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甲子——我的中法情缘”:中法建交60周年背景下的人文交流创新与精准国际传播

2024-06-24 01:43:46姜涛刘丽园
国际传播 2024年2期

姜涛 刘丽园

【内容摘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璀璨甲子——我的中法情缘”全球网友故事征集及互动活动,以中法建交60周年为契机,以情感交流为核心,采取多线并行的内容设计,通过多种媒介形式,汇聚了丰富多彩的中法故事。活动串联起人物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跨越文化差异,实现情感共鸣;同时通过多平台、多渠道的传播,有效提升了亲和力与影响力,成为创新中法人文交流与精准国际传播的生动案例。

【关键词】中法建交60周年;人文交流;情感联结;精准传播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2023年11月24日,在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六次会议上,中法两国外交部长共同见证了2024年中法精品人文交流活动清单的发布。其中,作为中方倡议的八大中法精品人文交流活动之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璀璨甲子——我的中法情缘”全球网友故事征集及互动活动(以下简称“璀璨甲子——我的中法情缘”活动)于2023年11月25日启动。活动汇聚活跃在中法两国各领域的人士及中外网友,围绕诗歌诵读、友城风光、美食推荐、艺术互鉴等主题,以全球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为载体,分享自己的中法故事;此外,还开展了“山海映同心 中法60年友谊接力骑行”活动,并对“中法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昆明工作营”“中法青年友好交流周”等进行报道。“璀璨甲子——我的中法情缘”活动从多维度、多层次、多途径推动了中法人文交流,增进了两国人民友谊,成为中法建交60周年背景下创新人文交流与精准国际传播的生动案例。

一、多线并行,汇聚色彩斑斓的中法故事

“璀璨甲子——我的中法情缘”活动采取多线并行的内容设计,通过网友自发创作投稿和视频采访等形式,充分运用拍客视频、摄影作品、微纪录片、微访谈等即时化、碎片化媒介,汇集中法人士的亲身经历与情感共鸣点,同时聚焦多样化活动,描绘中法互动交流的多彩画面。

(一)“UGC+PGC”兼顾故事的广度与深度

“璀璨甲子——我的中法情缘”活动的参与者来自中法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包括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法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法国地质专家马晓丽等为中法关系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或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鲁昂-宁波友好委员会主席勒马尚、航海探险家冯克礼、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玛丽·布鲁斯等活跃于中法交流舞台的各界人士,以及众多知名作家、舞蹈家、运动健将、网络红人。众多的人物故事汇聚起来,有力地展现了中法友谊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广泛的现实影响力。

活动以“UGC(用户原创内容)+PGC(专业生产内容)”的方式,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偏好的受众需求。例如,法国航海家冯克礼发来的投稿视频,以直面镜头的自拍形式,将自己单人驾船横渡大西洋,以及仅用2个月时间完成《中国古船图说》法语版翻译的经历娓娓道来。热衷于推广中国海洋文化的冯克礼已在杭州生活了6年。懂航海、会开飞机、出过书,冯克礼的故事自带传奇性,加上其背后的东西方文化碰撞,无疑提升了话题度。又如,2023年12月—2024年1月,由中国美术馆、法兰西艺术院、让·卡尔多基金会共同主办的“超越法则的伟力——让·卡尔多艺术作品展”在北京举行。CGTN法语频道记者对中国美术馆馆长、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吴为山进行了专访。吴为山介绍了中国美术馆近年来为深化中法艺术交流推出的具体举措,并指出人类拥有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可以通过艺术进行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对话;作为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他会带着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时代精神与法国文化界同仁交流。对于热爱艺术的海外网友而言,能够从吴为山的见解中,体会中国艺术界拥抱文明交流互鉴的态度。

(二)艺术献礼诠释“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璀璨甲子——我的中法情缘”活动激发了中法两国艺术家与民间艺术团体的热情,他们以音乐为纽带展现了文化交融的多“情”魅力。

著名二胡演奏家马向华发来了与朋友合奏的作品《鹊桥仙》。此曲得名于北宋词人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在二胡与钢琴这两个东西方代表性乐器的共同演绎下,曲风时而温婉,时而豪迈,极具诉说感的音色既体现了秦观婉约动人的词风,也勾勒出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实现了东西方美学理念的交融。

2023年端午节,巴黎宝丽声童声合唱团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实验小学合唱团隔空合唱《如果我去中国》,用歌声诠释了“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表达了对于增进互相了解的美好愿望。这个故事不仅入选“璀璨甲子——我的中法情缘”活动,而且还迎来了“续集”——2024年1月,活动收到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黎苗童声合唱团的投稿——童声合唱MV《把五指山唱给法兰西》。该歌曲的创作灵感正是来自《如果我去中国》,歌颂了由涓涓细流汇成江河的中法友谊。CGTN法语频道将该视频配上法语字幕在海外社交平台发布,网友纷纷留言表示,被孩子们甜美、纯真的音色和歌声中传递的深情厚谊所打动。2024年1月27日,在中法建交6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X平台(原推特)对该视频进行了转发。

音乐本身就是人类共同的语言,通过歌声进行“对话”更是构成事实上的“双向奔赴”,展现了艺术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强大凝聚力。

(三)互动活动激发并见证中法民众参与热情

“璀璨甲子——我的中法情缘”活动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互动环节,例如在海外社交平台发布系列知识竞答帖,吸引网友积极参与,推动其深入了解中法建交历程以及两国的文化习俗、社会风貌;组织“山海映同心 中法60年友谊接力骑行”,突破了地理疆界的限制,将中法两国四城的自行车手“聚”在一起;派出采访团队随行报道“中法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昆明工作营”和“中法青年友好交流周”等活动,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展示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

二、诉诸共鸣,凭借情感联结跨越文化差异

“璀璨甲子——我的中法情缘”活动深谙情感交流的重要性,突出了“情”字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不论是展现旅法中国作家对法国文化的喜爱以及法国艺术家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浓厚兴趣,还是分享热情网友对于中法两国风景名胜、美食佳肴的切身感受,都体现了这一点。“山海映同心 中法60年友谊接力骑行”活动正是从共情出发,借助体育跨越国界、民族和文化的特点,拉近中法两国人民的心理距离。

(一)以体育精神构筑共情空间

“山海映同心 中法60年友谊接力骑行”活动以一场体育邀约为主线,并通过持续发布短视频,引发中外网友在脸书平台积极追踪和留言。活动缘于2023年10月举行的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上的一次“偶遇”——CGTN法语频道记者在赛事现场初遇法国知名的阿尔凯亚-桑西克自行车队(Team Arkéa Samsic)和中国华兴洲际自行车队。在深入交流后,两个车队的体育主管迈克尔·勒沃和莱昂内尔·马利邀请记者坐上参赛车队补给车,全程近距离跟随报道桂林段的赛程,这段经历成为“山海映同心 中法60年友谊接力骑行”活动的缘起。

自行车运动作为深植于中法两国体育底蕴的项目,不但在专业层面彰显两国竞技实力,而且深受中法民众喜爱,参与度极高。可见,从媒体活动的策划而言,只要抓住其背后承载的精神内核,从日常的报道中敏锐捕捉机会,看似偶然的相遇也可以构成灵感,创造更大的互动空间,延展活动的情感价值。

在活动中,CGTN记者从北京发出“以接力骑行祝福中法甲子友谊”的邀约,中国国家自行车队、法国维特里体育协会、北京蜗牛车队以及中国华兴洲际自行车队携手,展开一场联动中法两国四城的“接力骑行”。四支车队分别在中法两国的首都、中国海南五指山和法国“蔚蓝海岸”尼斯骑行。骑行活动被制作成四条短片,每条短片结尾处展示相应的骑行路线,四条路线拼接起来巧妙地勾勒出数字“60”和心形的图案,并在最后集结四地活动的主题宣传片中得以呈现。历史文化名城、阳光海滩、热带雨林构成骑行者奋力争先的“背景图”,画面充满视觉冲击力且情感饱满,让中法受众共同感受体育所承载的情感内涵和社会价值。

(二)以人物故事增进相互理解

活动通过对车手们个人的奋斗历程、生活中的故事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的展示,创造出一个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理解空间。在第一集“海南篇”中,中国国家自行车队的“00后”车手苏浩钰与队友们结束了一天的冬训,在“爱车”旁分享了如何凭借坚持和努力,从业余爱好者一步步成长为职业运动员,并向奥运会“冲刺”的经历。在第二集“尼斯篇”中,法籍车队体育主管莱昂内尔·马利身穿印着中国国旗的骑行服,在蔚蓝海岸讲述了中国国家自行车队取得巴黎奥运会参赛资格的故事。画面将主人公对既往经历的回忆与当下的讲述场景相融,有助于使受众进入具体情节中,体会坚持不懈、追求梦想的精神和跨越国界的合作与友谊。

(三)以动静结合之美强化观看体验

骑行路线上,既有自然风光、城市地标,又有人文历史遗迹。一方面,它们承载了中法两国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视觉符号作为“低语境”信息,能够直接触动受众,降低了接受门槛。静态的景观和和动态的骑行交汇,点点滴滴投射出中法在历史与现实中的种种联结。在第三集“北京篇”中,记者跟随北京蜗牛车队的业余车友穿越北京城,沿途打卡了中法大学旧址、国家体育场“鸟巢”等地标性建筑,以历史遗迹彰显中法友谊的历久弥新,并以奥运为纽带将北京与巴黎联系在一起,联结起两座城市间的体育情缘。在第四集“巴黎篇”中,镜头跟随三位法国骑行爱好者穿越巴黎近郊的森林,不畏严寒、御风前行。大量镜头采用GoPro拍摄,骑行者视角提供了一种身临其境的观看体验,让受众一同感受挑战极限、亲近自然的魅力。这一集还与第一集“海南篇”形成了呼应,都是森林中的骑行,不同的是地理与气候差异影响下的自然风光,相同的是运动引发的激情与感动。

体育活动可以促进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形成情感联结。“山海映同心 中法60年友谊接力骑行”作为一个颇具象征性的跨国文化交流活动,以其连续性和互动性构建了一种共享的集体记忆,在拼搏、开放、团结等方面达成价值共识。

三、于细微处着眼,以沉浸式叙事展现中法青年交往

“璀璨甲子——我的中法情缘”活动还通过沉浸式的报道形式呈现了中法青年交往的细节,聚焦情感的即时表达,实现这场“相知、相通”之旅的广泛传播。

(一)“无脚本”微纪录片呈现中法建筑遗产保护合作

多年来,中法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和开发领域开展了大量合作,成就了一段共同保护传承人类文明的佳话。这些合作不仅体现在专业机构间的沟通分享,也重在民间力量的培养。其中,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与法国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联盟(REMPART)多年来在中国多地合作开展“中法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为致力于古建筑保护的两国志愿者提供了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加深了他们对彼此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为中法友谊注入了鲜活的力量。在2023年“中法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昆明工作营”期间,CGTN法语频道记者以微纪录片形式对其进行了全程记录。

本次工作营的项目所在地——昆明市呈贡区海晏村坐落在美丽的滇池边,是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渔村。在10天时间里,17个来自中法两国的遗产保护志愿者们对村中闲置多年的水磨房和碾谷坊进行了修复合作。开营后,记者发现,对修复工作的拍摄应当不疾不徐、细微观察,才能体现遗产保护志愿者的匠心;此外,17名来自不同职业、生活背景的中法志愿者聚到一起,由陌生到熟悉再到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正是跨文化交流的写照。因此,记者放弃了微纪录片的预设脚本,融入中法志愿者们的日常工作,进行“无脚本”沉浸式跟拍,记录点滴细节。例如,拍摄志愿者们在水磨房内打磨木料、细致清理瓦片等劳作场景,反映他们专注投入的工作状态;在闲暇时光与志愿者们结伴漫步,在滇池畔欣赏壮美落日,捕捉人与古村相融的画面;在当地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上,为中法志愿者们留下美好的回忆,为节目留下生动鲜活的画面。中法志愿者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互动、文化体验,以及跨越年龄、职业和语言的情感交流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呈现在受众面前。在工作营活动之余,记者还跟随法国志愿者领队马克-奥雷利恩·莱斯皮奥特和云南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邹洲教授实地走访当地始建于明清时期的“一颗印”传统民居、古码头等,以专业讲解和亲身体验相结合,展现云南民居特色风貌、滇池渔业文化以及滇池流域的百姓生活。

(二)体验式采访记录中法青年交流真实点滴

2024年2月,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的中法青年友好交流周以“团结互助、共向未来”为主题,邀请几十位法国青年来华访问。活动中,中法两国青年通过器乐演奏、戏曲、舞蹈、迷你庙会、民俗文化展示等展开互动,并赴贵州体验当地民族文化,与“村超”队伍切磋球技,感受中国西南部乡村民众的文化生活。CGTN法语频道派出的2名记者全程参与,不仅推出了大量直播、微视频、图文等产品,还在观察记录的同时化身活动实践者,成为法国青年的朋友。

参加本次活动的多数法国代表团成员是第一次来到中国,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抱有强烈的好奇心。正如其中一位法国青年所说,“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亲自来看看,亲身来经历。”记者以手机等移动设备为载体,实时捕捉活动画面,推送新媒体系列直播《“摇元宵”——中法青年共庆元宵佳节》《法国青年的“村超”体验》《法国志愿者难忘的中国之旅》,以及《当法国香颂遇到中国京剧》《贵州“村超”中法青年友谊赛》《青春使者:法国援助会青年走进中国》《我的中国印象》等微视频和图文报道。记者和两国青年一起做直播、录视频,实时分享对中国文化的感触。采访者和受访者的角色边界在这样的情境下被消融,双方建立的友谊成为法国青年了解中国社会的桥梁。记者的身份从传统的观察记录者转换为深度参与者,丰富了报道实践的维度,更是对媒体外交理念的践行。在与法国青年的互动中,记者收集到许多他们感兴趣的中国话题,如“中国各地的招商引资政策”“红十字会与志愿者组织运作机制”“最低工资标准与社会保障体系”“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中国人对法国的印象”等,为后续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对法传播积累了一手资料。

三、多平台、多渠道提升传播效果

截至2024年4月,“璀璨甲子——我的中法情缘”活动实现海外阅读量约5000万次。活动通过富有创新性和亲和力的内容设计,结合线上线下互动机制和前沿技术应用,有效地促进了中法民众的情感沟通与认知交融,为深化中法友谊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路径和展示舞台。

例如,“山海映同心 中法60年友谊接力骑行”活动期间,骑行者们的真实故事、骑行路线上的丰富场景以及多元互动吸引了广泛关注,活动视频累计获得阅读量约580万次,并得到海外网友热烈回应:“我也希望能接收到邀请,我也想参加!”“真是太好了!中国是世界优秀文化的典范!”“祝中国国家自行车队好运!”。网友的互动反馈充分证明了活动所传达的体育精神和中法友谊引起了强烈共鸣,进一步证实了体育精神作为共情纽带在国际传播中的有效性。

讲述中法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故事的微纪录片《守护·传承》播出后,法国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联盟主席玛丽·布鲁斯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在该联盟的脸书和优兔官方账号进行了分享,推动了该节目在法国的本土化传播。

此外,顺应AIGC兴起的浪潮,“璀璨甲子——我的中法情缘”活动在内容创作和传播方式上也实现了创新。AIGC系列海报《印象北京遇上水墨巴黎》基于AI技术辅助生成定制化内容,画面融合了中国水墨画艺术与法国印象派风格,以精细且富有情感的方式展现了中法两国在旅游、美食、艺术、体育等多领域的交汇点。该系列海报的创作经历了近万次的细微调整与优化,最终完成设计理念与AIGC的深度协作与对话。AIGC的运用使活动信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得到更大程度的曝光和互动,系列海报在海外社交平台获得转发、点赞、评论超过10万次。

中法民众间相知相亲的友谊是中法关系的源头活水。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巴黎奥运会将于7月开幕,这些都为扩大中法人文交流、增进民心相通提供了大好机遇。在此背景下,要增进中法两国民众的相互理解,就要不断探索和采用能够引发共情的传播策略,贴合双方信息接受习惯和价值观念,以实现高效、准确的信息触达。“璀璨甲子——我的中法情缘”全球网友故事征集及互动活动充分运用了共情策略,增强了国际传播的亲和力与影响力,对中法友谊长青寄予了真挚的祝愿。

(责任编辑:林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