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青年问

2024-06-26 02:35
师道 2024年6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语言

我是一名工作了5年的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常常会陷入一种恐慌——为什么我总是把课文理解得这么浅薄?特别是当我们看到名家从文本中解读出来的价值时,既叹为观止,又心生卑微与迷茫。为什么名家能对习焉不察的现象细嗅蔷薇,而我们熟视无睹?为什么名家能条分缕析,而我们只是蜻蜓点水?

众所周知,教科书中所选取的文章,都是具有鲜明语文美感的范式。可是我们常常停留在对其一知半解的解读上,或者零碎,或者肤浅,总是带有一种未尽其用的遗憾与无奈。课文如千手观音般迷人,我们常常未得其妙。那我们应该建立起一种什么样的解读理论系统,可以较为全面深入地解读出文本的价值?我们又应该怎样建立起文本解读和新课标以及学生之间的联系点,从而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提问者:广东深圳市福田区荔园外国语小学  青年教师全凯)

全老师:

你好!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你对教学的热情、对提高自身文本解读能力的渴望是非常值得赞赏的。你的恐慌和对名家的敬仰,其实都是很正常的感受。名家之所以具备深入且细致的文本解读能力,往往是因为他们在对文本数十年如一日的精读细研过程中积累了丰厚的学养,进而逐渐形成了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那么我们该如何提升文本解读能力呢?

一、以课标为旗帜,树立学科本位理念

我们应该建立起一种什么样的解读理论系统?我以为不用拘泥于一种理论,可以博采众长,比如孙绍振的比较还原阅读、余党绪的思辨阅读、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李煜晖的专题阅读……而不论哪种理论,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聚焦语文的学科本位——语言。

语文包含了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等多个维度,而语言无疑是根本,是基础。传统的主流语言学认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一个工具性的载体。而现代语言学则认为,语言符号和思想是一起产生的,是不能分开的,离开了语言,思想就不存在,或者说,语言就是思想本身,是与思想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比如张爱玲在其早期作品《天才梦》中感慨:“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让我们看到了最辉煌的生命往往暗藏着最悲凉的底色;“华美”是给别人看的,“蚤子”唯有自知;荣耀在外,而那些难堪、尴尬、遗憾、羞愧、悲酸的记忆却正在风光的阴影处进行着肆意的自我啃噬。若将其表述为“人生看似美丽,实际包含了无限烦恼”,则索然寡味,不但失去了文字的韵味,更消泯了思想的深度和撞击读者心灵的力量。

新课标以及很多名师都在指引我们,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牢牢根植于语言文字的土壤中,在鉴赏文学艺术作品时,沉潜其中反复玩味推敲,才可能得其真味。

二、以教材为抓手,修炼文本解读内功

正如你所说,教科书中所选取的课文如千手观音般迷人,都是具有鲜明语文美感的范式。这些课文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宝贵资源,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价值。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这些课文不仅是教授知识的工具,更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媒介。如果语文教师自己未得其妙,则难以引领学生深入其中寻幽览胜。

语文教师可以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为载体,修炼文本解读的内功,不仅理解课文的表面意思,更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在修炼文本解读内功的过程中,我以为教师需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细读文本的能力。细读文本,一方面是细读,一方面是读细。细读是习惯,细细品读,沉浸其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读细,则是方法,自觉着眼于有味道的“细”。以《红楼梦》为例,比如人物描写的细处(如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诸多细节:①婉拒大舅母邢夫人的留饭;②在二舅母王夫人处两次忖度并谦让座位;③被贾母和宝玉分别询问读了什么书时,黛玉先后不一样的回答;④在贾母处用餐后,观察众人吃茶,也入乡随俗漱口吃茶等等,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从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言行中充分感受到其寄人篱下、敏感自尊的性格),还有人物设定的细处(如从千里之外、芥荳之微的一个农村老妪刘姥姥开始展开荣国府的故事),情节叙述的细处(如金钏儿之死等小情节的大作用),手法选择的细处(如伏脉千里、草蛇灰线)等等。

当然在细读文本的同时不能忽略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或者说不能忽略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细读文本,这里所说的整体从小的方面来说是当下文本整体,上位追求还可以是单元整体或者任务群的整体,甚至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比如以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为例,《红楼梦》可以“青春与毁灭”为整体方向,《乡土中国》可以“明来路与知去路”为整体方向等,在此主线统领下细品文本,以线串珠,或许能有效避免蜻蜓点水的浮泛、一地鸡毛的琐碎、大而无当的粗疏。

三、以涵泳为方法,寻找教学优化路径

语文学习是一个慢慢涵泳浸润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耐心和细致的努力,就像煲老火汤需要小火慢慢熬制,才能煲出靓汤的精髓和美味。同样,语文学习也需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沉潜其中,通过深入地涵泳和品味,在“慢熬”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在涵泳文字的过程中,我认为教师需要关注三点。

首先,引导学生准确定位,取法其上。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虽说开卷有益,但开不同的卷,收益是不一样的。能否激励学生吸纳健康有品位的精神食粮,决定着学生能否成长为一个健康有品位的人。激励学生进行阅读的自我定位,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不怠惰在消遣中的阅读者,一个不断挑战当下理解能力的阅读者,一个愿意在经典中不断成长不断超越的阅读者!

其次,引导学生调动五感,沉浸体悟。美国诗人威廉姆斯说:“没有抽象,除非及物。”作为语文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开放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在体悟中与文字深度相融,彻底地把语言从粗糙的、抽象的、概念化的泥淖中拯救出来,让语言呈现出审美的、具体的、富有质感的真实滋味,才是涵泳语言的正途,才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正道。

比如《呼兰河传》中,萧红为什么用“响亮”这个描述声响的词来形容王大姐这个人?《一剪梅·舟过吴江》中,蒋捷为什么用“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些极富色彩的语句来描摹时间?《商山早行》“人迹板桥霜”的诗句中,温庭筠是如何通过触觉来强化旅行之早及气温之冷的?《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中,王安石是如何调动嗅觉来展示梅花的高洁高贵的?《闲居初夏午睡起》“梅子流酸溅齿牙”中,杨万里是如何调动味觉来描写闲逸闲趣的?

再者,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咂摸妙境。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同样借助对词语、句子等的比较则是一种直观的言语学习行为,通过深入分析不同表达方式的异同,帮助学生深入文本,咂摸其中妙境。

比如《诗经·氓》中,写女子痴心盼望着心上人,常常登上高处,对着心上人的家乡远远地痴望,为什么是“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而不是“乘此高楼,以望复关”?比如《祝福》中“祥林嫂,你放着罢!”“你放着罢,祥林嫂!”,比较四婶前后叫停祥林嫂摆祭品的不同句式有着怎样不同的深层意味?比如《水浒传》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为什么要连用四个把字句,而不用更简洁的表述“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脱了直裰,右手向下,倒缴着身;左手拔住上截,一趁腰,便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宗白华曾说:“文学是如何地经过艺术家的匠心而完成,借着如何微妙的形式而表现出来,这不是‘常人所注意,也不是‘常人所能了解的。”从这个角度看,语文教师应该努力让自己超越“常人”,让自己在文本解读方面不断钻研和精进,因为这是语文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语文教师毕生的修炼之道。

(解答人:广东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资深教师朱华华)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语言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语言是刀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背课文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