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林撷思

2024-06-26 23:08
师道 2024年6期
关键词:货郎书生水墨

在人物形象上,《鹅鹅鹅》用水墨技法以线造型,通过中侧锋有效结合,用光影明暗结合线条,从而让人物气韵得到有力彰显。诸如哆啦A梦、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龙猫等典型的日本动漫形象多以圆润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形状,通常放大头部在身体中的比例,并用各个细节营造出清新温暖之感。《鹅鹅鹅》的人物形象设计摆脱了日本卡通人物对我国现代动画的影响,也突破了当下动画人物形象设计的既有程式,创作者打破桎梏,推陈出新,让水墨元素与志怪文化走进大众视野。在借鉴传统水墨元素的基础上,融入西方绘画的素描语言,建构出水墨语言的张力,更好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故事中共出现了五位角色,出场顺序分别为货郎、狐狸书生、兔妖、猪妖以及鹅美人。《鹅鹅鹅》中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但人物的举动突出了人性的麻木、欲望以及人类逐步迷失自我的过程。

货郎的人物形象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水墨人物与现代动画形象设计之间的融合,笔墨语言的伸展从此成为画者构建人物形象的纽带。货郎作为动画的中心人物,承担着整个故事叙事的开展。在故事的开端,货郎为生计奔波,需经过鹅山前往邻村送两只鹅。从人物妆造可知,在进山之前,货郎还并不是一个被欲望吞噬、迷失自我的人。他身着粗布衣裳,脸型线条轮廓顺畅,人物五官较紧凑,面部有较多留白,创作者先采用素描形式勾勒眼睛形状,再用水墨环绕一圈,颜色由里及外逐渐变淡,其眼睛和眉毛线条与两个肩膀都是呈八字形向外伸展,此处线条的细微处理,既均衡了画面整体,又构建了货郎“麻木”“懵懂”“软弱”的人物形象,极富有志怪美学韵味。遇到受伤的狐狸书生后,狐狸书生想要变小钻入货郎的竹篓中,货郎虽害怕不已,但更怕因拒绝而命丧山中,不得不答应狐狸书生的要求,背其前往山顶,也踏上了被欲望支配的不归路。在途中,狐狸书生将货郎竹篓中的两只鹅全吃了,此时的画面中,货郎站在河流与山脉前,身子前倾,肩膀八字形愈加明显,此画面的点线面和色块简练,画面空阔无际,人物的无力和恐惧被水墨语言紧紧地封锁在画面之中,令观者久久沉浸于水墨语言张力的表现中。到达山顶后,狐狸书生又邀请货郎喝酒,货郎一杯酒下肚,只觉头晕眼花,其后还见识到了一系列的“套娃”操作,于欲望之中又诞生新的欲望。

狐狸书生的形象也取材自传统文化,并用水墨形式加以呈现,这体现了创作者对传统视觉元素的探索。狐狸书生是整个动画的反面代表,所以在形象的设计中要突出“贪婪”“欺骗”“自私”的本质。狐狸意象在传统文化中就是欺骗、魅惑、假象的化身。创作者用较细笔触勾勒出狐狸书生的整体轮廓,其穿着一袭长衫,于不同光影色彩下,墨色由内及外浓淡有致。狐狸书生面色绯红,这绯红于沉寂的墨色中十分夺目。短片中,狐狸书生的脸在狐狸与人之间来回切换,让人感觉诡异阴森。

实际上,动画中的狐狸书生的形象源自《天书奇谭》的狐妖,创作者汲取了京剧脸谱的特征,以水墨元素将其刻画而出。狐狸书生的脸谱显然属于京剧中的丑角形象,尖脸,眼睛朝上扬起,眼睛周围用红色由内及外晕染,并点缀少许墨色,以此刻画出狐狸书生的头发纹理,整个脸型尽显奸诈狡黠。狐狸书生头上还戴有簪花,这既符合当时文人喜戴簪花的史实,又点出书生的狐妖身份,可谓是点睛之笔。

——摘自张丽莉《水墨元素对志怪动画艺术形象的建构效用——以<鹅鹅鹅>为例》,《新疆艺术》(汉文)2024年第2期

沃特伯格指出,哲学讨论就如同游戏一样,都是依靠规则来运行的活动。参加游戏的各方,只要都遵守游戏规则,就可以自由愉快地享受游戏活动本身。游戏的目的,其实并非最后的结果,恰恰是这个过程。

哲学游戏包含有六条规则,儿童需要遵守规则,教师需要保证规则不受破坏。在规则的约束下游戏,儿童就可以自给自足地“做”哲学,讨论哲学问题;换句话说,这也就是沃特伯格提出的解决“控制问题”的方法。正如沃特伯格指出的那样,哲学并不是为了找出唯一正确的答案,哲学就是思考、讨论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尝试解答的活动本身。对于哲学问题而言,从来就不可能只存在一种标准的答案。哲学家们总是彼此抱有不同的理论观点,相互争论不止;而这正是儿童哲学课堂上发生的事情,儿童就他们关心的切身问题展开讨论,虽然最后并不能达成一致的意见,却经过这个过程,共同获得了成长。(中略)

哲学游戏的第一条规则是:回答某个哲学问题之前,先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然后再用清晰明白的话语阐述自己的看法。儿童需要学会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别人(尤其是身边的同学)能够充分理解自己的发言。教师的职责就是鼓励儿童在开口之前要三思,而非只顾着举手。一般而言,儿童不仅喜爱发言,而且只要稍加引导鼓励,他们也乐于参加讨论。但由于认知水平原因,他们的表述多囿于细节,语言拖沓,甚至缺乏逻辑。因此,一定要及时引导以保证他们的表述足够清晰明了,让人理解。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转向其他同学,问问他们是否听懂了,以此让儿童互相询问,进行讨论。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尽可能地让儿童自己进行哲学讨论,教师在一旁引导调控即可。

第二条游戏规则是:要弄清楚自己是否同意某个观点。对此,教师可以鼓励儿童就某个观点进一步提问,让自己获得充分的信息,从而帮助自己决定是同意还是反对这个观点。由于哲学问题的抽象性质,儿童难于精确把握其实质。因此,明确表明自己面对某个观点的态度就很有好处,这能帮助儿童逻辑清晰地展开思考。(中略)

第三条规则是:就所讨论的某个抽象观点,举出具体的事例来证明。哲学命题的普遍性与抽象性,需要与儿童日常生活的具体性结合;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仅能够让儿童对哲学讨论更有兴趣,也能锻炼他们将课堂学习与课外生活融会贯通。针对某个抽象命题,一个不错的开场白,就是让儿童讲讲自己曾经有过的相关经历,由此自然地将他们引入问题讨论。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儿童乐于分享自己的故事,但他们容易跑题,或者往往讲得太过冗长,对此,教师应该帮助儿童把事例言简意赅地表述出来。

第四条规则:就某个观点,试着举出一个反例来推翻它。这与前一条规则一样,都是在帮助儿童掌握证明与反驳的能力。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考察某个命题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适用于所有场合、所有情境。这时候,一个反例就非常关键,它或许能推翻某个命题,也可能会对它产生威胁,迫使其必须进行修正。一个可行的策略,就是让儿童针对某个普遍命题,想想在什么场合、或是什么情况下它会失去效力。这时候,可以让儿童回想自己相关的亲身经历,或者看到的故事电影,看看是否能够找到合适的案例来证明或者反驳某个观点。

第五条规则:面对反例与批评,调整修正自己的观点。我们知道,哲学总有固执己见的一面,每个思考者都试图尽可能地捍卫自己所发现的真理,因为这些思想都是他绞尽脑汁思考的结果,并非道听途说的传闻。因此,懂得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善于修订自己的命题,自圆其说,其实是哲学讨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与品质。面对他人的反对,儿童必须认真思考怎么办:是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还是努力找寻对方说法的漏洞?是进一步修订自己的观点,还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试图调和当前的矛盾?如此一来,哲学讨论才会层层推进,深入拓展。

第六条规则:合乎逻辑地提出理由,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每个哲学观点,都必须由逻辑和理性来保证其真理性。也就是说,要让他人接受我们的观点,我们必须为其提供“为什么”的答案,用道理来说服对方。就算有实际的例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理性的推理也不可或缺;因为对于每一事例,正反双方都可以从各自的立场予以不同的解释,我们必须用逻辑证明将具体案例与抽象理论联系在一起才算完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让自己的表达具有内在的真理融贯性和逻辑一致性,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解释命题,让对方能够明白自己的意思。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教师的工作是引导儿童自己展开讨论,他不应该越俎代庖,完成这些属于儿童的工作。

——摘自江渝《在童书中追寻智慧——论托马斯·沃特伯格的儿童哲学教育》,《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猜你喜欢
货郎书生水墨
一间等房客的屋子
航天货郎智能柜:便利生活,开门即得
水墨
自古就爱买买买 两幅《货郎图》里的民生百态
因为一首诗,记住一个人 你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却又“为谁风露立中宵”
古人的购物节——《货郎图》
泼尽水墨是生平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青花
为什么总是书生遇女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