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创新实践与优化路径

2024-06-24 01:43张军军
国际传播 2024年2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中华文明数字化

张军军

【内容摘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当前国际传播面临的重要课题。数字化能够在创新思维、丰富创作内容和呈现样态、拓展传播平台、激活多元主体动能等方面推动中华文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当前,应加强对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研究与阐释,深入开展对国际受众的分析,培育更有竞争力的数字平台,进一步优化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路径。

【关键词】中华文明;数字化;国际传播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这一部分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如何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当前中国国际传播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给传媒、教育、医疗、旅游等领域带来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应当主动融入数字化转型的创新实践,加强对数字技术的运用,充分发挥技术和传播平台优势,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永恒魅力和当代价值。

一、数字化赋能是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趋势所在

数字化赋能最初在企业内部施行,是指将算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运用于企业管理和生产之中,引起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重塑与变革,从而提升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使企业在市场中更加具有竞争优势。数字化赋能国际传播,是将数字技术运用到国际传播的主体拓展、内容创新、媒介打造、受众分析等方面,提升国际传播的效果。当前,从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应对新的国际舆论环境出发,数字化赋能显然符合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趋势和要求。

(一)数字化赋能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需要

长期以来,美国和西方一些国家凭借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优势,在国际上推行西方价值观,扩大西方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在全球的影响,宣扬西方话语体系,从而形成所谓的“文化霸权”。时至今日,在国际传播格局中,西方话语体系的强势地位仍未被打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一环。当下,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运用新兴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特别是随着数字化转型和创新节奏的加快,西方国家极力将媒体平台优势和信息技术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试图进一步巩固其“文化霸权”。要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必须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与西方国家争夺数字技术高地,构建数字化赋能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体制和机制,使数字技术更好地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服务。

(二)数字化赋能是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现实需要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其中提到“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加强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有助于开创各国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新局面,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加强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有助于减少不同文明之间的曲解、澄清谬误。与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数字化赋能下的国际传播打破了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多重限制,使各国用户能够更快、更顺畅地体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品。一方面,人工智能、大数据、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运用,使中华文明的传播更易符合国际受众的接受习惯和审美期待,从而减少文化折扣。另一方面,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技术使文明成果能够以影像的形式跨时空生动呈现,打造出“视觉感受—沉浸式体验—文化感知”的文明交流互鉴新进路。

二、数字化赋能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创新实践

当前,我国主流媒体利用数字技术推动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形成了广播、电视、网站、客户端、社交媒体等多种平台和渠道相互配合、融合发展的局面。

(一)驱动了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思维创新

追溯人类文明传播的历史,传播技术的迭代往往会引起传播思维的变革。在造纸术发明以前,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缓慢的、零散的,跨地域、跨民族的传播效率低下且可靠性不高。造纸术的发明和普及,为印刷术、出版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文明的传播因此有了便捷、低成本的方式,许多国家、地区和民族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先进文明学习,从而影响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如今,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再一次推动了文明传播方式的变革。互联网平台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信息在互联网空间流动,人们在信息面前的选择权和自主权被无限放大,传统的单向、线性的传播方式被改变,“人找信息”的传播思维演变为“信息找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具体到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运用数字技术能够对目标人群进行精准定位,满足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进而扩大传播影响力。例如,近年来,《国家宝藏》等文博综艺节目使用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让更多人,特别是互联网“原住民”一代对中华传统文化萌生好奇进而产生兴趣;三星堆博物馆在TikTok上推出各类直播和短视频,让更多年轻人真切感受到古蜀文明的动人魅力;“国风”网络游戏频频出海,让全世界的玩家在京剧、中式建筑、中国传统音乐等中华文化元素的浸润和交互式的体验中,感受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从而增进情感认同。数字技术的应用锁定不同类型受众的兴趣点,实现了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精准触达。

(二)丰富了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内容创作和呈现样态

虚拟现实技术使受众能够近距离、沉浸式地感受中华文明。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的“何以文明”全球巡展,借助数字化、沉浸式的技术创新,对“崇龙尚玉”红山遗址、“华夏主脉”二里头遗址、“古蜀之光”三星堆遗址等10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考古遗址进行虚拟化复现,让全球受众能更真切体会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基于先进算法和大模型训练的积累,运用AIGC生成符合中国历史、文化、审美的文化产品。2024年3月,中国首部文生视频AI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德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版本在CGTN正式上线发布。该片运用可控图像生成、人物动态生成、文生视频等多项最新技术,将中国古诗词转化生成唯美的国风动画片,并配以历史背景、人物注释等融媒内容,让海外受众更好领略中华诗词之美。

上线虚拟数字人,突破传播的时空壁垒。虚拟数字人可穿梭于二维与三维空间,而且可以针对受众需求进行个性化设置。中国日报于2022年设立探“元”工作室,利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和元宇宙等技术,推出中国日报首位数字员工“元曦”。元曦的身份是“中华文化探源者”,不但能“穿越”到岩画、甲骨文中,而且能很快学习并掌握采访、主持等新闻报道工作技能和中国传统剪纸、茶艺等技艺,还联手莫高窟官方虚拟人“伽瑶”为线上“数字藏经洞”揭幕……数字人驱动技术与AI大数据技术将数字人的科幻感与传统文化的美感充分融合,通过感性与理性的碰撞,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展表达边界。

(三)拓展了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渠道和平台

数字平台是数字化赋能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载体,亦是当前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数字平台的建设力度,逐步打破西方数字平台的垄断地位,更加有效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出海”的中国数字平台既包括长视频、短视频、音频平台,也包括流媒体、融媒体平台,覆盖手机、电脑、电视等多终端用户,形成多元发展态势。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等公司开展国际并购,将国内成功的商业模式复制到海外,努力建设自有平台。伴随我国数字平台的“出海”,中式街拍、中国功夫、中华饮食、中国服饰艺术等越来越多地以灵动的视觉效果呈现在全球用户面前。

(四)激活了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主体动能

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要求出发,媒体在传播中华文明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模式发生巨大变化,多元主体传播中华文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激活。越来越多的国内博主通过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等向世界讲述中华文明的故事,展现中华文明的魅力。例如,不少博主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短视频,用优秀的原创内容向国际受众自信地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们有的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大街小巷,或弹奏古筝,或跳着中国舞;有的传承古老的技艺,默默传递“工匠精神”;有的展现“一蔬一饭”的日常,讲述普通人的故事,分享生活背后的智慧。这些博主将中华文明的各种元素成功融入他们的作品中,营造共情场域,潜移默化地对国际受众产生影响。

三、数字化赋能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优化路径

虽然数字化赋能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已经取得不少成绩,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要打破西方国家的“话语霸权”和“文化霸权”,推动中华文明国际传播依然任重道远。

(一)加强对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研究与阐释

在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如何研究和阐释其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直接影响受众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但是在国际传播中,要让海外受众对中华文明的庞大体系产生兴趣有一定难度,在理解上也存在困难。因此,加强对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研究与阐释,有效积累数字化资源库,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国际传播,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方面,要提炼中国文化、艺术等领域的精华内容,提供审美价值,唤起各国人民的情感共鸣。要加强对“天下为公”“民为邦本”“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理念的解读,这些理念是中国自古以来为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所积淀的智慧。要传播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另一方面,要将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构建融入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研究与阐释之中。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因此,要向世界讲清楚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全方位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深入开展国际受众分析

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难点在于要跨越地域、国别、语言,满足不同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下受众的需求。在不同文化传统影响下,语言体系、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存在差异,这影响着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广度和被接受程度。而在数字平台上,人们的文化需求、媒介使用习惯和审美偏好都清晰地反映在大数据中。因此,在数字化赋能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运用大数据深度调研国际受众的信息需求和接受偏好,针对不同国家、地区受众的特点设计不同的传播内容,要运用好智能算法,优化内容分发方式。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分析不同文化形态、不同成长环境下受众的价值观,找到其与中华文明所蕴含价值观的共通之处,挖掘中国故事蕴藏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打造共情的意义空间,提升国际受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三)培育更有竞争力的数字平台

西方国家在媒体平台建设上具有先发优势,尤其是近年来国际局势中的不稳定性因素增多,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企图限制我国数字平台在海外的发展,如美国实施“清洁网络”计划,声称是为了保护美国公民的隐私和公司敏感信息免受所谓“恶意行为者”的侵扰,实质却是在网络领域实行基于国别的市场准入限制。不仅如此,美国还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发动其盟友对我国华为、中兴等高科技企业实施打压。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应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有数字平台。根据商务部发布的《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报告2022》,中国数字平台企业已经形成出海“雁阵”。截至 2022 年底,中国市值超 10 亿美元的数字服务平台企业已超 200 家。短视频平台成为全球互联网的新“蓝海”。国内短视频领军企业基于国内市场研发经验,探索出算法驱动、用户生成、数据高效利用的新型数字服务形态,在国际市场已然显示出很强的竞争力,尤其受到海外“Z 世代”群体青睐。有一批为国际市场量身定制、专注于本地化运作的国产社交软件成为各自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要发展壮大这些平台,除了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学习借鉴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实现信息技术的自主研发。此外,针对美国科技巨头的“数字霸权”,欧盟也实施了相关法律予以回应,这说明全球数字治理之争与国际政治、地缘格局紧密相关。要实现中国数字平台在海外的良性发展、破除美国的“数字霸权”,还要依靠国际合作,通过多边谈判与协商,形成各方基本认可、规则基本对接的全球数字治理体系。

结论

数字化赋能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前景广阔、未来可期。一是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数字化赋能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有了更强大的依托。恩格斯曾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将向世界各国人民更加深入地展示中华文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二是数字中国战略的施行将为数字化赋能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提供强大技术支撑。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提出“构筑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相信随着数字中国战略的稳步推进和我国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数字技术将被运用到中华文明国际传播中;三是我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将会进一步拓展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创新空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在这一进程中,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将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内容生产和平台建设增添新的动力。

(责任编辑:林凌)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中华文明数字化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数字化制胜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