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祥
2020年,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一次问卷和访谈调查,结果显示:46%的教师认为自己安于现状,72%的教师认为缺乏专业提升的路径。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学校现行实施的教研呈现以下弊端:一是形式与内容难以平衡,二是被动与主动不能转化,三是理论与实践无法兼顾。为化解上述教研困境,学校针对现存痛点,围绕育人目标,统筹教研内容与教研路径,提出打造“两个‘1+5”校本教研体系,着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构建教研内容“1+5”模块以回应教师需求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主要聚焦在四个方面:专业理念,即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形成的观念与认知;专业态度与动机,这深刻影响着教师的自我意向、任务知觉以及未来前景;专业知识,涵盖实践、操作等技能;专业能力,如基础型能力、自我完善能力等。
学校把这四个方面转化为核心问题,为教师成长提供“1+5”教研内容模块,即以落实备课组集体研训制度为支点,推进“研、教、读、写、讲”一体化建设。一个支点指向备课组集体研训;“研”指向教育情景的小问题研究;“教”指向困惑点,形成多维度联动;“读”指向读书计划,提升反思能力;“写”指向训练营的思维能力转化;“讲”指向大讲堂,培养以多视角看问题的能力。
二、提炼教研路径“1+5”环节以推动全员参与
知信行理论模式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知”——获取知识、“信”——产生信念和“行”——形成行为三个连续过程。“1+5”教研路径,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依托领导力、研修场、增值点、行动力、评估激励五大工程,从“知”的层面入手,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行”,从而内促教师自我提升的“信”。
(一)立足教师专业发展核心
“1+5”校本教研路径指向明确,目的是盘活教师资源,以优质教师团队的打造,带动课程改革的落实、教育教学的推进、育人成效的提升,最后促进学校办学的发展。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可切实补齐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短板,全方位带动教师参与到教研活动中,达到“引领·协同·互补·共赢”的目的。
(二)领导力工程层级化
学校实行项目式教育管理,让学校管理从“行政领导力”转向“文化领导力”。项目式教育管理把发力点放在每一个层级部门,让每个部门在自己所管辖、擅长的教育教学项目中发挥领导者作用,成为学校发展的“驱动力”。学校在学科组长与教师之间增加备课组长层级,强化“卷入式”教研,让全体教师行动起来。学校通过名师工作室建设,发挥名师效应,从教育理念引入、品质课堂推进、教学风格凝练等方面促进骨干教师专业提升;组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以骨干教师为轴心,辐射青年教师;最后以模块式、全方位的教研活动,带动全校形成急速自旋“旋涡”,让全体老师“卷入”,改变教师参与度低的现状。
(三)研修场工程体系化
基础性研修在课堂层面推动教中研,以问题为导向,下调教研重心,帮助教师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带领众人投身实践,在全员参与、互相促进中唤醒教师的团队意识;紧扣重点连环渐进,设置全员参与的“大教研”,学科组长、备课组长、骨干教师参与的“中教研”和备课组进行的“小教研”。拓展性研修在培训中深化培中研,邀请专家进行校本培训,为全体教师提供从理论到实践的高层次引领;专题培训以新课程改革、学科整合、教法指导、教学活动设计等为专题,为教师更好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支撑作用;组织各学科教师进行案例交流,以具体的措施和实际的问题,引导教师在互相学习中更精准地把握教育教学的管理精髓。引领性研修依托小问题研究,引导教师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科研理念;通过研究实施,观察教育教学现象与规律,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究中加强总结提炼,形成可操作、可推广模式;通过研究成果的推广,切实解决班级管理、课堂教学等方面的问题,提高有效性。
(四)增值点工程闭环化
教研内容“1+5”模块的建设,是学校校本教研体系中的亮点,成就教师专业成长的自我增值。以备课组集体研训制度为基础,“研、教、读、写、讲”教师五大专业能力有机统一、互为促进:“研”注重问题意识与科研思维,“教”强调课堂教学能力修炼,“读”强化理论学习与视野拓展,“写”侧重教学研究后进行经验总结、思想梳理,“讲”突出研究、反思后的表达与分享,五者构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呈螺旋上升状。
(五)行动力工程专业化
学校在校本教研工作落实中,除了五定,即定时间、定空间、定人员、定主题、定流程之外,还制定了5W法则:1.愿景(Why are we doing this?),确定活动开展的核心目的,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落实到教师的专业成长上。2.团队(Who will do this?),明确活动开展范围、针对的团体、团队中的分工、需要的外部力量支撑。3.方法(What are we doing?),明确活动运用的实施方法、期望得到的资源、需要完善的流程。4.评估(Which is better?),预设活动效果,制定量表用于评估成效,并做出总结,以改进工作方式、方法。5.文化重塑(Where from,where to?),通过活动,团队文化得到重塑与改进,形成良性发展趋势。
(六)评估激励工程规范化
学校建立督导制度,包含参与教研、深入课堂、教学常规检查三个部分。教导处主任、学科组长深入备课组参与教研活动,观察活动成效,收集反馈意见,同时深入课堂听课,评估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情况,并且开展期中、期末教学常规检查,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落实进行全面检视。在学期初制定教研工作计划的基础上,每周以小程序填报方式汇总教研活动情况,进行周工作总结,同时,“研、教、读、写、讲”五大模块均有记录表格,供备课组填报,期末统一上交教导处进行评估分析。学校落实绩效激励,制定优秀备课组评比方案,完善奖励性绩效津贴分配方案,以“团队文化、机制建设、教研落实、个人成长”四个方面对备课组、教师进行评估,加以激励。
在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两个‘1+5”教研体系建设中,学校教师积极转变思维方式,突破技能技巧上的困惑。一年来学校新增市名校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培养对象各1人,市教学能手9人,镇名校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8人。这是一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聚变”,不仅需要学校积极为教师创造成长场域,还需要教师学会把握机会,主动对接学校给予的成长平台,从而造就一个真正的成长共同体。
参考文献
[1]沈凌.校本教研:理论与实务[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陈美璎.优化校本教研模式,提升教师参与度[J].福建教育,2019(22):17-20.
[3]钱雪梅.校本化时代教研模式的深度变革[J].基础教育论坛,2018(29):15-17.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高埗镇西联小学)
实习生 陈幸英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