的审美传统,又以广泛的姿态迎接未来。
一、波普艺术中的版画综合媒介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在美国和英国兴起的波普艺术,以日常消费品、广告、流行文化和大众媒体的图像为主题。波普艺术家善于利用丝网印刷等技术来进行大批量复制,使得版画成为可以接触到更多受众的艺术形式。他们大胆尝试将不同的综合媒介结合,如摄影、拼贴、绘画与丝网印刷结合,使得作品充满视觉冲击力,同时引入大众文化的符号和图像,进一步模糊了精英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1987年)是波普艺术的代表性艺术家,他于1962年创作的《玛丽莲·梦露》系列体现了丝网印刷与摄影的结合。玛丽莲·梦露作为当时的明星偶像,是大众文化的象征。沃霍尔在梦露去世后不久,利用她的一张宣传照作为基础图像进行创作。沃霍尔使用丝网印刷技术,将梦露的肖像反复印在画布上。每一幅作品用同一形象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即丝网版画中的同版异色,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并直接利用摄影图像作为模板,使作品保持了梦露面部的真实感。沃霍尔通过反复复制梦露的肖像,探讨了偶像崇拜与消费主义的符号化现象,对偶像符号进行再现与解构,同时通过不同的色彩组合赋予每幅肖像新的意义,呈现出偶像崇拜的虚幻与脆弱。
同样是波普艺术先驱的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1925—2008年)将拼贴、丝网印刷、绘画和装置等多种形式融合在一起,不断创新的实验精神,模糊了传统的艺术界限,为版画综合媒介的应用开创了新道路。
在劳森伯格的版画作品中,常见的有使用污渍、油漆、墨水、铅笔等多种媒介材料和丝网印刷相结合,如《铜头—噬痕 VI》(见图1)。通过使用日常材料,加强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质感和深度,挑战了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固有界限。此外,这种材料的混合使用也体现了他对美国社会和文化多样性的关注。他的作品常常引发观众对材料、图像和文化语境之间关系的思考,增加了作品的解读层次和观赏价值。
二、版画综合媒介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中央美术学院周吉荣教授在2019年创作的国家重大题材作品《中国天眼》(见图2)中,艺术家开创性地使用了“柔性感光凹版”的新技术,运用了多个版种的制版原理以及多种媒介。在印制的过程中,工序的合理设定非常考验艺术家对版画技法和综合媒介运用的精准把控。同时,在创作与天文科学相关的艺术作品时,艺术家深入研究了科学仪器的发展过程和背景,以确保在作品中准确展现其细节特征。这种做法不仅让艺术作品在视觉上忠实于科学仪器的实际外观,也保留了版画作为记录历史的传统功能和艺术性表达。这种对科学精神的尊重和对版画综合媒介的大胆探索与实践,使得天文主题的艺术作品在今天科技与艺术融合的跨学科实践中展现出其独特的历史重要性,并反映了艺术家在参与重大国家主题创作时的学术严谨性和求实的科学态度[1]。
由此可见,版画综合媒介的发展受到了新技术革新和多样化材料运用的推动,使得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不仅在技术层面得到了扩展,也在表达和社会文化角度展示了新的可能性。从技术上讲,其已超脱了媒体特性和艺术概念含混不清的定义,它仍然包含“创作技巧”“审美观念”“技术运用”“控制合成”“艺术构图”等创作因素,成为多种媒介组合与开拓的基础,也使得艺术家能够更为准确、贴切地表达作品所要表达的观念。
在这个“数码媒介时代”,如数字打印、3D打印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极大地丰富了版画的制作手段。传统版画多依赖于物理媒介和手工制版,而现代版画艺术家利用高精度的数码工具,可以在版画创作中实现更精细的图像处理和色彩管理,这不仅提升了作品的质量和细节层次,也拓宽了艺术家在材质和形式上的创作选择。例如,通过数码技术,艺术家能够将摄影、绘画、图形设计等多种视觉元素与版画融合,创作出跨媒介的视觉作品。
德国摄影师沃尔夫冈·提尔曼斯(Wolfgang Tillmans)使用摄影技术与数码打印机相结合,创作了一系列独特的版画作品。他通过这种综合方法,不仅保留了摄影的即时性和真实感,同时也利用数码技术的优势来调整图像的色彩和细节,创造出富有层次的视觉效果。而且提尔曼斯经常将这些作品图像呈现到实体的物质材料上并转移到展览空间,使它们历经再媒介化的处理。在一次访谈中他提道:“如今喷墨印像已经形成了一种封闭的表面,对我们的裸眼来说已经看不到丝网或是印刷网点的存在。画面的分辨率达到300dpi以上,信息密度也达到了高清的级别。但随机的‘噪音仍然会在数码摄影中发生,在其中,照片传感器会将看见或没看见的信息都转为二进制的为0和1。在光线极弱的情况下,相机会产生随机的信息。我在拍摄夜空时就利用了这种效果,在放大到极致的情况下,已经无从区分究竟是一颗星星,还是一个仅仅显示了随机电荷的像素。”①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曾谈及机械复制在某种程度上将艺术品从受人崇拜的地位和仪式性的角色中解放了出来,使之进入政治领域。而如今几乎所有的图像都涉及机械复制时,提尔曼斯意识到这项新技术可能实现的社会性功能,努力摆脱束缚在艺术品的崇拜与仪式中,并尝试打破将图像置于画布之上的一种盲目的物化迷恋,且以一种无畏的姿态通过摄影与数码技术拓展了版画综合媒介的表达范围和社会文化功能[2]。
21世纪的版画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静态图像,而是逐渐融入动态元素和互动体验。艺术家可以将其所表达观念与创作需求所涉及的一切事物与元素融入版画中,使得作品能够与观众产生直接的互动,增强了艺术作品的沉浸体验感和参与感。苏格兰环境艺术家伊丽莎白·奥格尔维的大型沉浸式丝网装置《进入海洋》,从心理、物理和诗意的维度展示了水蒸发成盐结晶的整个过程。该装置由染色盐水、电风扇和有机玻璃上的诗句组成。诗句文本使用水性丙烯与缓干剂调和并通过丝网印刷到有机玻璃上。细长的有机玻璃板接合屋顶的钢材,悬浮于浅浅的铝制水池之上,形成了一个由上至下的动势,被舞动的光线和重叠的倒影所分割。被染成黑色的水池与诗文相呼应暗示着更广阔的大海和它的静谧。随着水逐渐蒸发,灰色的盐结晶被留下,形成了时间的印痕。从奥格尔维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版画的创作媒介和呈现方式得到了突破,它不再是从“制版”到“印出”的直线模式以及在平面纸质上的呈现方式,而是版画由此延伸到其他艺术领域中去,以其自身的优势作为话语发送者,使作品与观众的交流变得非常直接与个性化,并且消解了版画技术的束缚与距离感,使版画成为一个与观众互动的公开物,让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不再感到技术上的恐惧和困惑。艺术家的观念随着版画综合媒介拓展的同时得到升华,也使得原先的“创作媒介”所属的技术与媒介材料认知范畴得到拓展。
随着版画综合媒介的发展,在艺术表达和社会功能上展示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深远的影响力。艺术家利用版画综合媒介材料探索了诸如身份认同、环境保护、科技伦理等现代社会议题,把这些社会关注点以视觉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其触达更广泛的公众。此外,也被用来在社区中促进艺术教育和公共参与,强调了艺术的民主化和教育功能。美国艺术家安尼塔·荣格在社区教育中心展示的作品《童话》,进一步将丝网版画拓展到了灯光装置领域。该作品是以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事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为基础创作的一件装置作品。作品运用丝网漏印原理,使用丝网印刷将孩童形象印在透明模板上,再把图像镂空裁割,镂空的图像被展厅的聚光灯照射后,将人们的希望之光“印”在了墙壁上。作品营造了在苦难遭遇下仍怀希望的温馨氛围,也间接讽刺了“美国梦”的不切实际。
由此可见,版画综合媒介有着可以“协助”其他艺术领域的功能,最明显的方式是运用版画的创作思维来构建艺术家所要呈现的作品形式以及想要表达的观念。
三、结束语
综合媒介对版画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起到了核心作用,它通过结合传统版画技艺和现代数字化技术等现代新型媒介,极大地扩展了版画的艺术表现范围。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传统版画,到21世纪的新科技运用与媒介探索,版画综合媒介的不断创新和融合使版画成为一种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这种媒介的灵活性让艺术家能在不同的风格和形式中自由探索,并结合个人的创意、社会议题和技术革新。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新材料的应用,版画艺术将继续突破界限,探索未知的潜力,无论是丰富当代艺术语境的创作形式还是开创更加独特的艺术面貌,都将开拓更为宽广的艺术视野和更加紧密地回应时代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
[2][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苏嘉楠(1998-),男,山西大同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版画综合材料媒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