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冠中 郭婧一
摘要:近年来,国学文化影视作品在大众视野中日益增多,在大学生国学文化学习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研究以“湖北在校大学生”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并分析大学生通过影视作品学习国学的现状。此次调查涵盖了湖北省内不同层次的高校,共计发放800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796份。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深入了解了当代大学生通过影视作品学习国学文化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国学;影视作品;国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1.085
1大学生自身国学素养以及观看国学相关影视作品现状
国学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大智慧。近些年来,在“国学热”的影响下,国学文化影视化成为一种潮流。如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等国学类综艺节目,通过将国学经典与竞赛、演绎等形式相结合,带给观众以新鲜有趣、喜闻乐见的沉浸式观看体验。优秀的传统文化节目带动国学学习热潮,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大众喜爱,为国学经典的传承提供了新的路径。融媒体技术使国学经典的传播形式逐渐增多,创作手法也不断创新,打破了时空限制,适应了当代年轻人的碎片化阅读方式。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些国学经典相关影视作品无疑是在课余时间中培养学习兴趣、增加国学文化知识储备的重要途径。
1.1大学生收看传统文化相关影视作品的情况
近年来,传统文化相关影视作品屡出佳作,竞赛类、科普类、情景演绎类节目百花齐放,为国学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舞台。调查显示,61.6%的大学生观看过《经典咏流传》,61.4%的大学生观看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55.8%的大学生观看过《国家宝藏》,54.4%的大学生观看过《百家讲坛》,50.2%的大学生观看过《典籍里的中国》,43.2%的大学生观看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看过《中国诗词大会》的大学生更是占到了大学生群体的87.2%。传统文化相关影视作品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影响广泛,成为国学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1.2大学生对于国学经典影视化的看法
由于直接阅读国学经典存在相当高的门槛,传媒工作者往往会对国学文化进行通俗化处理以降低理解难度。针对在校大学生对于国学经典影视化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49.4%)的大学生表示支持,27.6%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支持,仅有6%的大学生表示反对,0.2%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反对,16.8%的大学生对此持无所谓态度。可见,大部分同学认可通过影视化的方式来促进对国学原典的理解。
对于影视作品对国学经典传播的作用,78%的大学生认为此类影视作品兼具“历史感”与“当代性”,促进了国学传播与现代性的融合;73%的大学生认为,国学经典影视化以丰富的视听效果带来感官的冲击,增强了国学传播的趣味性;66.8%的大学生认为影视节目的形式可以吸引各年龄段人群,拓宽了国学传播的范围;60.6%的大学生则认为这有利于国学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国学的自我升华。
然而,在国学经典影像助推国学文化传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48.8%的大学生认为,这种形式有可能会给受众留下刻板印象,限制了国学传播的更多可能性;61%的大学生表示,将国学经典过分娱乐化可能会使经典肤浅化、庸俗化;53.4%的大学生认为,目前的影视作品仍停留在感官冲击的表层意义,没能真正传播国学精神;55.6%的大学生担心,若制片方对国学经典研读不深入,其作品可能会误导受众对国学文化的认识。
2大学生通过影视作品学习国学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目前大学生在相关影视作品中进行国学文化学习大多停留在浅层
借助相关影视作品,国学文化得到了极大的传播与发展。当代大学生群体对于国学相关影视作品持有相当积极的关注与肯定态度。然而,在相关影视作品的传播过程中,大学生群体对于国学文化的学习与认知相对有限。
各种传统文化的信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介进行传播,受众在接收到这些信息后逐渐积累了传统文化的知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以往相比也发生了改变。然而,在当前的传统文化传播形势下,受众普遍对传统文化持有高认同度、低认知度的现象。在这个以流量为王的时代背景下,网络直播、短视频传播等新兴形式迅速崛起,以快节奏、强刺激、碎片化的“快餐式”内容呈现活跃在大众视野中。然而,国学文化却具有“静水流深”的特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魅力需要人们耐心品味。这种矛盾导致大学生在观看“碎片化”“快餐式”“娱乐化”的国学相关影视作品后沉浸于即时的感官刺激带来的愉悦体验中,却无法在理性状态下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学习,难以领悟到国学文化的深刻内涵。
2.2当前国学相关影视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大学生难以鉴别
在“国学热”的影响下,国学相关影视作品数量众多且受到高度关注。然而,在这一片“繁荣”的表象下,相关影视作品的质量却难以保证。互联网的传播过程中充斥着大量娱乐化、低俗的信息,而传统文化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形式,因此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其传播内容的质量难免受到污染并失去原有的意义。由于新媒体环境中内容传播门槛降低,信息传播存在随意性,当下影视作品更侧重于对时效性、收视率、流量热度的追求,而在一定程度上放低了对于作品文化内涵与内容质量的要求标准。导致国学相关影视作品的水准良莠不齐,容易对受众的国学文化认知产生误导,甚至在受众认知中形成对于国学文化的刻板印象。这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接收到的国学文化知识内容的质量和准确度,还会对他们的学习兴趣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2.3在观看相关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大学生难以提升国学基本素养与技能
《三字经》中提到“详训诂,明句读”,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在新媒体环境里,虽然国学相关影视作品的产出量相当可观,但能够系统传播国学文化基本知识和专业阐释内容的作品却十分稀少。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国学文化学习而言,基础的国学基本素养和技能的学习要求远高于影视作品的表面呈现。例如,句读、训诂、音韵等国学阅读基本素养与技能对大学生的国学文化学习至关重要,但在影视作品中,这些基本素养和技能的提升往往无法得到充分满足。
3引导大学生通过影视作品学习国学文化的实践建议
3.1区分不同层级,建立“入门—进阶—高级”培养体系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大学生在阅读国学原典时,对于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存在较大差异。43.2%的大学生表示通过借助注解和评论可以理解部分原典内容,45.4%的大学生表示在借助注解与评论的情况下可以基本理解原典内容,但仅有5.6%的大学生表示可以完全理解国学原典。同时,还有5.8%的大学生表示国学原典晦涩难懂,完全无法理解。
考虑到大学生对于国学文化的认知程度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应该采用分层教学与阶段式培养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入门—进阶—高级”的培养体系。首先,需要进一步了解在校大学生对于国学文化的认知与掌握程度,分析他们在国学文化学习方面的现状和观念表现出的差异性特征。然后,根据大学生国学素养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同时,制定循序渐进、科学系统的国学文化教育培养方案。通过“入门—进阶—高级”的培养体系,可以逐步引导和针对性地培养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的培养体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国学素养,并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2明确以“研读为主、影视为辅”的提升国学素养路径
随着国学经典影视化的持续发展,许多大学生会通过相关影视作品来了解国学文化,并以此作为学习国学经典的重要途径。然而,影视作品的碎片化、娱乐化特点虽然符合大部分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兴趣倾向,但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对于国学文化知识的实际需求。因此,仅仅依赖国学相关影视作品来提升国学素养而忽视科学研读与专业化知识的学习是不可取的。为了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国学素养,我们仍需要采用科学的教育与学习方法,沉下心来脚踏实地地开展经典研读,将学习的重点放在系统的国学知识体系之中。
3.3根据不同专业学生,打造“国学+”模养模式
国学典籍浩如烟海,对于大学生而言,除掌握作为文化素养的国学基础知识外,更可行的策略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打造“国学+”培养模式,使其能深入原典,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对于理工科学生,可以将国学与科技相结合,从科技史、科学思想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例如,通过学习古代科学家的发明创造,理解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思考科技与人文的互动关系。对于人文社科类学生,可以加强国学中历史、哲学、文学等方向的研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例如,通过研究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通过解读古代哲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精神。
3.4立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短视频创作促进学生持续学习国学
短视频已经成为当下最火热的传播方式之一。对教育者而言,应鼓励学生将短视频创作与国学学习相结合,通过拍摄、制作短视频来展示自己对国学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可以制作一些介绍国学经典、历史人物、文化现象等的短视频,或者通过演绎、讲解等形式来展示国学知识。在制作短视频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形式和表现手法,如动画、虚拟现实、特效等,以增加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还可以通过配乐、配音等手段来增强视频的艺术感染力。在短视频发布后,鼓励学生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互动和交流,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同时,还可以通过反馈和评价来引导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创作和学习方式,促进他们持续学习国学,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体系和知识框架,提高对国学文化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沛涵.国学经典融媒体传播的创新与挑战[J].今传媒,2023,31(01):3841.
[2]史珂.当前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3]马小红.论国学文化在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1,(18).