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环境下影视作品控制权平衡策略

2024-06-26 07:56余天亮
艺术评鉴 2024年6期
关键词:控制权

【摘   要】随着VR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影视领域中导演与观众间的传统权力关系正经历着根本性的转变。VR技术的推广使得观众从被动的接收者变为能够主动参与并影响剧情的创作者。这一新兴的互动性强化了观众的体验感和控制欲,迫使导演在不牺牲叙事质量的前提下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式。通过策略性的感知设计、交互控制、时空架构调整和人称体验创新等手段,重新平衡导演与观众之间的控制权,确保观众能在享受沉浸式体验的同时,保持故事叙述的连贯和深度。这种权力的重新配置不仅挑战了传统影视制作的范畴,也为未来的影视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VR影视  导演与观众  控制权  平衡策略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6-0009-06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余天亮(1980—),男,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博士,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平面设计与动画艺术。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高校文化创意协同创新中心第三期(2021-2024)建设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名称: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VR影视动画创新及衍生品开发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NYXT2022008。本文为“数字化视听艺术传播与创新研究——南京民国民众漫画的媒介转化与影像传播”研究成果,项目编号:NYXT2022002。

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的本能,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观点。在影视艺术创作中,这一驱动力显得尤为重要。导演通过提炼生活,希望以独特的价值观和个性化风格将作品传达给大众;而观众则不愿仅仅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他们渴望主动参与、理解并影响内容。这种导演与观众间的动态构成了一种基本的矛盾关系。在传统媒介的制约下,导演的控制权往往超过观众,形成了电影环境的基本平衡。

然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信息的控制变得更为主动。个人中心化的自我体验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显著提升,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和自主操控。在“体验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影视行业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以适应观众对体验自由不断增长的需求。VR技术的引入,结合电影制作,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影像形式。这不仅提供了以观众为中心的体验,也打破了传统观影的限制,使控制权进一步回归于观众。在这一变革中,导演的角色也随之转变,从直接驾驭观众到通过更加温和与隐晦的方式间接引导,与观众进行内容互动和精神交流的挑战也随之增大。

一、传统影视作品的控制权分配

在电影的早期历史中,影像仅作为现实世界的忠实记录,摄影师利用单镜头捕捉他们感兴趣的场景,直至胶片耗尽。这种初步的尝试,尽管在当时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对这种简单的现实复制感到不满。爱迪生曾提出疑问:“全世界的人都可能想看移动的影像,但为何要为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的东西付费?”这反映出人们对于影像中艺术价值的追求,即寻求超越纯粹记录的内容。随后,电影逐渐演化为一种更为复杂的艺术形式。卢米埃尔的《水浇园丁》是早期尝试中的杰出代表。影片通过有意的情节设置,使拍摄者的情感和意志得以融入影像之中。这标志着影像从单纯纪录向被创造和控制的媒介转变。这种变化在分镜头理论的发展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而埃德温·鲍特的实践表明,通过有逻辑的剪辑,一个复杂的故事可以分解成若干镜头来拍摄,并以合乎逻辑的方式重新组合,形成连贯的叙事。这不仅增加了创作者对叙事的控制力,也使得观众即使面对时空割裂的镜头也能够理解整个情节。格里菲斯进一步巧妙地处理了这一理论,他通过多镜头分解拍摄和景别的选择,实现了观察视点的多样化,以强化叙事的戏剧效果。电影通过这种方式,超越了现实生活的观察方法,构建了一种新的视听语言,即蒙太奇语言。这种语言依托于电影媒介的特性,使得导演可以在银幕上创造出一种“新目光,并取代了我们的目光……电影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代替观众操作,以它的考察取代我们的考察”,从而控制观众对外界的视听感知。

然而,安德烈·巴赞提出的长镜头理论则强调以更真实、更接近现实生活的方式呈现影像,要求观众更为积极地思考和参与。巴赞认为:“第一,景深镜头使观众与影像的关系更贴近他们与现实的关系。因此,可以说,无论影像本身内容如何,影像的结构就更具真实性。第二,景深镜头要求观众更积极地思考,甚至要求他们积极参与场面调度。倘若采用分析性蒙太奇,观众只需要跟着向导,他们的注意力随着导演的注意力而转移。导演替观众选择必看的内容,观众个人的选择余地微乎其微。影像的含义部分取决于导演的注意点和意图。第三,从以上两个心理方面的论断中还能引出我们可称之为形而上的第三个论断……总之,蒙太奇在本质上是与含义模糊的表现相对立的……反之,景深镜头把意义的含糊的特点重新引入影像结构之中。”巴赞希望通过长镜头理论,最大可能地营造一种现实的氛围,弱化导演意图,强化观众自主审视与解读作品的权力。这是一种将权力归还观众的善意行为。然而,传统电影对影像作品的单向传播与观众被动接收的机制并未改变,因此受众终究被限制在线性影片的框架之下,无法实现自主探索。直到技术迭代,电影机制彻底变革,这种不平衡关系才有可能被打破。

二、VR环境下影视作品的控制权特征

电影作为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产物,一直以来不断寻求技术升级所带来的视听震撼。新时代条件下VR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入,又将电影引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与以往技术大不相同,VR媒介使得影视作品形态发生颠覆性变化,随之观众体验形式带来影像控制权发生显著转变。这一变革,使得观众自我意志得以进一步解放,导演权力趋于弱化。

(一)观察选择的权力转移

在VR环境中,控制权消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观察权力的根本转移,即从导演向观众过渡。这一变革不仅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和主动性,还挑战了导演传统的叙事控制方式,促使双方向一个更加动态和互动的平衡点发展。

梅里迪斯·布里肯关于VR影像有过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在屏幕上观看3D图像,仿佛透过玻璃船底窥入海洋。我们透过平面的窗户看向动态的环境,我们获得身处船上的体验……使用VR头盔就像带上了潜水器潜入深海。浸身于虚拟环境中,在礁石中穿行,聆听鲸鱼的歌唱……我们彻底领悟了视野中的水下世界。我们身即在此。”虽然人们需要借助VR头盔设备才能实现虚拟现实体验,但这种自主观察能力的赋予,使得身体器官协同工作如同在真实环境中的感受一般,沉浸感得到极大增强。在这一过程中,传统镜头概念及镜头语言不复存在,但事实上,镜头本身并没有消失,只是意义发生了改变。导演对镜头的控制权力被观众自主观察所取代,在VR环境下,镜头时刻服从观众的视觉选择,肉眼观察视角控制屏幕,显现虚拟空间内容。“VR计算机必须不断地尽快计算出你要在虚拟世界中看到的图像。当你向右看时,虚拟世界必须往左偏转作为补偿,以创造一种错觉,让你觉得这个世界是静止的,是外在独立于你的。”这种交互方式构成了人影交互,使得观众的观察权力得以本质性释放,电影因此进一步接近真实的生活体验。

(二)去蒙太奇化时空构建

VR环境下的去蒙太奇化时空构建彻底改变了导演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导演通过蒙太奇控制的叙事手法不再有效,观众直接探索和感受四维时空,使得视听体验回归自然和真实感受。这一转变不仅解放了观众的选择权,也要求导演在不完全控制空间视角和时间流的条件下重新思考叙事策略。人通过观察理解世界,而观察本身是一个碎片化信息的累积过程,因为人无法全方位把握环境内容,只能首先关注最重要或最感兴趣的信息。通过观察获取局部环境信息并进行思考,决定新的观察区域的选择,以此构建前后关系并形成环境与事件合乎逻辑的理解,进而生成意义。传统电影将观众隔离于银幕之外,运用镜头组接模拟观察行为,构建情节与故事。在蒙太奇语言的引导下,人脑思维自发将碎片化镜头按照一定的逻辑组织起来,形成完整的内容。因此,电影可以轻易地压缩或者放大时空,形成艺术化的影像效果。而电影最终在观众心中留下的时空印象,已并非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

此外,电影学者研究发现,镜头的碎片化组接与自我、时空的模糊性特征,使得观看传统电影的沉浸感受与人的睡梦有很多相似之处。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将电影体验类比于梦境,依托弗洛伊德与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并移植到电影研究中,认为观影主体与做梦主体类似、电影与梦境类似、观影情境与镜像阶段(银幕=镜子)类似、摄影机透镜成像与人类视觉类似。人在梦中保留意识,能够感知自我存在,但无从控制梦境。电影观众也是如此。他们将自己的情感投射于电影角色,被迫接受梦境背后导演的安排,完成白日之梦。

传统电影视听心理融合了意识域辩证思维与无意识域情感投入的镜像体验。而VR电影则是一种更为纯粹的意识域认知探索。VR影像构建了真正意义上的虚拟时空沉浸环境。VR影视作品从传统电影分镜头时空构成转向戏剧时空,采用一幕戏一个场景,使观众与角色保持同一纬度,以同样的四维时空感知事件的进程。传统电影天马行空的情节变换在VR影像中被极大地限制,最终形成完全不同的影像质感。这一重要的转变也在于人的生理接受能力的限制。传统电影语言之所以被接受,在于观众以身处银幕之外的空间作为平衡参照,变化的只是银幕上的内容。但是VR影像通过头盔彻底隔绝了体验者对现实世界的参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虚拟环境中。频繁的时空变换很容易使体验者产生眩晕与不适,而对新环境的熟悉与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否则便会困惑与不安。VR影像使得电影艺术进一步趋向真实体验,观众通过自由探索介入剧情,成为一个默默的旁观者或者事件的促成者,陪伴主人公完成剧情内容,从而获得了行动的主动权。

(三)交互的权力与限制

交互本是游戏最为核心的特质之一,现如今融入VR技术提供给电影观众新的权力,成为VR影像最具创新意义之处。但是这种权力的扩展必须被妥善管理,以确保电影的艺术性和叙事的完整性不被破坏。导演必须在保持创意自由和控制叙事结构之间找到新的平衡,设计更为精细的交互逻辑,确保每位观众都能在不损失艺术深度的前提下享受个性化的观影体验。这种权力的再平衡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也是对导演和观众的关系重新定义的开始。

传统电影将预先剪辑编排的影片按时间线性播放,观众只能单向接收信息并被动理解。VR影像的交互功能使得处于沉浸体验的观众进一步拥有融入情节的条件,他们通过一定的行为得到虚拟世界的响应,由一个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甚至可以经过努力改变剧情,决定主人公的命运,从而实现改造剧本实现自我意志的快乐。但是,失去控制的交互自由也会带来新的困境,即电影性被游戏性所取代。交互设计虽然加强了体验趣味,但是漫无目的的交互体验容易造成观众分心于作品意义之外的琐碎事件,而使电影内核被稀释与架空,从而无法构建需要提炼才能获知的意义。因此,交互功能需要受限。交互存在的价值在于突出主题及中心事件而并非单纯娱乐,否则电影与游戏便失去了界限,甚至陷入从属于游戏的窘境。因此,从前由导演掌控故事的绝对权力虽然在VR媒介环境下被削弱,但他的功能依然存在,只不过这一过程变得更为微妙。交互权力的赋予势必造成情节与内容的复杂与交错,导演需要为故事走向设计更多通路以满足观众的选择,但同时又必须维护内容与意义。“这种参与感强并随处都有的互动式观影,必须让电影创作者在编剧、拍摄以及制作时,投入几倍甚至几十倍以上的设计和创意,才能增强VR虚拟现实技术制作的电影的参与感和互动方式。这不但大大增加了电影制作的难度,更是对编创人员的思维和创意能力的一种挑战。如此巨大的投入和精细的电影制作,必然会极大地激发人们对这种沉浸式互动观影方式的浓厚兴趣。”而这种兴趣的动力来源于观众权力的归还使自我意志得到进一步释放,同时也体现了作品背后导演更多的让步与付出。

三、VR环境下影视控制权的调整策略

在VR环境下,导演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在保障观众自由选择权的同时,确保剧情依照既定逻辑展开。斯皮尔伯格指出,VR技术由于提供360度的全景观看,可能会对线性叙事结构构成“威胁”。虽然VR与传统影视在表现形式上存在明显差异,但导演仍能从电影、戏剧和游戏的叙事技巧中汲取灵感,以此来实现观众选择权与故事引导之间的有效平衡,从而维护叙事的流畅和逻辑性。

(一)认知感受引导设计策略

在VR环境下,导演的控制权发生了微妙的转变,它不再是单方面的故事叙述者,而是变成了引导者。这一变化促使导演采取新的策略,通过精心设计的环境和事件来间接引导观众的体验。这些策略包括利用观众在现实世界中的感知行为模式来设置虚拟环境,以及通过显著的视觉和听觉线索来引导观众的注意力。人们对新环境的探索通常开始于对其初步的感知,由近及远,环顾四周,以获得一种基本的安全感,然后再对周围某些感兴趣的细节产生注意,有可能是某一道具被放在了显眼的位置,或者对具备特殊形体轮廓的物体产生新鲜感与好奇心,也有可能是光线强弱带来的局部环境注意,又或是某一个运动物体引起观察者的警觉。其中,声音设计可以成为重要的引导工具,如电话铃声响起,或者微风吹过,或者某件物品掉落地面,这些都会引起观察者的注意。而视域范围之外传来的声响,更会引人警觉。对于如何利用这类环境设计来引导心理反应的研究,传统电影视听语言均有成熟经验。未来在VR条件下,嗅觉、触觉等感受的加入,也将会在更为全面的感官体验内提供更为丰富的引导途径。这类方法利用了观众的直觉反应来加深故事的沉浸感,以创造引人入胜的叙事体验。

此外,信息的呈现顺序和细节的逐步揭露,也是导演用来保持叙事连贯性和戏剧张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这种方式,导演不仅成功地维持了故事的吸引力,还保持了对叙事节奏的控制,确保虚拟体验既丰富又符合艺术性。这种策略的实施,不只是技术的运用,更是对导演和观众关系重新定义的体现,使得双方能在更平等的基础上共同体验和创造故事。观众在认知过程中,将经由注意点所获取的碎片化信息进行逻辑衔接,以此形成对事件意义的把握。在此过程中,注意点如何设计,前后顺序如何安排,将成为戏剧性叙事手段的重要考量。传统蒙太奇电影中将一个场景中的事件信息分镜头拍摄,利用景框局限巧妙屏蔽画面外信息并构建悬念的镜头组接方式,在VR影像中将不再适用。如在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紫色》中的第三场戏,内容是护送母亲的灵柩。开场镜头是西丽的特写,环境信息的模糊缺失引发观众疑问。第二个镜头是父亲拉着马车掠过景框,西丽和妹妹跟在其后入画,缺失信息得到补偿。紧接着第三个镜头特写是马车后面的灵柩,此时结合独白解释了母亲的去世。新信息的释放产生了令人意外的效果。但是如果在VR环境下,当观众站在路口位置观察,这一切就变得索然无味,因为所有信息在第一时刻就已全部呈现,并无任何阻断,因此难以操纵观众的情绪起伏,导致内容索然无味。不过,在某些长镜头特征的电影作品中,视听设计在VR影视中仍有极大的借鉴价值。如果将努里·比格·锡兰导演的电影《三只猴子》的第一场戏移植到VR影像中,同样可以营造出令人惊讶的效果:漆黑的夜色下,宁静道路的拐角,随着趋近的引擎声及随后路口闪出的过路汽车,刺眼的车灯引导观众发现路中间前一刻因车祸倒地的受害者及肇事车辆。观众本能地被这一幕吸引,并希望近距离观察。过路车报警后离开,观众背后却突然传来声响,一个躲藏在漆黑区域的人影突然跳出,迅速钻进肇事汽车,扬长而去……导演利用声音、光影、角色调度等手段,将一场普通的车祸通过精心安排的场面调度,巧妙地将信息分解并逐步释放,简单事件复杂化处理,从而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魅力,持续激发了观众的探索兴趣。

(二)时空架构引导设计策略

在VR环境中,导演面临如何管理观众的自由探索与维持叙事引导的双重挑战。为此,导演采用了精心设计的时空架构策略,以重新平衡导演与观众之间的控制权。VR影视中的观众在VR中的行为由传统的“偷窥者”转变为能够自由行动的当事人,这种转变虽然丰富了体验,却也带来了叙事上的挑战,尤其是在允许观众自由探索的同时,仍能引导他们关注剧情的核心。对此,一种常见的策略是限定空间环境,即通过物理或虚拟的界限来集中观众的注意力并引导情节的发展。例如,奥斯卡提名VR动画短片《扬帆时代》将故事限定在一艘帆船上。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的环境从帆船转变到海底,最后是邮轮甲板,通过空间的变换调节体验。类似地,另一部奥斯卡提名VR动画作品《珍珠》,将观众的体验空间限定在汽车副驾驶座位,利用车窗作为视框,随剧情变化展示外景,巧妙地转换时空关系。

另一策略是创建开放而复杂的空间布局,以增强叙事的层次性和互动性。如在VR悬疑动画《看不见的时间》中,通过设定多条并行的剧情线索,模拟真实世界的复杂性。观众需要在各个空间自由切换以追踪信息。在观众自由探索的同时,导演通过限制信息的全面性,迫使观众进行重复探索或逻辑推理,从而深入体验和理解全局。

此外,通过技术如空间融合特效“虫洞”,导演能够打破传统线性叙事的限制,创建一个多维时空连续体,允许观众在复杂的时空结构中自由穿梭。这不仅提高了叙事的动态性,也使观众能够体验到更加丰富和多层次的情感与心理反应。这种效果与传统电影中的蒙太奇效果相似,但在互动性和沉浸感方面有所创新和扩展。通过这些策略,导演在保持叙事控制的同时赋予观众更大的自由度,实现了控制权和自由之间的新平衡。这不仅提升了观众的体验质量,也拓宽了VR电影的艺术表现力。

(三)人称设定与交互叙事策略

在VR环境中,导演通过创新的人称体验与交互叙事设计策略,重新定义了观众的角色,使其从传统的观察者转变为故事的直接参与者。导演或者利用固定观察点来简化交互的复杂性,或者采用多人称视角深化故事的多维感受,在保持叙事连贯性的同时,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和情感参与。同时,导演还探索如何在VR中平衡游戏机制与电影叙事,确保故事情感与哲理的有效传达。这些策略不仅提升了故事体验的动态性和参与度,也挑战了传统电影的叙事边界,开拓了影视创作的新方向。

VR环境使观众的体验方式和人称定位发生了根本变革,观众从传统电影的外部旁观者转变为故事的直接参与者。这一转变既提供了沉浸式体验的可能性,也提出了如何在VR作品中有效设定人称以强化叙事的挑战。传统电影通过多样的视角和机位安排,让观众体验从不同人称的视角来理解和感受故事,创造出复杂而丰富的体验。观众可以同时作为演员的共视者、事件的旁观者,或是以第一人称的角色身份深入剧情。特写镜头、主观视角的运用,甚至跟随角色的摄影机位,都是导演用来调节观众体验、增强情感认同的工具。转入VR媒介,观众被置于剧情空间内,以自我视角直接观察事件,似乎使传统的人称功能失去意义。然而,当体验者在故事中被赋予特定身份时,他们在影片中便拥有了特殊的人称地位。这要求导演在剧情设计和交互功能使用上进行巧妙安排,以维持叙事的连贯性和深度。

VR作品如《珍珠》,通过将观众定位在固定的观察点,减少了交互的复杂性,使体验者以第三人称的视角默默观察故事,类似于传统电影中的体验方式。相对而言,第二人称体验更为复杂,如金敏导演的动画电影《千年女优》中所预示的VR体验走向。在片中,记者立花源采访了电影女明星千代子,并伴随她的回忆进入她曾经饰演的电影情节。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使观众间接感受到一场穿越不同时空的奇幻旅程,这为VR影视中的人称设定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第一人称体验通常采用类游戏的互动方式,直接将观众置于剧情发展的核心。这种参与度极高的设置不仅测试了观众对故事的反应和决策,也挑战了平衡游戏机制与电影叙事的边界。这要求导演在保持观众的情感投入和叙事连贯性上做出创新的尝试和精细的平衡。

四、结语

爱因汉姆认为:“电影的局限性成了产生电影的独特表现手段的源泉,艺术上的优点是由技术上的缺点产生的。”传统电影导演正是发现了镜头局限所形成的特质,才建立了蒙太奇语言,从而驾驭了观众的视听心理,而观众也坦然接受了这一艺术形式以丰富精神生活。进入VR影像时代,镜头的消失,观察权力的归还,观众被赋予更为自由的选择权力,自主操控欲得以进一步释放。新媒介环境的变革打破了旧有局限,但同时也带来新的限制,因此需要摈弃一部分传统电影手法,探寻新的艺术手段。作为新时期的VR影视导演,只有顺应这一变化,重新构建故事形态及艺术语言,并在这一过程中与观众建立起新的权力平衡关系,才能让电影的灵魂从旧有的媒介中成功切换。需要注意的是,VR媒介并未改变导演在作品中的主导地位,观众的自由并不是完全放任,而是仍旧需要在导演的引导框架下行动,这样电影才能最终形成意义,升华为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法]埃德加·莫兰.电影或想象的人[M].马胜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3][美]玛丽-劳瑞·瑞恩.作为叙事的虚拟现实[J].徐亚萍,译.北京: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03):28-36.

[4][美]杰伦·拉尼尔.虚拟现实[M].赛迪研究院专家组,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5]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修订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6]钟梓源.梁明.数字影像时代VR技术对电影的改变[J].现代电影技术,2016(11):23-28+7.

[7][德]鲁道夫·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M].杨跃,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控制权
神农科技集团正式接收广誉远控制权
企业并购中CEO与股东动态控制权配置的博弈分析
公司控制权的来源
FF陷控制权争夺漩涡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中独立董事的义务——以万华之争为例
家族企业形成方式、控制权结构与高管来源
科技型创业企业的控制权配置机理及仿真
基于全流通高管薪酬变动与控制权转让绩效研究
论公司控制权的双层安排方式
我国家族企业控制权内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