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视野下日本作家的文学创作探析

2024-06-25 14:14钟金铃潘贵民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夏目漱石文学创作代际

钟金铃 潘贵民

从代际视角研究近现代日本作家的文学创 作是一个十分必要且有效的研究视角。出生于 不同年代、不同时期的日本作家由于受当时不 同的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影响,经历了不同 的社会历史事件、风土人情等,因而他们的文 学创作呈现出具有代际差异的复杂样貌。对该 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更好地从宏观上把握近现 代日本文学的特征。

“代”,或代际问题,作为一种研究方法 或手段,一直以来深受学界关注。“代”既具 有自然属性亦具有社会属性,即“一种是由于 年龄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并主要由年龄而区分 的‘代,即自然的、主要是生物学意义上的 ‘代;另一种是由于所处时代和环境的不同 而形成的,并通过由此形成的社会性差异而区 分开来的‘代,即社会学意义上的‘代”。 这两种属性相互联系,构成了“代”的有机 整体, “作为代的自然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 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由“代”的属性来 考察日本文学及日本作家的创作,我们不难看 出:出生于不同时代的日本作家,由于不同的 生活体验、所接受的不同社会文化等,会或多 或少呈现出不同的代际差异。因此,要从宏观 上审视日本文学,把握日本文学的整体特征,从代际角度研究日本作家及其作品必不可少。

一、日本文学传统与代际传承

文学作为一种传承,离不开集团的文学传 统及其代际传播。日本文学具有纤细、含蓄等 特点,这是由日本文学本身的性格所决定的。 自古以来,日本未进行激烈的社会变革,对文 学的改革亦不激烈。尤其在明治维新之前,日 本文学较少关注社会现实。因此,日本文学的 “物哀”“幽玄”“纤细”“闲寂”等传统风 格得以在代与代之间传承与传播。近代以来, 由于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日本作家的文学创作 虽然较多地转向西方,但由于日本传统文学根 深蒂固的影响,近现代日本作家并未完全摆脱 这种传统文学思想的影响,日本文学传统与代 际传承仍在进行。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威 望的“国民大作家”,生于明治时期,深受西 方思想影响。夏目漱石虽然学的是英文专业, 但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他精通俳句、汉诗和 书法。夏目漱石的文学创作虽然受西方及当时 社会变革的影响,擅长运用对句、叠句、幽默 的语言及新颖的形式,但其内心深处所受日本传统文学的影响却是挥之不去,其文学作品中 多处表现的日本传统文学特征便是证明。《我 是猫》是夏目漱石的代表作,是一部批判现实 主义的杰作,但是书中所进行的纤细描写是该 书最为出彩的地方,是夏目漱石所受日本传统 文学影响的重要体现。从夏目漱石在小说创作 中对个人心理描写的精确细腻程度可知,其接 受和继承了日本文学纤细的文学传统。

日本近代另一位重要作家芥川龙之介亦 是日本传统文学的继承者,与夏目漱石一样, 芥川龙之介既受西方思想的深刻影响又具有深 厚的日本文学传统。芥川龙之介继承日本文学 传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有深厚的日 本文学底蕴,其文学作品较多地采用日本传统 的素材进行现代改造,如《今昔物语集》《宇 治拾遗物语》等;二是深受日本佛教和东方 思想的影响。芥川龙之介曾在《点心》“冷酷 魔”一节中,论述自己性格的“冷酷”时,对 自己的“虚无”进行过解释。他认为: “我也 感到我心中有着冷酷的自我。我自身无力驱除 这个冷酷魔,就像我的面孔无法改变一样 …… 尤其是我这个有着虚无的遗传基因的东方人, 或恐容易发生如上变化。”此外,他在随笔 《杂笔》之“今夜”篇中,再次进行了相同的 论述: “我没读过道家的书,也没读过佛家的 书,可我的心底总像潜藏着一种虚无的遗传基 因。正似西方人无论怎样挣扎最终还得返回天 主教信仰那样,我上了年岁后,或许也希望过 隐居生活。”如前所述,芥川龙之介深受东方 “虚无”思想的影响,并把这种思想带入自身 的文学创作之中。代表作《罗生门》《鼻子》 等均蕴含了虚无、纤细等日本传统文学思想。

深刻继承并实践日本文学传统的日本作家 中,川端康成最具代表性。川端康是日本首个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 典礼上的致辞《我在美丽的日本》,对日本之 美进行了深入阐述,足见其对日本文学传统美的深切把握。其代表作《雪国》展示了日本的 自然之美、女性之美,并渗透着淡淡的虚无之 美。另一代表作《古都》,以一对孪生姐妹的 聚散折射出当时日本的风物人情和世态变迁, 流露出浓浓的温暖与爱意的同时,哀愁也如影 随形、无孔不入。在温暖的亲情、爱情、世情 背后所体现的是亲情之哀、爱情之哀、世情之 哀,是众生皆苦的虚无和个体面对命运的无奈。 刘建华认为川端康成笔下的这种感伤,这种幽 微凄清的情调正是日本独特的“物哀”美意识 的体现。叶渭渠认为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是建 立在东方美、日本美的基础上,与他对东方和 日本的传统的热烈执着是一脉相通的,其美学 基本是传统的物哀、风雅与幽玄。他进一步认 为川端康成文学的美的“物哀”色彩是继承平 安时期以《源氏物语》为中心形成的物哀精神, 这种物哀精神包含着悲哀与同情的意思。川端 康成继承日本古典传统的“物哀”,又渗透着 佛教禅宗的影响力,以“生—灭—生”的公式 为中心的无常思想的影响力,在美的意识上重 视幽玄、无常感和虚无的理念,构成了川端康 成美学的另一特征。

二、出生年代与日本文学创作

作家的成长背景与作家的创作风格关系紧 密。他们在创作内容、创作风格方面具有较大 差异。出生于明治时期的日本作家由于受西方 思想的深刻影响及当时社会剧烈变动的影响, 所创作内容大多融合了西方的趣味,具有现实 主义、浪漫主义等风格,他们引入了西方的创 作手法,融入文学创作之中。如夏目漱石、森 欧外、芥川龙之介等。“二战”后成长起来的 日本作家,由于受战后日本情势及战争阴影的 影响,较多地表现了创伤内容,多是一些反战 或反映日本受害者形象的作品,如大江健三郎、 村上春树等。

大江健三郎于 1935 年出生于日本爱媛县, 1957 年发表处女作《奇妙的工作》和《死者 的奢华》, 1958 年发表《饲育》与《掐去病 芽,勒死坏种》,表现了独特的少儿战争体验 主题。1958 年,大江健三郎还发表了短篇小说 《绵羊似的人》,通过对占领时期美国士兵侮 辱日本人的行为的描述,表现了大江健三郎对 战后被占领状况的不满,但又苦于找不到正确 的解决途径,这促使他转而热衷于对理想国的 描述。1966 年,大江健三郎创作了具有浓厚乌 托邦色彩的《乌托邦的想象力》。1967 年,发 表长篇小说《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反映了其 朴素的理想主义。不仅如此,大江健三郎还创 作了大量随笔,如《广岛札记》《冲绳札记》 等。

村上春树于 1949 年出生于日本京都,属 于“二战”后出生的作家。村上春树生活在日 本战后初期,这时的日本处于百废待兴的阶 段,童年与少年时期的境遇给予了他诸多的回 忆。尤其村上春树受到“二战”余波的影响, 在其作品中多次流露出对战争的批判。村上春 树在《奇鸟行状录》《海边的卡夫卡》中对人 性在战争前后的变化进行了深度挖掘,表现了 反战的立场。2017 年,村上春树推出长篇小说 《刺杀骑士团长》,向人们展现了村上春树客 观对待“二战”历史的态度,体现了他作为战 后派作家的历史担当。不仅如此,2019 年, 村上春树在《文艺春秋》发表随笔《弃猫,提 起父亲时我要讲述的往事》,进一步印证了时 代印记是村上春树一直以来创作反战文学的动 机,同时亦反映了作为战后初期成长起来的日 本作家的时代担当。

三、经历、体验与日本文学创作

作家的经历、体验深刻地影响了作家的文 学创作。综观各个作家的经历、体验,这些对他们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这种现象 在日本作家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 一 )日本作家的国外体验及域外题材创作

日本作家对中国、德国等社会的体验,大  多融入有关国家游记这类专门作品之中,将自  己的游记体验进行文学创作是日本近代文人较 为热衷的事情。近代较早来中国体验并撰写游  记的是小林爱雄,他于 1908 年赴中国上海、苏  州、南京、北京、大连等地,回国后创作《中  国印象记》,以日本人的视角对当时的中国各  个层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夏目漱石亦于  1909 年 9 月赴中国东北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 游览,创作了《满韩漫游》,真实地再现了日  本在日俄战争后有计划地殖民中国东北的过程。 芥川龙之介于 1921 年 3 月至 7 月以大阪每日新 闻社特派记者身份赴中国的上海、苏州、南京、  长沙、北京等地进行了考察,返回日本后创作  了《上海游记》《江南游记》等作品,反映了  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

(二)战争体验及反战文学创作

“二战”后,一部分日本作家将这部分 经历创作成了文学作品,向世人展示了这段真 实的历史。其中,野间宏、武田泰淳、森村诚 一、大冈升平等具有代表性。野间宏 1941 年 被征入伍,被派往中国华北,第二年因病从菲 律宾战场被遣送回国。1943 年因违反《治安维 持法》的罪名,由陆军军事法庭下令逮捕,关 进大阪陆军监狱,判处 4 年有期徒刑,缓期执 行。同年 11 月被开除出军籍。这段痛苦的经 历和体验,成为他日后创作反战小说的基础。 1952 年创作的《真空地带》深刻揭露了法西斯 内部的黑暗腐败。武田泰淳 1912 年生于东京, 1937 年被征入伍,作为辎重补充兵参与了日本 侵华战争,在中国期间,他目睹了日军暴行下 中国人民尸横遍野的惨状。武田泰淳根据这个时期的经历创作了众多以中国为题材的小说, 如描写日军怀疑中国护士是间谍的《庐州风 景》(1946),描述侵华日军生活的《恶人》 (1949)、《椅子的声音》(1951)、《你的 母亲》(1956)等。森村诚一 1933 年出生于 日本埼玉县,经历过日本侵华及日本战败等一 系列事件,虽然他并未直接参与战争,但对战 争应有切身的感受。他以揭露日军在中国东北 的细菌部队——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骇人听 闻的罪行写成的长篇报告文学《恶魔的饱食》 和《新人性的证明》影响很大。日本战后派作 家大冈升平在战争期间曾参军并被派往菲律宾 前线,战后,他带着战争体验走上文坛,以短 篇小说《俘虏记》(1948)成名,以长篇小说 《野火》(1951)巩固了其作为战后新作家的 地位。

(三)以日本 3 · 11 大地震为代表的灾害文学 创作

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东北部发生了 9  级大地震,引起了巨大海啸,并引发了福岛核  泄漏事故,给日本及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3 · 11 大地震与福岛核泄漏事故催生了以书写  核泄漏危机为主的文学,深刻影响了当代日本  文学。福岛核泄漏事故后,当地作家边见庸立  即创作了《眼中的海:献给逝者们》发表在  2011 年第 6 期的《文学界》上,表达了对因灾  而逝去的人们的哀悼。不久,川上弘美创作了  《神明 2011》,在并置震灾前后两种“日常” 的基础上,以对核泄漏的可视化呈现,实现了  对震灾记忆的保存以及对近代以来“人类 = 神  明”这一思维模式的批判。时渝轩认为《神明  2011》不仅是日本文学界抵制官方 3 · 11 大地震叙事、保存震灾记忆的起点,更是日本文学 探寻近代文学功能回归、重返现实主义的尝试。 2018 年,日本第 61 届群像新人文学奖得主北 条裕子创作了以日本 3 · 11 大地震为背景的灾 难文学作品《美颜》,揭示了日本政治环境、 媒体报道、社会氛围和国民心理变化等问题。 此外,池泽夏树多次以志愿者的身份赴灾区赈 灾,并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创作纪实小说《不去 恨春天》,全方位地反映了受灾及救援情形。 2017 年,新人作家沼田真佑以受灾地区为舞 台,创作了反映灾区人民复杂心理的《影里》, 获第 157 届芥川文学奖,深受好评。

灾害文学作为一种人类记忆的文学呈现将 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时刻提示或警示人们善 待生活、善待自然、善待生命。

从“代”或“代际”视角来审视日本文 学,是从宏观上把握日本文学的有效手段。从 “代”的自然属性入手,去分析不同时期日本 作家的文学创作,我们可以将日本文学分为若 干个“代”,他们分别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同样,从“代”的社会属性去分析各个作家相 同的社会经历、体验及共同经历的历史事件, 我们又能发掘不同作家所创作的日本文学的共 性。因此,利用“代”话语从宏观的角度去审 视日本文学,将为我们更好地把握日本文学, 把握外国文学规律提供便捷的途径。

[ 作者简介 ] 钟金铃,女,苗族,湖南湘西人, 张家界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日语教育 及日本文学。潘贵民, 男,汉族,湖南宁乡人, 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博士,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中日比较文学。

猜你喜欢
夏目漱石文学创作代际
梅卓文学创作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抓住对方的心
我是猫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夏目漱石生前去过的地方——跟着作家去旅行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