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各项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补充到了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中。但目前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仍然面临着“下不去、留不住”的难题,其中职业认同是关键。通过对湘南地区A县30余所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发放自编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发现: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整体水平较高,但角色认同程度较低,且教龄越高角色认同水平越低;自我实现、组织环境、人际支持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需提升其综合待遇水平,营造尊师重教社会环境以及切实对非教学任务进行减负。
关键词: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1-0099-04
A Study on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Young Teachers in Small Rural Schools
— A Case Study of A County in Southern Hunan Region
Xiong Jinmei
(School of Primary Education, Yongzhou Normal College, Yongzhou 4250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various policies such as the Rural Teacher Support Program, more and more young teachers have been added to the teaching staff of small rural schools. However teachers in rural small rural schools are still facing the problem of “not being able to get down and not being able to stay”, of which professional identity is the key. Through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s survey and on-site interviews with young teachers in more than 30 small rural schools in A County, Southern Hunan Reg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young teachers in small rural schools is high, but the degree of role identity was low, and the higher the age of teaching, the lower the level of role identity; self-realization,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 interpersonal support these factors will affect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young teachers.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young teachers in small rural schools requires upgrading their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creating a social environment that honors teachers, and effectively reducing the burden of non-teaching tasks.
Keywords: small rural schools; you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近年来,由于各级政府对乡村教育发展越来越重视,因此在政策上对乡村教育实施了倾斜投入,使得乡村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得到了逐步改善。但受城镇化进程等因素的影响,乡村教师进城、转行的现象仍频繁发生,一些地区乡村教师流失严重。有学者调查研究显示,被调查的10 356位乡村教师中有80%的教师存在流动及流失意愿,其中30岁以下的乡村教师流动及流失意愿最为明显[1]。为了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指出:“要通过提高教师待遇……等措施,建成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师资队伍”[2]。这一政策的发布与实施,使得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在外部条件方面得到了较为强力的支持和保障。然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应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标”指外部条件,而“本”在于教师自身的“职业认同”,解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之“本”在于提升其职业认同[3]。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认同与其职业幸福感、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等有着密切关联。
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对自己职业及内化的职业角色的积极的认知、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体,是教师个体与教师职业、所在环境的互相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是过程及状态的统一体[4]。目前国内有关乡村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中,学者们在分析职业认同影响因素时,通常忽略了学校性质、地域等,缺乏对教师职业认同影响的实证研究。随着我国国家教育政策的改变,城乡经济的持续发展,教师个体成长背景与过程的变化,乡村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较以往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基于ERG需求理论和个人环境匹配理论,课题组对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研究设计
从职业价值观、职业行为倾向、职业归属感、角色价值观四个维度,采取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结合的方法,结合魏淑华编制的《教师职业认同量表》,自编《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调查问卷》并发放、回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另一方面,采用质性研究的方式,弥补量化研究的不足,编制访谈提纲,采用目的性抽样法进行访谈,整理和解析访谈资料。
2020年湘南地区A县开始对教学点进行优化整合,到2022年在校学生数量低于100人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共计111所(不包含无学生的空学校),教师数量为269人,其中35周岁及以下青年教师约90人。课题组于2022年10月对A县30余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在校生数少于1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田野工作,调查对象为年龄在35周岁(含35周岁)及以下、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任教师(专门从事行政、后勤的工作人员除外),问卷采取现场发放形式,共计发放60份,回收60份,其中有效问卷52份,有效回收率86.7%。对4名不同地区的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二、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现状
(一)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水平总体较高
从问卷数据来看,该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均值达到了4.02(以李克特5点计,中间值为3),总体水平较高,这一结论与目前多数学者的研究相符合。同时,数据中反映教师职业认同在职业价值观(4.30)、职业行为倾向(4.44)、职业归属感(4.10)三个维度都有4以上的均值,说明青年教师群体对于自己的工作价值比较认可,在教育教学行为上表现得较为积极主动。
(二)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群体角色认同较低
在职业认同水平中,角色价值观维度最低(3.45)。通过对数据中角色价值观维度各题项单独计算发现,角色价值观维度各题项得分都较低,其中“作为一名小规模学校教师,我时常觉得受人尊重(3.00)”“相比城镇,在小规模学校任教能够实现我的人生价值(3.16)”得分较低。这两道题项均分都在临界值3左右,说明在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青年教师群体认为自己没有受到足够的社会尊重,他们的成长发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三)不同教龄教师在角色认同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对不同教龄教师职业认同及各维度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表1),发现角色价值观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0.045)(p<0.05)。对其进行事后检验多重比较发现,在角色价值观维度上,3年以下教龄教师与7—10年教龄教师存在显著性差异,3年以下教龄教师的角色认同显著高于7—10年教龄教师。在一定范围内,呈现教龄越高,角色认同越低的局面。这与“随着教龄的增长,乡村教师逐渐由新手型教师转变为专家型教师,其乡村认同感不断提高,城市认同感则有所降低”[5]“在一个地区的居住、生活时间与其认同存在显著的正相关”[6]等研究发现不一致。
三、原因分析
(一)用责任熔铸的教育情怀
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对职业的较高认同是一种内在的超越性的精神追求,调查中多位教师都表示留任于此大多源自于个人的乡村教育情怀。在小规模学校任教拥有简单的人际关系、能够获得家长的认可也是促使他们产生较高职业认同感的原因。研究发现,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群体对工作基本都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和较高的职业使命感,他们重视学生的学习,认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对于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来说是重要的、有意义的。
虽然问卷数据中教师职业认同得分较高,但调研过程中教师们却反馈出各种困惑与不满。调查问卷资料是由被调查者自行报告,不能完全排除作答动机、社会称赞等因素对实际状况的影响。焦瑞超等[7]学者的实证研究发现,教师的职业认同包括内隐性职业认同与外显性职业认同,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外显职业认同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其内隐职业认同处于中等水平。这与本次研究发现一致,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群体职业认同水平较高但存在着亟需改善的需求。
(二)被迫“边缘化”的职业角色
乡村小规模学校存在特殊的场域性特点,由于地处偏远、政策惠及较少、资金支持不够等原因,导致乡村小规模学校长期存在“校长向上流换,教师单向流动,学生转学流失”[8]的现象。身边教师的不断“向上”生长,让暂时无法调动或转岗的青年教师只能消极地回避压力。由于乡村小规模学校的“边缘性”特征,他们也被迫成为教师群体的“边缘人”。在与相邻群体比较时,会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自尊也会受到伤害。A县桥头镇某教学点女教师拒绝课题组到访时表示,老师们不喜欢被打扰。不喜欢被城里的人“打扰”的实质可能是:在他们看来,城里人代表着“优越性”,他们的到访是一种“俯视”的角度,而且调研对改变其生存状态并无实质性帮助,反而扰乱教学秩序,增添烦恼。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来看,这种边缘性特征亦将他们从“小规模学校教师”这一职业环境中剥离出来,难以发生有效融合。
此外,社会尊重以及他人的认可是判断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依据。受功利主义环境的影响,个人的社会尊严和地位演变为由物质财富的多少决定。乡村教师收入普遍偏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甚至还不远及普通农民、工人的收入。再者,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的学历并不存在优越性,普通乡村儿童考取大学后也会高出他们的学历。因此,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难以成为孩子的榜样,失去了昔日的光环。他们的职业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导致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这一角色难以产生认同。
(三)亟需改善的职业成长环境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目前许多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大多是“包班”,不少教学点还存在“一师一校”情况,除去繁重的教学任务外,还需要周转于参加各种会议、填报表格、控辍保学等非教学任务,真正用于专业发展的时间很少,难以离岗培训或是提升学历等,在组织环境和政策上缺乏专业发展的条件保障。
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成长,其需求也有差异。对初任教师(教龄0—3年)而言,发展任务是稳定职业情绪,缓解教学的压力感和焦虑感,专注于发展自身的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这一阶段若能够获得组织或重要他人的支持,则比较容易产生较高的自我评价,从而认同自我身份。A县义务教育学校一直实行的“青蓝结对”师徒模式对初任教师职业承诺和认同有正面影响,良好的组织环境和人际支持有利于青年教师的角色认同。对于熟手教师(教龄7—10年)来说,由于在信息交流、职业成就感、职称评定、培训进修、发展平台、同行认可等方面支持度较低,专业发展不理想[9],在与乡村大规模学校教师、城镇教师、同职级公务员等进行横向比较时,发现薪资待遇有差别,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比较严重,此时容易出现一种无奈的挫败感,而这种感觉极易降低他们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身份认同。面对繁重的工作和低下的薪资待遇,熟手教师各方面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内生能力弱化,工作热情下降,出现职业倦怠,从而想办法“逃离”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身份,离职倾向更为明显。
四、思考与建议
随着乡村教师队伍的不断更新,新一代的青年教师正逐步成为乡村教育的中坚力量,出生与成长的背景使得他们有着明显区别于前面几代教师的价值观。出生于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年代,他们拥有更为自由和多样的想法,人本化取向鲜明且有足够的勇气探索新事物,因而薪资待遇、成就感,工作内容的吸引力、明确的职位晋升体系是他们选择工作、认可职业的重点。青年时期是职业认同形成的关键期,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对职业的认同不仅影响着自身发展和学生的发展,还关乎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教学质量的提升等。经过一系列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面临着较大的问题,需要通过相关政策等配套措施予以解决。
(一)完善激励制度,提高乡村青年教师综合待遇水平
待遇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外部权利保障,是社会价值和职业尊严的体现[10]。薪资待遇偏低会直接导致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职业尊严感丧失、社会地位降低,从而打破“同工同酬”的社会利益结构,使青年教师群体陷入迷茫,造成“下不去、留不住”的必然困境。
要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吸引力首先就要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待遇体系。第一,提高薪资福利待遇。加大财政支持,实行“工资翻倍计划”,采取越偏远艰苦地区补助越高原则,增加有关补贴。提供公务员享有的各种补助,具体发放按照地区和学校的偏远程度划分档次,实施差序激励。第二,拓宽专业发展通道。建立专门的小规模学校职称评价制度,给予一定的倾斜与照顾,完善激励机制;建立乡村小规模学校优先发展区,形成教师发展共同体;组织小规模学校的“订单式”培训,其内容符合小规模学校不同教龄教师教学实际的需求,具备可操作性、适用性;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要为教师的在职学习和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拓宽上升渠道。
(二)采取有效措施,营造尊师重教社会环境
在实现教师综合待遇提升的同时,对教师应该要有合理的期待,从社会层面上塑造尊师重教的氛围,让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重拾师道尊严。就读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留守儿童居多,可能还有残障儿童、离异家庭儿童等,特殊的家庭背景、家庭教育模式的使得他们之间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而教师对他们的实际影响力其实往往是无法达到社会的期望,这样的反差会导致教师教学归因的偏差,致使教育行为与所产生的结果的形成割裂,令教师产生职业困惑,对教师的角色和职业的功能产生怀疑,引起职业认同的水平不断下降。社会需要通过舆论引导等方式重新构建尊师重教的环境,使教师在精神上能够获得满足。
(三)减少非教学任务,切实为乡村青年教师减负
“包班、包点”的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面临繁重的教学工作任务,同时,繁杂的非教学任务侵占着空余时间,不仅加重了教师负担也大大地耗费了他们的精力。2019年,全国教师工作会议上强调“下大力气为中小学教师减负”,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政策。但目前中小学教师负担仍然较重,需警惕出现“越减负负担越重”的悖论。教师应当回归教育教学,真正需要减负的是非教学任务,不要让繁重而杂乱的非教学工作扰乱教师休息时间。
五、结语
乡村教育是教育的神经末梢,是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阵地。乡村小规模学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会影响到教育的质量以及学生的发展,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乡村文化振兴等。只有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措施吸引优秀人才进入乡村小规模学校任教,才能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艳玲,李慧勤.乡村教师流动及流失意愿的实证分析:基于云南省的调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134-141,173.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EB/OL].(2015-06-01).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06/t20150612_190354.html.
[3]王鉴,苏杭.略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标本兼治”政策[J].教师教育研究,2017(1):29-34.
[4]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5.
[5]闫巧,车丽娜.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师的社会认同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4):50-53.
[6]周皓,章宁.流动儿童与社会的整合[J].中国人口科学,2003(4):73-77.
[7]焦瑞超,李晔,袁晶,等.教师的内隐职业认同与外显职业认同比较[J].教师教育研究,2015(1):39-44,59.
[8]魏宝宝,孟凡丽.农村小规模学校内生力缺失的表现、原因与激活:“W”县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实地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20(3):77-89.
[9]江宏,王纬虹,李志辉.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差异分析及对策:基于重庆市的实证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31):39-43.
[10]刘善槐,王爽,武芳.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研究,2017(9):106-115.
作者简介:熊金枚(1991—),女,汉族,湖南永州人,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乡村教育。
(责任编辑:王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