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孟山 黄壹翎
【内容提要】 国际评论是国际舆论斗争的重要“工具”和“武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快评》《国际锐评》《玉渊谭天》所发布的国际评论,以多样化风格打造产品矩阵,以丰富的传播样态实现共情传播,通过“组合牌”式话语建构和精准全面的内容分析赢得受众,并通过加强议程设置和寻找利益契合点,提升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本文通过对国际评论发展的总体分析,结合对总台三个国际评论产品矩阵的研究,分析其传播特征,探讨国际评论如何助力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关键词】国际评论;国际传播;国际话语权
一、国际评论:概念、历史与功能
国际评论是针对国际事件、国际问题或国际形势进行深入分析、评价和解读的一类新闻体裁或政论文体,是设置议题、引导舆论、构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手段。也有学者认为国际评论就是新闻舆论本身,是国家间博弈过程中国家利益表达的一种舆论策略。
在国际上,20世纪初,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报刊中出现了以“专栏作家”名义撰写、发表的评论。《世界报》等纽约报纸率先开设“社论版对页”,《伦敦评论》《经济学人》《大西洋月刊》等以国际评论为特色的杂志纷纷创办,西方国家媒体的国际评论开始趋向系统化。以《纽约时报》为代表,重视发表国际评论,围绕国际时事对外维护本国利益,对内形成“国际公共议题空间”,帮助本国民众认识和了解其他国家乃至世界。随着国际关系学科兴起、大众传媒快速发展,国际评论栏目开始在广播和电视节目中出现。20世纪30年代,谈话类广播节目在美国兴起,电台媒体掀起一波国际评论热潮。“冷战”时期,由于国际环境的影响,以西方智库和研究机构参与创作专业性国际评论为代表,不少民间机构和团体开始在重要国际评论栏目中发声。随着电视媒体的发展,评论性节目的占比逐渐上升,CNN、NBC等均以国际评论见长。21世纪以来,伴随移动网络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西方媒体的国际评论将脸书、推特等作为新阵地,关注点也由传统的政治、经济议题转向全球化背景下的文明冲突、环境保护、人权等议题。英国《卫报》、美国《纽约时报》等媒体的国际评论纷纷进驻社交媒体平台,以求更快速地传播信息并与全球受众互动。
在中国,19世纪末,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开启近代中国报刊发表政论之路。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开设的时评性栏目《国闻短论》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非常重视评论的作用,将其作为发表主张的重要载体,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其中国际评论主要围绕国际政治事件和动态,体裁包括随笔、漫谈、专论、快评、综述、编辑部文章、评论员文章和社论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华社“彭迪国际评论”、《人民日报》国际评论等文章,主要侧重于揭示国际形势变化和对外进行舆论斗争。随着国际格局的变迁和互联网的发展,主流媒体国际评论中热点解读和战略分析的文章逐步增多,并从单一化、输出性表达转向多元化、思辨性表达,《人民日报》“国纪平”“钟声”署名文章等逐渐形成快速反应、直击热点、立场鲜明的新语态。在智能化移动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际评论衍生出更加重视互动的新传播样态,在社交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等新媒体场域纷纷涌现,短视频形式的国际评论兴起,极大拓展了传播渠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央视快评》《国际锐评》《玉渊谭天》所发布的国际评论,既聚焦国家间关系,也关注跨国议题和全球性挑战,承担着解释、说服和舆论引导的功能。相关产品通过多平台、多媒介、多语种传播,持续探索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目前,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评论领域持续发力,逐渐构建出各具特色、有机协作的国际评论体系。
一些西方国家出于意识形态偏见难以对中国形成客观认识,而且依托于其传播优势,常常将中国置于“威胁论”“国强必霸”的话语框架之下。通过舆论攻击,重塑受众认知甚至价值观,已经成为数字化国际舆论斗争的重要目的。国际评论作为国际舆论斗争的重要“工具”和“武器”,不仅可以打破以西方作为主导的“他者”讲述,对其“污名化”传播进行有效的防御和斗争,塑造国际社会的正确认知和国际共识;而且能够在复杂的国际舆论场中逐步建立战略优势,通过有效的议程设置构建国家形象,促进形成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二、总台国际评论产品的传播特征
在国际舆论纷繁复杂的背景下,国际评论的独特作用和功能愈加显现。中国主流媒体依托强大专业团队和权威背景对外发声,是帮助受众思考现实问题、消除国际社会误解、阐明中国主张的重要力量。面对国际舆论场,国际评论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构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国家形象,二是通过内容布局,增强国际话语权。因此,打造品牌化国际评论产品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西方舆论战的策略往往是以打造谎言为主,将谎言“武器化”,通过编造谎言和扭曲事实对敌方形成攻击。随后,以传统媒体为主,搭配社交媒体主动进行议程设置,吸引受众关注从而抢夺话题主动权,并在舆论发酵后进行“情绪引导”,强化“后真相”舆论的情绪因素乃至情感因素,持续影响受众认知。想要打破西方舆论的误导和歪曲,一是需要通过“事实回应”打破舆论生成阶段时的“谎言塑造”;二是制定有效的国际评论策略,阻止混淆视听的舆论进一步发酵;三是以理性客观的国际评论引导受众情绪,让国际社会看到与西方不实言论迥异的事实。
总台是党的意识形态重镇和国家广播电视台,从国内角度看,在引导受众认知和社会舆论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国际角度看,总台作为最具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传播机构之一,通过多语种频道和全球传播网络形成了庞大的海外受众群体,在国际传播领域具有强大的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总台打造的以《央视快评》《国际锐评》《玉渊谭天》为代表的评论产品矩阵,“以有风骨、敢亮剑、接地气的新语态持续引领海内外舆论场”,对其传播样态进行分析,可以管窥当前我国主流媒体国际评论的特征和逻辑脉络。
(一)以多样化风格打造国际评论产品矩阵
《央视快评》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跟国家政策方针,在传播过程中侧重于主动引导,做到“聚焦新时代新思想,传递中央声音”。在国际评论方面,《央视快评》频频援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结合时事热点,推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加强文明交流借鉴》《携手共促亚太高质量增长》《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等文章,向国际社会发出强劲中国声音。该评论产品在立足权威性的同时,语言精炼,态度客观、平衡,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
《国际锐评》在保持“国际表达”的同时确保中国立场、中国价值,针对重大新闻事件和话题进行分析,以清晰的逻辑判断和鲜明的立场,让受众理解复杂事件背后的来龙去脉以及中国的观点和态度。语言上,风格尖锐且直接,同时又通俗易懂,充分运用形象化表达。例如,针对“巴以冲突”“美国军人在以色列驻美大使馆前自焚”等事件,《这幕自焚悲剧拷问美国政客的良知》指出:“别再打着‘人权幌子践踏人权,别再让‘两国方案遥不可及——美国政客们该有点良知了”;《滥用否决权,美国是平息加沙战火的最大障碍》进一步指出:“美国在巴以问题上从来都不是一个公正的调停者、斡旋者,而是一直在拉偏架。”整体来看,《国际锐评》积极主动设置议题,直击敏感话题,追求对国际事件的即时性评论,从而主动布局国际传播。
《玉渊谭天》正如其介绍所言,用“简单逻辑看复杂世界”,发布的国际评论多以一手资料和案例为依据,为国际事件提供全面客观的分析视角。例如,针对“中国经济见顶论”“中等收入陷阱”“房地产泡沫”等观点,《数据说话:要发展,也要认识发展》指出:“‘中国经济见顶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比较经济体制的优劣,从而改变中国的经济体制”,并通过严密的数据分析,证明外媒作出上述论断采用的是“重投资还是重消费”的两分法,其对中国经济复苏的质疑缺乏客观依据和科学判断。文章通过援引官方数据,力证“中国的消费潜力依然巨大”,驳斥了某些国家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和中国经济陷入“通缩”的观点。总体而言,《玉渊谭天》的国际评论围绕近期国际关系、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各国外交政策,为热点议题提供理性分析,以贴近受众的方式传递国家立场。
(二)丰富传播样态,实现共情传播
当下,社交媒体的“无障碍”与“去地域”趋势越发明显,而且凭借其即时性、互动性、去中心化的特点逐步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平台。《央视快评》《国际锐评》《玉渊谭天》主动顺应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不断创新传播策略:区别于传统国际评论,不追求长篇大论,而是重在阐述短小精悍的观点和思想;不追求大而全,而是寻找新颖的角度和细节。
一是语言风格更加“接地气”。“电子榨菜”“数字经济”等网络热词的运用,“端稳中国饭碗”“狂飙”等生动形象的新颖表达,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话语在严肃、精准之外生动活泼的一面。同时,在话语策略上兼顾“议程设置”与“情绪设置”,在传播过程中注重共情传播。例如,《玉渊谭天》发布的《起底境外势力》一文中针对美西方的渗透行为,直言“中国人是不好惹的,惹了是不好办的”,以简短、朴素的表述表明自身立场。针对菲律宾非法侵闯中国南沙群岛仁爱礁邻近海域,《国际锐评》称其做法是“小鬼扛大旗”,重申中国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标题中的“口语化”表达也常常出现,例如《红海护航:美国是在装样子还是又有鬼主意?》《独家解读:美国执法部门再跟中国谈,释放了什么信号》等文章都是如此。相关作品发挥社交媒体天然的互动优势,利用平台社交属性吸引受众进行评论,实现主流媒体与受众的情感互动,巧用“对话”语态引导舆论走向,引发受众思考和共鸣。
二是通过多元化媒介提高传播效能。目前,从实践来看,国际评论的发布平台正逐步将重心向以移动终端为载体的社交媒体转移,同时通过音视频相结合,降低受众获取关键信息的难度,通过媒体融合传播极大提升了内容的生动性。《国际锐评》推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普京的4.0时代》《中国经济新跃升》等音频产品,满足受众“听时事”的需求。《玉渊谭天》以短视频形式发布《中美AI技术被拉开差距了吗》《感动!中国船救援都跑在别人前面》《现场证据:菲律宾故意冲撞中国海警证据公布》等国际评论。从文字评论到视频评论,将高度抽象的论述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媒介语言,体现了国际评论传播方法和传播理念的创新。短视频能够在短时间内输出大量信息,符合受众碎片化的信息接受习惯。当国际评论以视频形式呈现时,其论证结构更加深入浅出,语言简短直白,一针见血。除直接表达立场外,有的国际评论还采取了采访当事人的形式,例如《玉渊潭天》发布《美芯片巨头称被中国激励到了》,通过采访美国高通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安蒙,从该公司在中国的业务扩大,验证了“选择中国市场不是风险,而是机遇”;《美加州郡长:对中国有意见?你去过吗?》采访来自美国加州阿拉米达郡郡长大卫·郝伯特,用其自身经历展示为什么中美关系的基础在民间。
(三)通过“组合牌”式话语建构和精准全面的内容分析赢得受众
目前学界对新闻评论的分类尚无定论,多依据内容将新闻评论分为政治评论、经济评论、社会评论、思想评论等,或依据写作模式将新闻评论分为编辑部评论、编辑部个人评论、一般作者评论。本文参考刘建明等学者的观点,将国际评论分为四种模式。一是分析性评论,即对国际形势进行概括描述和具体分析,为受众提供一个“知识地图”和解剖路径。二是阐述性评论,即阐述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提出的建议、主张,论证国家所持的立场、态度及其理由。三是论战性评论,针对国际事件从发生、发展到解决的进程,不断对新观点、新现象发表评论,形成一种论战。四是表态性评论,一般是对某一事件基于国家立场直接表态,如欢迎、庆祝、祝贺、支持、反对等。以打“组合牌”的方式进行话语建构,重在立足于多元化的模式,对事件客观公正地进行评论。例如,2023年11月—2024年3月30日,针对美国主导的所谓“印太经济框架”,《国际锐评》推出相关文章约70篇,《玉渊谭天》推出相关文章28篇,《央视快评》对亚太合作的潜力和前景进行分析展望,从侧面反映了对“印太经济框架”的看法。三个评论产品综合运用了不同评论模式,相互补充形成舆论合力。首先,《央视快评》发布《谱写亚太合作新篇章》《携手共促亚太高质量增长》,通过兼具分析性和阐述性的评论,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各方期待亚太继续发挥引擎作用,引领世界经济增长”,“我们应该秉持亚太合作初心,负责任地回应时代呼唤,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全面落实布特拉加亚愿景,建设开放、活力、强韧、和平的亚太共同体,实现亚太人民和子孙后代的共同繁荣”,客观上有力回击了美方提出的“印太经济框架”。随后,《国际锐评》发布《下一个30年再创奇迹,亚太该走什么路?》,通过阐述性评论指出“用‘印太取代‘亚太、搞‘小圈子不符合全球化发展潮流,不符合开放的多边主义精神,还是要回到APEC这个‘主渠道上来”,“实现亚太‘高质量增长,需要协同合作,特别是大国应担起责任,为维护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发挥示范作用。”《玉渊谭天》发布《正向的力量,正在强大起来》,以分析性评论的形式阐明“谁在推动亚太地区合作,谁就是站在历史正确一边”,指出“‘印太经济框架乏善可陈”,“‘印太概念的本质就是美国基于霸权主义思维打‘新冷战的产物”,同时发出中国和世界“为了共同的目标,何不一起,再出发”的表态。相关报道不仅收获了极高的阅读量、点赞量,同时通过不同的评论风格,实现了持续性、高质量的信息输出。
在通过打“组合牌”形成国际评论产品矩阵的过程中,以精准的判断和全面的内容分析促进受众认知的形成非常重要。有价值的国际评论不在于进行情绪化的输出,而在于及时、冷静、客观、理性的分析,避免偏见和主观情感的干扰;同时,还应具备多元化的视角,综合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接受习惯,注重包容性。在国际舆论场上,面对西方媒体及部分“专家”捏造的所谓“事实”,国际评论在批评、驳斥的同时,要拿出站得住脚的事实和理论证据,形成完整的逻辑闭环,才能防止断章取义的言论有机可乘。以“新疆棉事件”为例,一些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匿名国际评论账号打着所谓“专家”的旗号,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对中国进行“污名化”评论。对此,《国际锐评》发布《西方政客的黑心玷污不了洁白的新疆棉花》《“谣言流水线”盯上新疆棉花,美西方不为人权为霸权》《新疆好不好?眼见为实》等文章,既清晰表明态度——“任何诋毁新疆发展、干涉中国内政的恶劣行径,中方决不姑息”,深刻揭示了西方政客的虚伪性——“一边假惺惺地‘关心新疆民众的人权,一边却想方设法将新疆棉花‘隔绝在国际供应链之外”,此外还用各国外交官以及联合国机构高级官员到访新疆的所见所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政府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保障人权等方面的努力,用事实反驳了所谓“强迫劳动”的说法。
此外,国际评论署名策略也是国际评论专业性的体现。据此,《央视快评》《国际锐评》《玉渊谭天》分别采用“央视评论员”“国际锐评评论员”“谭主”进行署名,反映出相关国际评论产品对个人色彩的淡化,体现了官方账号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帮助受众客观冷静看待评论涉及的议题。
(四)加强议程设置,寻找利益契合点,提升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
在内容选择上,相关国际评论对中美关系保持高度关注,既深刻反映了中美关系在国际舆论场的议题分量,对这一议题的把握也显示了议程设置能力和对话语权的争夺。以《玉渊潭天》发布的《中美元首会晤需要关注的5个信号》为例,文章基于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这一热点事件,梳理了近年来中美关系发展中的关键性事件以及美方参会人员对华认知的变化,并基于美方关于“重返巴厘岛”“面向旧金山”的承诺,对两国元首会晤后的中美关系走向进行了展望。此外,《玉渊潭天》还推出4条独家视频,专访“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史迪威将军的后人、曾经在鼓岭生活过的美国友人、飞虎队老兵等友好人士,展现中美关系的民意基础。
除了紧扣国际问题热点、有的放矢地发表观点之外,“寻找利益契合点”也是国际评论中的关键一环。《玉渊谭天》发布的《新一轮中美经贸对话开启》,先从美国利益的视角,剖析了《华盛顿邮报》关于美国对华经济政策的报道以及《经济学人》对美国“脱钩断链”举措失败的报道,明确指出美国无法强行改变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影响与地位;进而从中国利益的角度,就美国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中国在美投资企业能否享受公平待遇以及美国多次抹黑中国营商环境问题表明中国立场;最后从“利益互联”出发,提出美国需要拿出行动与担当,中美才能携手共同应对挑战,中美才能稳定市场预期,为投资活动营造良好氛围,向外界传递积极信号。《国际锐评》发布的《“加减”之间,外资在华机遇更多了》关注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通过采访德国西门子医疗、英国汇丰集团、德国拜耳集团等知名企业负责人,阐明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并巧借某外企负责人的表态——“作为中国的老朋友与长期合作伙伴,我们将继续在中国、为中国,并与中国共同成长”,对外资在华会获得更多机遇进行了有力论证。事实证明,找准中国与世界的利益联动点,在评论中摒弃单边主义和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采取“思辨性”的内外融通叙事,才能实现有效的国际传播。
三、关于国际评论产品话语创新与传播策略的思考
从《央视快评》《国际锐评》《玉渊谭天》,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中国主流媒体国际评论在话语创新上的努力和成效。相关国际评论产品已经从以“字”为媒的文字化传播走向多样化表达的融合传播,形成了产品矩阵,并借助多渠道传播、多样化叙事、多角度信息输出和多领域利益互联,打破西方国家所谓的“媒介帝国”“平台帝国”及其用以垄断故事生产的“数字权杖”。伴随着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日益显现,总台三个国际评论产品在话语策略和叙事方式上均有所突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依托国际评论讲好中国故事。《新闻联播》是精心培育三个国际评论产品的主要平台。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新闻联播》内容被BBC、CNN、CNBC等119个国家和地区的2238个主流电视台及其新媒体平台采用。相关国际评论产品还被翻译为多语种版本,通过CGTN多语种平台对外发布。众多海外媒体主动转发转引,仅《国际锐评》就在主要西方国家实现全面突破,覆盖五大洲。
面向未来,主流媒体的国际评论还应围绕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基于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的不同属性,制定更加细化的国际传播策略,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从全球化表达来看,由于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在国际舆论场上依然占据着话语权优势,面对其“污名化”和“标签化”宣传,不仅要继续以事实和真相进行及时反击,还要打破意识形态隔阂,通过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阐释全人类共同价值观。从区域化表达来看,针对同一国际议题,可结合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背景和受众特点,在标题设计、话题引导、传播策略上进行定制化的处理。同时,还可与当地媒体以及友华派、知华派意见领袖建立合作关系,巧用兼具“公众身份”与“专业水平”的“外嘴”提高当地受众接受度,激活“弱关系链接”①。从分众化表达来看,建议基于不同平台的用户差异及不同平台在传播机制上的特点,发布不同形式、各有内容侧重的国际评论作品,借助亲民化的表达,实现良性的情感互动。此外,目前的国际评论产品通过“点赞”“转发”“评论”等形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互动,但总体来看,受众参与,特别是“Z世代”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当下,围绕特定的国际议题,正在形成一种“微传播”形态,具体表现为网络用户进行自我表达的“微评论”,以碎片化视频进行互动传播的“微视频”,以及具有微小知名度但却具有典型意义的“微名人”。利用“微传播”思路提供及时的“意见传播”,有助于及时回应外媒舆论攻击,引导舆论走向,扩大受众参与。
国际环境是动态变化的,新的传播工具和平台也在不断涌现。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国际评论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但通过高质量的国际评论向全球受众及时传递准确、公正和有效的信息,这一基本逻辑并没有改变。国际评论应在推动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和话语策略创新,不断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获得更多的关注和信任,更有力地传播中国声音。
(责任编辑:林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